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忧伤的时候,到厨房去读后感100字

忧伤的时候,到厨房去读后感100字

《忧伤的时候,到厨房去》是一本由爱诗乐·沛克著作,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80元,页数:2021-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忧伤的时候,到厨房去》读后感(一):生活的佐料要么太多,要么太少,但你总能做出属于你的那份舒芙蕾。

看的时候感觉在看一部电影,像Marry和Max的那种,而且有些停不下来。

看完的结果也一样,些许难受,无论是伊斯坦布尔还是纽约,巴黎的故事,最后应该都算带着些许遗憾的完美落幕了。对于莉莉娅至始至终都是心疼,但也是自己的选择,在六十三岁的时候心完全碎了才决心做自己,最后炎热夏天坐在那凉快的台面她应该是舒适的。对于菲尔达是钦佩的,她承担了太多,在被母亲折磨的要奔溃了却依旧尽着最大的孝心,所幸最后母亲离世时候也算解开了所有心结,希望老天不会亏待这样一个一直善良的人儿。最后的马可,他能走出妻子忽然离世的阴霾过上正常的日子实属不易,前几章实在是太甜了,所以后面才更能体会那种难受,希望我们都能遇到自己的克拉拉,不管能一起有多久。很有共感,厨房能让一个人专注,因为厨房不允许你想别的,不允许你去质疑生活本身或自己,不允许焦虑或伤感,否则就很容易失败。

舒芙蕾的材料很简单,但要做出成功的舒芙蕾却考验每一个细节,要让中间的不塌陷不容易。莉莉娅的最高纪录是五十八秒没塌陷,马克最后是将甜品书都束之高阁了,但我相信他以后会做出很棒的舒芙蕾。菲尔达是天生的大厨师,做舒芙蕾一直都是成功的,没有在相关的工作上大放异彩,却让女儿,孙子孙女,丈夫和母亲都享受到了她在每一份食物中蕴藏的爱。

《忧伤的时候,到厨房去》读后感(二):。

三个平行的小故事,第一个是莉莉娅的故事。莉莉娅无疑是这三个人中最可怜的存在,活了一辈子,一直以为与丈夫遥远地相爱着,最后才发现只是自以为罢了。我觉得阿尔尼一直在PUA莉莉娅,莉莉娅在结婚之前,活得那么自由,那么光彩,那么敢于绽放自己,在结婚之后,却变成了连走路都要踮起脚尖的人。

真的为莉莉娅不值,自己以爱之名,牺牲自我,可最后只换来了孩子的厌恶和丈夫的憎恨。最后的最后,我真心很希望这个开始自我觉醒的女性可以成功复仇,但很可惜啊。不过也正是因为是一个bad ending,在读者心中可以留下更深刻印象吧。小说毕竟是小说,对我们这些真实生活着的人有着警醒,才是最重要的。

第二个是马克的故事。马克的故事很暖啊,一位深爱着妻子的丈夫,面对妻子的突然离世,利用烹饪来疗愈自己。这本书更加坚定我的观念,“烹饪是治愈的”。每每我在老板那里受委屈时,就会买一堆食材花好几个小时做菜,无论复杂与否。当菜成功做出来时,当阿辉吃得很幸福时,小杨一瞬间就幸福了,快乐了。这大概就是生活吧。

第三个是菲尔达的故事。她的故事更多的是让我想到我的母亲,我也是离家在外,每周打一次电话回去,我在想我的妈妈是不是每周也像菲尔达一样,在电话旁等着我。而我因为有事,没有跟她解释就没有给她打电话的时候,她会不会也觉得失落?

《忧伤的时候,到厨房去》读后感(三):忧伤的时候,到厨房去

温暖、治愈又非常好读的一本书,非常喜欢!

故事是围绕着三个主人公的生活展开:法国的马克,美国的莉莉亚和土耳其的菲尔达。三人的生活都发生了大变故,但都在厨房里获得疗愈。虽然三人来自不同国家并有着不同的饮食习惯,但三人都不约而同地去尝试做舒芙蕾。舒芙蕾也是我一直很好奇的一道甜品,似乎很多人都很着迷于做出完美、中间不塌陷的舒芙蕾。

文中一些关于厨房和烹饪的描写我也很喜欢,每次读到关于食物和烹饪的语句都觉得特别温暖。

“在家门口下了出租车后,她没有走正门,而是径直朝侧门走去,那里直接连着厨房。一跨入房间,厨房那种熟悉的香味立刻包裹住她,安慰着她,把她揽入怀中,去治愈她全部的伤痕”

“厨房里的每一样东西都会像温暖的棉被一样包裹住他,将他的双手暖热”

“现在她明白为什么都说最难把舒芙蕾蛋糕做到完美了,因为总有改进的余地。或许是没有完美的舒芙蕾。每次搅打时,蛋清都可以提拉成更漂亮的尖角。蛋糕糊的稠度也可以变得更浓,这些都鼓励着人们去寻找更好的方式来改进。”

“没有像鸡蛋清那样的东西可以把现实生活重新粘好。味道混合不到一块儿,无法做出终极的、唯一的美味。生活的佐料总是要么太多,要么太少。宇宙太不明白一小撮是多少了”

“买过梨和酸奶鸡尾酒要用的一些水果后,他走向了最后一站——奶酪摊。“一斤蓝纹奶酪,一斤塞浦路斯圆月,再来些布里干酪。我想要‘梦想之旅’。”

《忧伤的时候,到厨房去》读后感(四):生活诸多不顺,但日子总要过下去!

⭕️

这本书以厨房为引子,三条线互不关联,同时进行。对于这三条线的三个主人公来说,厨房都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厨房对于他们来说都可以短暂地逃避生活中的烦心事,让他们暂时忘了伤痛,但要想真正走出来,靠的也只能是他们自己。

⭕️

一条线是感情破裂,勉强在一起生活的异国夫妻,妻子为了丈夫处处忍耐。

丈夫突然生病打破了这种勉强维持平衡的夫妻关系,她盼着丈夫再也醒不过来,却没想到丈夫的病还要继续折磨着她。

她和丈夫收养的两个孩子并不孝顺,但她更想不到丈夫之前竟然骗了她签了对她很不利的遗嘱,几乎让她一无所有。

我以为她终于下定决心回到母国,之后能过上幸福的生活,却没想到她竟然没等等到那一天就再也醒不过来了。

这是三条线中让我最窒息的一条,可怜的莉莉亚,最终也没能等到属于自己的生活。

⭕️

第二条线是失去了妻子的丈夫,夫妻两个人本来很恩爱,恩爱到丈夫甚至都失去了自理能力。在妻子离开了之后,丈夫不得不在悲痛中继续生活,走出阴霾,从厨房里重新找回了生活的希望。

⭕️

第三条线是一个也做了母亲的女人,照顾自己病重又很不听话的母亲,又想自己也能做一个好母亲。她自己的母亲脾气古怪,对她也很苛刻,但在生命的最后母女二人还是敞开了心扉。而她也是一个想照顾好自己女儿的母亲,我相信她也一定是个好母亲。

《忧伤的时候,到厨房去》读后感(五):厨房带来的慰藉,有限但有用

首先,推荐我看这本书的朋友,我真的栓Q哈。

最近挺emo的,感觉做什么都提不起精神,每天就觉得无意义,然后突然想起了这本被推荐的书,想起了那个朋友给我说“你去看嘛特别好看”,然后加之这本书格外煽动性的标题,我,就满怀期待地希望这本书能够拯救我。

然而事实上,这本书不但不是穿透黑暗的一线阳光,根本就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三个故事,可以跟着页码读,也可以从三个独立的小故事出发,一个个去读。

第一个故事里,来自亚洲发展中国家的女人莉莉娅,嫁了一个白人丈夫,度过了看似中产实则孤独寂寞的大好年华,直到六十二岁上丈夫因为脑血栓瘫痪,她既要全天无休照顾丈夫,还要忍受他的坏脾气和恶意刁难,更别说在这过程中还受到两个领养子女的一次次冷漠伤害,直到最后才发现自己这一生都是为了别人而活着;所以当她最后买了一张回祖国的机票,我相信读者看到这里都会跟我一样从前期的绝望中仿佛感觉看到了最终的一线希望,觉得她还是没有被放弃,然而,她却这样死在了给她带来过快乐和慰藉的厨房,在离登机逃离这种痛苦的生活不到四个月的时候。

第二个故事里,土耳其女人菲尔达原本按照自己的节奏过着平和的生活,每天照顾丈夫、和女儿通电话,没想到幸福生活被母亲的生病所彻底破坏。这位毁了她一生的老太太,又因为生病之后固执不愿意做理疗恢复,生生把自己躺成了瘫痪最后死在了女儿的床上。老太太一生苦难,却沉溺在自己的苦难和幻想里,毁了女儿的教育,又在最后可能会毁了女儿的晚年。

第三个故事里,马克失去了妻子克拉拉,一段时间里沉溺在无法自拔的悲痛中,最终靠着返回曾经妻子最爱的厨房和新认识的一位超市导购员朋友走出了丧妻之痛。

相比之下,第三个故事最治愈,不过若不是作者反复强调马克和导购员之间没有爱情只是友情的话,那也是一个致郁的故事……毕竟妻子走了不到一年就另觅新欢,任谁看了都会觉得心理不适。第二个故事虽然前面看得很气愤,气愤为什么菲尔达摊上这么个奇葩的妈,但最后看到她们和解的那一刻还是会有一丝释然,不知究竟是老人因神志不清服下了大量安眠药,还是趁着最后的清醒为了让女儿得到解脱,无论如何最后菲尔达确实是解脱了,从耗尽她一切心力的照顾病人中解脱了,甚至还来得及赶上女儿的生产。

第一个故事是彻底的绝望,绝望到就像虚假的人生——必经在我们看来,一个人的一生中,总有一段时光是充满希望不那么悲惨的吧,或者说在经历了巨大的痛苦之后,总会迎来一点希望和光明吧。然而这个故事的主人公却死在了黎明时分,死在了幸福即将来临的前夕。若一定要再从中找出一点安慰,那可能是主人公倒在了给她带来慰藉的厨房,然后她的死也成了对丈夫最好的报复吧,可是那又怎么样呢?她的生命就这样充满了不甘心的结束了。

这本书唯一没说错的,就是厨房确实是一个能抚慰人心的地方,前提是你不是一个对做饭深恶痛绝的人。那些炸东西的声音、咖喱咕嘟咕嘟冒泡的声音、切菜的声音,确实在某种程度上能够让人感到安心,然后,当你花费了许多功夫做出的一锅饭菜热腾腾下肚的瞬间,好像真的可以忘记所有的烦心事。

可是人最终还是要自己走出阴霾,不光是在厨房,还在所做的一切努力,毕竟为了让自己好受起来远不是做一顿饭然后吃下去那么简单。

厨房带来的慰藉,的确有限,但谁能否认它有用呢?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