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神经科学讲什么读后感摘抄

神经科学讲什么读后感摘抄

《神经科学讲什么》是一本由[美] Robert A. Burton著作,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90 元,页数:20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神经科学讲什么》读后感(一):大脑是自我意识本身?还是自我意识的载体?

1、自我意识是什么?

换个更通俗的提问方式:灵魂是什么?Ghost是什么?

2、大脑是硬件,自我意识是软件,软件附着在硬件上?

还是说,大脑就是软硬件一体的东西?

3、大脑生病了,自我意识就出问题

4、走路的过程中,需要大脑的空间预测能力。每走一步,其实都在提前做预测。机器人也是如此。

5、所以,大脑(自我意识)建立在对未来不断预测的基础上。

6、身体边界感+自我意愿感+能动感+努力感+选择感 +记忆力 = 自我意识。

7、潜意识中错误的因果关系感,来源于过去吸收的一切信息,这是人类固执偏见的来源。而思考就从这种偏见开始。

8、在思考、选择、行动之前,潜意识已经在计算并影响了决策。理解潜意识的这种决策,从根源上防止偏见。

9、我们无法想象「无」。即使我们想象了「无」,还是会占据时间和空间。

《神经科学讲什么》读后感(二):我们的大脑能告诉我们什么,没有告诉我们什么以及可能无法告诉我们什么

大脑如何产生思维?究竟“我”是什么?大脑短路会造成灵魂出窍,这是否说明了“我”的感觉来自大脑?作者尝试通过现代神经科学对心智、思维的运作机制进行解读,同时介绍了橡胶手错觉等多个经典实验和自体幻视、异手综合症等病例,也对镜像神经元、卢相学等神经科学的古今理论进行了客观的评述,对很多流行媒体炒作吹嘘的大脑理论的误解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哲学质疑,点明了神经科学的优势和局限性。

本书取名为《神经科学讲什么》,但实际更多地在阐述,神经科学告诉了我们什么,没有告诉我们什么,以及它可能无法告诉我们什么。

大脑在心智、思维运作的机制在现阶段根本无法弄清楚,大脑神经元的连接非常复杂,并不能单纯地应用核磁共振、脑成像等仪器就可以具体侦测到,为什么没有意识的神经元细胞组合起来却变成了一个有意识的大脑?现阶段这还没有答案,神经科学暂时还无法准确地解剖我们的思维。

本书被誉为最好的神经学玩闹书,没有生涩难懂的语言,将科学与生活结合得很好的作品,读者通过本书可以更好地了解到自己的大脑意识和思维运作机制,探索人性和复杂思维的神经生理学基础。

本书对于神经科学、认知行为学或应用心理学等有兴趣的读者是一本非常理想的入门书籍,可以作为 进一步延伸阅读《人类的荣耀》、、《神秘的镜像神经元》、《善恶之源》等经典神经学、心理学读物的入门基础。

《神经科学讲什么》读后感(三):自由意志也许只是惊涛骇浪下的一丝涟漪

本以为这本书有很多的解剖学知识或者更多的数据,至少这是我以为“神经科学”。最后发现神经科学研究的方法很大程度和心理学研究的方法类似,从现象入手做一些模拟的测试。似乎和很多人理解的科学性,或者说从逻辑性的角度上欠缺了一点。

给我的感觉就是,科学其实并没有那么科学,或者说特别是在科学还不够成熟的领域,会有很多的局限和假设,而在应用的时候往往会忽略这些局限和假设。

所以现在有很多对于神经科学的误解就是来自于对于不完备的科学肤浅理解的结果。

“不要再继续相信新的或改进后的技术能够提供证明被试意图(无论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的必要信息了。我们应该承认神经科学的本质局限:意图是不能通过任何已知的科学测试捕捉到的心理状态。”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的是,脑电图已经被滥用害了不少人,我们还是要慎重的面对这些还很幼稚的科学领域。当然更希望额叶切除、左右脑分割这类手术就让它沉睡在历史里吧。

我们只能说,无论是从过气的颅相学,还是诱人的大脑布线图,神经科学还在成长和发展中。也许过个几百年再看今天,会发现是如此的“幼稚”乃至“不科学”。也许这才是“科学”。

也是这个原因,作者把所有的意图都转化成相应的感觉,就比如知道感、确定感、能动感、选择感、努力感和因果关系感。这是很有意思的,如果讲这些我们曾经笃信的理性都变成感性了,这个世界也就不一样了。

也许这也就是科学的起点,能够打破框架。就好像“自启蒙时代以来,我们一直被告知人类是理性的。”,这个框架能被打破吗?

作者最关注的也是在于“人们对大脑如何产生思维的无知(或有意识的忽视)在多大程度上被转化成了对纯粹推理的神化。”

所以虽然这本书中的神经科学好像还不够“科学性”,而且由于涉及的内容太广,也会显得比较杂乱。但我觉得最大的收获还是坚信了一点,所谓的“自由意志”都是浮云,或者说“自由意志”只是扔向海洋的一块石头,有时你只是专注在惊涛骇浪下激起的一丝涟漪而已。

2018-7-1

《神经科学讲什么》读后感(四):人类的学习机制,问为什么的时候大脑中发生了什么

学习科学的主题,我们讨论了个性化的学习、游戏化的学习、协作化的学习、相关性的学习、多元化的学习、技术化的学习。

这是现在的学习方式,更是未来的学习趋势,它不仅取决于技术的发展、社会的进程,也取决于我们对自身的理解。

是的,总体来说,学习是开放的。

随着神经科学的发展,20世纪70年代多学科交叉的认知科学的形成使得学习正式成为认知科学领域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人们对学习和教育的认识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美国心理学之父威廉·詹姆斯曾经说,“教育是艺术,不是科学”。

近百年来,传统教育学与心理学关系密切,而心理学最初源自哲学,直到冯特将其变成实验室的研究,心理学才逐渐变成科学。

但教育真的只是一门艺术吗?

从巴甫洛夫经典条件反射的研究到行为主义的教育学尝试,试图实证地科学研究学习过程的努力一直没有中断过。

而中国教育学者非常崇拜的皮亚杰则被认为是第一个把教育视为科学并进行实证研究的科学家。

皮亚杰认为,“在生命和精神之间,或是说在生物和心理之间不存在边界。当一个有机体基于他已获得的经验,并适应新的环境时,那就是心理过程。”

在人类历史上,学习在不断地发生变革,比如课堂的组织规模。得益于神经科学的发展,现在我们对大脑的认识远远超过了之前。

我们知道学习的过程有多么复杂,我们也知道什么可能是最重要的部分,我们还知道学习这件事上,个体的差异有多大,这与我们当前的学校系统致力于标准化的教学是背道而驰的。

我们还知道,教学的形式,不,应该说是终身的学习过程的形式,取决于很多方面,它取决于大脑的生物平衡,取决于环境、社会、文化、行为和心理因素等。

而当我们研究学术方面或者一些特定问题的时候,就可以在这些挑战中去学到更多。

所以,一个可以跨越国界的符合统一标准的教学系统是无法构建的,也无法产生真正积极的作用。而对于这种完全标准化的教学模式,公众舆论方面也越来越偏向于负面的评价。

即便如此,我们还是需要非常谨慎地处理这件事情,学习的过程非常复杂,如果太过于激进地去做一些重大变革,也许达不到我们真正想要的效果。

目前的许多研究是在特定的环境中进行的,并没有做真实的试验,没有人知道将其放在真实的复杂环境中是否还会有同样的结果。

其实,变化可以或者说应该从教育行业本身开始,教育者们需要学习一些神经科学的知识,真正理解学习过程的复杂性,允许学生做一些个性的选择,然后逐渐延伸。

尽管强调了学习的开放性、个性化以及其他各个方面的变革可能,我们依然需要清醒地意识到,目前的教育系统其实也符合许多学习者的需要,有研究表明,这个比例至少达到40%以上。

现行的教育系统是基于国家、军队和教堂的需要而形成的,世界在发生快速的变化,教育系统确实需要做出一些改变,学习也需要变得更加开放、更加多元。

我们先来谈一谈,神经教育学。

神经教育学——The student’s brain is the workplace of a teacher.

近20年来,我们拥有了一些可以让我们看到人类身体内部的设备,包括我们的大脑,用非入侵的方式。

这让我们可以知道如何控制学习过程的一些机制,神经生物学家做的一些研究表明,目前教育系统的教学模式其实并不一定符合大脑的学习机制。

许多人认为现代教育的最大问题是学生们缺少学习的动力,那么,更进一步的,到底为什么学生会对校园里的学习失去了兴趣和渴求呢?为什么大部分的学生会觉得学习枯燥乏味呢?

人类的学习机制,最前沿的神经科学研究成果……学校里的教育者们应该尽快了解相关的知识,正如曼弗雷德·斯皮策教授所说的,“学生的大脑是教师们的工作场所”。

教师需要对自己的“工作场所”加深理解,更需要弄清楚到底是什么阻碍了自然的学习进程,如果不想这么做的话,虽然怀抱着教育理想,却依然可能做不利于学习的事情。

被认为是最大问题的学习动机,其实本该是在天然的求知欲和好奇心驱使下自然发生的事情。

驱使人类探索这个世界的最大动力就是好奇心,我们天然会被一些不常见的、有趣的、未知的事物所吸引。当大脑中的神经元产生突触传递的时候,学习就发生了,而这种突触传递是需要突触小泡内的递质来完成的。

当突触前神经元传来的冲动到达突触小体时,小泡内的递质就从前膜释放出来,进入突触间隙,并作用于突触后膜,如果这种作用足够大,就可以引起突触后神经元发生兴奋或者抑制作用。

新的神经细胞之间也会产生联系,但是大脑是不能被强迫和被动地释放这些物质的,并且也不需要——每次只要当我们看到有趣的事物时,神经系统就会马上释放出神经递质。

以上神经科学知识表明,学习过程的有效性取决于学习环境的质量、使用的教学方法以及教学内容本身。

太多中性的单调的文本描述、太多定义和规则,都是造成学习机制障碍的原因。

我们对大脑及学习机制运作的方式的了解让我们知道创建新一代教学内容的必要性,而科学的任务和练习也同样重要,活动的形式决定这是否需要持续跟踪一些边缘系统。

我们的大脑无时无刻不在学习——并非以学校所规划的方式。

神经教育学的一些假设:

学习科学领域有非常多有意思的话题,明天我们继续。

《神经科学讲什么》读后感(五):一些摘录和总结

01 探索心智的奥秘

自我意识的基本方面—它对身体范围和对意识中心在什么地方的感知,都是由感官知觉构建出来的。

有意识地改变身体表征投射,对各种以身体表象缺陷为特征的疾病都具有深远意义。

02 能动性 意志与意图

计划并预测行动是人类拥有智力的主要原因

眼睛所看到的图像不足以确定飞盘是在告诉飞行,还是一动不动。你需要知道以前飞盘飞行路线是什么样的,还要知道你正在和你朋友玩飞盘,这样你才能毫不含糊"看到"飞盘在飞。类似的视觉模糊性还包括,你分不清是自己坐的火车开动了,还是旁边那列火车开动了。

正确的直觉应建立在预测的基础上。"上游"的预测要比运动冲动离开大脑并激活我们的肌肉提前很多。

周围神经系统存在障碍的病人很好地证明了我们有两套独立的感知运动行为的方法。这类病人很难知道肢体实际用了多大的力,但他们依然准确地知道为了完成某个运动他们需要使多大劲儿。

对奖励的预测 "巴甫洛夫的狗" 撤销果汁这个刺激之后,神经元最终不再对闪光做出反应。

预测的准确性会决定神经元的放电率,当事情像预期那样进行时,传入的感觉信息会被抑制。效率最优的大脑只会把需要处理的信息传递到意识中。如果没有出什么差错,便不需要意识到行为的细节。

探究能动感的根源--我们不能把自己挠痒。因为提前知道了一会会感觉到什么,所以我们无法感到吃惊,无法被挠痒。反面例子是,一些缺乏能动感的精神分裂症,他们大脑中抑制身体输入感觉信息的脑区活动明显较弱。运动感觉意识的增加与预测行为结果能力的降低有关。这导致了一种无法完全控制自己行为的感觉,他们能够被自己挠痒,即使知道那是他们自己所为。

异己手综合征。病人一只手对应的额叶受到损伤。两只手相互矛盾的动作代表了病人无意识思考着的两个选择,但只有其中一个行为和能动感联系在一起,由于神经系统的小故障,我们有机会一窥那条未被选择的路。

03 因果关系

哲学家休谟提出,因果关系是一种感觉,它源自以前的经验以及将分散的事件连接成因果关系的内在机制。

认识感的本质就是,看到的形象和存储的形象很符合的无意识感觉,与此相似,因果关系也是一种无意识的感觉,它来自潜意识的预测。任何因果关系的计算都充满了潜意识的偏见。

意图和结果离得越近,我们便越有可能得出这样的结论,即我们的意图导致了结果。

那些容易被触发固有因果关系感的人,更有可能把复杂行为简化为特定的因果关系。而天生因果关系感比较弱的人,更可能接受有关人类本性模棱两可和似是而非的观点。(当然,我对研究发起者行为原因的任何肯定论断,也会落入相同的陷阱)

04 直觉推理

我们之所以相信思维是线性的,是因为我们强烈地感到一个想法导致了另一个想法的产生。便产生强烈的推理感。

假设有意识思维和无意识思维之间存在生理上的差异,那么当想法移入或移出意识时,思维的机制便必然发生改变。

05 逻辑推理

批判性思维是一种技能。如果目前的推理过程和我们过去的思考方式一致,便可能产生熟悉感和正确感。与之相反,尝试新的推理过程可能会令人感到陌生,不熟悉和不确定,我们越依赖这类无意识的心里感觉,比如熟悉感,正确感。便越可能执着相信我们的逻辑无懈可击,即使出现了相反的证据。

陈述呈现得越快,越有可能被认为是正确的。舆论制造者知道微妙和模糊是"感觉很正确"的大敌。

即使我们非常聪明,越快得到问题的答案,我们便越有可能高估它的正确性。

最聪明的人的内在机制使他们倾向于高估自己的推理能力以及自己想法的正确性。(让我想到了庆余年里多疑敏锐的肖恩在陈萍萍早有预谋故意提供的信息误导下,自以为推理严谨认为范闲是他儿子。。。)

07 个体心智与群体思维

黏菌成了没有神经系统,没有智能的有机体产生“聪明的”群体行为的典范。

“没有头脑的生物”能够准确的判断出分散在各处的燕麦麸的最短最有效路径,它们像工程师一样找到了最佳路径。

08 镜像神经元是洞悉心智的圣杯吗

学习演奏乐器就是试着让自己的行为与你观察到的行为保持同步。

动作学习的简化模型是:观察>存储在记忆中的详细模板(表征地图)。一段时间后,随着学习的发展,用于观察和行动的神经基质融合成了单一的观察/行动表征地图,这是执行习得行为所必须的。

动作层面的意图,可能是由若干种不同的心理状态造成的。知道动作的意图不等于知道了有意识行为背后的目的。

镜像神经元只在识别简单意图和行为的基本层面上发挥作用。

09 神经科学能预测未来吗

如果意图可以存在于意识之外,且无法直接对其进行研究,那么需要评估意图程度的心理状态研究,便一定是不完善的。

后面几章没发现什么有意思的内容,因为答案基本都是否定的,就不记录了,标题分别是

10 神经科学能证实意识的存在吗

11 神经科学能解剖我们的思维吗

12 神经科学能解释善恶之源码

13 不会讲故事的科学家不是好的神经科学家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