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Four Thousand Weeks读后感摘抄

Four Thousand Weeks读后感摘抄

《Four Thousand Weeks》是一本由Oliver Burkeman著作,Farrar, Straus and Giroux出版的Hardcover图书,本书定价:USD 27.00,页数:28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Four Thousand Weeks》读后感(一):the journey is the reward

很有意思的一本书,内容其实没有什么新东西,该讲的大道理其他书里都讲过了。

看的时候反倒是联想起了之前看过的另一本不涉及到时间管理的书——《Mastery》,道理都一样:the journey is the reward,身而为人,你的存在和做的事情,并不是为了给自己幻想的某个未来做准备,而是它本身就是自身的意义。

关注当下,做好手头的事情,而不是一直在为未来焦虑;日拱一卒,比偶尔几次的发奋更有效果。都是些大道理,我觉得很有用过,因为自己一直都是这么做的,其他人看完会不会有很多收获?我不觉得,毕竟真的愿意傻傻照着大道理做的,寥寥无几,大多数人都太聪明,总想憋个大招。看看知乎上每逢高考季都会冒出来的一些“怎么在xx天内提高xx分“,就知道这本书不会收太多待见,等以后看的人多了,一星二星的评分自然潮水般涌来。

看这本书的人群里,一类估计是“懂的人早就懂了”,只是需要有个系统性的总结,另一类是想学大招,看了之后只会更加焦虑;希望它可以把少数人从第二类转变成第一类。

《Four Thousand Weeks》读后感(二):人生苦短,不努力,就不会有焦虑

这本书不是关于时间管理的!不是!它来自作者对人生意义、时间流逝和无法掌控时间的深度焦虑,他把焦虑放大,然后告诉你:人生苦短,不努力,就不会有焦虑!又饶又长又含混不清,一篇文章就可以讲清楚的道理偏偏要写成一本书。

概括书中几点主张:

1.每个人的时间是有限的,我们永远不可能完成所有的任务,应该有选择地设定目标;

2. 现代人对效率的追求导致过度焦虑,应该学会享受当下和休息;

3. 媒体的注意力经济过度消耗我们的精力,不应该为逃避无聊而陷入无意义的消磨。

真想给作者一个大写的DUH!!

如果想学习”如何活在当下”,不如阅读The Power of Now, The Four Agreements, The Untethered Soul;如果想了解怎么“选择”人生,更推荐读The One Thing和The Sublt Art of Not Giving a F*ck,至少这些书能让你少一些时间焦虑。

《Four Thousand Weeks》读后感(三):【读书半杯茶】之97 《人生四千周》

忙!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可以用这一个字总结出来。每天干不完的工作,干完了手里的活,总还有更多的活等着。更糟糕的是,你跑得越快越觉得落后。不信的话你可以每天把所有的电子邮件都回了才下班,第二天,更可能的是晚上吃完饭,一查,好,更多的邮件回来了,等你处理。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说,一百年之内,由于财富的积累和科技的进步,没有人需要每周工作15个小时,最大的问题是咱们怎么花突然多出来的时间呢?凯恩斯的这个话是1930年说的,快一百年了,您现在一天工作多少个小时?996?

现如今,好像人人都是工作的命,一天忙过一天。我们总想,快点干活,干完了好好好休息享受一下。且慢,您觉得这话有问题吗?

古时候(古时候总是好的……),人们跟时间的关系没这么紧张。该给牛挤奶了,就去挤奶,但得有奶挤才要干这个活,完成了也就完成了,不会出现奶越挤越多的情况,像回电子邮件似的。中世纪欧洲的农民说时间用具体的工作来表达,比如三、五分钟的时间是"读(圣经中)诗篇第50篇的工夫”,再短一点,就更直接了,"撒泡尿的工夫",不用精确到秒(每人喝水多少应该不一样……)。工业革命之后,情况变了,变成"时间就是金钱了",万恶的资本家开始搞精确计时,工人们把自己的时间卖给了别人。资本家说,撒尿时间长短很要紧,短了是效率,长了影响生产。搞得喝水多的人好像偷了别人的东西(资本家的话具体怎么说的失传了,这些是我猜的)….

但更关键的是我们自己怎么想?人生短暂,一辈子也就四千多周(书名的由来),每一天该怎么过呢?

作者认为,对效率的一味追求,让我们失去了对生命意义的正确理解。我们总以为现在多努力,抓住机会,做自己时间的主宰,就可以为自己创造出一个更美好的明天。这正好是掉进了所谓的"效率陷井"中去了。我们自以为多干快干,却不知道"工作会自己膨胀,把所有的时间都塞得满满当当"(Parkinson’s Law)。人难得有能安心闲着的时候,哪怕退休的人,也手里拿着个单子,给自己定一堆要做的事情,做得越快,单子越长,心里老觉得自己"时间不多了,抓紧再去一个地方"。

德国哲学家Martin Heidegger 说,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这个好像我也常说),我们不拥有时间,我们就是时间(太遗憾了,这话让他先说了)。知道了人生的有限(finitude),就得抓紧机会,别把今天当成彩排,今天就是正式演出。如果你老觉得自己准备不充分,就会出现什么事都拖着,或干些乱七八糟的杂事把自己变成个大忙人,甚至走上歪门斜道,等等。

我们应该做的,是学会取舍,只干几件甚至是一件真正有意义的事情。具体上说,第一,如果把时间当成金钱(这个可不是时间就是金钱的意思…),你先给自己发工资,就是说,先干自己想干的事情。第二,限制自己同时在做的事情,别眉毛胡子一把抓(只要胡子,或者眉毛)。第三,只做优先级最高的事情。比如你一生有25件事想做,列个单子,取前5项,现在就开始。这听起来有点像"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励志故事,但据说这个建议是巴菲特给朋友的。巴菲特进一步说,剩下的20项不是以后再做,而是把单子扔了,要不计代价地坚决不做剩下的20个事情。

有个禅宗的故事。说一个小伙子去学禅,先是天天打扫院子,没完没了,烦恼得很。一天老禅师说你有进步,可以每天起床后在雪地里通身倒一桶冷水了。为了学禅,小伙子刚开始咬牙切齿坚持着,一天苦过一天。几天后他突然发现,自己越忍越痛苦,反而是当冰水冲到身上时集中精力体验那切齿的痛苦才慢慢能接受,以至后来发现以前的烦恼实在不算什么。生活也是这样子,我们没有对周围一切的完全控制,接受了痛苦、艰难、不方便,还干下去的事情,就一般是有意义的事情。一但我们认识到自己的能力有限,我们反而会得到问题的答案,放弃不着边际的幻想;才能面对现实,选择重点,循序渐进。

生命不是由未来组成的,只有现在的一刻才是生命的组成部分。人的一生就是这样一连串的"一刻",直到死亡的那一天,谁也不太可能真正觉得一切都是完美的,是在自己主宰之下的。

这个想通了,可以试试应用一下。你觉得这个说法对不对:"好好休息一下,明天更有精力学习(或工作)"?古代哲人把休闲当成目地,我们今天把休闲当成了干更多事情的手段,干大事激动人心,休息一下是浪费时间。作者认为这是本末倒置(如果你开始觉得上面的问题答案是"对,说得好",不必急着批评自己,同样想法的人还有不少)。

作者提倡凡事要有耐心,别什么时候都猴急猴急的。看一本书,就得花那么多时间。美国人说,生孩子就得10个月,不管人多人少….怎么能更有耐心呢?第一,要有一个对待问题的正确态度,虽然不是问题越多越好,但要知道问题天天有,你永远不会把所有的问题都解决了。第二,凡事从一点一滴做起,不怕慢就怕站,但更关键的是知道什么时候停下来。比如你定了一天读书一小时的计划,碰到了一本很吸引人的书,也要在一小时的时候停下来,这样才能长久,才能知道凡事得慢慢来,耐心就出来了。第三,先从平凡的地方开始,别一上来就想得诺贝尔奖,先干着再说,创造性在实践中产生。

最后,别忘了你可以把时间花在要跟别人一起做的事情上,人们那时常常更有耐心,更高兴。比如人们在休假的时候,使用抗忧郁症的药就少,这个不难理解。有意思的是,当一个国家大家一起休假的时候,人们吃抗忧郁症药的比例下降更大,越多的人同时休假,用药量下降比例也就越大。乐队,合唱团,社区服务也有相似的情况。如果我们相信人生就是时间,花时间在社区服务上,不还就真有点把自己的生命贡献给造福人类的事业上的意思了?

作者一再强调人对生命的控制有限,人对生活要有一个谦逊的态度,但这并不是说从此消极地活着,反而是说现在这一刻就正是时候,干自己想干的事情,做自己能做的工作,失败了别自责。我们可以常常问问自己,第一,生活工作中我们有没有一些使自己觉得不太舒服的挑战?你的选择应该是看自己会从中进步还是倒退,别的都次要;第二,有没有给自己做不到的目标和标准?如果有,不用焦心,从自己能干得来的做起;第三,你有没有在某些方面把自己当成自己想成为的人,而不见真正的自己?那别怕承认自己的不足,这样才能发现、利用自己真正的长处,把自己的时间(也就是生命)花在真正有意义的地方;第四,有没有自己一直想做但觉得自己还没准备好的事情?这就很可能是犯了以为自己一定什么都能控制得了的错。别等了,动手吧,你永远不可能什么都控制得了;第五,如果你不老想着干什么事情都为了要得一个好结果的话,会怎样?

1933年,有朋友问瑞士心理学家卡尔•荣格生命的意义。他说这没有一个标准的答案,每个人的生活都有不同,谁也不能预知,生命如此是一步一步地往前走,平静地去做下一个并且是最需要做的事情。

人生四千周,生命的意义在做"下一个正确的事情"。

推荐这本书。

高嵩 September 2021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