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10次思维旅行》读后感精选

《10次思维旅行》读后感精选

《10次思维旅行》是一本由著作,出版的图书,本书定价:,页数:,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10次思维旅行》读后感(一):10次思维旅行——思维不止AB面

众所周知,思维是大脑的产物。探究人类思维的过程,伴随着人类的进化发展,脚步亦没有停歇。在人类的思考演进之路上,充满奇思妙想,这本书的10次思维旅行,便是在丰富多样且真切的实验过程中,打破常规既定概念,用一次又一次的证明与反证明,辨明人类思维多样性的存在,去伪存真,还原人类思维更真实的面貌。

思维不会独立存在。是什么架构出思维,而思维又创造出了什么。10次思维旅行是10次探索与思考之旅,从简单介绍思维的形成——大脑需要接收电子信号,眼睛、耳朵等就传化讯息成为电子信号传递给大脑解读,发散出10个不同的角度,展现思维的多变,甚至不可解的地方。人类思维的特性,在说到人工智能是否可以代替人类思维感知的那一章节里,看到不仅仅只有上一世纪的科学家们在努力,现代的技术发展同样在追逐着人类思维的探索进程。思维不是固定式的,关于思维的话题,值得一直研究探讨下去。

比如,眼见不一定为实。大脑思维会骗人,那么,给大脑思维产生的一系列反馈行为加以额外解读,那就更加是无稽之谈了。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由于一个接连一个的实验和数据的展示,我都会佐以百度百科查询,来更进一步对所述内容加以理解。于是,就很意外的发现了一个现代人从对“贝汉转盘”实验结论来测试人群性格的测验,类似于心理测试的小游戏一般。原本“贝汉转盘”实验只是一个关于人类如何感知色彩,以及在感知色彩的过程中会出现一定色彩错觉的实验,演变成心理小测验之后,它便被后人杜撰出依据第一眼看到的色彩错觉的不同而体现出不同的性格类型,例如看到紫色代表具有灵性,看到红色代表自信……

在现代社会处于信息爆炸的时代之下,书中的丰富实验内容透过书本纸张传递到我面前,感慨于真正钻研学问之人的严谨和理性,即使有些关于思维的疑惑至今任然未解,但力求真实得到态度让求真之旅迸发更多火花。实验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本书带我看到了人类的思维多面性,而生活中方方面面的事事物,我们都要像书中的10次思维旅行一样,通过多方面的了解和验证,去求证到真知灼见。

《10次思维旅行》读后感(二):脑洞大开的讲座实录

用肉眼能够看见的方式,去理解思维 一次次思维旅行,惟妙惟肖。在新年来临之际,能够有幸读到这样一本妙趣横生的讲座实录,可谓脑洞大开。译者用精炼的语言把这类具有学术性的讲座翻译的出神入化,通俗易懂。

这本书用科学化的方式对于人类的思维进行了各种研究,原来大脑的语言是通过“生物电”进行的,讲座中描绘了电流是如何在大脑中进行运作的。人类又如何对色彩进行感知的,原来我们竟是如此高等的动物,色彩不仅是被肉眼所看见,更是被大脑通过视网膜链接的感知神经所感知。在工作中,我们的记忆力和思维力又是如何展现的,作为人类真的有必要好好对于自己的大脑思维有进一步了解。我们的视觉有时候也会骗人,眼睑也未必为实。事物可以通过不同的光影与角度对我们的肉眼视觉进行“欺骗”,很多艺术画作就是由此而来。很多画作都反应了作者内心真实思维的心境,内心深处最隐蔽的部分通过画作得以展现。

这本讲座集通过文字的形式像世人讲述了大脑的运作机制,感官与思维是理解这个世界的窗口。我们的大脑犹如一台高度敏锐的电脑,可以进行自动化编程等程序操作。然而更优于电脑的是,我们的大脑不仅有机器的作用,更有很多机器所没有的情感因素。正因为这一点,人工智能永远无法超越人脑,人工智能不会成为人类的主人,也永远不会超越人类所拥有的智慧。

解码人类的思维,人类的自我意识最终到底由什么所决定?这是科学家一直以来研究的问题,有信仰的人会说人类的自我意识是由神佛菩萨或者基督上帝所决定,无信仰者会说人类的自我意识是自己所决定。这一切都获得了种种争议,成为一个有待获得科学研究的议题。希望在百年内这个问题的研究得以突破,讲座中引入了一个全新且有趣的科学理念:我们的记忆力是自我编造的谎言。这个观点很是新颖有趣,也许有一天我们能获得最终的答案。对于思维的研究,科学家始终没有停滞,一切都还在路途中,等待着我们去发现。

10次思维旅行,10场有关于思维的讲座,发人省醒,令人开展对于思维的探索旅程。一系列很有意义的科普讲座,学术性的语言也是如此简易易懂,对于思维的深入探讨还会延续下去,思维的复杂谜底终将揭晓。

《10次思维旅行》读后感(三):比看上去更有意思

你想不到的事情,科学会帮你搞定,思维会帮你找到源头,这些令人匪夷所思,又不得不得不佩服的小知识,比看上去会更有意思。

结合生活常识,我经常会想为什么餐厅喜欢把餐桌设计放在窗户外面,很多人也挑选位置的时候,也会挑选靠近窗户,能看得见外景的地方。在思维旅行里,你可以找到答案。 哈特里奇分享的理论是,他把视网膜上比作是锥细胞比作舌部的味蕾。在光的作用下,用这种化学物质被分解,释放出像糖精一样的甜味物质,也就是说,在黑暗中吃东西时也不会有任何影响。但是如果我们坐到窗户附近吃东西,味道就会特别甜。随后,我们的身体会迅速将甜味的强度和光照强度相联系,舌头就会变成临时的色光探测器。这个在生活中习以为常的问题,用科学的角度解释起来,似乎有那么点道理。或者说眼睛是个骗人的东西,是它的反应让我们对事务产生了“错觉”。

一个熟悉不过的场景,当你在转圈圈的时候,你停下来的几秒钟,你身体停了,但是惯性并不会让你停下来,你仍旧会旋转,甚至会头昏脑涨,无法直立行走。这个在生活着也是很常见。思维会帮我们打开秘诀。为什么芭蕾舞演员转那么多圈仍旧不停下来。布莱斯莫尔做了一个研究,他把芭蕾舞演员的旋转用慢动作拍摄,查出了根源。舞者先会保持头部岿然不动,正视前方,只转动身体。紧着最后一个时刻,突然转过头来。这种舞蹈技术叫做定点,有助于避免耳内的平很器官,因持续旋转所产生的这种干扰。为什么我们会头晕,因为有那么一会儿,耳朵里的液体会继续晃动。普通人必定会眩晕,毕竟芭蕾舞演员已经适应了各种旋转。不会通过生活中的各种习以为常的事情,来深入研究,也不为一件有意思的事情。

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大脑司令部的神奇和感官的奇特。笑声,每个人都会吧。道格科林斯的笑声,被说是最具有感染力的笑声,他笑起来像驴,惹得观众也忍不住大笑。科斯特曾经给老鼠做过试验,给小老鼠饶痒痒,老师会唧唧即的高声大叫,这也是它在笑,以内他们发出的这种声音情况,与人类发笑时候是一样的。

为什么我们会一样?因为在六千五百万年前,我们与老鼠还是同一个老祖宗,这下就可笑了。笑声一直存在,或许是哺乳动物一种重要的交流声音。

脑洞有多大,科学发现且能说明的也就那么多,给了人很多思考和遐想的空间。世间万物无奇不有。世界上有意思的事情无奇不有,多一双发现的眼睛,才能发现不一样的美。

《10次思维旅行》读后感(四):第11次思维旅行

第11次思维旅行

写/夏小人

不知不觉,天晚了,节日的气氛也渐渐随着夜色朦胧了起来。红色的温暖的都融进了等待春的夜晚里。悄悄的,随着房间里橙子味的香薰落入我的鼻尖。思绪是远方,以山为伴,与兽撒欢。偶尔的空想,都是家后方田间里模糊的泥土气息和蛙的浅唱。叶子落入大地,遮了一叶的月光,惊了昏沉的我,疲尽入眠,艰涩温愁,蒙着被子,稀薄的呼吸。数了几遍的落叶,听了40分钟的歌。翻开被角去看天花板,安安静静,却不能辨别方向。无尽的意就都倚在了这最后一惊中。静下来,忙碌的生活就变得空荡荡。这个时候,一个不孤独的心就能听见多强大的声音。来,我们准备第11次的思维旅行吧。

大脑有多种填空式的思考方式,我们思考的同时便是在不断地接近灵感。去读《你以为你以为的就是你以为的?》,是多么的“不靠谱”,盲点的存在,是在提醒我们以一个思考者的形式存在。去读《藏不住的“谎”与“爱”》,去读懂青春少女的心思,无论我们如何努力,都无法掩饰我们的真实感情。去读《人工智能会超越人类智慧吗?》,我们就会发现,万物生灵,如果我们试图控制它们,这都是非常困难的。书中有的插图都是讲座的真实性的依据:讲座通知、讲座门票、讲座现场、实验互动等,真实的交流体现我们对思维的探索。

最后看了作者手记,这些圣诞讲座好像是一大份圣诞礼物,翻阅书本的感受就像是开盲盒的心情,一共十次拆箱机会,一共255页。正好,把圣诞节的礼物递到了我的手上,谢谢子彦,谢谢我可爱的Julyjue。

人间四季,那些以能隐藏感情为傲的人敲响了丧钟,渺远清泪,呢喃低叙。最温柔的情感也将不再神圣,今年找一个对象,今天就很想,因为叶子落下来的日子渐渐变少了。情感是不会骗人的视觉。我们的欣喜是遇到那一个人开始,他会短时间剥夺感官信息,世界留下“自行关闭”,只剩下你们。如果说陌生星球暗含危险,那么也一定有激动人心的机遇,所以我们才一直不断地探索,去用自己的方式认知这个世界,比如看一本书,一本《10次思维旅行》。

宝宝们,愿今晚不悲不喜,沉沉晚安。

《10次思维旅行》读后感(五):大脑思维上小小的火花

十次思维旅行,一本有趣的书。本来看到题目,我以为会是挺严肃的技术流派书籍,没想到其实是历史上英国皇家学会一系列讲座的整理综合。既然是讲座,那就必定是需要考虑观众和现场听众的,所以比起严密的定义或者逻辑推理,这本书的亮点主要在与命题相关的实验介绍和记录上。

本书分了十个章节,关于思维,可以探究的方向太多了,大脑掌管我们的活动,这个机制是什么,我们怎样让自己的身体活动,我们如何从外界获取信息,我们的眼睛耳朵工作原理如何,大脑如何处理从外而来的信息,我们的个性跟我们的大脑有关吗,人工智能跟人类大脑差距有多远,我们能不能通过脑电波直接沟通,大脑的活动如何通过机器来探知。这些有趣探讨方向都涵盖在了本书当中。 当然,除了这些话题,跟大脑和思维相关的话题一定有更多没有被涵盖的,因此本书更像是通过对在英国黄家协会讨论过的话题的展示来启发读者的兴趣和思考,如果想更多的了解专业知识和历史研究,可以进一步的去学习和了解。

在本书里,有很多让人印象深刻的实验,作为一个爱跳舞的人,常常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转圈之后非常觉得晕眩,书里有一个实验,请了芭蕾舞演员上台示范转圈,那么这件事跟大脑的关系在哪儿呢,书里提到第一是舞蹈演员所使用的留头技术可以减少耳内平衡器官受到的干扰,第二是后来的研究发现舞蹈演员的大脑已经适应了各种旋转,所以这个实验的主旨是让观众了解平衡器官的功能。对我的提示就是可以多多训练,争取让大脑早日习惯旋转而不感到晕眩。另一个有趣的实验是在一场杂技表演中让人扮成大猩猩穿过舞台,神奇的是演出完之后观众被问有没有注意到异常时都没有发现这一点,这代表说我们的大脑其实时时刻刻都在做信息过滤,并不是所有经过视网膜的信息都会被保留下来。

另外书里有一些有趣的信息,比如我们的眼睛每秒移动很多次,如果是一个照相机,这样的移动是得不到连续的画面的,所以我们看到的连续的世界,其实是大脑在眼球移动中做了信号切断这样高级的操作,并且对小间隙进行了编辑。这一点听上去可真是太神奇了,所以我们活着的每分每秒感觉都是奇迹~

书里还有非常热门的人工智能的讨论,作为科技业从业者,迄今为止试过的机器学习感觉都是大规模的计算,通过已有数据来预测新数据的结果,个人还是觉得作为人类,生老病死,吃喝拉撒,有喜有悲,哪怕在某些专业领域,比如下棋,比如计算上输给人工智能(更想称之为高级算法),作为一个种族还是非常值得为自身存在而感到骄傲和自豪的。

最后,不得不说,本书里很多深入浅出的实验方法和展示模式非常值得做科研的人学习,把艰深的基础科学用观众能够理解和感兴趣的方式呈现出来,是任重而道远的一件事。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