绿林网

逃离不平等读后感100字

逃离不平等读后感100字

《逃离不平等》是一本由[美]安格斯·迪顿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元,页数:315,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逃离不平等》读后感(一):内容丰富但找不到主线

读完了还是没找到开头提到各种问题的答案。内容很丰富,但是感觉更多是提出出问题后从不同方面讨论,并没有很明确的观点,导致我看的时候一直有点找不到主线云里雾里的感觉。更像教科书 但是思路和结构不太清晰。也许是本来就是抛砖引玉的书吧?

《逃离不平等》读后感(二):书是不错,但不要被《福布斯》年度图书唬到……

大量详实的数据,告诉我们一个血的教训:人类的发展,带来整体的繁荣时,也带来了人与人,国与国之间的巨大差距。这样的差距不单单是财富,还有健康以及寿命的长短。令人悲剧的时,对欠发达地区的经济援助,有时会阻碍当地的经济发展——这恰恰是摆脱贫困的根本办法。槽点:书里有4章在讨论健康和人口的预计寿命,只有两个章节在讨论物质差距,感觉健康问题和寿命很啰嗦重复,而财富问题论述不够透彻。书中挑战传统观点的论述是值得肯定的,但最后也没有提出一些有建设性的办法,很遗憾……

《逃离不平等》读后感(三):叫大逃亡更好

Deaton是201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单独获奖人,因其在消费、贫穷和福利方面的研究贡献获奖,对他的经济学思想不太了解。 其实中文译名直译为大逃亡不是更好吗?毕竟作者前言以电影《大逃亡》展开,后记以《大逃亡》结束。这本书讨论的是如何逃离贫穷,以及世界是不是变的更加不平等了。

从结论上看来,Deaton认为life is more better now than at almost any time in history,换句话说是,我们现在比祖先生活更富足,身体更高大更健康更聪明,但与之前相比世界变的更不平等了。

看这本书之前我还是很有些期待的,这源于以前我跟Mustafa的一次对话。大意是你觉得现在生活得怎么样?我当时的回答是,还不错,你去问中国人,愿不愿意回到30年前,我想大多数的回答是不愿意,不想回到过去意味着现在比过去好吧。我一直觉得中国经济发展到现在不容易,虽然有问题,但总能解决的。后来关于阶层固化、农村儿童教育以及生态环境等等问题,我又没那么坚定了,我们的经济发展是很伟大,但其代价是否过大?如果能走一条发展没那么迅速但代价也没那么大的路会不会更好?这是我想在这本书里找到的答案,可惜并没有。既没有不平等的来源,也没有不平等的危害,唯有最后一部分关于援助的讨论还算有些意义。

作者对数据的技术处理确实值得称道,但人家毕竟是搞计量的。另外Richard Wilkinson的TED演讲:经济不平等如何危害社会值得一看。

吐个槽:有人说这是科普书,但就算科普书也不用花三页纸讲购买力平价啊,58块钱的书呢;关于身高的讨论,真的不用考虑地域差别吗?生物学上关于热带动物需要较大的比表面积散热所以体型相对较小不适于人类吗?拿荷兰和印度比真的合适吗?

《逃离不平等》读后感(四):瑞典与美国

这本书就是诺贝尔经济学奖为 joke 的明证。一章一章看过去,从4星的感觉变为3星,最后变为2星,最后简直对自己浪费的时间追悔莫及。大家一定要慎重。

瑞典,偏居一隅,没有受到二战的摧残,人均自然资源丰富,为了自保勾结德国,连脸都不要了,还好意思颁诺贝尔奖给世界。

美国也是如此,发了战争的大财,发展水平超越他国,就开始吹嘘自己的制度先进了。国家有钱,这些个精于政治斗争、巧舌如簧、在哈佛剑桥担当要职的所谓学者,也因此有了金主作为强力后盾,放个屁都一堆人说好。如果这种水平的理论是阿富汗哪个学者提的,根本不会有人理,不用说诺贝尔奖了。

其实作者就是个堆砌材料的研究者,唠唠叨叨,当故事书看可以,但缺乏逻辑。全书自始至终,都有那个文科生的老问题,就是把相关性当成因果。我觉得应该立法禁止概率论不及格者,和缺乏证伪精神者,参与任何自然和社会科学研究。这些人最喜欢的就是操纵论据,凡是能证伪自己预设观点的论据,一概不提。

这货概率论也一定没及格,把相关性当成因果,比如关于身高,作者是不是不知道什么叫基因?为什么把欧洲人的身高和亚洲人的身高做比较?为啥不说鼻子大小就是社会进步的标志呢?发达国家都鼻子高,越发达鼻子越高,英国人鼻梁高、北欧人鼻子长,另比如犹太人鼻子大。其实,我觉得逻辑应该是这样的,在医学普及之前,大多数人都是死于传染病,传染病是不区分智商、身高和容貌的,所以基因的演化只是越来越能抵抗传染病,不易生病但不一定身高高。但是现在传染病不是问题了,所以智商、身高和容貌不佳的基因被迫从事低端高危的工作,或者结婚较晚,基因不容易保存,经过好十几代的演化,剩余的基因都是聪明、高挑和漂亮的。应该说,在貌似平等、传染病被消灭的社会,基因就是最大的不平等。

全书到后半段,开始讲国际援助,虽然有些部分有些道理,比如援助可能帮了倒忙,但是这些章节的语气太高高在上了,整个一个三体人把地球人当蝗虫拯救的感觉。就只敢讲非洲,一讲到印度中国,就是一脸无奈,咋不给我机会援助呢?不接受我的援助,高贵的我都不好意思对你们的制度、文化甚至人种评头论足、指手画脚了。关于援助帮了倒忙这个理论,我是这样理解的,这个世界是很虚伪的,每个行业都有潜规则,就像魔术揭秘一样,把潜规则写出来当然好了,但这个需要的是勇气,而不是能力、水平与智慧。

到了全书的最后,几乎没法看下去了,竟然大言不惭的开始代表全人类,总结人类的历史和未来了,请问你是哪根葱?所以啊,后进国家必须加油,经济实力到了,话语权就到了。到时候就是个子越高发展水平越差,鼻子越高就越丑,皮肤越白就越代表了贫穷和暴力,让你们白猴子哔哔。

《逃离不平等》读后感(五):人类社会不平等的演变历史

《逃离不平等》 人类社会的不平等,会体现在很多方面,而作者只聚焦在预期寿命和收入两个最重要的方面。所以其他纬度,比如政治权利、机会公平等很多方面会被忽略。

而预期寿命与收入之间的关系,呈现出一条“先陡升后平滑”的正相关关系曲线。曲线上有一个明显的拐点,拐点之前,单位GDP的提升可以带来预期寿命的大幅增长,社会福祉提升明显;但超过该拐点,曲线变得平滑。不过,随着技术进步和时代发现,这条曲线会整体上移。 但是,当我们观察不同国家的个体主观幸福感受与他们收入的关系,为衡量标准并无明显关系。

接下来,从漫长的历史角度来看看不平等的演变过程。

一、从史前时代到农业文明时代

漫长的史前采集狩猎时代,当巨型动物还没有被捕猎灭绝前,人类的祖先有过一段相对美好的时光。 那时的社会群体因无法存储肉类,是一个没有统治者的平等团体。而且看他们的骨骼证据,巨型动物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来源,这些时期被人类学家称为原始的富裕社会。

但随着巨型易猎动物被灭绝,人们的捕猎对象被迫转向小型动物、植物和种子,大约1万年前,逐步被迫进入农业时代。骨骼证据也表明,人们的身材从这时开始变得矮小。

所以,农业文明是人类面对越来越匮乏的自然食物来源,不得不采取的一种食物获取方式。而农业的生产方式和产出特点,比如需要深耕细作、可以存储粮食、驯养动物等,要求人类社会加强分工和追求高效,于是人类社群变大,协同组织能力变强,但也意味着不平等在加剧。

而且大型社群的出现也带来新的问题—社群卫生和新型传染病,这个因素始终抑制着农业时代人类的平均预期寿命。一直到细菌致病理论出现,人类有效解决了公共卫生和传染病问题后,预期寿命才出现明显的增长。

“马尔萨斯人口陷阱”认为食物匮乏才是人类死亡的原因,而作者认为是因为卫生问题和传染病,这个争论尚无定论。但有几点证据是比较支持作者观点的: 1、18世纪以前,贵族的预期寿命并没有比平民高,如果我们认为贵族不缺食物,那只能说明另外一个因素才是决定性的。 2、最近150年人类预期寿命的提升,主要是得益于儿童死亡率的下降,而下降的主要原因就是我们更好的解决了公共卫生和传染病问题。而且在现代,提升欠发达国家预期人口寿命最有效的方法,仍然是解决公共卫生和传染病问题。 3、今天低收入国家的人均收入也许只有发达国家19世纪的水平,但其预期寿命已经远高于那个时代。 二、大分化时代 随着科学革命的不断推进,人类社会的最近250年里,各国的预期寿命和物质生活都获得大幅提升,但不平等的状况却也在同步加剧。 不过,我们也得留意,以收入、GDP这些指标来看不平等,其实忽略了很多有价值的东西,比如家庭妇女的付出、产品质量的提升等等,他们对每个人的生存状况都带来了明显的提升,却没有体现在经济指标里。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