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不如相见于餐桌》读后感摘抄

《不如相见于餐桌》读后感摘抄

《不如相见于餐桌》是一本由高盛一著作,广东经济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9.00元,页数:25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不如相见于餐桌》读后感(一):在周末读一本好书

周末就该认认真真地读一本好书。 一姐的新书《不如相见于餐桌》就是这样一本,适合周末泡上一壶好茶,摆上几碟点心,认真读的好书。 一姐的文笔细细密密写尽城中的厨人食事,写美食,更写做这些美食的人。 16位美食界的风云人物,在一姐笔下一一铺开,好酒好菜的蔡老师,大哥餐厅的容太,甚至还有梁文道……一姐写出了每个人的烟火气和传奇性,真真动人至极。 在疫情横行的当下,堂食是一种奢侈和倔强,大家更多时候都是呆在家里自己做饭,得亏有了一姐这本书,让我依然能感受到餐桌的美好。 待疫情过去,约上每个你喜欢的人去认真吃上一顿美食吧,让我们相见于餐桌,而不相忘于江湖。

《不如相见于餐桌》读后感(二):耐人尋味的「小紅書」

本以為飯桌上 電視好餸飯,原來「小紅書」都可以。

一方水土養一方,「一本好菜單開始,能夠讓你讀懂大廚出身、家世、成長…還有地方的愛情故事」一姐就是那樣洞悉細節;用那直率揮灑、再加一些火候的「烹飪」(寫);所不同的是,比起過多鋪陳、陳述的小說人物更飽滿更立體更精彩,就這這樣坦坦蕩蕩,且有血有肉的餐飲人,這看起來,很有一姐的風範;

《不如相見於餐桌》 高盛一

耐人尋味的是,雖以烹飪以及餐桌談吐為名,卻會讓人越看越餓,如此一來,面前勾勒出一道道佳餚美酒般煙燎火花芳香襲人,不是那種讓人好奇的隱世之味,卻是讓饕餮們真正懂得的,貼地的柔軟的,有分寸的入味;貌似看書,更多的是看了一場耐人尋味的流動餐桌電影。

《不如相见于餐桌》读后感(三):不要让我们相忘于江湖啊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相忘于江湖,不如相见于餐桌,怀念起在餐桌上相濡以沫的年代,没有公筷,特别是在重庆街头的九宫格火锅,那是真的相濡以沫。一姐这本《不如相见于餐桌》说的正是我们相濡以沫的那个年代,说得好像很远,其实就是在不久前。只是时代变得很快,上一秒还在成群结队往火锅店钻,下一秒便成群结队验核酸。心中埋藏着的从前那位少年,只能在这本《不如相见于餐桌》复盘一下了。看了之后留点念想,不要让我们相忘于江湖。

《不如相见于餐桌》读后感(四):匿名读者

看书中《大师姐》一章提到大师姐做马蹄糕的几个要诀,必须选泮塘牌600克纸包装的马蹄粉(250克纸盒装是次一级货色)、搅糕时要起劲,忍不住想抢答,我知道我知道,大师姐和她的老师江献珠女士还写过,马蹄要拍碎而不是切,这样吃来有大有细,咬口更有层次有质感,每次吃到煎马蹄糕里扁平如杏仁片般的马蹄薄片,我感到有些可惜。

这种想插话的心理伴随着接下来几乎每个章节,像边观影边打弹幕,弹幕不过瘾,随时被淹没,一时冲动,也想提笔写。

2010年,我毕业外派到青岛上班,生活如一团乱麻,每个月买《橄榄餐厅评论》,再选定一个地方吃饭,公司在远郊,去外地得先坐轮渡到码头,再坐车到火车站,有时候买不到坐票,无所谓的,我随身拎一个折叠小凳,通宵坐车不成问题。杂志三月的选题是烟花三月下扬州,我看完后五六月去,去富春冶春吃早茶,再下个月去顺德,吃清水打边炉、吃烧鹅,几年看下来,感觉和杂志是老熟人了,能看出某些选题的勉为其难,而顺德潮汕的素材总是满溢。生活一团糟,我雷打不动地每月计划出门吃饭,好似一屋子狼藉我视而不见,只勉强打扫出一张能坐的椅子。

2011年,白天鹅推出怀旧点心宴,八咸点四甜点,粤点泰斗陈勋为指导,勋叔提出意见:不要称我为泰斗,谦虚一点,喊大师就可以了。2012年,第一次去惠食佳,走到滨江西一带问路,推着自行车的叔父看了一眼腕表,说这个点可能没位啦,你上来吧,我搭你去。他灵活穿梭在沿江散步遛狗的人群中,为我争取了宝贵的十分钟,以彼时惠食佳的火爆程度看,十分钟真是很宝贵,像店员端着啫啫煲快步疾走争取的几秒那么宝贵吧。2013年,约在深圳亲爱的广告上班的网友见面,我提议要不要去蚝门九式吃饭,她一惊,笑着问干嘛那么了解我们深圳城中生活啊?2014年,在福临门见到烤乳猪,均匀细密的麻点,心想这才是麻皮乳猪的典范吧,才能称为“锦绣红袍”。2015年,去是山居,也有了那张当场画虾的菜单,去了开业16年有3位客人啃牛尾啃掉牙齿的和牛店,也吃了金边方利,第一次看见这个名称是在甘健成先生的《镛楼甘馔录》中,去草喰去壹零贰……我总是比杂志刊登的、食家们去的晚,有些晚几个月,有些晚几年,有些“今生没指望、来世也渺茫”吧,我的路途也更漫长和寂寞(大概因为穷),像从青岛郊区出发独自坐轮船、坐火车的感觉,站在甲板上看到一片雾气茫茫的海、早晨四五点车窗外平原的景观。

后来一姐离开了杂志,开始写个人号,我跟过去,一直默默看,自诩老读者,一姐写“我看她文章碎碎念多了,格外亲切,莫名其妙把人家当知己……我提醒自己,这是媒体传播造成的错觉。”我也是,看得久了,认为自己格外懂,几年前留言说一姐“暴躁敏感认真”的部分,又看了几年,看得更细了,看到一个更具体的作者,有时对食物不够专注或不够热情而抱歉,不想写得那么活色生香花团锦簇,接受自己不够潇洒,得意一下又开始自我批评,虽然常征求他人意见但一定更相信那个分裂出来的自己(这才是最完美的读者吧),她好像想了很久还没想好要写什么。有时候我感觉到最重要的东西不是已写已说的,而是那些斟酌和涂改后还未表达的,使我亲切的,是作者的犹豫、在乎、思前想后、左右为难。

大概因为对粤菜粤地较熟悉,平时也常看此类书籍,读来像拆谜(确实是拆)做拼图,看陈梦因江献珠唯灵王亭之叶一南老钟叔潘英俊黄爱东西谢嫣薇莫狄骁橄榄餐厅美食美酒专栏作者等,最近看了《燕食记》和《香港谈食录》(也算稍微紧跟热点?),虽然一姐无意写成菜谱或餐厅评论,但此书(在这块上)还是好看和重要的。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