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眷恋》读后感精选

《眷恋》读后感精选

《眷恋》是一本由郑锦杭著作,花城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80元,页数:36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眷恋》读后感(一):与初心同行

“不计辛勤一砚寒,桃熟流丹,李熟枝残,种花容易树人难。幽谷飞香不一般,诗满人间,画满人间,英才济济笑开颜。”

这首《采桑子》在“桃熟流丹”、“李熟枝残”中诉说着伤感,在等到“英才济济”时抒发着欣喜。这是对老师的敬佩,是对教师责任的高度概括,是对教育这一伟大事业的由衷赞颂。

初心是什么?《朗读者第二季》上说:“初心可能是一份远大的志向,世界能不能变得更好,我要去试试。”“初心也许是一个简单的愿望,靠知识改变命运,靠本事赢得荣誉。”

老师的初心是什么?

教育者的初心也许更朴实,他们只是特别崇拜自己的某一个老师而选择了这一行业,或者是家庭氛围使然,或者,就是喜欢与孩子们在一起。还有一种情况就是,他们一开始并不曾想选择教育行业,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的教育初心变得越来越丰盈、坚定……

有人说:“我们常常走了很远,却忘记了为何出发”,这个“很远”,可能是您走上了行政岗位,不再教学;可能是您成了名师,忙于出书;也有可能是整日忙碌,产生了职业倦怠;还有可能是……

不管是哪一类情况,我们都应该时常叩问自己,顺境时思本,逆境时励志,不忘我们的教育初心,才能记得我们"为何出发",自然也就不会迷失“前进方向”。既然我们投身了教育事业,那就让我们在自己初心的指引下,风雨兼程,砥砺前行!

《眷恋》读后感(二):看着过去与未来

传说中,雅努斯的两副面孔:一个在前,一个在脑后;一副看着过去,一副看着未来。

这是一本观感很奇妙的小说,这种大量描写的语言风格,其实很像郭敬明那个时期矫情的青春疼痛小说,另一面故事里的种种细节都在诉说着真实(有我自身经历的加成更能感同身受),二者碰撞的冲突使我时常常模糊了它的边界,再加上作者与主人公相似的经历,主角又是在计划写一本书,很难说这不是一本带有自传色彩的小说。

前半部分的故事很是散,短篇幅快速的在众多人物中辗转切换,霍藜是个曾经当过老师的人,家里放了一书架的书也有想写书的冲动;张聿喜欢沾染市场烟火气,亲近自然总是晒太阳,倒是不看书;清贫的老人东方昆、买衣服的女人韩贝锦、身为校长的李淇岸、工资还行不想着发财的的关晨风……几代人共同谱写了教育这点事。

我最早接触乡村教育应该是在类似《要遥望南方的童年》这样的纪录片中,电影《驴得水》的村小一直令我记忆深刻,接连看了《一个都不能少》等等,毕竟这些内容与我眼前的小镇学校相差甚远,在东北也没见过如此偏狭的山地。直到我真正作为一名老师去到我国西北部,真正接触到当地的师生,虽不至于学生和老师数量差不多,也是聚集了邻近几个镇子里多数年轻人,不是说抱着最纯粹的梦想——改变世界,而是被短视频平台的内容塞满,无分辨能力的追逐着不大合适的“潮流”。乡村学校有一种不一样的师生关系,也有像丘城师范学校一样的毕业生反哺自己的家乡。

(未完)

《眷恋》读后感(三):时间会把那些纠结的事舒展开吧

《眷恋》 这本书其实有点像散文性质的小说。没有情节曲折动荡的那样的设计。有点儿像描写日常生活。主要写了一个不当老师的人日常生活的一些白描。里面提到了很多关于他以前当老师的故事。比如,在学校里跟老师和学生家长的一些事情。她很尽职尽责,把自己的时间全部都用来奉献自己的学生。作为家长,都没有给自己的孩子开过家长会。她很认真的备课改作业。但是跟校长的里面不是那么契合。所以最后不当老师了,要当作家写书。

为什么要写书?因为那些她不想回答或者当时没有答案的问题,最后都会写在书里流传下。她一直相信时间,会给出最好的答案

就像主人公霍黎的儿子问她一样,人为什么要结婚?她觉得怎么回答都不够圆满。所以说把它交给时间?她说时间会流逝,痊愈会呼吸,有新生毁灭。它什么不解释什么也不说明,什么也不要求,什么也不留恋,它是空它是无。她说时间会给出最好的答案。

里面提到了老师作为知识分子其实也是有纠结的,比如说在财富金钱的问题上,他们可能也面临着养家糊口买车买房的问题,所以有的老师会去外边的机构里兼职。但也会有对自己的要求。在外人看来,这些可能是不那么世俗。就像旅游团导游所说的那样,他们既想要面子还不想买品质高的东西,觉得死要面子活受罪。还有一些问题是家长和学生的问题。这种问题天然就有只是在不同的程度上缓和不一样。

里面也提到了关于校长的痛苦。他自己也坦白说都是带着很强的目的跟人交往,就是为了争取资源。既像战斗机一样不断地轰炸,内心没有安全感也并不安静,如果一刻停下来就会有负罪感。甚至看到别人在刷手机会想自己奋斗是为什么。他之所以提到这个,其实也是有很多的人是出于这样的。看起来他们很忙,忙得团团转。但其实内心是空虚的。许多人所谓的社交目的都在于。此他们急功近利,很焦灼。所以这也是他们的忧虑之一。

这本书里没有用很深刻的残酷的事实。但确实从里面可以看到很多的纠结郁闷。作为教师,他们首先是人,其次才是所赋予的身份。他们也有自己的欲望和情感。但是却不能用这样的一个外在身份涵盖所有。

所以她说记忆与遗忘都是为了向前。这也是为什么写这本书的原因之一吧。

《眷恋》读后感(四):倦了,仍继续恋着。

或者这就是老师这个职业天生的属性吧。学生虐你千百年,我待孩子如初恋。

人的一生最纯洁的时侯,是童年;最快乐的时光亦是童年。在这几年里,他们只关心自己的世界是否五颜六色,只关心自己的生活否充满欢声笑语。这是多么美好的一段时光啊!而这一切的美好,都源于他们有一颗单纯简单的心。

可随着孩子们一日日的成长,他们的心忽然变得不那么纯粹。他们的世界里也有了争权夺利的念头,也出现了尔虞我诈的概念。卢梭曾言,“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可一到人类的手里就坏了。”人类是多么的可恶,把这群纯洁的孩子给损害了。感谢上天,我成为了一名教育者。一份可以尽量让孩子们的心灵纯洁得更久的工作。这是一份神圣与艰难并存的工作。神圣与光荣背后尽是无法诉说的无奈。有多少老师不是以献身教育梦想的誓言踏上自己的职业之路,可到最后呢?现如今社会对教师职业的片面评价让我胆战心惊。有人说,“真正的教育者是那些看清了教育本质仍能坚持教育的人。”我想他们才真正配得上“教育”二字。不知多少年后,当我看清教育时,能否像现在这样一如既往。但我相信凭自己的良心去做这名心灵的守护者,自己的心就始终不会变。

感谢自己人生中的第一份工作是教师,这样不至于让我丢失更多对这这个社会的遐想,不至于让自己变得世俗以至于整天寻求报复与解脱。教育人理应是纯净的,理应洗净自身的俗尘,褪尽铅华。有时我会感到诚惶诚恐。一种真切的发自内心的恐惧和羞愧。何德何能!上天会把这个神圣的使命交给我?我又该如何报答上天的恩赐。做错一步,说错一句话,贻误的可是人家的一生啊。我又该做对多少步,说对多少话才能弥补这个过错?或许正如公益论坛里那些老专家说的,“一切都是你感召来的,一切都会有报应的。”我得好好做对每件事,才能报应上天对我的嘱托。

感触良多,或许现在自己的满腔热血不足以维持几年的工作。但我会努力践行好一名守护者的精神。我不知道成功的对岸有多么绚丽灿烂。但我知道,我只有这样努力往前,才有资格登上成功的岛礁。我应该给自己的内心安一把道德的锁,职业路不断,此锁不解。

《眷恋》读后感(五):从前我是学生,现在我是老师

东方昆说“人生能有几回搏?此时不博何时搏?我们农民的孩子,只有自己多拼搏。”

龙淑慎对三个女儿说“读书读出去,不要当农民。”

东方昆说“我自己一辈子不求人,只有为了学生才去找找人。看到一个好学生就像发现一件绝好的作品一样高兴。”

东方昆说“一个人的价值不是用钱来衡量的,当老师的神圣是金钱买不到的。”

……

看到这本书时,真是写到了心坎里:以前我是学生,我面临的困境就是“好好读书,走出农村”;现在我当老师,我面临的困境是“我想要当个好老师,我想要过上好生活”。“我仿佛变成了瞿藜,韩贝锦,关晨风,李淇岸;我的父辈们是一个个的龙淑慎们,孙苦叶们,卢琼玖们,那些始终在生活里挣扎的人们。

瞿藜想要逃离这种生活:瞿藜的一天是从天黑开始的,当天亮了,很多人都开始一天了,瞿藜的一天已经开始很久了。瞿藜走在了时间的前面。这种生活是每个想要摆脱农村命运的农家子弟必然的模式,不然就只能继承祖辈的衣钵,继续在泥土里摸爬滚打。

以前的我,是这样的生活,白天从黑夜开始,黑夜在黑夜里结束。没日没夜,只为将来能考出去。瞿藜,勤奋努力,天资聪颖,本是上大学的好料子,早点走出农村,上了专科;韩贝锦,在父亲还是母亲的渔夫前,过着小公主的生活,父亲离婚后,她成了母亲的渔夫,为了上过上有面子的生活,她不考大学,她报了专科;关晨风,他不知道填志愿意味着什么,父亲说当老师最好了,于是他上了专科;李淇岸,他家境不好,他成绩不佳,母亲觉得对书才有出路,自己改嫁,给他凑够了学费,给他凑够了定向生的学费,让他上了专科。

好多年后,我也当了老师。在这个职业里,也收获了成就,也有些许不足。在这本书开始的访谈里,老师是什么?有人说老师的工作节奏太快,压力太大;有人说老师要评职称没法安心教学,不纯粹;有人说不能责备老师不敢于清贫,因为培训机构一天的收入比学校一个月还多;有人说,只要能爱学生,把学生教好,即使不做理论研究,也是最好的老师;有人说,名师名校长不该是评定出来的,他们身上都有自然而然的光辉……

什么是好老师呢?三尺讲台,两袖清风,桃李满天下,一心扑在学生上,置自己子女于不顾?当一个教师,连自己的家庭都兼顾不了的时候,他怎么可能有成就感呢?影视作品中有很多反应教育焦虑的作品,像《少年派》《小欢喜》之类,妥妥的升学恶性竞争,加剧教育内卷。在学生背后,也可以看到机构里聘请的老师,不是重点,就是名师,这些老师他们也需要生存。

东方昆说“当一个老师把手伸向学生时,也就没什么尊严了。”可是,当一个老师被生活打倒时,他还有尊严吗?一个被生活打击地遍体鳞伤,衣衫褴褛的老师站在讲台上,跟学生们讲“知识改变命运”时,这句话的可信度有多高?

从前,我是学生,为了摆脱命运而奋斗;现在,我是老师,为了过上理想生活而拼搏。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