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衣柜》读后感100字

《衣柜》读后感100字

《衣柜》是一本由[波兰] 奥尔加·托卡尔丘克著作,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00元,页数:12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衣柜》读后感(一):俏皮的拟人笔风

作者笔风俏皮,拟人的手法把原本静止的物体写的跟人一样,有自己的思维和情感。边看边感慨,啊!原来文字还可以这样写。重笔篇幅都是在人物和事物的内心独白上,细腻而又独特的文笔。

文章散文式的记述手法,每篇内容都不长,很适合注意力不够集中的娃们一口气看完。比如说我,哈哈,决定再去追追作者其他的周边作品。

《衣柜》读后感(二):另一个世界

《衣柜》:隐约能明白作者的表达,但作为看《纳尼亚传奇》长大的一代,衣柜的隐喻并不新颖和有趣。

《房间》:以服务生的视角看人间百态,细致入微的观察与想象令人耳目一新,在酒店里,一个房间就是一个全新的世界。

《神降》:是发表在《科幻世界》上降临故事的水平。

总体而言,《房间》显出了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应有的文学水平,其他两个故事相对平常。拿获奖稿和采访稿凑数的行为略显庸俗,为之掏钱很没必要。

《衣柜》读后感(三):当我们谈论自己的时候,我们在谈论什么

衣柜,房号和神降,一步一步抽出并淹没了“我”这个概念。在衣柜里的我,不在受性别、年龄、生活琐事等一切的干扰,甚至时间的流逝不再能刻蚀我。此刻的我即永恒存在,也被终极物化。在粉白制服里的我,开始发挥物的功效,用我的存在去覆盖他人的存在,用我的气味去覆盖他人的气味。客人来来往往,只有首都大饭店一直存在,作为工具的我,渐渐成为首都大饭店的一部分。神降里的我,已经彻底的程序化。

当褪去肤色,年龄,性别,环境等一切的时候,人要如何去定义自身。什么是灵魂?我之所以成为我,是否全部为环境的塑造?如果这样,抛开我们所说的这一切,我们还存在吗?到那个时候,我们是否只是永远无法跳出人类命运的一行代码?

《衣柜》读后感(四):他者、空间和疆域

半小时就可以读完的短篇集,除了第一篇《衣柜》略显单薄之外,剩余两篇都还不错。

篇幅最长的《房号》将叙事视点放在了房屋清理者身上,呈现出了一种寂静幽闭的空间美感。这让我想起雷蒙德·钱德勒 在《漫长的告别》中谈到过的:“旅馆房间是客人教养的晴雨表”,而除此之外,奥尔加·托卡尔丘克显然关注到了更多深层次的东西,比如对视觉和嗅觉的素描,对主客体视点的尊重,对固有逻辑框架的延伸和突围,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描述与构建,令人在合上书本之后仍然忍俊不禁。

第三篇《神降》也超出预期,作者用娴熟的笔法展现了微观世界的宏观景象,借助计算机这样一个中转物,去谈及人类的渺小和世界的壮阔,字里行间全都是对自我疆域的重建与救赎。

总的来说,这些短篇足以让读者窥视到作者的才华和深度,虽然篇幅过短,但用它来熬过早班地铁或者核酸检测点的长队,应该是绰绰有余了。

《衣柜》读后感(五):文学从来不会越来越小众

这本书是偶然加进书架的,估计绝大部分的理由是因为作者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看完感觉还挺奇妙的,本书是三个小小说+获奖感言和访谈组成的~

总体上感觉作者的视角确实挺奇特的,是从来没有想过的视角,比如说我们常见的衣柜、酒店服务生和程序员,甚至让我的思维发散到觉得是不是可以以一个坏人的视角这本书,以他的视角去看待这个社会是什么样的~

《衣柜》,我们再熟悉不过了,每家都在用每天都有见,细思它确实能承载和包容我们生活的大部分~熟悉又陌生~说实话我也不太明白R夫妇为什么生活在衣柜里,大概是对现实社会的逃避吧~总让我想起来英剧《九号秘事》~

《房客》,每个人都会住酒店,我们是匆匆的过客,我们往来穿梭在世界间是为了体检生活找寻自己,而对于服务生的角度来说,她来通过观察就能看清人世百态~她回到她的生活中也成为一个被观察者~人间清醒~

《神降》,我们活在程序员缔造的世界里,如果有一天他们愿意摧毁我们也是易如反掌~

并不同意文化越来越小众这个观点,“小众”大多经不起时间的打磨~

现世社会的记录和内心世界的捕捉同等重要,但属于不同命题,区别看待~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