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关于女儿读后感锦集

关于女儿读后感锦集

《关于女儿》是一本由[韩] 金惠珍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224图书,本书定价:平装,页数:2022-1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关于女儿》读后感(一):不要不假思索。

短评超字数了。

韩国的女性小说需要不止读一遍。母亲愿意不辞辛苦地照顾素昧平生的老太太,却迟迟不能够认同女儿与女友七年多的关系,说到底人总是对他人的良善难以抱有全然的信任。母亲与珍的关系其实更展现了主要的冲突。既因害怕社会舆论&担心孤独死会降临在自己和家人身上而想方设法拆散女儿和女友,又想靠自己的热去对抗养老院其他人的冷漠,是同一种价值串联起看似矛盾的行为。

母亲和女儿共享一种可以互相类比的情感框架,这是她们最终达成理解的原因,珍,拥抱和关心,伤心流血,对失去的恐惧,笑容,遗憾的小蛋糕,是充塞其中的彩色糖豆。

说到底能够产生后代的性关系和因此而生的契约又算得了什么?我确实不明白,就像我不认为自己需要成为任何形态或皈依任何秩序,就像我同样不信只剩下血缘这一纽带的亲情关系们比深厚无私的友情更坚不可摧。但是我还是觉得这本书不是“父权制社会的悼词”,它很温柔,温柔得对嘲讽和抨击不屑一顾。不过从母亲起先因惧怕社会舆论而毫无思考地排斥同性恋女儿到后来慢慢展开更多的担忧的写法可以被提醒到,一个一个不假思索地恐同的人组成了恐同的社会,但社会的转变也从来是由一个个体的转变开始。

《关于女儿》读后感(二):中年女人在这本书里找不到共鸣

我40岁了,不是书中的女儿也不是书中的母亲,离那位老人也很远,能感受的共鸣很少很少。

40岁的我过了女儿那样任性的年纪了。我做事情是一定会考虑父母的,甚至会特意花时间精力去陪伴他们。

这是40岁才有的感悟,35岁都不会有。父母一天老过一天,孩子才会真心实意地迁就他们和附和他们,在此之前,只想对父母灌输他们的世界,甚至是强迫父母去了解。但一到中年,时间这魔法师马上通过父母的白发让孩子意识到:没有必要再跟父母强调什么了。不管是想要一句对不起还是一句你是对的,都无所谓了。回家哄哄他们开心就挺好。

但即便如此,我也会想我选择丁克,在过去的十年里给母亲带去了多少伤害呢?会不会像书里的母亲那样难过?假如我是五年前看这本书,我也许会和母亲长谈,感谢她对我的尊重。可是如今66岁的母亲也已经释然,这个年纪的她,一心一意地享受生活,不再纠结我的人生,我深知这一点,所以悔意也只有一点点。

至于酷儿……身边很多关系很好的朋友,但我又能说些什么呢?经历过一个母亲气愤于她女儿的取向,给我打电话诉苦的事,我也只能劝她想开……

印象最深的反而是书里母亲看护的那位老人“珍”,她的存在是故事的“工具人”,作者需要这样一个老人的存在,独立女性最终罹患阿兹海默症的设定,让母亲诉说情绪,构思冲突,尤其是最后短暂的休战。

起初我会被书影响,担心自己最后会成为“珍”,但合上书本就反应过来:珍的结局不在于她是独立女性,而在于阿兹海默症。就算是家庭健全的人,得了这种病也会逐渐将生活坠入地狱,所以……更何况珍确实是一个工具人,小说里有有些突兀的地方,以母亲按部就班的人生,很难做出带珍回家的决定——妥妥的剧情需要了。

这本书还是跟大多数韩国文学一样,给我的感觉是浅浅的……

我关于韩语文学因为其注音文字的特殊性而文学性受限的看法不会改变。

《关于女儿》读后感(三):家人的法则

这是一个奇怪的家庭,没有一般意义上的母慈女孝,只有四个各自背负着沉重人生、困在社会结构中不断拍打着闭锁着门的女人。它有一点像《小偷家族》,但在这个故事里,被偷来的不是被人虐待的小女孩,而是已经接近生命尽头、失智的老妇人。

“我”是这个家里的母亲,像很多韩国丧偶式育儿的“坚毅母亲”一样,因为生育而放弃教师的正式工作、投入育儿和非正式劳动中。课外辅导、换壁纸、驾驶幼儿园巴士、保险员、机构餐厅厨师……年纪越大、工作越辛苦、酬劳却越低,最后成为了养老院的护理员,不得不每天忍受着“永无止境的吃力劳动”和身体的痛苦,被“手停口停”的恐惧驱使着劳作。就像世界上所有真心相爱的家人一样,她甘心为了家人——唯一的女儿、曾经让她骄傲的读了很多书的女儿——而忍受这些痛苦,期待着自己的痛苦付出能换来传统意义上的“幸福”。

可惜天不遂人愿,女儿没有像她所期望的那样结婚生子、建立家庭,也没有获得事业上的成功,而是成了一个整天背着沉重的背包、穿梭于各个大学的“流浪讲师”——时代变了,曾经有知识就有地位的时光一去不返,母亲孤身培养女儿的努力和女儿读书的努力都只换来非正式就业的窘迫。“读了太多书”的女儿从“让母亲骄傲”的女儿变成了让母亲崩溃的女儿——没有正式工作却还要投入社会YD为遭遇不公对待的人奔走呼号、而不是像“正常”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那样搞钱;三十岁了却连房子都租不起要搬回家跟老母亲住;当然,最”罪大恶极“的是她所选择的家人竟然不是一个养得起老婆孩子的男人、而是一个和她一样的女人。

可母亲仍然是母亲。家人运作的法则就是虽然彼此不理解、见面就呛呛,但对方真到了山穷水尽的时候,还是狠不下心放任自流、哪怕自身难保也得拉一把。所以失去了住所的女儿带着同性恋人搬回了母亲的家。

奇怪的家庭开始以陌生疏离的形式彼此锁死,以这种没有人感到舒适、却又奇怪地感到安心的方式磕磕绊绊地运作起来。

当作为传统的母亲的“我”从自己工作的养老院把老妇人偷回家的时候,这个奇怪的家庭更加奇怪了、却也巧妙地圆满了。

老妇人是个一生未婚的独立女性,在美国读书、在欧洲工作,一生致力于帮助外籍弱势群体,散尽家财。她声名远播、年轻时意气风发,但她耗尽一生所赢得的尊重和赞誉都在生命接近尾声时随着失智的到来而消散。她成了养老院里被迫重复用旧尿布的皮包骨头的一块肉、成了养老院削减开支政策下被褥疮日日侵蚀的残躯,成了”年纪大了反正也感觉不到痛“就当没看到就好了的无尊严苟活的半人类动物。

“我”作为老妇人的护工,在共情里挣扎,在老妇人身上看到了巨大的困惑和恐惧——困惑在于老妇人跟自己的女儿一样,拒绝了传统的家人构建的模式、拒绝了婚姻和生育,而选择把孤儿和社会的弱势群体当做自己的家庭来抚养,于是老来落得如此悲惨的下场,这到底是图什么?为什么女儿还痴迷不悔地要牺牲自己宝贵的时间来让社会变得更加公正?恐惧在于如果老妇人这样备受尊敬的女人都因为游离于传统的婚姻生育架构之外而受到如此悲惨的惩罚,那么“我”和“我”那个也游离于传统婚姻之外、游离于精致的利己主义社会主流价值观之外的女儿、下场又该有多么悲惨?

第一次有一个故事,把一个母亲的心声表达得如此丰富、如此有层次感。我是如此喜欢这个故事,以至于我遗憾”关于女儿“这个质朴的书名掩盖了这个故事的光芒。

我喜欢作为传统母亲的“我”的挣扎——不仅是挣扎于生活的不尽如人意、挣扎于对社会变迁和女儿选择的不理解,也挣扎于作为女性的共情所驱动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脆弱的善的选择。

当老人院决定把老妇人绑住手脚不让动、丢到天天灌安眠药的病区等死,“我”终于打破了自己遵循了一辈子、训导了女儿一辈子却也被女儿挑战了一辈子的精致的利己主义。“我”因为看不下去老妇人受苦,而把她偷了回来,以超越血缘的方式,为自己奇怪的家庭选择了新的家人。

这是四个女人的临时家庭,也是超越血缘、基于个人选择的家庭。这甚至不是一个和美的家庭,相反,它充满混乱、充满失智老妇人的尿骚臭、充满母亲对女儿拒绝异性恋婚姻的深恶痛绝、充满对安稳传统生活望而不得的渴望、充满两代人之间的互不理解、充满在非正式工作中挣扎求生、试图撼动社会不公的架构而头破血流的人的痛苦。

然而这个家庭却也如此真实——它之所以能容纳这么多炽热的冲突而不倒塌,是因为痛苦的底色里显出了爱的珍贵。“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我所见过的家庭少有幸福,大多不幸,然而不幸的底色里也大多有着努力去爱、却无法抵达期望的爱的平凡而痛苦的人。

爱,却只能别扭地爱,也许是家人的终极法则。

前阵子我看了部最近很红的电影《妈妈!》,讲的是类似的女性题材——八十多岁的精致老母亲学会照顾罹患阿尔茨海默的六十多岁的女儿。电影里女儿终身未婚、跟妈妈相依为命,也是一样的互相爱着却互相嫌弃。看完这部电影之后我总觉得有点空虚,影片的喜剧色彩浪漫化了真实的苦难,血缘相连之人的守望相助也有种刻意”正能量“的甜——像人工甜味剂、甜而发苦、甜而空虚。

倒是这个出于南韩作家之手的母女故事填补了《妈妈!》在我心头留下的空虚——它提供了足够丰富的层次和细节,像真实的纠缠在一起的糟糕家庭一样,以爱的底色,浮起痛苦和艰辛、互相扎得鲜血淋漓却仍旧报团取暖的家人。

这才是家人的法则。

我也想起珍妮特·文特森的自传里她跟她养母的对话。文特森也是叛逆的女儿,她的养母是传统的劳工阶层母亲。养母问文特森:Why be happy when you could be normal? 当个正常人多好啊、怎么能只追求你所认为的幸福、那是大逆不道的!

文特森最终逃离了养母。我们也学会把养母的天问倒过来、变成我们的座右铭——Why be normal when you could be happy?宁可追求非标准化的幸福(而不得)、不愿违背本心去做个”正常“的人虚度一生。

故事的最后,母亲和女儿也并没有和解——这是这个故事可爱的地方。所有挣扎于各自家庭不幸的女儿都知道,哪里有什么和解,只有各自活成自己真实的样子,各自挣扎活着、别扭爱着,各自走向生命的终场、去接受各自的一败涂地、各自的孽债、各自的悲惨老去、努力为彼此收拾残局——无非是狠不下心、看不过去而已。

而哪里有一种老去是不悲惨的呢?哪里又有一种老去值得支付伪装成一个“正常人”的代价呢?

无非是自作自受。自己选的,自己认。选了真实的痛苦,好过虚假的幸福。仅此而已。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