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外婆和她的房子读后感锦集

外婆和她的房子读后感锦集

《外婆和她的房子》是一本由口述者:吴根妹 / 撰写者:商楚苘著作,东方出版中心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00元,页数:28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外婆和她的房子》读后感(一):凡不是劳动所得财富,都来得快,去得也快

00后以她的视角,为大家呈现了在新中国成立的背景下一位普通女性为更好生活而为之努力奋斗的历程,主人翁是一位平凡的妇女,正是因为她的平凡,才能更好的代表普罗大众,以一个普通人的视角去了解历史,能感受到更多接生活的气息,一口气看完,非常推荐! 主人翁那句“凡不是劳动所得财富,都来得快,去得也快”,深深打动着我,这太适合当下处处显露出的“投机倒把”的情景了。

2022年读完的第一本书,

《外婆和她的房子》读后感(二):「夜讀」

新年閱讀的第一本書,佩服和驚艷我們同齡人能有勇氣開始這樣的超級工程,把三代人的軌跡從口述中拎出脈絡和情感來。集外婆個人生命歷程、家庭住宅變遷、家族相繼傳承於不同的屋簷下。中國人對房子有自帶在基因裡的多重份量,也只有平凡、睿智、充滿矛盾性的中國傳統婦女承載得了,在家庭面前長此以往的無條件犧牲。但留下來的,就像我現在能想起從小聽到大的故事,那些講述了無數遍也不會有第二個版本的故事。鬥智鬥勇也要,隱忍要強也罷,都磨過來了。我們可以去創造生命力和幸福感。

《外婆和她的房子》读后感(三):自己为自己造一间乌托邦

很喜欢书里的外婆,看到后记里小作者说外婆这个人物形象立住了,确实,书中的外婆总是那么精力充沛、活力十足、聪慧灵敏、无敌乐观、行动力绝高。

她总是能看到在大家看来不好事情的另一面。

比如,在地里辛苦劳作、小时候丧母、结婚男方的家具都是贷款买的、公婆一家喜欢占便宜、穷、为了对抗指指点点不得不去干更苦的工、该分的房子迟迟不给、清洁人员、当宿管被小人报复等等。

这些事情更多的人面临时会喜欢怨天尤人,哀叹自己命不好,但她总能看到好的那一面,从不抱怨,更不会把不好的情绪传给家人,尤其是自己的女儿。也不会在人前说别人一点的不好,默默做好自己的事。努力为自己和家人创造、开拓。

我见过太多的母亲,承受莫大苦难之后,一辈子守着这些苦难裹足不前,误了自己的一生,最后只变成一个怨妇,没有了自己的生活。

有幸在我刚刚为自己考虑亲密关系和爱情的时候就遇到沈奕斐老师,得到了正确的指引和很多有益的启示。以前一直在想沈老师为什么总是这么活力乐观呀?原来是有一个更加活力乐观的妈妈呀。

我们总是期待我们会在一个乌托邦里,但其实乌托邦需要自己为自己建造。

00后作者也很可爱,行动力也好惊人,文字娓娓道来很有味道。

谢谢,沈老师一家。

我也要努力建造自己的乌托邦啦!

希望老了也能像吴根妹女士一样活在幸福中、并且拥有对世界的好奇心。

《外婆和她的房子》读后感(四):回顾一生时,每个人都是一部史诗

“一个人能不能摆脱原生家庭的影响?”复旦大学沈弈斐老师在推荐这本书时提出了这个问题,她以书中自己母亲的例子给出了肯定的答复。这本书的两位作者和沈老师密切相关:讲述者是她50后的母亲,记录者是她00后的女儿。

从新中国成立到现在,七十多年的时间,历史都写进了教科书,大部分人并不陌生。但宏观的历史叙述不能代表个体的经历。沈弈斐老师在前言中提到了普通人口述历史的价值,特别是作为普通女性口述历史的价值。比如城镇青年返乡,她的母亲回到农村当上了“铁娘子”,每天高强度劳动,当时人们的感受并不是苦难,而是充满干劲。书中这样的例子还很多,抽象的描述历史,往往不能概括个体亲历的悲欢喜乐。一个人不仅生活在大时代,同样也生活在小时代,小时代是周围的小环境和自身因素塑造的。人无法改变大环境,却可以改变自己的小环境。这本书的名字是《外婆和她的房子》,房子是故事的讲述角度,从房屋的变迁引出时代的变化,生活的变迁。本书的讲述者勤劳、乐观、充满智慧,她通过一步步的努力,带动全家脱贫致富,改善物质生活。50后从出生就伴随着这个国家的诞生、成长和壮大,他们经历了一个向上的曲线,个人奋斗与时代机缘吻合,生活越来越好,故事读起来很爽。

当然,主人公的生活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就像本文开篇那个问题,一个人能不能摆脱原生家庭的影响?可以,怎样摆脱?其中很重要一个能力是学会把坏事变为好事。公公婆婆在女主人公怀孕时提出上缴饭费,怕她坐月子吃白饭,她就干脆借机分家,开创副业,勤劳肯干,副业超出主业收入,不仅没饿肚子还大赚了一笔。人的底层认知决定了看问题的角度,角度影响了人采取的行动,行动又决定事情的走向,半杯理论里,你看到的是空的半个,还是满的半个?

书中主人公的身份是女儿、妻子、妈妈、外婆,她一路当过农民、工人、个体工商户、宿舍管理员、家庭主妇,她经历了密密麻麻了的鸡毛蒜皮,和许许多多数的人打过交道,大事小事她都认真地对待,女儿高考她会提前一个月研究透报考指南,也会去庙里烧香拜佛。对人,她总是与人为善,惦念人好,觉得自己幸运,心存感激。她是万万千千中国女性中的一员,她是我们的妈妈,奶奶,也是我们自己。回顾一生时,每个人都是一部史诗。

这本书如果是沈弈斐老师亲自来写,可能会有更多社会学角度的思考,作品更具深度。但作者是位00后,利用高二业余时间完成了书稿,文笔虽略稚嫩,但故事记录的清晰完整。刚刚结束的冬奥会上,涌现出一批00后冠军,体育玩得好,学业也牛, 00后综合素质令人赞叹,他们的时代到来了。

《外婆和她的房子》读后感(五):人生就是一场游戏,而别人都是NPC

这本书很有意思,是沈奕斐的妈妈口述,沈奕斐的女儿撰写的一本回忆录,讲述了妈(52年生人)从小时候读书,到参加集体生产队挣工分、到结婚和婆婆同住斗智斗勇、到培养女儿考上复旦大学、到和女儿女婿一起在上海租筒子楼、到买房装修又换到大复式的故事,写得非常生动、引人入胜。我只用了一天半时间,就把它一口气读完了,看得有点入迷,导致昨天晚上做梦都是改革开放年代的一些故事。

外婆在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的生产队生活,让我特别有感触,我第一次知道原来干农活这么辛苦,不只需要体力,还需要技巧。那个年代对农活的要求极高,劳动不仅直接影响产量,也代表着做这件事的人的素质高低和积极性,大家对每个人的水平是心知肚明的。所以外婆作为一个共青团员就更要积极努力,在抢双季稻的农忙时节,每天只睡4个小时,累到脚底长茧发炎,全是脓水,还是依然坚持下水田干活。

这让我想起了我的奶奶,她也是这样干活不要命的,当时我奶奶在建房子的时候,不小心滚到了火堆里烫伤了,全身的伤口还没有愈合,她就不听劝阻地去地里干活,结果遇上了一场大雨,伤口又淋湿了,感染了,然后就落下了一身的病,后面一生都被病痛折磨着。

以前我不理解,她为什么要这样不顾身体的去干活?明明多干一点少干一点,都是记一个人力的工分,又没有什么KPI考核压力。直到我看了这本书,才对奶奶的故事多了一些理解,同时我也非常遗憾,我的爷爷奶奶已经不在世了,所以再也没有机会去问一问他们年轻时候的故事了。

在搞生产队的年代,虽然可以摸鱼混工分,但是人人心中有一杆秤,大家都很在乎自己在集体中的评价,还有对集体的贡献。

读到这一段,说实话我大受震撼,人民公社化运动,距离现在也才过去了50年,但是在同一片土地上的同一群人们,所面临的社会规则和价值取向已经变得完全不一样了。

我们无法想象50年前房子和工作是分配的、没粮票有钱也买不到粮食、无私奉献和做好事是人人都追求的;外婆也想不到50年后,年轻人不再风吹日晒而是坐在办公室里工作、粮食和商品过剩、人们衣食无忧却还是不快乐。

现在的90后、00后们,拿着几十倍于人均收入的年薪,依然对未来很迷茫,打工一辈子买的老破小和攒积分排到的北京户口,有的人可能一出生就有;十年苦读考上了211,学的是高等数学和量子力学,毕业却开发着微信炸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