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中国后浪》的读后感大全

《中国后浪》的读后感大全

《中国后浪》是一本由[美]戴三才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9.00,页数:22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后浪》读后感(一):美国90后看中国90后

这是一本写给老外看得关于中国90后的书,作者也是一个美国90后。比较典型的叙事风格,夸张的标题,吸引人的话题构成本书的快餐风格。

作者对中国的了解来自于在中国的90后朋友们,所以很多话题都是由生活衍生而来,有饮食,住房,剩女,性,同性恋,已经90后的一些迷惘。这也是年轻人关心的问题。

话题的深度上,作者也试图做过一些深入,可能由于语言和针对人群的原因,明显是有难度的。可能这就是这个年龄阶段人的特征。

总体上,这本书可以帮助外国人了解中国,但是会不会带偏,比较难说,毕竟这也是他们理解中国的方式。

给三颗星,可以随便翻翻的一本书!

《中国后浪》读后感(二):后浪,不可一概而论

读这本书,就像是一个老师在看一位学生上一堂课一样。作为一个文章所描述的后浪群体中的一员,文章中许许多多的话题,对于我来说都不是很新鲜。整个阅读的过程,似乎就是和一个外国朋友吐槽的过程。但是,能够清晰明了地表达出中国后浪的痛苦与挣扎,倒也是蛮爽快的。

对于买过高考之后的大学生来讲,可能目前所最痛苦的事情,莫过于期望。这个新的期望里面,既包含了工作、伴侣、房子和学历等等,又包含了每个独特的个体所钟爱却不能得到认可的事情。至少在高考以前,每一位后浪都主动地、被动地、情愿或者叛逆地涌向同一个方向。而越过高考的堤坝之后,大家的志愿就趋向不同了,但依然会有新的一套期望落在肩上,多多少少会让人有些觉得“不爽”。

在这个过程中,不管是表面上,还是实际上“成功”地满足期望的后浪,或许能够更加从容地奔赴前方。而那些暂时摔倒了,或者没有收到鲜花和掌声的后浪,希望能积攒能量,再次激荡。

《中国后浪》读后感(三):外国人眼中的中国年轻人,读完很有意思

本书的作者是一名美国人,中文名字是戴三才,从他的叙述中,我也得以有幸看到不一样的中国,很多事情在中国人眼中非常的理所当然,但是经过外国人的点拨,我才发现其中的文化逻辑、思维逻辑竟然是如此的不一样,本书的阅读感受特别友好,翻译老师翻译非常精准,遣词造句也易于阅读。

作者在排篇布局上也非常有创意,本书共有十二章,分别是偷器官的妓女、贝拉和书、带着皇冠的头上写满了焦虑、逃不开的啃老、变化中的性趣、那些年轻的剩女、“双十一”做双眼皮、学霸的创新梦想、朋友别哭、学会玩乐、活在当下、年轻人及其政党,涵盖我们中国人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初读第一章,非常好笑,作者第一次从香港来到深圳,他的教父告诉他不要招惹街上的妓女,他们不仅可能有病,而且还会偷你的肾脏。于是作者便把所有与他搭讪的黄牛、热心人都当成了妓女,妄想着可能有连环骗局。尽管他的内心非常恐惧,因为第一次一个人来到人生地不熟的地方,语言还不通,但是他没有选择原路返还。战战兢兢选择了一个的士,做好了时刻跳车的准备,结果没想到的是,他竟然真的到达了目的地,还在目的地认识了新的朋友,不过因为拘谨,他没有做到有效的交流。

有了第一次的经历,他发现中国并非向外界说的那样,这里并非一个充满罪恶的地方,于是他希望自己能了解这个陌生的国度以及其背后的文化。

第二章,讲述了作者曾在苏州大学附近教授外语课,他在图书馆认识了考研的贝拉,贝拉想考翻译硕士,一整年的时间她都在复习、备考,过着我们中国人看来在正常不过的苦行僧生活,而戴三才认为这是反人性的。很遗憾,贝拉最终因为3分之差没有考上翻译硕士,也因为埋头苦学,她和经济学先生的故事戛然而止。

第三章,作者最为外教并不喜欢国内的教授环境,他觉得千禧一代的小孩子就是个小皇帝,想干嘛干嘛,在备受宠爱中长大。然而实际上,他们10个老师就辅导5个人,后面还有好几个家长盯着,非常的不自由。这种关怀背后是中国特色的“鸡娃”,孩子、家长都没有快乐,仅仅是为了丝毫的竞争力。

第四章,如果一个人很顺利地考上了名牌大学,毕业拿到了薪水丰厚的工作,结婚,生子看起来已经获得了世俗上的成功。但在中国,无论对成功的年轻人,都得啃老。高昂的放假让年轻人喘不过气来,相爱的人要结婚,男方也必须买房,这是中国的“安全感”。

第五章,篇幅限制,没有办法每章都介绍,总之每章都很有意思。例如,第五章,作者分享了他和李银河老师的见面。第七章关于中国的双十一,在外国人看来中国人真的很有消费潜力。

如果你想了解一个90后外国人眼中的中国年轻人,也想了解年轻人的奋进和焦虑,一定要看这本书!

《中国后浪》读后感(四):西洋镜:一个美国青年眼中的年轻中国

去年的五四青年节,何冰老师有一段演讲视频发布于B站。随后,该视频被广泛转载和讨论。后浪,这个词,也成为了时下流行词汇之一。

早在2018年,一个美国90后出版了一本书,名为:Yong China,副标题是:How the Restless Generation Will Change Their Country and the World。直译过来是,《年轻的中国:不安分的一代将如何改变中国和世界》。

如今,这本书有了中文版。而且它有了一个更具流行元素的名字——《中国后浪》。

作者Zak Dychtwald,有个中文名字叫戴三才,是一位长期在中国生活的美国90后,从哥伦比亚大学毕业后搬到了中国。他是年轻中国智囊团(Young China Group)和咨询公司的创始人和CEO。他曾在2019年做了一次TEDx演讲,也是关于“中国后浪”的。题目叫“3 things the West gets wrong about Chinese Millennials”,即西方对中国千禧一代的三个错误认知。这个演讲中的观点,可以看作是戴三才继出版了《Yong China》之后,对于中国后浪这一群体的认识的一个总结和再思考。

读了作者的书,听了他在TEDx上的演讲。还是很感动的。一个美国后浪,对中国有着浓厚的兴趣,长期在中国生活,对中国和中国后浪有自己的观察和思考,有数据分析,有理有据。如果,这样的人多起来,对外国了解中国有好处,增加了解就能增进互信,减少误解,加强沟通,合作也就有了基础。

我觉得,中国也需要有后浪,像戴三才一样,对西方有自己的体验、观察和思考。

作者意识到,中国后浪生长于飞速变化的环境之中,因此他们的适应性极强。显然,在这本书出版之后,中国和中国后浪仍在发生着快速的变化。不能苛求,作者在2018年能够预见到这些变化。即便是中国后浪自身也很难预见到这一切。

但是,作者的这本书,至少是快速变化的中国的一个时间切片。而且,这个观察的角度来自于一个美国的90后,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外部视角,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认识自身。

我们想象中的留给别人的印象,与真实的别人对于我们的看法,一不一致呢?听听戴三才如何说。是的,戴三才的观察是一个人的角度,结论是基于当下的观察和思考。还会有更多的人,更多的角度,以及快速变化的时代带来的思考和结论上的更新。

以前,看过一套书《西洋镜》——寻找遗失在西方的中国史。

我觉得《中国后浪》一书也算是一面西洋镜,折射当代中国年青人的状态——一个美国青年眼中的年轻中国。

中国后浪,值得一看。

《中国后浪》读后感(五):《中国后浪》:看不见的变化 中国速度的成长

温迪说剩女就是剩下的女人,像劣质食品。温迪是书籍《中国后浪》中的一个人物。这本书是一部系统描绘年轻人生活和精神状态的社会纪实作品。作者是美国青年作家戴三才。这本书以一位外国90后的外部视角,重新观察中国的年轻人,读来既熟悉又新颖,既日常又有深刻,中西观念实现了强烈碰撞和对比。在汹涌的时代浪潮里,每一个后浪都值得被看见。后浪不是一群人,而是有着独特欲望的个体。 一、是皇帝也是学霸 说起中国年轻的一代,老一代人都会觉得他们是生活在蜜罐里的一代,是一群小皇帝。大多数人都觉得这群小皇帝被宠坏了,无法承担重担。但实际上,这样一群小皇帝并没有被宠坏,而是被寄予厚望的。他们身上背负的压力是人无法想象的。他们确实得到更多关注,更多食物,还有更多资源。但是最后,他们必须反过来赡养自己的爸爸妈妈和爷爷奶奶。所以作为交换,他们不得不放弃了自己的青春。这一代年轻人从小就在大人的督促下追逐梦想。这个梦想也可能是老一辈人的梦想。真诚的梦想需要勇气,人们不会对梦想的概念感到厌倦,也不会因为说了发自肺腑的话,就失去勇气。所以他们积极的学习各种知识与技能,争当学霸,勇敢的去追逐梦想。一个班五个学生,三个人的教师团队,三十多名成年人的随行队伍,趴在教室后面的玻璃墙上。五岁的建国就是六位长辈的希望。六个人集中所有物力、财力、精力培养着建国。所有的资源都给了这样一个孩子。在这种情况下,建国他们正在以中国速度在飞快成长,中国老一辈缺少的创新梦想正在这群不断学习各种知识和技能的中国学霸们悄然追逐着。 二、是传承也是改变 中国几千年来都是父母养大子女,然后子女赡养父母。大多数父母的愿望就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好好读书,然后找一份好的工作,接着结婚生子,一代传一代。孔子觉得家庭很重要,家里的每位成员都有重要作用,丈夫是家长,妻子支持丈夫,孩子服从。尊敬父母,所谓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但是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选择单身的人也越来越多。“剩女”这一说法也就产生了。“剩女” 概念背后的传统思想是作者在中国遇到过的古董思想中最顽固不化的。中国大龄女性总是需要面对“剩女”这个称呼,这个说法跟时间一样古老。温迪就是一个剩女,在社会压力下温迪也由开始的不在意,到最终想着小三转正,争取婚姻,而让自己陷入了一个更艰难的处境。除却温迪,更多的人则选择学会玩乐,他们更愿意活在当下。“活在当下”的生活态度已经悄然逼近。中国人仍然看重吃苦的能力。但是年轻的一代,但凡有可能,还是会坚持享受青春的甜蜜。而长辈们也在鼓励他们的孩子享受童年,享受人生,过上比自己小时候更好的生活。 结束语:一群年轻人的故事,一个个独特的个体,一代奋进、挣扎、欲望、焦虑的年轻人,这就是《中国后浪》。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