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绿化树》读后感1000字

《绿化树》读后感1000字

《绿化树》是一本由张贤亮著作,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33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绿化树》读后感(一):无法理解资本论

一些景色描写,人物,故事介绍都看着不错。

主人公章永璘的一些内心思想活动描写,看不懂,有些还穿插着引用,特别是为啥还有马克思的资本论,看不明白。

第88页(二十六) 描写他幻想着他死了,没看懂,体会不到~

美好地生活即将开始,却出现了大转折,结局不好。

营业部主任,怎么有这种见不得别人好过的人呢!

《绿化树》读后感(二):过去还未过去

《绿化树》,张贤亮。书名是默默无闻的那种,不大会有人会提起兴致去读这本书,因为不了解作者以及他的过去。因了看了黄子平先生《文本及其不满》的解读,对这本书起了大兴趣,昨日定今日到,今日便读完了。

这小说写得真好!对那时(1961)情境表述很清晰,人物鲜活有趣,与作者亲生经历不无关系,是从泥土里筋肉里血水里生发出来的。劳动改造的细节原来读过类似的,但作者张先生更明白地写了出来。作者文学功力深厚,令人身临其境,如同亲历一般。

小说是小说,但它告知了某种(政治的人性的)真相,用文学的手法,搅动了一代人的心。

《绿化树》读后感(三):马缨花——生命中的绿化树

作为伤痕文学的代表作品,我们所看到的却并非无法挥发的幽怨与哀叹,更多的是“我”在艰难困苦之中的希望与豁达,虽然其中很明显地看出作者带有颂扬的意味,但更多地则是源于那些最普通的劳动人民对他的影响。

无论是海喜喜,还是谢队长,他们在具有自身特性的同时,毫无例外地带有中国农民天性上的淳朴善良,勤劳能干,也有着一丝农民特有的狡黠。他们用歌声发泄中心中的情感,却又积极乐观地承受着苦难,他们的包容、同情、帮助,给予“我”莫大的支持。如果说是他们让“我”在苦难中站起来的话,那么马缨花就是那个使“我”挺起胸的人。

马缨花给予读者最深的感觉就是神秘,她不知从何处而来,又不知道到何处而去,虽说最后走的稍显仓促,却终究是“我”负了她。她出现在“我”生命中最为悲惨的时刻,“我”用尽一切方法满足自己的食欲,却又在无人的深夜谴责自己的罪行,为自己的良知而悲哀。她的出现与帮助,使得我终于能够吃的饱饭,甚至开始有精力去阅读《资本论》,更加深刻地追求“超越自己"。”我“继而觉得自已与她的文化差异是无法弥补的,欲要离她而去。直到海喜喜为陈全”我们“而慷慨离开,谢队长亦让”我“娶她,我终于下定决心娶她时,无奈世事变迁,身不由己,那”就是钢刀把我头砍断,我血身子还陪着你哩!“的诺言也无从兑现,只剩下作者在多年后的故地重游的物是人非。

我宁愿相信马缨花的的确确只是作者的一场梦而已,这样人间便能少去一场纠葛,少去一些悲伤。这或许只是我的一厢情愿,只是希望那个活泼质朴、狡黠单纯又充满幻想的女子,能够在她的世界中,尽善尽美。

《绿化树》读后感(四):《绿化树》中的人性美

张贤亮的《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算是我的性启蒙读物,小的时候在爸爸的大书箱里淘书,多是《海里两万里》《一千零一夜》这样冒险或童话的故事书,突然冒出来这么一本名字诱惑的书,感觉一定会有少儿不宜的故事。翻开一看果不其然,将黄久香的胸脯比喻为会跳的大白兔,让懵懂少年看来怦然心动、浮想联翩。小时候自然看不懂书中的隐喻之意,男主角在政治压力下劳改与性无能,幻想与马克思的对话等,对我来说太遥远了,还是对巫山云雨的描述更有感官刺激。

再次听到张贤亮的名字,却是2014年的作者去世,有种莫名的感慨,当年的少年已步入中年,回想起作品时,诱人片段的色彩减淡,主角的那种苦楚反而更加清晰。不久后买了本《绿化树》,算是对作者的纪念。书中有三个中篇故事,《绿化树》写的最棒,联想到杨显惠的《夹边沟记事》,对“反右”时期的大西北有了种复杂的感受。《绿化树》中的描写充满了人情味道,感觉是《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的另一个美好版本。特别是对女主角马缨花的细致描写,体现出困难之际的人性光辉,她因为长得好看而被人泼脏水,却无所顾忌地支持主角,仅仅是因为喜欢男人读书的认真样子,或者说是对美好的一种向往,让处在社会低端的女性,体现出人性最光辉的一面。与波澜壮阔的政治运动、历史大脉络相比,小小细节中的人性之美更吸引人。结尾的两人失散更是充满伤感,创造一份美好,然后无情地毁掉,这也是作品最能打动人的地方。相比之下,提倡农业改革的《龙种》《河的子孙》略显单薄,男主角龙种、老魏的形象过于高大,却少有层次感。这或许与作者的经历有关,对劳改的经历描述最是贴切,而改革就比较难写了,不过作品的社会意义强于文学价值,这也算是难能可贵。

看完《河的子孙》已是凌晨一点,很难想象作者经历的“反右”“”是怎样的年代,也很难相信西北的劳改农场上人们是如何生存。只是觉得自己当下的生活非常美好,美食、美景轻易地就可以获得,只是有些不太在意了。

《绿化树》读后感(五):有力量的文字来源于血淋淋的生活

有力量的文字来源于血淋淋的生活

一定是情绪及经历积累到足够的厚度及密度,这种东西才会集结好的故事与人物。张贤亮的《绿化树》读完,至少这几天一直是在悲伤但开阔的情绪中。

一、 阅读顺序及与预先的反差增加了故事的悲剧性

在绿化树之前读过《我的菩提树》,当时那个在命运中使劲挣扎的年轻人及艰苦的生活就让人震撼。看了《绿化树》以为是苦难的结束,慢慢看到后来发现是受苦前传,绿化树中任何一点温馨的场面都会让人觉得是补偿和接近幸福了;结尾的忽然转折发现黑暗刚刚开始,那一点点亮光衬托出的命运更加悲凉。

简单的计算才发现,那个25岁的青年人未来还有20年的牢狱生活。在大的洪流中,人类的行动和感情无能为力再加上希望这种催化剂悲剧的色彩就更浓了。

二、 掌握的知识决定看问题的深度

掌握的知识可以改变看问题的角度,看看不同概念下的等价交换,再去拿手表换个萝卜,对事物的看法肯定会不一样。看着资本论再接受着的这些,就会有命运、趋势这些的想法。

反思到自己,看着别人的人生会帮助跳出自己生活,知道当前发生的这些属于生活的哪个阶段。大局观及智慧是经历和看问题的高度决定的。

三、 人性的本质

人的本质是什么样取决于本身受过什么样的对待,自保之外多余的害人都是一种恶的行为。被善良对待过的人他自己很难有这种害人的想法,每一个无端做恶的人都可以理解成是一个可怜人。

人在危及自己生命面前保全自己是很正常的想法,伟大更超脱的人会选择奉献及牺牲。剩下的是普通人这点是合乎情理的。谈不上自私算是基本的情感。

为了让某人不舒服或者想着打压而进行的行动,本身就是低级行为,默认出存在一群坏分子(要来破坏一些事)要时刻准备着,这是由于安全感不够,或者胜利来的本身就违反了自己底层的心安理得。一场运动不是谁的错,但损失和破坏的是需要几代人来创建的安全感。

四、 感受

4.1肯定是珍惜粮食和现在的生活,看过没有尽头的饥饿之后,能理解对于食物的珍贵。

五、 触动我的一些话

5.1作者轻生的时候,想到死亡的结果只有亲人的伤心,让人了解到家的意义及珍贵。

5.2 结尾的转折来源于营业部主任的揭发,让我毛骨悚然,一个痛苦又心态不正的人,会向周围辐射出灾难。整个问个就是把建设新生活的能量完全应用在破坏上。

2016年5月30日 写于午休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