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你以为你是谁》读后感1000字

《你以为你是谁》是一本由[加] 艾丽丝·门罗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页数:30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你以为你是谁》读后感(一):人们不一定会获得自己想要的爱,但生活还是要继续

这本书截取了露丝一生中的十个小故事,有童年中穷困窘迫的回忆,有决定结婚的那一瞬间,有背着丈夫出轨却得到情夫辜负的心如死灰的瞬间,有终于得到了爱却意外得知自己的爱人已经去世,还有她人到中年时候回到家乡遇到了自己童年的伙伴,从他的身上才发现原来一切都没有改变。

岁月给了我们经历的痕迹却也保留了身上的那一部分小我。Who do you think you are?

《你以为你是谁》读后感(二):你以为你是谁啊

【人物列表】 露丝 -弗洛(继母) -布莱恩(弟弟) -帕特里克·布兰奇福德(丈夫) -安娜(女儿) -克里夫德-乔瑟琳(妻子) -汤姆 -西蒙 【感想】 一个个小故事串联了露丝的一生,门罗对于很多「我自己」本以为应该着重描写的片段都简单一笔带过,甚至就没有提到,只能通过后来的文字推断出来。 对一个人一生的描写,通常于那些转折点会加大笔墨,比如生子、离婚等等,但在这部作品里对露丝一生所谓重要的决定的描写寥寥无几,更多的是对露丝做出的决定背后心理、思想变化的刻写,对人物内心的冲突的刻写。这让我想起了《杀鹌鹑的少女》里的一段话: “当你老了,回顾一生,就会发觉:什么时候出国读书,什么时候决定做第一份职业、何时选定了对象而恋爱、什么时候结婚,其实都是命运的巨变。只是当时站在三岔路口,眼见风云千樯,你作出选择的那一日,在日记上,相当沉闷和平凡,当时还以为是生命中普通的一天。” 也许正因为此,作者才会花费大量笔墨在人物思想的冲突变化方面,当时都觉得(包括露丝)那是普通的一天,殊不知你的每个选择背后都是当时内心思想维度的反映。 对于露丝的一生想用一句话来说一下:真正的旅途即回归。

《你以为你是谁》读后感(三):女孩到女人

门罗最擅长也是写得最多的题材,女孩到女人的一生的故事。由几个片段组成,摘取露丝几个特殊的时间点,透过它们反射出其他生命时段的经历和轨迹。和门罗的很多其他主角一样,露丝也是小时候没有很多爱的女孩,背离婚姻和家庭的那个人,在职业路上不好不差,最后独自生活但不乏少许生活的变调。常常地露丝显得畏缩而怯弱,但到头来她一直是那个追寻自己内心的,虽然不是以激进的姿态,但肯定也是头也不回的那个。不满于现实的生活,但也不能具体描述想要的是什么,然而不会妥协于现状。门罗依然着力于人物内心的刻画,细微地追踪那些时刻里面她的纤毫波动,让读者靠近她并理解她——如果没有同情她的话。和继母和父亲的相处及隔阂,在学校的惴惴不安,恋爱的开始,一段婚外情,独立生活的艰难等等。她真的是叙述的大师,能够以平实的故事打动人,传达一种即使没经历过但也能分享的共情,不知道是不是只有女性才能感受到,某种隐性的压力和不安。露丝的故事一直传递着接近世事真相的冷静,任何事情最后只能以接受为结局,并且随着时间继续往前,回头无益,不管过去是养分还是毒药,组成了人生的每个片段之后它就固化在那里了,生活只会以不断发展的形式存在,直至生命终点。

门罗很吸引我的一个特征就是对小说时间点的掌控,毫不费力地就能调度时间线,聚焦或拉远,跳脱在不同时点来使整个短篇变得完整而深邃。记得是班维尔还是谁说过,他永远没办法向门罗一样控制时间。门罗依然是我最爱的短篇作家。

《你以为你是谁》读后感(四):卸下扮演的角色,我们是谁?

在故事里很明显看到了门罗一直在探讨的话题,关于女性在人生中不断地探寻自我独立与逃离。

主角露丝在人生中一直在尝试以角色扮演的方式应对缺乏爱与安定的生活,她曾经在学校认为自己能够背诵整首诗而逃开抄写,老师曾警示“你以为你是谁”,并施与惩罚。

随后的人生里,由于想得到那些偶然推至眼前的更确定的未来,或是向往那些看似符合社会规范的体面角色,露丝一直侥幸可以从他人身上得到幸福,把自己装进给定的角色中,又因为不真实的角色带来的困惑与痛苦,试图用脱离常规的方式打破束缚。在欺骗与妥协,期待与痛苦中挣扎,不断辗转于不同的身份中,渴望建立一个可以安于其中的秩序。

门罗也很细腻地写出女性身份的复杂性,比起可以扭开脸躲避面对家庭琐事的男性而言,女性更多地被清洁房屋,整理家务,相夫育儿等相关的固化观念所束缚,面对更多的性弱势导致的欺压与威胁,更容易在落后贫困的压力之下被忽视和抛弃,也可能会面对更紧密的来自母亲作为女性应保全自身的训导。

作为女性应该如何找到有尊严的自我,不满足于迎合社会的规训,建构起真实独立的人生秩序,在困境之中如何辨明真实坚固的有价值的事物实现自我呢?

也许应该意识到,虽然可以做到某些事,可是,你以为你是谁?更因为或许你可以做到某些事,所以更要认识到卸下那些身份之后,自己究竟是谁。扮演迎合社会约束的条框,可以拥有更安逸美满的生活,可如果一直沉溺于扮演迎合社会规训的角色,就会丢失真正的自我和与他人真实的情感交流,到最后自我依存的秩序也随外界变化而频频崩塌。

哪怕可能会暴露在危机与痛苦,以及巨大的不确定性之中,在真实的自己身上找到尽可能诚实生活的勇气,我们才可能找到自己在世界上的轴心与秩序。

《你以为你是谁》读后感(五):多年以后,很多年以后

艾丽丝·门罗

“多年以后,很多年以后,在一个周日的清晨,露丝打开了收音机。这是她一个人在多伦多生活的时候。”这是艾丽丝·门罗作品《你以为你是谁》里的一段记叙。

这样的句子,似水流年的况味。学者吴晓东说,时间意识是现代小说家比较自觉的一种意识。没有自己的时间感受和体验,想在20世纪成为卓越小说家是不可能的。所以,理解艾丽丝·门罗,当然必须理解她的时间观。

《你以为你是谁》是门罗的第四部小说集,初版于1978年。自从门罗以《快乐影子之舞》在1968年登上文坛以来,一直叫好不叫座,原因在于,20世纪文学流行长篇小说,短篇的接受度不高。《你以为你是谁》是门罗加盟新东家麦克米伦出版公司后推出的第一部作品集,出版商和门罗本人都希望能有好的业绩,因此他们共同努力,试图让这部作品展现出长篇小说的风采。这部作品和门罗的大多数小说集确实不一样。露丝作为自始至终存在于10篇文章里的人物,所有的故事都围绕她展开。然而,这部作品很难说是长篇小说,而是更接近于“系列故事”的形式。这是门罗最后一次尝试长篇小说。

在此之前,门罗在1971年有过类似实验,那就是《女孩和女人的生活》,结果和《你以为你是谁》差不多。门罗为什么写不出通常意义的长篇小说呢?同时,我们又惊讶地发现,门罗短篇小说内涵之丰富,仿佛长篇的极力压缩,毫不逊于长篇的容量。这是门罗所特有的,除了门罗,我想不出其他人有这样杰出的技法。

《你以为你是谁》的主题接近“成长小说”。这是门罗擅长的,以聪慧、敏感、不服从的年轻女性为主角,关心女性生活及女性人物之间(特别是母女之间)的相互影响。时间因素和性格变化是成长小说的重要元素。成长小说的主人公通过与他人接触逐步取得社会经验,同时获得情感和经验的升华,这是经典成长小说的主要内容和情节结构,体现了进化发展的观念。但是,门罗不是这样的,门罗的时间不是线性的,而是跳跃的,时刻挪移的,忽然多出大片大片的空白。

《你以为你是谁》的第一篇——《庄严的鞭打》。最初三段探讨“鞭打”的主题,并且,“她爸爸可以封王”。从第四段起,讲述露丝一家的生活,接着转入回忆,“一开始,有很长一段时间,弗洛和露丝说好了不再吵架”,接着露丝因为讲脏话被继母弗洛告发而遭到父亲的鞭打,然后忽然转入一家人望着星空聊天的幸福场景,最后就是“多年以后,很多年以后”,露丝一边喝咖啡,一边收听赛马,一边想起在养老院里的弗洛。野丫头露丝成了知识女性,在什么时候,她接受了自己身为女性的所谓得当的行为方式和身份符号呢?

在门罗的小说里,情节的转瞬是一种常态。她的小说不按照计时顺序,而是根据主人公的记忆,根据心理状态设计。马里奥·略萨曾经论述过虚构小说中的时间,认为它同叙述者一样,都是一种创造,“小说中的时间是一种可长、可短、可停止不动、可急速飞跑的东西”。门罗是位“时间大师”。她把露丝的人生切割成无数的镜像,10部短篇,展示了露丝在生命不同时刻的一个个片段,这些片段相互间共振回鸣,随意发展为许多主题,与长篇那种一口气讲述整个人生的效果完全不同,门罗的作品随时旁逸横斜,很难猜出她接下来会写什么,这种不确定意味着动荡与流离,意味着现代人的无所适从。最日常的,最无常。

10个故事,最有名的是《乞丐新娘》。这部小说是门罗第一段婚恋的翻版。反映乡下女孩与富家子弟的阶层差异与家庭观念的分歧。“帕特里克·布兰奇福德爱上了露丝。”开篇即入正题。描摹相爱的细节,对露丝的心理刻画尤其仔细。分手那部分是高潮的爆发。然后复合。然后,时间忽然加速。接着是露丝在日后的一段内心独白。接着是他们离婚九年后在机场的邂逅。是的,最后的结局早已埋藏在起初的纷扰,平铺直叙的一览无遗只会显得多余。

像是乔伊斯的“顿悟”,也像是伍尔芙的“重要时刻”,门罗用时间打下印记,既深刻又依稀,节制的叙述充分引发读者的想象,作为叙事者的女主人公无意间会知晓某些陈年往事的蛛丝马迹,省略的事实越多,人生的偏移也越多,或许很多事实只能意会不可言传。我们在那些空白里寻觅生活的线索,依据我们的经验填充未说出的部分。也许完满,也许不满。

时间,会给我们以答案吗?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