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有闲阶级论》读后感摘抄

《有闲阶级论》读后感摘抄

《有闲阶级论》是一本由(美)索尔斯坦·凡勃伦|译者:赵伯英|校注:来鲁宁著作,陕西人民出版的178图书,本书定价:26.00元,页数:2011-1,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有闲阶级论》读后感(一):论外文译作版本的重要性

今天读完了索尔斯坦 凡勃仑的《有闲阶级论》。

大名鼎鼎的制度学派创始人的奠基之作,从问世至今已经有一百多年了,中文译本也有无数个,悲催的是我选择了最差的一本。

买这本书时还真不是图它是最便宜的,我看了译者赵伯英先生是中样当校文史部主任,出于一名普通中国人的朴素观念,天然的对这个版本有种莫名的亲近感。结果,踩了个大坑。

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我会时常陷入一种认清自己学识上的不堪的无能狂怒之中,犹如一个中年男人被当众揭穿了最不愿面对但又不得不面对的无力感那样尴尬,我以我受到过的完整的高等教育经历发誓,每一个中文字我都认识,但是这一个个汉字连起来,我就彻底蒙圈了,那用一个个方块字用英语语法组装起来,怎么看怎么别扭,看着看着引入眼帘里的字就开始发飘、蒙上一层白色光芒犹如近视眼般模糊,然后发出灵魂三问我是谁,我在哪里,我将要到哪里去。最后蓦然发现,这问题无解。我也很好奇译者是怎么做到如此通篇生硬的,老话说翻译理论三原则信达雅,译者的身份来看,学术水平肯定是没问题的,信和达应该是够了,只是这雅嘛,我觉得是差点意思(当然,也不排除是我学力水平问题,而且可能性还挺高)。

中途一度想过放弃了,转头一想,钱都花了,不能白花呀(小市民心态暴露无遗),于是换个看法,用快速阅读法(不是量子阅读)快速过了一遍,居然觉得自己看懂了,上网看了一些读书笔记,跟自己的想法差不多,于是放心了。

本片读书笔记我就不想写啥了,反正经典著作常读常新,在如此糟心的阅读体验中说我有读到什么更多别样的心得那是骗人,所得到的都是一些能在网上的读书笔记中找得到的,所以就不作赘述了,单纯是想记述并吐槽一下这个糟糕的译作版本带供给我糟糕的阅读体验罢了。

《有闲阶级论》读后感(二):有闲阶级论

这是一本很有趣也很容易读的书,剖析了许多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现象,那些熟悉的风俗习惯,消费心理,不是与生俱来的,它们是逐渐形成,而后内化成我们的传统,最后成为我们完全觉察不到的自身的一部分。

即使我们现在已经有了许多机器来帮助我们获得舒适的生活,但是某些完全没有必要的习俗习惯乃至于审美依旧深深刻印在我们心里。之前我闺蜜曾经和我讨论关于人工智能会否取代人的问题,她认为即使人工智能真的发展得和人类差不多,奢侈品店里的人类雇员也会只增不减。因为这不是一个生产生活的需要,而是一种有身份和地位的象征。这种观念和心理都可以在这本书中找到依据,因为机械带来的“平凡”和“低廉”,而人工与手工艺的价格会越来越高。

这本书可以抑制剁手的冲动,买东西的那一刻,会很容易意识到自己对于高价的浪费物品的热爱,清醒之下又会想:如果它的价格没有这个高,这样东西是否就因此变得不想买了呢?进而追问,是否真的需要这样东西?

当然,我们也可以更清晰地看到所谓“我负责赚钱养家,你负责貌美如花”是怎样将自身变成执行代理有闲和代理消费的一环,也就意味着成为资产持有者们真正的“动产”。这种陷阱式的宣传背后有着极其冷酷的现实,直如悬崖上高悬的蜜糖一般,尝起来甜蜜,跌下去却粉身碎骨。

所以,越发能够理解,为什么妇女解放运动首先要争取工作的权利,以及为什么妇女应该珍惜工作的权利,以及劳动妇女节为什么不能用女神节女王节等等消费口号所取代的根本原因:工作本能是人之为人的本性,而“经常进行代理有闲和代理消费是无自由的仆人的持久标志。”

很多时候,经济学、社会学、人类学和政治学,其实都像手术刀一样,将包裹着漂亮皮肉和温情脉脉的日常生活冷酷地剖开,展现出表象之下毫无温情的实质,比如人性之中不可回避的弱点:自私、嫉妒、贪婪和权力与利益的交织。人类的文化传统未必都有着美好的开端;社会的秩序起点未必源于对公理与正义的追求;审美,消费乃至于生活方式的背后也未必是因为爱与美的结合。

尽管如此,见识过生活和世界的丑恶之后,依旧热爱世界才是真正英雄的选择。

至少,从当年到现在,我们争取到了工作的权利,未来还有更远更长的路要走。

《有闲阶级论》读后感(三):一本专门吐槽的书吧

主要内容:在侧面证明了对高帅富的敌视不是这个世纪才有的产物之外,这本书所述如下——

1.原始时代,掠夺性职业和战利品构成了精英的标志,而劳动总是和软弱和服从主人联系在一起。

2.如今,生产代替掠夺,财产代替战利品,拥有财富成为赢得荣誉的传统基础,而精英们总会嫉妒性的角逐。

3.在金钱社会,闲暇以及免于劳动成为了体面生活的先决条件。因为这是杰出的金钱成就的标志。

4.高帅富在3的基础上形成了一整套非生产性时间消耗证明的习惯。

5.随着劳动不再受到强制,把美感和炫耀性消费混合在一起更好的满足了有闲阶级的精神满足,也让人更难区分是为了美还是为了炫耀消费奢侈品。

6.随着社会流动性增加,消费品比闲暇更能证明一个人的成功。

7.由于心理满足是建立在别人之上,城市生活中的明显消费比乡村更突出,因为体面的标准在物质上更高。

8.社会的顶层建立并使以下的阶层接受这种行为模式,而下层只想成为更好的阶层。

总而言之,社会的精如何通过消费模式来获得心理满足是本书的主体,作者充满了八卦欲望的把仆人、家徽、高跟鞋等等有闲阶级的消费对象的消费理由和内在动机绘声绘色的描述了一番,并从人类的原始炫耀开始慢慢的讲起,充满了一种难以形容的恶趣味。

个人总结:

1.这本书只是有关于社会上层怎么消费的内在心理和炫耀消费的实行过程的深刻剖析,所以阅读要避开两个误区,一是上层和精英并不是同义词,二是如何成为上层和此书主题无关。

财富的占有者,通过财富得到更好的人生体验是想当然的。那么,消费不仅是物质消费的需求,也是心理满足的一种有效方式。如是,则别人买不起的稀缺方为快乐之本,所以奢侈品和闲暇时基本的消费模式。其次,出于利用大众普遍心理获得快感的考虑,有闲阶级的消费模式不仅需要物质上的优越性,更多要体现在人生境界生活方式的优越性,于是,奢侈品和美感联系在一起,闲暇和与生产无关的高雅爱好联系在一起。而19世纪的学术则让古典学术有了特权地位,因为不仅是有助于年轻学者的心智养成,更体现了对谋利的不屑,搞古典学术意味着有钱有闲,因为这个专业和赚钱、生产无关。又比如女人鞋后的french hell,在产生初期的时代就代表着不适合劳动,和老娘穿这个除了好看还代表偶不用工作羡慕吧的潜含义。

2.这本书对原始时代有可能成为有闲阶级的人的特质进行了归纳:孔武有力、勇猛残忍、顺应时势,如此方能积累并继续占有财富。那么,金钱社会的今天:大概是坚定自信,谨始虑终,无所顾忌吧。

3.作者最有趣的吐槽是,经典的商业精英和经典的流氓是惊人的相似:不顾他人、充满热情、对金钱充满欲望、迷信运气。那么,可以推测的是,有闲阶级的消费模式必然反映了其行为模式的特质:控制性、进攻性、自我展示性。

读后感觉:

这是一本专门吐槽的书吧,除了凡勃伦效应一本正经外,整本书充满了槽点。不过了解了所谓有闲阶级的行为模式之后,还是很有借鉴意义的,这是个充满了实践可能性的时代,虽然人是环境刺激的产物,不过互动之中的变革给了温水中的人类希望。

而关于这样的行为模式反应的真实社会,我想才是观看吐槽满足八卦欲望之后真正让人头痛的东东。

《有闲阶级论》读后感(四):有闲阶级与消费模式

世界上没有一个阶级,也没有一个国家,会在物质短缺的压力下那么卑怯地屈服,以致放弃自己对这个较高层次需求或精神需求的完全满足。——凡勃伦《有闲阶级论》

十九世纪末期,美国社会以“社会达尔文主义”为主流经济观点,认为富人因才能卓越而富,穷人因软弱无能而穷。凡勃伦的《有闲阶级论》 一经推出即引起整个社会的思想动荡,睿智的辩驳、严密的思维逻辑、对遵循传统的反叛态度、敏感而灵动的制度解释构成了本书基本格调,其对富人阶层的辛辣揭穿、对“生产主义”占主导的社会规范的突破,在历史长卷中留下了浓艳的一笔。

凡勃伦历史性地打破了当时经济思维局限。在机构上,本书中用整体主义原则分析制度演变、用二分法解析制度结构、用制度分析工具剖析了有闲阶级特征等三方面。在内容上,研究了经济行动的非经济意义,强调制度对经济行为的重要影响,分析制度与经济的密切关系、炫耀消费行为的显功能和潜功能;分析有闲阶级、食业营利者和机器操作者之间的矛盾与冲突。

一 有闲阶级的产生

凡勃伦将人类社会的发展分为野蛮部落、未开化文化、准和平文化、现代文明四个阶段。在野蛮时代末期有闲阶级的孕育胚胎出现,随着社会分工的出现与细化,到了人类未开化文明时期一部分人脱离了生产自此产生了有闲阶级。“各阶级的业务不同,但是有一个共同的经济特点,那就是在性质上总是属于非生产的。”在凡勃伦看来,“任何努力只有其最终目的在于利用‘非人类’的事物,才可以看做是非生产性的”,则这类非生产性的上层阶级业务,归纳起来大致是以下几项——政治、战争、宗教信仰和运动比赛。从这个层面上来说,有闲阶级可以被描述为:从事非生产性工作的上层阶级。

有闲阶级往往和私有制关系紧密。当私有财产成为身份地位的象征,就满足了我们称之为自尊的基本条件。在财产积累过程中有闲阶级为了展示和下层阶级的区别往往选用一些特殊手段以达目的。

为保持自己的荣誉性地位,有闲阶级有一套自己的规范特征 :

一 金钱至上原则是成为有闲的最基本条件。社会环境下金钱代表一个人的价值,也就决定了这个人的生活品味与对事物的判断标准,掠夺性本能是对事物占有的最初动因,嫉妒性区分满足了有闲阶级的炫耀心态。

二 明显有闲是有闲阶级的惯常表现方式。从希腊哲人的时代一直到今天,那些沉思着的高尚的人们认为,享有一定程度的闲暇、避免一些为人类需求直接服务的生产工作乃是一种有价值、美好、体面的生活必需。例如礼貌,“其流行的深层经济依据是要在与有闲的荣誉性或非生产性地利用时间与精力的荣誉性中来寻求”。礼貌是有闲的衍生物,表现了控制与从属的象征性姿势。

三 明显消费是有闲阶级的发展行为模式。社会进一步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越加丰富、交际范围明显扩大,有闲阶级为了“歧视性”地给别人留下高级印象,明显的无知消费成了首选。包括“代理有闲”和“代理消费”在内的炫耀性消费 使有闲阶级找到了证明身份面子的捷径。

四 高雅的时尚潮流是有闲阶级永远的追逐。“社会认可什么样的生活是有闲的或荣誉性的方式,大体是由最高阶级决定的;这个阶级的职责是通过教诲和示范来表明这个社会拯救方案的最高理想形态。”有闲阶级的品位引领了下层阶级的流行风潮。以文化资本的占有为表现形式的消费压倒了单纯的物质消费,人们从炫耀金钱转向炫耀品味。

二 劳动的“堕落”

高雅人士认为,低层次的精神生活总是和简陋的住宅、粗鄙的生产活动相关联,忙碌的生产劳动被指责与高尚的思考不相融合。从凡勃伦的观点看,人们将生产性的劳动当作是“有损体面的事”是竭力避免的。“于掠夺的文化时期,在人们的思想习惯中,是把劳动跟懦弱或对主子的服从这类现象连结在一起的。因此劳动是屈居下级的标志,是一个有地位、有身份的男子所不屑为的。在这样的传统观念的影响下,人们感到劳动是要降低品格的。”非生产性劳动具有荣誉性,而下层阶级要从事纯生产性劳动,人们崇尚事物的适应性和有效性,鄙视徒劳无益、浪费和无能,“劳动由于已成为贫困的证明,也仍将无可避免地带上不光荣的色彩”,凡勃伦将之称为“工作本能”。

所谓的上流阶层的工作则是非生产性的劳动,也就是“有闲阶级”的工作: “……在不生产的情况下消耗时间,是由于:(1)人们认为生产工作是不值得去做的,对它抱轻视态度;(2)借此可以证明个人的金钱力量可以使他安闲度日,坐食无忧。作为一位有闲的先生,他生活中的理想的一个组成部分,就是这种可敬的有闲,他要使旁观者获得印象的也就是这一部分。但他的有闲生活并不是全部在旁观者的目睹下度过的,其间有一部分势不能为公众所看到,为了保持荣誉,对于这个不能为人所窥见的部分,就得有所显示,使人信服他的生活的确是有闲的。他应当想出些办法来做到这一点,对于不为旁观者所见的那部分有闲生活,他应当有所证明。这一点只能间接地做到,办法是把他从有闲中得来的一些具体的、持久的成绩显示出来,这就同他所雇用的工匠和仆役们的情形一样,他们也是惯于把工作中一些具体的、持久的效果显示出来的。”

古典经济学奠基人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认为商品的价值来源于劳动 ,马克思继承此看法认为生产比市场更重要 。凡勃伦却给了我们一个全新的视角去认识生产劳动,他颠覆性地提出与正统经济学理想消费理论相背驰的观点:消费的文化理论——习惯、风俗及迷信等非理性都将决定人们的消费;消费的另一个重要目的——给他人留下印象,或称之“炫耀性消费”。

三 派生出的“代理消费”

在工业社会范围内有闲阶级不再满足以往的自身消费模式,他们为了财富的累积不得不在一定程度上舍去“有闲”使琐碎杂事占用了时间,但为了给大众留下更为深刻高贵的印象,有闲阶级寻找到了“明显有闲”“明显消费”新模式——代理有闲和代理消费。

“占有并蓄养一批奴隶,叫他们从事生产财物,其所证明的是财富与威力;但是蓄养一批仆役,不让他们从事任何生产活动,其所证明的却是更多的财富和更高的地位。”有钱是有闲阶级的基础条件,其财富可以通过他人(配偶、子女、仆役等)来显示,这种消费模式叫做代理有闲或代理消费。

“家长明显有闲这一主要事实在较高的等级点上消失……主妇实行代理有闲和代理消费。”在古代,一个“健壮男子”在社会经济中的专职就是杀戮,通过妻子和若干的奴隶获得有闲标志;在中古,贵族或者富人通过迎娶漂亮的妻子或者妾侍来表明其财富。凡勃伦说主妇的功用大部分在于他们的明显地脱离生产劳动,在于能由此证明他们的主人的有财有势。“妻子最初不论在事实上还是理论上都是丈夫的苦工和动产,生产供他消费的物品;作为这个古老制度演化的后果,妻子现在成为礼仪方面的消费者,要消费她丈夫所生产的物品。但是在理论上,她无疑还是丈夫的动产,因为经常进行代理有闲和代理消费是无自由的仆人持久标志。”让妻子流连于高级会所,在高级商场任意挥霍,在他人面前不经意间透漏出妻子身上奢侈品的价格,从使用和欣赏一个高价而且以为优美的物品中获得的高度满足大部分是在美感名义的假托下对奢侈感的满足。“主人”式的自豪感达到了有闲阶级家长炫耀性消费的目的。

凡勃伦还在书中阐述了服装最为金钱文化的一种表现,女装忽视种种舒适感的迹象表明,女人在经济上仍依赖于男人。例如高跟鞋不利于没有任何实际使用价值——不从事任何实用性的工作室有闲标志——表明了有闲主人的不凡社会地位与无需操劳的闲暇。

代理有闲是有闲阶级所圈养的寄生对象,他们要为主人服务、为主人增加金钱荣誉。仆人们为了礼仪而存在为了管理而生存,教士、神父等职务可以看做是“神的奴仆”,代理消费不仅侵入了宗教仪式的适应性准则领域,还影响了宗教仪式的手段和方式,信徒们依照金钱声誉准则的传统来生活。军人,公务员,律师等也可以说是为统治阶级协助管理和代理有闲而存在。代理有闲需要保持有闲绅士的声誉,以明显有闲和明显消费的方式证明主人的金钱实力。

四 奢侈品的疯狂来袭

据世界奢侈品协会统计,2010年亚洲游客在欧洲奢侈品市场花掉690亿美元,其中中国游客花掉500亿美元。消费奢侈品不仅为满足自身的物质需求享受,更重要的是让其他社会成员了解自身有闲的身份地位。“在我们的欣赏过程中把那个物品的高价标志和美丽特征完全融合在一起,并且把由此形成的效果仅仅包含在审美的名义下。于是贵重物品的高价标志主见被认为是它的美丽特征。”

凡勃伦在《有闲阶级论》中也对奢侈品做了有趣的论述。奢侈品是“明显浪费”和“对于其使用者的摒绝生产工作具有证明作用”,使旁观者对于其金钱地位和支付能力的认可。“物品中过分华贵的价值标志是通过这些物品的消费而适应间接的嫉妒性目的上具有高效能的标志。”

在《奢侈与资本主义》 中作者桑巴特写道:“于是,正如我们所看到的,奢侈,它本身是非法情爱的一个嫡出的孩子,是它生出了资本主义。” 在《名牌至上》 中名牌被塑造成了额一套体系:“名牌构成了一套完整的社会标识体系,人们通过穿戴重新定义自己的身份,重新划分社会阶层。”现代奢侈品具有社会辨识度高、品牌文化代表优越上流的意义,有钱人趋之若鹜正是遵从“凡勃伦理论” 。

随着现代消费时代的变化,消费者被看做是“一种欲望无止境,能够驱动经济不断实现繁荣的消费动物”。奢侈品的疯狂来袭似制造、分离、解放了种种现代欲望,使之变为一种不间断的、连续的自我化消费幻象。

凡勃伦的炫耀性消费理念贯穿了经济大家的主要思想。马克思的“商品拜物教” 的“真实性”表明所谓“名牌拜物教”的建立无非是试图遮蔽人与人之间的真实关系,而代之以 “金钱和名牌”之间的交换关系;波德里亚在《消费社会》 中说,普通个体向自由时间要求的“并不是尽责的自由”而首先是标榜自己时间的无用性,“作为奢侈资本、作为财富的时间的富余,休闲时间就和消费时间一样”;布迪厄 则认为在现代社会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消费斗争实际上成为寻求区隔而展开的符号斗争。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