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天生非此读后感摘抄

天生非此读后感摘抄

《天生非此》是一本由[英] 奥利弗·詹姆斯 / Oliver James著作,后浪丨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2.00元,页数:30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天生非此》读后感(一):没意思书评

这本书通俗的翻译为,妈妈为什么我变成了你。天生非此意为人的脾气秉性、处事态度、甚至是精神病,虽说看起来是延续父母的基因,但其实是后天父母的言传身教,父母的身份认同,以及父母对待方式方方面面决定的。这是一本原生家庭环境和亲子关系对于一个人终身影响的书。书里引用了很多的真实名人案例说明亲子关系对于小孩子和代际传递的巨大影响,幸福与不幸也是世代相传。(很多都负面的例子,看的我都觉得自己快得精神病了)

文字大都阐述解释观点或者研究结果,饶了绕去其实也就是说家庭影响很大,虽然观点值得肯定,但个人觉得可读性不太高。摘几个方法论来做养娃娃的理论方法吧。

《天生非此》读后感(二):书名译得很不通俗

中文书名有点绕口。书印得很软很轻,很好拿。图书馆借的书。序介绍是讨论家庭对人的影响,正感兴趣。回家翻看发现前半部分大都写病例,对普通人生活没有借鉴意义。通俗的讲,混乱家庭或者不健全家庭出来的小孩,父母有劣迹的小孩,无论什么原因孩子长大了都会或多或少的有心理或生活问题。

后半部分开始能看得进去了,讲做实验验证观点的过程,最后结论仍然是基因不能决定一切。基因也许可以遗传某些生理特征,但是心理特性无法遗传,一个人的情绪情感成长成熟都跟家庭教育相关。

书中有个观点,快乐是虚无的着实让我惊讶。作者说精神建康才是生命的根本,有一本关于精神建康的书,可惜网上没搜到。做了一点笔记。

《天生非此》读后感(三):鸡娃不如鸡自己

奥利弗的这本书从与基因影响学派相反的角度进行了论述,虽然文中观点并无定论,还值得商榷,但父母“言传身教”对子女的影响非常大。一个淡定、从容、自信的父母,教育的孩子大概率也是如此;而一个脾气暴躁、易怒的父母教育的孩子也大概率如此。一个有成功经验的父母能够教给孩子成功的思维方式,而没有任何成功经验的父母给不了孩子任何成功的思维方式。这些只能说符合大数定律,而非绝对,变异是有可能的,但一定是小概率事件。结合当前社会中的“鸡娃”现象,其实“鸡娃”的父母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中不成功或者说很难再有更高的成就,于是就把注意力转移到下一代身上,殊不知自己都没有“成功”的经验和思维模式,只靠“鸡”是“鸡”不出来的,所以,“鸡娃”从“鸡”自己开始吧。

《天生非此》读后感(四):天生非此:你本就不是这样的人

我想有相当一部分人,比如我,在人生前二十几年,与父母共同生活的时间里,并没有自我,或者说没有形成健全的人格。我们的行为所表现出来的一切都是对父母无意识的反射,例如:说父母说过的话,做父母做过的事。

在二十几岁是不是离开父母成为一个很重要的关头。

离开意味着生成一个全新的自我,拥有独立的人格。这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改变往往伴随剥皮抽筋的痛苦,对过往的自我全盘否定,自我怀疑,自我厌弃,到自我觉醒,用全新的眼光去看待过去发生的一切。

而另一个选择,不离开意味着真正意义上成为父母的延续,永远在过去的痛苦中循环,无意识的重建自己从小熟悉的令自己安心的痛苦环境,永远的丧失了解真正的自己的机会。

当然这一切只针对原生家庭不幸的人。幸福的家庭正常的双亲,让孩子在成长中就拥有了健康的人格。

很多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原生家庭这个词要被如此反复的提及,为什么这么多人一把年纪了还在泣血控诉自己的双亲,有什么意义呢?

意义就是我们天生非此!我们只能依靠自己,在成年以后血淋淋的抽自己筋扒自己皮来颠覆那个非我。也只为了成为一个和你一样或者和你完全不一样的正常人啊!

《天生非此》读后感(五):天生非此

1.后代斯德哥尔摩综合症,也就是说子女如同人质一样竭尽全力地通过模仿父母的性格特征,同父母也就是“绑匪”建立感情联系并获得他们的喜爱。他们通过言传、身教、身份认同等方面的学习来实现这种目的。

2.父母虐待或关爱子女造成的直接影响是,抑郁的父母会让孩子变得抑郁消沉。同样,父母的关爱也会让孩子感受到爱和关心。

3.如果家庭中存在一种“我很好,你也很好”的模式,孩子们就会感受到父母的关爱、支持与鼓励,因此能够健康茁壮成长。父母会告诉孩子,他们漂亮可爱、善良贴心又聪明能干,等等。我们不遗余力地呵护孩子们并促进他们健康成长。而他们长大后,也能从这些积极的心理中不断获益,如同虐待和其他消极心理会对他们造成伤害一样。

4.只要我们能够明白不论在家庭还是工作中,很多常见的难题都是因为你将他人错认做童年时虐待你的父母而产生的,就会从这些困扰折磨中解脱出来。

5.将“我很好,而你不是”的心理转换为“我很好,你也很好”的心理。

6.我们只优先满足孩子们对于父母以来的需要,才能培养他们独立自主的品格。

7.不要将自己的孩子划归到“小恶魔”一类。如果父母认为孩子难管教的行为是固定不变的,那么他们变得独裁专制的风险就会大大增加,甚至会导致他们实施虐待行为,更有极其严重的后果;父母患有抑郁症的概率会增加,因为在面对一个强硬而又一成不变的“恶魔”时,他们总会有一种无助的感觉。如果你认为自己的孩子是在故意捣蛋——例如不睡觉、不吃饭或者故意表现恶劣,然后没办法对孩子产生同情,那么情况会变得更糟糕。

8.人们相像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受后天培养方式影响,而非血缘关系。

9.怀孕期间避免压力,尤其是孕期最后三个月。

10.对于儿童而言,关爱就如同维生素。没有了爱,婴儿甚至可能会死去。

11.如果母亲对孩子的态度愤怒而具有攻击性,那么孩子会变得和父母一样。如果这种方式现在不存在,那么在下一代中也不太可能出现。

12.自己对儿子采取体贴的方式来打破这种恶性循环。

13.无一例外,所有天才似乎都是长时间练习的产物,而非生来如此。

14.那些练习时间超过一万小时的人都收到大量来自家庭的影响,父母对这个孩子付出了很多。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