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教育的目的》读后感精选

《教育的目的》读后感精选

《教育的目的》是一本由艾尔弗雷德•诺思•怀特海 (Alfred North White著作,文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0.00元,页数:137,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教育的目的》读后感(一):一本好书被糟蹋了

这本书是一本经典好书,我读的书2002年三联版,徐汝舟译

我对比了一下,翻译上有些许差别,王立中版本跟徐版相比,要逊色好多,有点直译,没有中文的意译。最可恶的是王的版本,封面、封底、插页搞得乱七八糟,名人推荐、什么当当、亚马逊评论等。真正好书无需站街吆喝,我前两天在会场上看到这本书(王立中版本),被免费送人,真是觉得被糟蹋了。

《教育的目的》读后感(二):教育目的新解

教育理论中往往把教育目的作用归为个人本位论(教育目的根据个人发展的需要制定)、社会本位论和全面发展学说。怀特海说,教育的主题是生活,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知而善行的人。

怀特海将智力发展的三个过程命名为浪漫阶段、精确阶段和综合运用阶段。浪漫阶段是领悟的初始阶段,这个阶段的主题既新奇又生动,包含一些未曾探索过的可能联系和若隐若现的大量内容,在这一阶段,知识不受系统程序的支配。此时我们处于对事实的直接认识中,只是偶尔对适时进行系统化分析,浪漫的情感从根本上是一种兴奋的结果,是从一些单纯的事实转化为开始认识他们之间未曾探索关系而来的。其本质必须是把大脑中已经存在的复杂骚动进行排序整理的过程,在教育理念中,倾向于把它界定为循环过程中的第二阶段,即精确阶段。精确阶段代表了一种知识的增长,在此阶段知识间的广泛关系从属于公式化的准确。学生需要一点点接受分析事实的鉴定方法。精确阶段若离开了此前浪漫阶段就会变得苍白无力。最后的运综合运用阶段是。一种对浪漫主义的回归其中增添了分类概念的优势及其相关技能。教育存在这些阶段的不断持续的重复中。想象力和知识的结合通常需要一些闲暇时间,需要从束缚中摆脱出来,远离烦恼,重获自由,需要各种不同的经历,需要有着不同的观点和不同学识的智者的激励,我们在学校应该创设民主自由的环境,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这是培养好奇心和想象力的源泉。适合学生的会激发他们努力探索,未知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开展项目是研究性学习,是培养好奇心和想象力的关键。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知而善行的人。

《教育的目的》读后感(三):智力发展阶段在英语学习路线规划的应用

智力的发展阶段理解分为浪漫阶段,精确阶段和综合运用阶段。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孩子在浪漫阶段没有得到充分发展,那么精确阶段和综合阶段也会遇到影响和障碍。 第一:浪漫阶段(0-11岁),这个阶段是孩子开始有所领悟的阶段,在这一阶段中,所有的内容和信息对孩子来说都是新奇而生动的。孩子懵懵懂懂地面对着若隐若现的大量内容,不知所措,但却异常兴奋。在这个阶段中,知识不受系统程序的支配,孩子们对于各种事物的认知逐渐建立起来系统。从英语学习的阶段来理解这一点就是孩子在这一段中以大量的基础各类英语为主,从听,说,读,写各方面来广泛的接触并了解英语。鼓励孩子探索发现语言的使用规则,但不主动教授语法。 第二个阶段(12-15岁)精确阶段是知识的积累阶段。在这个阶段过程中,知识的广泛关系处于次要地位,而对一些系统规则的学习。例如,语法和科学定律占主要地位。在这个阶段中学生慢慢地接受特定分析事实的方法,通过一些例子来理解既定的原则。放在英语学习阶段上来理解,这个阶段学生开始刻意的学习语言规则,包含各种语法知识和语言的应用规则。不求大量,但求准确为主要目标。 第三阶段:16岁-大学教育综合运用阶段是最后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增加了分类概念和有关技能之后,又重归浪漫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学生会从会看到既定的规则和意义之后,能联系到现实的场景来应用。那在英语学习方面,学生在这个阶段学生利用学到的语法规则去接触更多的英语内容,例如文学作品,艺术作品,研究成果等。从语言层面的学习过渡到时代背景的理解和分析。

由于发展阶段之间的相互影响,所以英语学习中启蒙和浪漫时期的大量阅读的重要性不可小觑。

《教育的目的》读后感(四):《教育的目的》——所思所想

万物生息,学习不止。教育不仅仅在于学习新鲜知识,更在于生活中点点滴滴的习惯与学习。而教育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呢?予认为,目的在于让自身更好的发展自我,用教化去感化自己的心灵,以达到身心兼具。“生命是有周期性的”,在一个时间段里不能去急于求成,生命所具有的周期性就决定了它循序渐进的特点,一个知识点或者一门学科,应该先制定一个切合实际的近期目标,通过每天教育目的的完成,一点一滴地将知识点存入自己的知识储备中,已达到事半功倍。但是,随之而来又产生了一个新的问题,知识增加了,而增加的只是一种文字性的东西,此时,正如蔡元培先生在北大就职演说所说:“试验既终,书籍束之高阁,毫不过问。”所学的知识不拿来使用终究会被遗忘,消失在下一个知识的到来之后。“对学生来说,一只蝴蝶或一台蒸汽机,比一句拉丁语的句子更有广泛的标志性意义”,这句话何不尝为一种教育启发呢?将知识运用在无穷无尽的生活中,通过一种实体化的方式,存在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而不是意象化、虚拟化地野蛮生长,最终可能会导致知识系统的崩塌。 在书中,怀特海特意在最后一章强调了大学的作用,大学在教育中扮演了一种重要的角色。怀特海强调了学生其成长的发展之路。“大学的职责就是把一个孩子的知识转变为一个成人的力量”,在大学中,教师教学的不局限于书本上的知识,更是成为一个完整的人的一次对学生的历练,“平时则放荡冶游,考试则熟读讲义,不问学问之有无,惟争分数之多寡;敷衍三、四年,潦草塞责,文凭到手,即可借此活动于社会,岂非与求学初衷大相背驰乎?光阴虚度,学问毫无,是自误也”,有趣的是在一百年前与今天都存在着这种情况,也许这种“光阴虚度,学问毫无”在任何时期都是普遍的,但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违背了来到大学原有的初心。现在的教育,强调高素质人才的培养,高科技人才的发展,那用什么来推动这种目标的发展呢?还是得寻根,大学学生得以成人的力量去改变自己,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教育的目的》读后感(五):教育的目的 随想一则

本书是关于教育非常理想的真知灼见,但理想和现实的冲突是个经久不衰的话题,因为生存是艰辛的。书中的许多思想在今天广为流传,比如:不能加以利用的知识是相当有害的,不要同时教授太多科目,如果要教,就一定要教得透彻;学习一个概念的首要途径是去证明它;不能让知识僵化,要让它生动活泼起来。但教育的问题依旧摆在大家眼前。

道理我们都知道,甚至书中对每个学科如何开展也给出了一些可行的方法。但为什么没有实施起来呢? 从家长的角度来说,不是每个家长都有时间和知识储备来教育孩子,从学校的角度来说,高考指标是绕不过去的山头。思想的落地需要现实条件。

从作者怀海特的经历来看,无疑他属于那个时代的精英,精英和底层总是有着鸿沟,就像理论和实践的gap一样。底层的教育诉求根本无从发声,这本是也不是大众会实施的实践指南,现实情况是,高考面前,孩子们刷着同样的试题。我的高中在一个偏远地区半封闭高中度过,所以更加感同身受。虽然读起来痛快,但在这个广泛的具体现实问题面前,思想的力量体现在哪里?

我们能做什么,又有那些人正在做着些什么? 19世纪发表的这本书完全解读了教育的真谛,90年过去了,90年间有那些进步? 这些都是接下来需要了解的问题。

人类是一个协作的团体,当你将毕生精力用于思考,得出一些社会共有问题或者领域难题的解答,你的思想会存入人类智库,后来人从中学习,有些人会在此基础中继续发展思想,有些人则会吸收归纳,结合现实问题,得出当代的解法,然后推动执行。会发展出不同思想,会得出不同解法,现实会选择最有利于生存的那种。

实践和理论是并生的关系,思想的发展离不开实践,实践的过程中离不开思想的指导。并不是完全分离的。作者一直到美国大学任职,所以是在他的大学教职实践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思想。但是教育改革,是涉及到整个社会方方面面的问题,是需要几十上百年时间来进行的变革。

如果你想要改变某个现状,你需要深入了解其历史渊源和真实现状,然后找到突破点,进行改造。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