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邮差读后感精选

邮差读后感精选

《邮差》是一本由(美)查尔斯·布考斯基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页数:22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邮差》读后感(一):吐槽翻译

我是来吐槽翻译的,没有人跟我有同感吗?这译文的中文通顺吗?作者那些生动的美国俚语表达,怎么翻译过来干巴巴的?要说作者文风问题,可是《苦水音乐》的译文就很生动啊,所以我认为是译者文字基本功的问题。

另外,邮差的译者居然是苦水音乐的校译,这一点让我无力吐槽...

有没有人来给我拍砖

《邮差》读后感(二):弗朗西斯

我争取每读一本书都能读到一些什么,但我发现这其实会让人很痛苦,痛苦发生在每次阅读之后。

我希望自己将来能够拥有一种勇气,能够亲手挖出自己心脏。我希望我的心脏可以泡在福尔马林里,但却不知道该把它放在哪。

放在某个老酒鬼的兜里,让他喝多的时候拿来下酒,哈哈哈。

《邮差》读后感(三):布考斯基的Guts

从《邮差》到《女人》再到《夹心面包》,布考斯基一直试图在底层生活的折磨中挣扎生存。《邮差》里的主人公亨利•切那斯基正是他的人生一部分的缩影。亨利是美国社会典型的失败者,但他本人丝毫不介意。从事着勉强糊口的邮差工作,支撑他的是啤酒、威士忌、赛马和一夜之欢的女人。每天的工作伊始都是在宿醉中挣扎着的,而后或徒步于暴晒,或被雨水浸透,游荡在洛杉矶最令邮差崩溃的街区和角落,可是他还是去挑战,挑战痛苦,就是寻找痛苦来忘记痛苦。那在英文里叫gut,即是有种。

看完《邮差》后对亨利有种奇特的膜拜,书中的亨利虽然决绝,给人感觉是当你没办法为一个人付出并达到被接纳和感激的效果时,折磨对方可能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但他同时又是一个绝对的绅士,人道主义和同情心经常会在他不经意间表现出来,尽管他不在乎什么“高尚”情操,比如信仰、比如文明。在我看来,那也是布考斯基的guts之一吧。

《邮差》读后感(四):切纳斯基应该是吐槽星人

这要取决于站在什么样的立场上。

这并不是一部能够一直吸引我读下去的小说,并不像是某些鸿篇巨制一样,一旦你被编织到了巨大的人物脉络与故事情结中的时候,便无法自拔。

而《邮差》不同。我一直在想,他——作者要和我们说什么,他想表达什么。没有什么有意思的情节,一天一天的日子就和翻书页一样,翻过去就好了,淡而无味。没有大喜大悲,没有沉重的悼念,没有感同身受的欢娱。或许这是他的语言所带来的,所有的一切都是那样平淡无奇中透着些淡淡的滋味,却总是想不出这滋味到底是什么。

我耐心的将杨敬的译后记读完,当看到“他的作品里没有英雄和淑女。他的创作仅仅关注一个人挣扎于每天的普通生活”时,视线停留了很久。带着这种感觉回想之前书中的清洁,突然明白了那滋味的味道。就是生活的滋味!

书中有欲望却没有能够称之为理想的东西,切纳斯基似乎自己都不知道为什么选择了邮差这份“苦差事”,而且日复一日的十几年。就连每次辞职都没有交代清个原委,似乎无厘头的想做就这么做了。语言是平淡的,有抱怨,却似乎没有用心诉说。是的,连语言都想是一个硬汉,不会轻易吐露心情。

烦躁的,日复一日的,不知为何的,经历不同的人,不同的事,不能说生活是苦涩的,也不致于说生活是残忍的。生活的滋味应该是像切纳斯基每一句咒骂一样。“噢,狗屎。”

《邮差》读后感(五):恐惧

百无聊赖烦躁不堪时在书店里看到这本书,原本以为内容阴暗现实,没想到却让我心中郁结一扫而光。

这并不是童话,主人公也不是英雄,甚至可以说是一个标准的失败者,在几十年的岁月里辗转起伏,浑浑噩噩,酒和女人是他人生中最大的乐趣,在对世界的不断反抗中不断挫败。

平淡的叙述,平淡的面对,整整一本书,读的时候像是傍观者一样看着人物的平淡的生活,合上书后,看看窗户外一片明亮,窗前摆着芳香的百合和艳丽的玫瑰。

那样看起来自甘堕落,在现实虚伪的人生中挣扎沉迷的生活。

我以后会面对吗?

年轻就意味着看不见前路,单纯地认为一生的道路单纯美好,只要努力就会得到回报。

我现在就这样认为。

——怀抱着希望,因为眼前是奶白色的日光,海蓝的天空。

真不知道,现实是什么样子啊。

十几年的邮差,一日复一日。大雨落在他的身上。

作者说,写这本书的原因是“恐惧”。

生活的恐惧,什么时候才能出现在我面前呢?

或许,它早已困住了我。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