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萧红传读后感锦集

萧红传读后感锦集

《萧红传》是一本由葛浩文著作,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0.00元,页数:17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萧红传》读后感(一):萧红传观后有感

起初读萧红,是因为她是一名女性,同为女性,起初抱着佩服的心态,她的代表作

< 呼兰河传 >很有名气。后来呢,我深夜读她的文章为她流泪。她的一生很悲惨,所谓生不逢时,爱不逢良人,

所到之处皆凄凉!

萧红的愁情愁到了骨子里,他对萧军的爱太过顺从。她的性子太过怯懦。若是让我成为萧红,我愿意还她一份豪迈不羁的人生!请你来生化蝶,所到之处尽芬芳!

后来我猜测,这样一个怯懦忍让的女子,大概心中无恨意吧。

《萧红传》读后感(二):半生尽遭白眼冷遇……身先死,不甘,不甘!

有人说“我们不能以人论文,也不可以文论人”,大概说的正是萧红,若是因为人而看文,也许文便不值得一看了。萧红出生于一个殷实的家庭,本是大家闺秀,若按照父亲的安排,生活应是无忧无虑,更是一个高贵优雅的人妻。但是命运总爱开玩笑,在封建家风中,重男轻女的观念注定萧红不得人爱,只有她的爷爷爱护着她,当母亲,爷爷,奶奶相继去世,继母的到来,让萧红跟父亲的矛盾日益剧增,生性直率单纯,执拗不逊,不满意家人的冷漠,不愿意接受包办婚姻的模式,于是几经周折,出逃,想要去寻找家里没有的爱,却遇人不淑,屡战屡败,两次都怀着上任的孩子嫁给现任,表哥陆振舜和未婚夫汪恩甲的懦弱,萧军的多情冷血,端木蕻良的无能自私,都没有给她想要的爱,只有最后相识不久的骆宾基对病重的萧红不离不弃,只是命不久已,也无福消受了!这是可怜悲凉的人生,所幸在文学道路上,萧红凭借自己的才气和灵气,获得不少文学巨匠的眷顾,待她如女儿的鲁迅,视她如能手的戴望舒,正是有他们的帮助,萧红的文学创作才有了宽广的舞台。这一生,许是造物弄人,许是因果轮回,萧红过得并不如意,临终前她写下了“我将与蓝天碧水永处,留得那半部《红楼》给别人写了。半生尽遭白眼冷遇……身先死,不甘,不甘!”,最后,1942年1月22日中午12时,三十一岁的萧红死于香港。读完全书,内心是悲悯着萧红人生经历,但是对待爱情的态度,我却是有“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悲愤,原来在爱情中,还有比张爱玲爱胡兰成低到尘埃里开出一朵花一样的爱情更卑微的,那就是萧红对萧军死心眼的爱。看来,女人对爱情都是盲目的,特别是家庭不幸的女人,若不是爱情的不顺,也许萧红的成就也就不一样了。命如此,也罢也罢!

《萧红传》读后感(三):误入文艺圈的“宅女”

葛浩文的这本传记材料相当丰富,观点也很中肯。以下不是针对此书的书评,只是我对萧红人生经历的随感。

怎么说呢,萧红真是一个很难简单描述的人。我倒是觉得文艺女青年的标签对她而言不太合适,她其实更像是个“宅女” 。虽然她似乎一直以坚强、独立乃至抗争的姿态为人们知晓,实际上却时常陷入软弱与对他人的依赖中,甚至超过了必要的限度,她太容易寂寞与空虚。而她本质上应该是不善交际的,虽然结识不少圈内名人,也受到许多人喜爱,但她似乎始终无法长久从与他人的交集中汲取热量与活力。她尚未长成就已经受伤了,而且无法修补。在旅居日本时她彻底自我禁闭,其实是回到了最真实与本源的状。 她全部的生命都已经打上了呼兰河那阴郁而哀婉的底色。如果说有些诗人和作家如荷尔德林、尼采是受心中的魔鬼驱使,飞蛾扑火般走向毁灭,那萧红则是在同将自己拉入黑暗与混沌中的无形的手作斗争。她的所有努力,将自己从切肤入骨的寂寞与悲凉中拯救出来的努力,终归失败。 从这一点上看,她与深受心中“鬼气”困扰的鲁迅同病相怜,而鲁迅对她的欣赏或许也是某种惺惺相惜呢。

如果让我来设计萧红的二次元形象,一定是一个缠着绷带惹人怜爱的少女。

以上主要是从个人气质上进行分析,其实从作品上看,我们也无法忽视萧红自身特色的强烈影响。她就是那种用笔尖最真实地展露自我的作家,当然这种展露是一种自然而诗性的流露,不同于当下某些写作者的自我叫嚣和炫耀。她不仅缺乏理论才华,而且也从没有刻意对自己的文字进行有计划的改造。那些哀婉动人的乐章很大程度上是真情的倾诉,这也使得她不少作品带有散漫而缺乏系统的问题,这种问题从另一方面看反倒成了她的特色。我们其实无需假设如果她能用心锤炼自己的才华能上升到什么高度,因为她与生俱来的气质决定了她不会迈出这一步。事实上,她作品中最杰出的地方恰恰是与她那颠沛流离的悲剧性生命体验相连。如果她能够克服那种寂寞与空虚的诱惑,过上真正平静、克制而充实的作家生活,我们或许就无法欣赏到她那令人心醉的本源的美。正是这种令人唏嘘的悖论与宿命,使她的文字与那些在题材或写作方式上有相似点的女作家们,比如林海音或希斯内罗丝显著地区别开来,脱离出常规的对成长与伤痛的追忆与诗化,具有了更深一层的韵味,却也染上了更加黯淡而令人绝望的色彩。

《萧红传》读后感(四):因为如此,所以爱她

先看了林贤治的《漂泊者萧红》,所以对萧红的生平不算陌生。但是看完葛浩文的版本,感觉这才是传记的样子。记叙、评述、引用,尽管事无巨细——父亲是否亲生的争议,小学同学的名字等等——但是不觉得累赘,所有的评述都有出处,真的很佩服作者。

作者在其中的《哈尔滨版序》中说:此书为《萧红评传》:“传”指萧红的生平,而“评”则指对其文学作品的评论。这是对本书最好的概括。

先不提萧红生平,不说她的作品,就说传记本身。

尽管“撰写传记是一件极为困难的事,因为不但要顾及主角生平的种种事件在历史下的透视、发生的年代及其产生的不同意义与贡献,同时还需兼顾到其他复杂纷纭的因素……。另一种难处则是作传者本身的心态问题:……最初为了客观,距离当然越远越好,但一旦浸润于主角的生平事件及各种动态,距离便越来越接近了。”如此,作者仍然事无巨细地记录她的生平,客观且全面的评说她的作品。每章末尾的都有几十条注释,以及文末长长的研究资料目录索引,都让人读之心安。

说到萧红,作者有段话总结得很到位“萧红好像对把自己牵入无须有的困境,然后再选择其中最困难的出路,因此使她自己陷进更大的悲愁中有着过人的本领。 我们从她那受尽折磨的一生中可看出,她好像有种被虐待狂似的,把她自己的过人才智和平静心田去供那些男人利用,去为他们做那些下贱和辛劳的琐事,如抄写东西,做做情妇以及管管家等。”,真实而残忍。

另一方面,她生在那个年代,身体饥饿,精神孤独,却不依附政党,不归顺主义,加上她自身“独特的艺术才华”,使她的作品“超越时间和空间”。

她的作品我没看完,只看了精选集,头两篇就是《王阿嫂的死》和《生死场》,除了感觉结构比较松散,感觉到的是一个个场景,不能成为完整的故事;而那一个个的场景,凶残!绝望!生和死都是那么轻而易举。看了一半,我竟然看不下去了。

如果说李碧华是“阴森森”,那么萧红就是“血淋淋”。

可是你看她的诗歌,又是那么睿致、通透:“

朋友和敌人我都一样的崇敬 / 因为在我的灵魂上他们都画过条纹

人在孤独的时候 / 反而不愿意看到孤独的东西

生命为什么不挂着铃子 / 不然丢了你 / 怎么感到有所失

理想的白马骑不得 / 梦中的爱人爱不得

什么是痛苦 / 说不出的痛苦最痛苦”

其实,她只是一个敏感、孤独、不幸的有才华的女子,所以才爱她!

《萧红传》读后感(五):葛浩文是萧红的隔世爱人

在老挝把葛浩文(Howard Goldblatt)的《萧红传》读完了。选这本主要是因为作者:诺贝尔文学首个中国获奖作家莫言的小说,就是葛译的,他被认为是英文世界里最牛的中国文学翻译家。

葛浩文是萧红铁粉,在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师从柳亚子的公子柳无忌,毕业论文写的就是萧红和萧军,自此成为萧红的立传人。他也因此向往中国东北,还专程去哈尔滨生活过一年,对那里的风俗、人情有切身体会。

葛认为萧的作品例如《呼兰河传》、《生死场》、《商市街》、《马伯乐》这几部都被严重低估了,和国内对萧红曾有的评价颇有距离。

我也觉得,萧红仍然是目前为止最好的东北作家,虽然不是篇篇好(《桥》那篇简直看不下去),但有些难能可贵地超越了当时作家所受的时代束缚。读她写自己、写家乡的小说,甚至不需要了解其所处时代——今日东北,并未有多大改变,人性普遍的幽暗和光华,土地赋予当地人的特殊情趣,幸运地由萧红用笔写下了。

在我看来,想了解东北,是无法绕过《呼兰河传》的。

文字,可以打败时间,也能消弭地域隔膜。葛浩文与萧红的奇异关系就是证明。他和她不仅分隔大洋两岸,而且天人永隔,萧红竟有葛浩文这样的读者和爱人。

《萧红传》还提供了很多信息,包括和鲁迅、萧军、端木蕻良、骆宾基的种种情谊和纠缠。葛对她一生缺爱造成的性格也有分析。

边看边叹气。

唉,我也爱萧红。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