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她的国读后感100字

她的国读后感100字

《她的国》是一本由寇研著作,哈尔滨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页数:22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她的国》读后感(一):她的国:黑夜无论怎样悠长,白昼总会到来。

黑夜无论怎样悠长,白昼总会到来。

语言犀利、思想瑰丽,这是波伏娃、杜拉斯、伍尔夫等女性意识作家的共性。在这本书里,我也有某种相似的感受。我并未在此标榜这本书的作者是一个极具女性意识的作家,而是因为在书中我看到了人性中坦露的欲望与强烈、浓艳的气息。常常人与人交往中隐藏内心的那部分,寇研总是能将她抓住,然后完美而又微妙的表达出来。

弗洛伊德将“性”作为人类文明的原始驱动力。书中提到:“吸引无处不在,每个人都是一个磁场,同时也散发出丝丝信号。这信号不为勾引,为身心健康,本质等同于饮食中的蔬菜水果。”她将人与人之间的冲动延伸为“吸引”、“磁场”,某种程度上说,在更大范围内的概述了弗洛伊德所想要表达的这种关系。还有另一段:“有趣”和“好人”似乎天生敌对。两者对比,如同“媚”和“美”的区别,前者是流动的,后者是静止、千篇一律的。“你是一个好人”,看似褒奖,实则包含无限遗憾。文集中有趣、有料的非常多。寇研作为一个女人,她却非常了解女人,从男人角度的那种了解。这也是让我非常好奇的地方。

曾在伍尔夫的一本随笔里看到这样一句话,大致是:人一旦认识了自我,有了独立的人格,她的一生都会有一种的适度的充实感和幸福感。寇研就是这样的女子,她有独立的人格,她很清楚自己要写的是什么。这样的作者在写作时,也会给人一种强烈的个性色彩。我想这也是这本《她的国》让我印象深的原因之一。

一本书无论好坏,读完,总觉得,松了一口气。

《她的国》读后感(二):她是谁?

韩寒有本荒诞小说叫《他的国》,讲一个男人眼里的现实世界。寇妍这本《她的国》是文集,用独立的短文来讲女人眼里的现实世界。

作者寇妍自带文青属性,书中所写文章多是文艺范,借人物来表达观点,不刻意强调,但每一篇都有个女权主义的影子。可以是解读一个意象,吸血鬼,蜈蚣精,老板娘;也可以是开名人的玩笑,毕加索,莎士比亚,卡萨诺瓦;更有很多文学形象,洛丽塔,海伦,白发魔女这类。着墨最多的当然还是女权主义代表人物:名女作家们。

她笔下的名女作家要么疯癫要么大胆要么矫情,调侃的笔调多于吹捧。这本书的读者群是有预设的,它并不是信手拈来读读消遣书。要想读懂寇妍的这本《她的国》,还得先补补女性主义的知识,例如对伍尔夫,桑塔格,尤瑟纳尔这些名女人们要有所了解,不然读来会比较摸不到头脑。作为理科女读个名人故事还要开个搜索引擎,还是很痛苦的,而且会有种被鄙视文学素养的感觉,说白了,就是里面有些文章不太接地气。对女权主义不感冒的,读来会有反感情绪,这里先预先提个醒。

再说下文章的特色吧,文章都不是长篇大论,主要是抓住小事儿发挥,写得深入细腻,而且最后几句都有些小俏皮,读完会心一笑是有的。寇妍似乎很喜欢关汉卿所说这句:“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珰珰一粒铜豌豆”,来来回回用了好几次。吸血鬼对女友如此,打入大侠内心的女子如此。她眼中的倔强女子就是要这般浪漫不羁,无所顾忌,富有叛逆精神。自己还专门去查了这个铜豌豆究竟是个啥,结果,很是少儿不宜啊,我读书少,你别骗我。瞬间觉得这些女子彪悍得很,作者显然写得过于用力了。

可以说寇妍关于女人的思考,不是如何成为传统意义上贤良淑德的美好女子,那些书本上所说的教养,品格被丢弃在旁,要的是离经叛道,做非常人的探索,究竟怎样才是“她”?

做个安静的美女子?NO!你太天真了,树欲静而风不止,世事纷扰,哪有那么些岁月静好?

那咱还是做女汉子吧?NO!醒醒吧,向第三种人类进发吗?这世界上汉子还少吗?

所以,女人就是女人,有欲望,有风情,有思想,更要有度。这一国里,她是谁?她是任何一个活得恰到好处的个体。

最后还是那句老话: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喜欢的读着会觉得畅快淋漓,说得真好,不喜欢的不建议触这个雷区,免得受打击。

《她的国》读后感(三):她的国,是一个个性与调性的结合体

在一年多前,偶然看到一本名叫《大唐孔雀》的书,讲的是大唐才女薛涛。作者是寇研。而今,手中是寇研的另一本书:《她的国》。从这个“她”我们便可揣测到,书中的文章多与女性有关。实际上,在这本书里,寇研不仅谈到了许多与女性相关的话题,而且她挑逗读者阅读兴趣的手段更是一流。

这本书一路读去,那么便会发现,寇研这个姑娘的文字真正是灵动活泼,且在行文时旁征博引,每每几句神来之笔,便如一只小手,摸到了心窝处,让人又惊又喜。在这个独属于寇研的国度里,她用自己的思想、幽默、知识以及领悟构筑起一处处不同凡俗的风景。

在《她的国》里,你可以看到有些文字是犀利的,因为寇研的观点确实是大胆前卫;也可以嗅到一抹香艳和浓情,毕竟这个博学多才的作者是有灵气的性情女子,而不是善于说教的卫道士。寇研的文字国度里没有那么多虚头巴脑的东西,随处皆见灵动的光芒。只见她一忽儿从中国古典诗词中浮想联翩,一忽儿因考古学家发掘出的香水瓶而感叹良久。她把男女间的那些事儿写得清透极了,见解独到又俏皮万状;但她又不只是在写男女间的那些事儿,因为她总有本事把读者的目光在文字中眼神拉长。

寇研的文字摇曳多姿、变化多端,这倒不像是一本书了,反而像一个任性娇俏的小女子在你面前谈天说地,看似闲聊,实则是在以闲闲的姿态撩拨着你的阅读欲望。一本书读完,真是觉得,每篇文章都短小精妙却含量丰富。好的文章,向来不该以字数多寡论英雄。长篇大论,看似气势磅礴,可如果文笔不流畅、思想不深刻、内容不生动,那么也难打动人心。再看这些短篇小文,恰如是精灵一般,读来好不觉得是耗时间,反而还会觉得时间过得太快,——和美女在一起时,谁会嫌时间走得慢呢?读这本书时的感觉也与之差不多:看得正过瘾时,才发觉原来一篇文章已经结束。

记得曾与友人玩笑:女子当有千面,极尽变化,如此甚好。若把《她的国》比作一个女子,那真是可以称得上千面妖精了。寇研用文字造起了一个国度,同时也用文字变幻出她内心的世界。如果要做个总结的话,那么翻开《她的国》,便如同走进一个贯穿古今中外的世界,而要架构起这样的世界,不仅需要作者有才情,需要有诗书打底,更重要的是,既要敢想,更要敢写,心口相应,方才有了这样充满个性和调性的文章。

《她的国》读后感(四):0277.她看她——读寇研《她的国》

她看她——读寇研《她的国》

走进她的国,每一条或古旧或现代或柔媚或坚毅的街道上,镌刻下了关于女性、情感、历史、文化的种种,充斥着烟火气、香水气和书卷气。

我喜欢作者神奇而敏锐的洞察力,三言两语就能把女性世界与女性情感描述得栩栩如生,大胆而极具个性特征。例如写道“嗑瓜子”的活色生香:与瓜子的动宾组合中,其实“嗑”字最好,脆生生的,听上去有一股伶俐劲儿,或还渗出星星点点的娇蛮。毕竟“嗑”瓜子除去有扰民嫌疑的小小的爆破声,其露出牙齿的样态,都与传统要求女性的“含蓄”相悖。

她看她的国,她写她的国,将简单的情节勾勒得极为丰满,诡秘、调皮、古怪、生动,点滴细节中是深厚的哲学、文化及历史内涵,是对生活最细腻的关切。写作是有关灵魂的事,这份体悟,就是文章的魅力所在。

【书摘】

日复一日的阅读和写作中,寇研脱离了地域的捆绑,成为一个没有故乡的人,如果非要有一个故乡,那应该是书本。书是故乡,书也是彼岸,她带着她那个国度里的人,或者浅浅地陷入某种有趣的事物里,或者深深地步入为欲望、爱情、历史寻找线索的困惑中,像一个目光不那么坚定的领头人。日复一日,

意义何在?——抵抗荒凉。 读书,或许是为了抵抗荒凉;写作,也是为了抵抗荒凉。再没有一项成就,能大过抵抗荒凉。而寇研,也是这支荒凉远征军中的一员,她的武器就在这里,这些短小的文章,这些如遗物一样的文章。

通信不畅,信息不全,对象难免会被神秘化。神秘化,经常就是美化,按照自己幻想中的样子塑造对方,越美化,越相思,最后,无药可救了。信息畅通的时代,也是去神秘化的。去他的微博逛逛,看他写的、转发的微博,加上靠谱不靠谱的评论,这个人的三观、性格、业余爱好、平素出没的轨迹甚至内心独白都能知道个大概。说是“想念”很正常,再来狂热的莫名的“吐绿水、冒虚汗”的相思病,只能说这人骨骼清奇、气质诡异。

不仅仅是信息社会的去神秘化,我们的时代风尚也不再欣赏一个人倾注所有心思和精力去迷恋另一个人。相思病,女性化的病,柔美、文弱、自我耽溺,与我们崇尚的情绪管理相去甚远。那种相思的缠绵,在情感的名义下滋生的胁迫,像阴湿的雨,湿答答,在窗里边喝咖啡边看,心情好时或许还会觉得有几分美,但也只限于隔着玻璃看。

只有女人才能把瓜子“咬”得活色生香。与瓜子的动宾组合中,其实“嗑”字最好,脆生生的,听上去有一股伶俐劲儿,或还渗出星星点点的娇蛮。毕竟“嗑”瓜子除去有扰民嫌疑的小小的爆破声,其露出牙齿的样态,都与传统要求女性的“含蓄”相悖。

有风险,但不危险。女学者的风险顶多在“无趣”,男人喜欢危险的女人。

在对历代名人生平的演绎中,男人可以用一支笔赢得天下,女人或许也用笔打了一小块天下,但那经常是爱情不圆满后的退而求其次。

《她的国》读后感(五):读《她的国》,看寇研的暧昧

如果没有读寇研的《她的国》,我真的没有意识到我们今天所谓的女性意识不过是半个世纪之前的事。一些我们以为顺理成章的事情,原来只是因为我生活在这样的时代,才有那么一点看起来正确。为什么这五十年来人类的观念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寇研给出的答案是——最大的原因是信息化。

这是一个听起来不怎么浪漫的理由,就像寇研的文字,无论是有关风月还是无关风月统统都不浪漫、不煽情。在《相思病是个什么病》中,寇研提到《霍乱时期的爱情》里的男主角弗洛伦蒂诺,他在遇到费尔明娜后得了相思病,表现出来的症状几乎和霍乱的症状一样,来得汹涌澎湃;而在古代中国,相思则是一种唯美的姿态。但是今天,无论是拉美文学中“思念是一种病”,还是宋词中的“泪眼倚楼频读语”,我们统统都无法感同身受,因为今天的通讯太便捷了,任何一个人的消息都能即时出现在我们的朋友圈(除非你已被屏蔽),我们无法再谈相思,因为已经没有相思生长的土壤。

信息时代的到来,宣告我们的生活不再神秘,与之相伴的情感也湮没在冷淡的数字中,我们无法再倾注所有的心思和精力去迷恋另一个人,我们甚至认为那种完全沉溺的感觉是错误的,今天我们崇尚的是情绪管理,是一种掌控。当然这个崇尚情绪管理的社会不是以我们想象中的理性为主导的社会,而是在追求利益最大化,这样的文化让我们时刻与任何事物保持一种距离,包括所爱之人,因为留有退路是最安全的。

崇尚理性(想象中的理性)而惧怕一切我们不能掌控的事情,是现代社会很多离奇事情的原罪。看过巧克力广告吗?几乎所有的巧克力广告中都流淌着性感的味道,因为广告商和厂商们都打着它能刺激某种产生爱情的激素,寇研残酷地告诉你,这不过是个套路。在害怕激情,害怕不可控制的爱情的18世纪,医生们为了反对爱情,防止女性出轨,居然配制了贞洁软糖。巧克力和贞洁软糖有什么不同?无论是多巴胺还是什么激素,真的能解释爱情吗?不可控制的情感究竟有什么可怕?

寇研从来不将这些问题回答,她从不下任何结论,看起来非常暧昧不明,就像一个朋友,你想向她征求一些事情的意见,她从不告诉你这样做才是对的,那样做是错的,她只会鞭辟入里地为你分析,至于怎么想怎么做,决定权在你手里。有的人可能会觉得这样的朋友很冷淡,可是真正懂她的人一定能体悟到她的推心置腹,她不是没有态度的,她的态度就隐藏在她的叙述中。她给你说过去的欧洲,给你说她偏爱的尤瑟纳尔、杜拉斯,给你说毕加索、白流苏、伍尔夫,不是为了显示自己阅读之广之深,而是为了表达一种态度:对待一些事不妨暧昧一点,人一生还是要有趣一点才好。

不过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暧昧不是男女之间若有若无的调情,是一种不确定,对一切规则的不确定。寇研举过伍尔夫和尤瑟纳尔的例子,伍尔夫在她的眼里就是一个被压抑的女学生,尤瑟纳尔正好相反,她身上有一种男人的气质,对欲望直来直去,毫不避讳,她们的区别在于对于“女性”这一由社会观念决定的观念的认可度,伍尔夫明显是认为女性就该怎么怎么样的人,尽管比起毕加索身边的女人她跨出了五十步。

这或许就是寇研暧昧的所指。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