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考试脑科学2》读后感精选

《考试脑科学2》读后感精选

《考试脑科学2》是一本由[日] 池谷裕二著作,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9.80元,页数:29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考试脑科学2》读后感(一):奇奇怪怪又实用的脑科学知识,要了解一下吗?

在生活中你有没有出现过突然忘记的情况?比如,出了门发现想不起出门是要做什么事,打通电话后发现不记得要跟对方说什么,打开百度页面想不起是要查找什么内容……恐怕很多人都出现过类似的情况,至少我出现过,还不止一次。记忆为什么会突然失去?如何才能快速回忆起来呢?

池谷裕二在《考试脑科学2 : 记忆、压力、动机的脑科学真相》一书中探讨了这个问题。科学研究得出的结论是,通过启动重新找回记忆,即退回开始的场景,环顾周围的环境,用空间来唤起、找回刚才的记忆。

书中还讨论了很多有趣的问题,比如,张三为什么会喜欢李四?并不是因为李四漂亮,漂亮的人可不少,难道只要是漂亮的人,张三都会喜欢吗?不是的。科学研究告诉我们,这是脑神经元的偶然波动造成的,只是随机的偶然现象,刚好发生在遇见李四的时候。这么说来,以后可别追着男友问为什么喜欢你了,毕竟他给出的答案多半是编出来的。

又比如,压力并不一定是坏事。成年人最常用的一个词“压力山大”,学习、工作、生活三大重压往往让很多人喘不过气来,恐怕很多人的理想状态是没有压力,轻轻松松生活就好。但是科学研究发现,压力并不只有负面作用,对于生活其实能起到一定的积极效果,只要压力在人的承受范围内即可。除此之外,只要我们能掌握克服压力的办法,提前预测压力,做好心理准备,压力过大的时候休息一下,给自己留一条退路,其实压力也没那么可怕。

《考试脑科学2》中的一些观点刷新了人们传统的认知,让人们得以从科学的角度重新认识世界,认识自己,从而更好地利用脑科学知识为人类服务。

关于睡眠周期的研究告诉我们,最好能掌握自己的睡眠周期,然后根据周期来确定起床时间,即将睡眠时间定为90分钟的倍数。

关于睡眠基因的研究告诉我们,嗜睡可能是源于基因,既然有短睡眠基因,那很可能就有长睡眠基因,所以嗜睡很可能不是因为懒惰,而是因为长睡眠基因。

关于睡眠和记忆的研究告诉我们,睡眠可以整理信息、增强记忆,闭眼放松也有同样的效果,但是要确保切断外部信息。

这本书在日本初版于2006年,距今已过去17年了,作者引用了大量世界各国的前沿研究成果,当年的脑科学研究已经取得了这么多可喜的发现,真的给我们很多期待与希望。

但是另一方面,科学的发展也很缓慢,尤其是从科学发现到临床应用的转换,更是慢得惊人。比如,阿尔兹海默病的病理学研究,科学家们已经有了一些解决思路,但是临床实验还有待进一步推进,尤其是要解决因此而产生的副作用。又比如,嗜睡基因的发现如何应用于人体,帮助人类减少睡眠、增强记忆力,还有待深入研究。再比如,科学家们发现了对抑郁症有效的药物,但其原理尚不明确,而且该病还未能被根治。

当然,临床应用发展慢的个中原因除了脑科学技术发展本身的限制外,有些还涉及lun理问题。

值得一提的是,这本书内容的编排设计实用,考虑周到。对于通识读者来说,可以从头到尾浏览;对于带着阅读目的,想要了解某方面知识、提高某项能力的读者,可通过“相关主题索引”部分查找目标信息,提高阅读效率。另外,书附录的“精华学习方法”,是全书理论的升华和概括,可以直接拿来就用,非常方便高效。

《考试脑科学2》读后感(二):行动影响大脑

《考试脑科学2》是我读的第二本日本脑科学研究者池谷裕二写的书,与第一本书《考试脑科学》谈论与考试有关的记忆相比,这个本书延伸了这个话题,谈了更多脑科学里一些有趣知识,比如记忆与压力、动机的关系,大脑和身体的关系,酒精为什么不能缓解压力?大脑会说谎,大脑为什么变得糊涂?大脑为什么会先入为主?作者用生动有趣语言,加上简约的配图,科普了大量的脑科学常识,读完,我发现我对大脑的了解是如此的少,虽然我每天都在用它思考。

虽然并不一定直接用于考试,但了解这些知识后对学习和考试,是很有帮助的。

《考试脑科学》第一本主要是讲如何增强记忆,如何记得更快,更牢固,那么第二本重点讲如何克服记忆过程中的困难和阻碍,这些困难包括压力、动机、身体疲惫。

面对考试,很多人都有压力,有些人平时学得很好,但一旦考试,压力过大,导致失常,就是典型的压力影响了大脑的记忆力。面对压力,有人选择“借酒消愁”,但作者说,经过研究酒精并不能缓解大脑的压力,酒精只能暂时麻醉大脑,不能真正解压,反而在大脑清醒后,进一步增大压力。那么用什么办法来对抗压力呢,作者给出的方法居然是“记忆”,提高大脑的记忆能力,能缓解压力。作者在书中这样描述:

主动用大脑去学习(也是记忆的过程),大量刺激海马体,学习了更多的知识,提高自己的认知,来对抗压力,比如考试前多背,多记,多练习,不给大脑有“焦虑”的空间,自然就减少了压力。与其陷入压力的情绪里,不如让大脑快速行动起来,忙起来,记得越多,记得越好,让信心战胜压力。

学习的动机对记忆有很大的影响。学习的时候提不起兴趣,就是学习的噩梦了。动机就是让大脑更有干劲,更积极。在动机这方面,作者强调小目标实现后的小奖励,虽然我们要志当存高远,但每个小目标的实现后的激励,也是非常重要的。

同时,在强调动机时,作者推荐一个“身体先行”的方法,在学习前,不要什么条件都具备了才开始行动,比如等我心情好一点就开始,等我开心的时候就开始。往往这样,就会迟迟无法开始,反而给自己带来挫败感,让“身体先行”就是马上开始行动的第一步,比如记单词,先翻看书,大声朗读第一个单词,先不管是否能记住,告诉大脑我要学习了,激活记忆系统,会发现不知不觉就学进去了。用身体的行动去影响大脑,每一小步行动成果,让大脑充满干劲。

作者在书里强调了一个观点:“失去身体的大脑将一无所知...先让身体行动起来,再通过行动强行唤醒大脑。”

细小的有意义的行动,胜过完美的空想。

看了这本书,不仅仅可以让我更了解大脑记忆的科学知识,也让我对我自己更多几分了解和理解,我影响着我的大脑,同时,我的大脑也在塑造着“我”。

《考试脑科学2》读后感(三):考试脑科学2记忆、压力、动机的脑科学真相

作者: [日] 池谷裕二

出版社: 人民邮电出版社

出品方: 图灵新知

书中让我们认识大脑的乐趣所在,了解无意识。尝试一起探索无意识的世界,了解大脑在学习,考试,生活中的更多嗜好与规律。关于大脑的科普读物,陈述与大脑相关的知识和观点。涉及了从记忆,压力,动机,恋爱,减肥的话题,到大脑的未来哲学,生命进化等知识。

关于大脑记忆中的海马体有多厉害?

海马体是属于大脑皮质的一部分。而我们的大脑非常的复杂,可以进一步细分。新皮质聚聚集了各种各样的神经元可以分为六层,而我们的海马体仅有两层。海马体是负责将记忆存入大脑的重要部分。学习能够提高海马体神经元的增值能力

有的时候我们会遇到突突然忘记

解决这样的方法就是可以制造相似的情况。这样能更容易想起。要做的目的。突然忘记也是健康的证明,我们记忆还完好无损的保留在大脑中。只是不能唤起记忆的情况而已。如果忘记了,并不需要把它沮丧,不如将目光转向自己那个灵能够灵活运用庞大信息量的优秀大脑。感叹一声,哇,真的好厉害,这才是健康正确的心态

大脑也会让记忆变清晰,复习的正确方法

大脑的记忆的建立需要经过多个复杂步骤,至少分为三个阶段,即获得固化和重现。记忆的关键应用于固化。 最后重现之后也可以再进行第四阶段再固化。所以当我们学习的时候,一定要进行复习,复习对学习知识而言是必不可少的

大脑也会不安,不确定性是大脑的养分

不安是大脑的养分。但是也不要过度的不安。不安主要源于杏仁核,但是除了新人和还有与其他的脑部分也有相关,例如额叶右侧部位的大脑皮质。它一旦受损,就会造成一种略显奇怪的障碍,烦恼就会消失。

没有烦恼也是一种悲剧。烦没有烦恼带来纯粹的乐观与烦恼过后收获的积极乐观,这两者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区别。因为我们大脑的存在,他们总会有无意识的计算肌肉的运动。所以即使我们双眼紧闭也能调动我们的手腕,手指和每块肌肉

在这里我们了解了大脑许多的有趣事情,他的依赖,他的期待,他也会有错觉,也会积攒压力,也会有属于大脑自己的借口,通过书中去了解我们的大脑用大脑治愈大脑,让我们更加乐观,积极向上的使自己获得更多的安全感。让我们变得健康积极乐观向上

《考试脑科学2》读后感(四):有趣的大脑科学,让我们更好的了解自我

自觉考试运不太好的我,看到《考试脑科学》一书,以为是关于如何应付考试,成为一名合格的“小镇做题家”,可是翻开来才发现不是。日本东京大学药学系研究科教授,脑科学研究者池谷裕二在《考试脑科学》分享了许多有关大脑的奇妙故事,将深奥的大脑科学研究用简明易懂的语言科普给普罗大众,让我们明白大脑是如何运作的。虽然不是教人如何变得聪明或者更会考试,但是关于记忆、压力和动机的脑科学知识,却也让我们更懂得大脑运作规律,将脑科学与学习工作融合在一起,让大脑更愉快,更流畅,更高效的,更关注,更有兴趣于某一点上,这样也会更有成效。

大脑中的海马体负责学习和记忆,处理五感接受的情况,包括声音,味觉等特殊感觉,多与神经功能有关。随着年纪增长,生活中常常发现变得爱忘事,刚想起的事转头就忘了,从医学上讲,这也与我们的身体机能下降有关。这时更应该健脾养心血,补脾胃,促神经组只的发展,多健脑,才会增强记忆力。《考试脑科学2》里不仅讲到大脑会忘记的原因,也细致地分享了如何避免的方法,像制造相似情况,从短时记忆到长时记忆转变等。

其他许多日常问题在这本《考试脑科学》里也有介绍,比如肥胖是因为大脑觉得“不满足”;抑郁症是大脑用信念改变“痛感”;肚子饿时能让大脑快速做决定,而不再拖拖拉拉;大脑也有昼夜交替的规律,甚至大脑节律是25小时;甚至大脑有时会“说谎”,会“欺骗”,会“找借口”......看起来,大脑就像一个调皮的小孩子,我们表现出的问题几乎都是大脑在背后指挥,所以,了解大脑的科学其实就是了解我们自己啊。

虽然人类医疗科学的发展还不足以让我们知晓更多人类大脑结构、大脑神经元、细胞变化、传递、调节等运行规律,但是能从日常趣事表现里深入浅出地了解大脑科学、认知神经科学、心理现象及其规律,仍是让我们欣喜。考试是学习生活中最重要的一个命题之一,了解大脑的学习机制,了解大脑与学习教育之间的关联,也可以更好的帮助我们更好的针对大脑重塑学习能力。在本书最后,作者分享了许多精华学习方法,比如狮子学习法,三个状态:饥饿、寒冷、走动。第三个方法在日剧《GTO麻辣教师》里,那位前飞车党老大的个性老师让学生们一边走动一边背书,最后考上东大,就是这个方法。

压力化解法,则不限于学习,这种方法也可以用于生活之中。要点是不要光觉得有压力,而要进一步分清压力和压力源。压力源无法改变,但压力可以通过主观克服。其次,用“适应”克服压力。第三,找到退路。

睡前记忆法也是不错的方法,只是现在多是睡前玩手机,玩到半夜实在困得眼睁不开才闭眼睡过去,这样不好。应在睡前1、2小时来记忆内容。不过,作者也说,早上起床的时间,适合“思考”。

说实在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而这本《考试脑科学》讲的是更为本质的如何开发自己的大脑,这就像一个人的“本”,会考试或者工作学习提升等都只是表,是加强后的结果。试想,若是我们都能像爱因斯坦一样能有效开发出13%的大脑作用,想必也都能创造出更多有益的成就。

《考试脑科学2》读后感(五):前言 了解无意识,是认识大脑的乐趣所在

人即便闭着双眼,也能将饭菜送入口中;即便在视线中总能看见鼻梁,也不会感觉鼻子挡住了视线。

也许会有人说:“这不是常识嘛!”事实上,这些现象非常奇妙。毕竟人用筷子夹不同的食物,手部的移动轨迹也会随之发生变化,而且双眼紧闭时,还能微调手腕和手指的每一块肌肉,将食物送入口中。其实,这些全有赖于大脑的作用,因为大脑会无意识地计算肌肉的运动。

视线中看见的鼻梁又是怎么一回事儿呢?为什么人们不会在意呢?无论面部朝向哪个方向,人总能在同一位置看到鼻尖。在一个人的身上,鼻子可谓他最熟悉的部位之一,但是他根本不会在意鼻子的存在,甚至视而不见。这也有赖于大脑的作用,是大脑无意识地隐藏了视线中的鼻梁。

大脑还具备许多奇妙的功能,不过可以确定的是,大脑“在无意识状态下的活动”要显著多于“有意识的活动”。我们在学习、生活中进行思考时,当然只能意识到有意识的活动。这很容易让人产生一种错觉——能够通过意识感知的部分才是“自己的全部”。其实,绝大多数的大脑活动潜藏在无意识的汪洋大海中。

了解无意识,是认识大脑的乐趣所在。本书的主题,正是与各位读者尝试一起探索无意识的世界,了解大脑在学习、考试、生活中的更多嗜好与规律。

请大家试着回忆自己给衣服扣扣子时的情景。小时候,扣扣子是一个难以完成的动作,不过长大后,我们便能轻而易举地完成了。我们可以一边同家人聊天,或是一边看电视,或是一边思考停滞不前的工作,一边轻松地扣上扣子。这几乎是无意识的动作。也许准备扣扣子的确是有意识的行为,但是一旦开始扣扣子,剩下的动作就全部靠手指自动完成,等我们反应过来时,扣子已经全部扣好了。

如果衣服缺少一颗扣子,又会怎么样呢?

当默默工作的手指滑到缺少扣子处时,应该会突然暂停动作,接着大脑也因此产生意识:“奇怪!这里少了一颗扣子。”如果一切顺利,我们会在无意识的状态下完成动作,但是一旦出现异于往常的情况,我们的大脑便会产生意识。

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儿呢?个中原因不得而知,或许所谓的原因也根本不存在。不过,有些研究者将意识视作一种“警报系统”,即出现异常情况时,大脑会产生意识并发出警报。在扣子全部顺利扣整齐的预设情况下,我们只需无意识地活动身体,机械地进行处理即可,不需要特意去深思熟虑;但是,当遇到缺少扣子的情况时,我们就得分析原因并寻求解决方法。在这个时候,“意识”就冒头了。

如果意识反映出“意外性”,那么大脑便呈现出有趣的一面。意识产生后,大脑会对周围情况开展分析,并灵活运用获取的信息决定下一步动作,比如“赶紧缝一颗扣子”“避免以后丢失扣子”等。意识产生后,大脑会立马变得灵活,适应能力也会得到提高。换言之,意识有助于促进“神经回路的发育”和“智慧的培养”。

本书是关于大脑的科普读物,阐述与大脑相关的知识和观点。大脑的活动几乎是无意识的,所以大家在意识中所理解的大脑恐怕与实际并不相符。在认识大脑的结构以后,大家也许会有意外发现,也许会为之震惊,甚至也许会感到不可名状的恐惧。

这正是本书的目的所在。了解无意识的“意外性”有助于刺激大家的意识。正如刚才所说,意识受到刺激是促进大脑成长的绝佳机会,因此我希望本书能成为大脑的“柔顺剂”。

本书涉及各式各样的内容,从记忆、压力、动机、恋爱、减肥等话题,到大脑的未来、哲学、生命进化等知识。我自由地发散出了这么多个人想法,使本书变成,不对,应该说是不小心使本书变成了一本前所未见的独特读物。

同时,我也尽量介绍一般的大脑科普读物不曾涉及的新知识,按照自己的理解对近几年各学会发表的最新内容进行润色,其中甚至还包含在本书出版前一个月新鲜出炉的最新信息。我期待和各位读者一起,从日常生活走进更顶尖乃至最顶尖的脑科学前沿领域。真正的最顶尖的领域总是充满刺激、令人心潮澎湃,我希望各位读者也能稍微触碰这一领域。

本书的雏形是我在VISA杂志上发表的连载科普文章。在编辑部的建议下,我先以口述形式补充了每篇文章的内容,接着再将录音转换成文字,加工改写成文章。

我之所以选择口述改写而非写作,主要出于以下两个原因。一是为了减轻我自身的写作负担。撰写文章非常消耗精力,我的本职工作不是科普作家,而是神经科学领域的研究者,如果在不熟悉的写作方面花费过多体力和时间,对自己的研究工作造成负面影响,反而是本末倒置了。二是再精练的书面语言也远不及口语通俗易懂。本书的每个章节由“科普文章”和“口述补充”两部分构成,也许阅读起来稍显艰涩,但基于本书的诞生过程,恳请各位读者见谅。

大家做好心理准备了吗?接下来请跟我一起走进脑科学的世界吧!我由衷地希望大家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能体会到久违的雀跃和兴奋。如果可以向各位读者传达“充满刺激的绝妙感受才是科学的魅力”的观点,哪怕只有一点,本书的目的也算达成了。与此同时,我也能从大家身上收获身为科学家的自豪和勇气。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