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空中看纽约》读后感精选

《空中看纽约》读后感精选

《空中看纽约》是一本由[美] 乔治·斯坦梅茨 / George Steinmetz著作,后浪丨四川美术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98.00元,页数:22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空中看纽约》读后感(一):没去过纽约也可以了解纽约

航拍在图集中应用得越来越多,但这类摄影作品的冲击感却从未减少,俯视纽约,更能抽离人和事,直观欣赏这座城市的轮廓与结构,说明则带人把建筑风景与城市的人文联系起来,将纽约的过去与现在,作为城市与作为生态系统的特色都展现了出来。图多说明厚,横向展现纵向深入,感觉是值得慢慢回味的一本书。

《空中看纽约》读后感(二):译后记

2019年的四月,在波士顿拜访完亲戚之后,我和妻子驾车返回南方。一路开着导航的我们,穿过新英格兰地区一个个慵懒地散落在蓝天白云下的小镇,不知不觉中,只觉得周围的景色逐渐变得陌生而又熟悉了起来。

陌生,是因为我此前从未来过纽约市。熟悉,是因为在一次次媒体、影视和图片的耳濡目染之中,那片耸立在地平线上的天际线早已深深烙印在了我的脑中。

乔治·华盛顿大桥拥挤的车流中,我们只是草草路过的路人,很快便在这座城市所具有的独特急迫氛围的裹挟下,跨越哈得孙河进入了一马平川的新泽西东北部。只有在那么几个瞬间,当我向左看去,隔着大桥暗沉的深灰色悬索暼到沉浸在雾气之中的曼哈顿下城天际线的轮廓,在脑海中留下了几个破碎而短暂的画面,如幻灯片般构成了我真正意义上的纽约初印象。

在年少的我眼中,纽约是蜘蛛侠纵身跃下穿过的钢铁丛林,是少年Notorious B.I.G买卖毒品的布鲁克林街头,是保罗·奥斯特笔下一个个鲜活的小人物,是汤姆·汉克斯和梅格·瑞恩相遇的帝国大厦顶层,是《老友记》和《寻妈记》每一个故事的所在地。

而在这一刻,当我真正来到它的跟前,却发现真正的纽约就和那片身处氤氲雾气中的天际线一样,是一个我根本未曾了解过的城市。

感谢后浪给我这样一个机会,在翻译本书的过程中,让我也能和各位读者一起了解这座复杂而瑰丽的城市背后所蕴含的故事和历史。

感谢我的家人,特别是我的妻子和此时尚未出生的我的孩子——礼乐,在翻译本书的一个个夜晚里,每到困乏疲倦之时,透过台灯暗黄的暖光看到的你们,就是我最大的动力。

萧傲然

《空中看纽约》读后感(三):在不远不近的距离,看熟悉又疏离的纽约

空中看纽约

评价人数不足

[美] 乔治·斯坦梅茨 George Steinmetz / 2021 / 后浪丨四川美术出版社

因为原定的旅行计划因故暂停,摄影师的乔治·斯坦梅茨想到,在这个时间空缺中去直升机对正在上演的“超级碗”进行拍摄。当直升机升空后,却没想到临时的空域管制以及比赛前的场地保护让他的计划A、计划B纷纷落空,但更没想到的是,计划之外的拍摄,却持续了一整年。 从隆冬时节到炎炎夏日,从黎明拂晓到落日余晖,他在纽约上空拍下60000多张照片。在这座国际大都市充满戏剧性的景观中,从空中角度捕捉人们运动、晒日光浴、通勤、婚礼……带领读者感受纽约这座顶级大都市的独特魅力。

图片来源:《空中看纽约》

2014年的严冬,乔治·斯坦梅茨和丹尼斯·利弗在曼哈顿北端上空轰鸣盘旋时,发现整座城市已经被大雪装扮成黑白相间的全新面貌。

他们看见地面上一辆小型四驱车行驶在哥伦比亚大学冰封的棒球场上,留下一条狂草般的涂鸦。在哈莱姆河上盘旋,无意中发现了纽约大都会运输署(MTA)位于第二百零七街的院子,看到结冰的车辙纹路,还有陌生的黄色工作车辆,他们常常会在晚上对轨道系统进行维护。

一路向南看见比如马库斯· 加维公园(Marcus Garvey Park)的公共游泳池,水池已被抽干并被蒙上一层由泥土和雪花构成的面纱。

来到巨大的绿色肺脏—中央公园,看见周日早晨7点半,拉斯克溜冰场(Lasker Rink)上正进行着一场青少年冰球比赛。

一群全神贯注的家长站在围栏后方,为场上身穿笨重赛服的小家伙们加油鼓劲。 再往南走一点,在北草地外围的草坪上,有人在雪地里用脚走出了“I♥LISA”……

目之所及,纽约这座城市无不崭新迷人,他仿佛第一次领略这座城市的风采。 作为土生土长的加州人,乔治·斯坦梅茨在这次拍摄前并没有过多的准备,对纽约并没有深入的了解。看着镜头里这些迷人的图景,他开始花费大量时间在谷歌地球上浏览,想要从中选出合适的拍摄目标,并开始为之后的拍摄规划航程。

整个2月,乔治·斯坦梅茨都在密切关注天际预报,暴风雪过后,便请负责驾驶直升机的丹尼斯随时待命。每当看见他家家屋顶有新鲜积雪,并且星辰清晰可见时,他便会在避免吵醒妻儿的情况下打电话给丹尼斯。他们在埃塞克斯县机场(Essex County Airport)的机库碰面,随后一道为那架施瓦泽300C直升机清理出一条道路。

暴风雪过后,在日出时分乘直升机飞跃哈得孙河是一件非常美妙的事情,可以与大雪过后最先乘缆车观赏雪景的经历相媲美。飞行中的他们独占天空,但是在地面上却几乎总会有陪伴他们的人,而这些人也正是为地面交错纵横的图案赋予了意义和活力。

对于视觉艺术家而言,透过直升机的透明罩,纽约市的环境四处皆是目标,有时候甚至令人应接不暇,几乎每个方向都有吸引目光的惊艳之物。

徒步穿行于这片玻璃峡谷,目睹川流不息的人群前来后往,会让你觉得自己的感官超载。而若选择飞越这片峡谷,同样会产生类似的感受,只不过由于身在空中,从你身旁掠过的会是一幢幢大楼的立面。楼宇的顶峰高高在上,那些疾步穿梭于大楼脚下街巷中的人,对它们浑然不觉。

冬去春来,成千上万的人来到中央公园的绵羊草地(Sheep Meadow)晒日光浴或野餐,看上去就像是一群群从城市地洞中挤出的土拨鼠。和所有野生动物群体一样,人与人之间本能地保持着约定俗成的距离。

到了夏天,楼顶也似乎活跃起来,人们在上面布置起私人会餐区,放上太阳椅,少数幸运儿还拥有游泳池。

利用长焦镜头的优势,乔治·斯坦梅茨将楼顶上抹了油的躯体与楼底的出租车、肮脏的街道纳入同一个扁平的画面中。

纽约最让人心动的特点之一,就在于它是一个完善的都市生态系统。

随着纽约从殖民地边哨发展为大都会,农业和郊区也随之被挤到了城市边界之外,但其前身遗留下的某些痕迹却被刻入了这座城市的风貌,比如监狱和墓地。

某个周日清晨,他们从哈特岛(Hart Island)上空飞过,这里埋葬着纽约的穷人和身份不明的死者。碰巧的是,当时岛上正在举行一场大型葬礼,推土机推开一道长长的沟渠,朴素的木制棺材被挨个填放在里面,显得井然有序。仔细打量照片,工人们的橡胶手套和一次性咖啡杯,以及验尸员的运输队卡车都清晰地呈现其中。

自纽约市政府于1868年购买了哈特岛以后,关于它那段漫长而黑暗的历史也随之揭开帷幕。几个世纪以来,这里曾分别被用作南北战争的战俘营、少年管教所、结核病疗养院、精神病院以及奈克· 阿杰克斯(Nike Ajax)导弹基地,而今日它成了一片无名墓地,埋葬着上百万亡人。 来自雷克岛(Rikers Island)监狱的犯人被送来协助埋葬工作,每小时能领50美分的酬劳。很少有媒体能获允进入该岛,因此我觉得自己真的很幸运,能以俯瞰的角度一睹埋葬日这天的幽暗景象。

身在空中的斯坦梅茨主要搜寻的是各类图案,但有时候,当他开始坐在大显示屏前编辑照片时,还能发现在早前拍摄的画面中出人意料的心动之处。

斯坦梅茨乘坐的是一架低配版的直升机,但每小时的租用价格也需要500美元。丹尼斯为斯坦梅茨的拍摄提供了最重要的帮助。他曾是航空展上的特技飞行员,他们驾驶的直升机虽然陈旧,速度略慢,但是却十分稳定。

他们能低空飞行,获得更贴近地面的空中视角。这是搭乘其他法律允许的载人飞行器无法实现的。虽然谷歌地球足以承受任何溢美之词,但它仍无法向斯坦梅茨展现初雪过后铺上白毯的城市模样,或是冰天雪地中蚂蚁一般的纽约居民。

无人机也是很杰出的工具,它的出现能帮助人们拓宽视野,但是它最适合在视线范围内直线飞行,在纽约这样密集且垂直的都市环境中会受到严重制约。 但对于斯坦梅茨而言,最大的问题是无人机缺乏自主性。他与丹尼斯飞行时,既能够以80英里的时速在两个小时的航程中覆盖大部分城市区域,也可以趁着积雪未化及时拍摄任何想要的画面。毕竟摄影中绝佳的瞬间往往可遇不可求,若期待好运降临,就只能努力寻找。

纽约市就像是一个被反复编写的剧本,在这片被河流和海洋切割得支离破碎的土地上,它的故事被人们一遍一遍不断地重写着。

拍摄这些照片之时,纽约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见的爆发式发展,一片破土而出的细长超高层住宅楼宇正在重新打造城市的天际线。斯坦梅茨狂热的飞翔这一整年为这个全世界最具活力的城市描绘出一幅多面画像时,哪怕那只是它一个转瞬即逝的状态,也是为每一位观者分享了这个特殊视角的城市的魅力。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