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我青春漫游的时代》读后感1000字

《我青春漫游的时代》读后感1000字

《我青春漫游的时代》是一本由[日] 三岛由纪夫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页数:25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青春漫游的时代》读后感(一):四十岁眼中的青春岁月

三岛由纪夫说:“在文学创作上(日本很多艺能界人士都是如此),有时肉体衰老之后,反而有助于艺术青春的绽放。二十几岁的我,无论如何就是无法描写青年的心境,如今我快四十岁了,却可以说已来到能够描写青春生命的年龄了。”这本书是三岛思索年轻和青春荒谬性的感悟之作,记录了他17岁至26岁十年间的青春纪事。

少年时,因年幼无知,三岛在性方面懵懵懂懂闹出了一连串笑话。他说:“我们在成长阶段时,许多行为都是盲目的冲动,没办法细细思量,无论是出自纯粹的肉体欲求、不想让同辈专美于前的竞争意识,还是突然渴望阅读哲学或艰深之书等对知识的追求,全都混杂其中无法厘清。”是啊,谁的青春不盲目,不迷茫呀!

走上文学之路后,三岛跟日本文坛炙手可热的作家川端康成、太宰治有过交集。他跟川端康成最为密切,跟太宰治有过短暂接触。

他头一次拜访太宰治,说出来的第一句话竟是:“我不喜欢太宰先生的文学作品。”其原因是,他虽承认太宰治罕见的文学才华,但是他认为太宰治是令他生理上反感的作家,是刻意把他极欲隐藏的部分暴露出来的那种类型的作家。而且,他觉得太宰治的《斜阳》写得不真实。所以,打消怕得罪人的疑虑后,他决定如实相告。

听到初出茅庐的文坛小将三岛的问候语,太宰治被震惊到后忙镇定自若,摆出大家风范,自言自语地说:“你即使这样说,可你终究来了。所以还是喜欢的嘛,对不对?你还是喜欢的呀。”

其实,虽然太宰治很有风度,但三岛还是不喜欢他。他说:“要说我与太宰治最大的不同,或者确切地说,我们之间的文学差异,在于我绝不会说,可你终究来了,所以还是喜欢的嘛。”所以,这也是三岛和太宰治之间仅有的交集。

三岛在书中讲述了自己在战时的生活经历,从侧面展现出“二战”末期日本社会的现实状况以及民众的心理变化。这也是他作品中幻灭意识产生的心路历程。

PS: 原创书评,未经本人授权,请勿转载。

《我青春漫游的时代》读后感(二):少年三岛的烦恼

原以为三岛的自传也会一如他的小说,充满华丽的色彩,却意外发觉一个深沉的少年,可爱不失纯真。三十九岁的三岛回忆他的青春时光,文字里虽然描述着迷茫,却已经有了足够的沉稳与坚定去剖析年少的自己。

三岛对世界以及对于人性的敏锐程度,在他少年时候已经显现。少时气盛的时候,是最容易忽视周遭环境的年纪,他们往往集中注意力在自我身上,唯我独尊。而三岛不同,他的敏锐使他将自己与世界关联。

从青春期的涌动开始,三岛毫不掩饰自己与女性之间种种,那样细致的描述却不显得肮脏,在他的这本自传中,倒没有特别显露他的同性倾向。唯有与女性接触间,那种小心翼翼却绕富思考意味的气氛让人颇感纯真。三岛的思春期看上去是有些抽离的,也许是回忆的缘故,也可能他本身如此,他对两性间的观察从自身扩展到时局,与其说是思考性之本身,不如说他是对环境导致的性压抑更为关心。他认为思春期的最终解决之道,就是顺其自然的两性交流,才能缓解过多的情绪。

恐怕这本书是最有价值的探究三岛文学创作的心路历程的材料之一。书中描绘了三岛与太宰治、以及川端康成等人的交往,三岛对与川端的认可以及提携与他对太宰治的否定形成鲜明的对比,他并没有清晰的写明他否定太宰治的原因,但不知为何却能感受到,三岛对太宰治的偏见并非在于文学创作,更多的是在于个人。书中对两人唯一一次的碰面描写非常有趣,意味深长。“我知道他其实还是喜欢的,否则,他就不会到这里来了。”太宰治这样的一番话许是三岛远未预计的,也恰恰是对三岛“我讨厌你的书。”最好的反击。他说的坦率直接,大概也未料到这样的回答,好像一拳打到了棉花上。这让后人看来,似乎觉得两人之间绝不是简单的针锋相对,好像是一场单方面的较量,却伤了两个人的心。

纵观三岛的一生,他是一个思想上极其复杂的人。这样一个悲观主义者,究竟是经历什么,思考了什么,才能写出这些绚丽的文学作品,才能在追求美的道路上奔向死亡?他像一个瑰丽的谜语,让人猜不透也想不明白,却又不舍得放弃阅读他的青春,探究他内心深处的回响。

《我青春漫游的时代》读后感(三):随境遇而变的三岛由纪夫

“日本人与其它东方民族不同,有强烈描写自我的冲动,既写他们的生活琐事,也写他们的全球扩张计划,其坦率实在令人惊异。当然,他们并没有和盘托出。没有一个民族会这样作。”鲁思·本尼迪克特在她的《菊与刀》中概括“日本人仍然是喜欢暴露自己的。”若由此为概括,那么三岛由纪夫的自传《我青春漫游的时代》也必定属于这种“暴露自己”,同样并没有“合盘托出”。然而有所隐瞒,并不影响这本自传的诚恳。

“我的思春期”就像是缅怀青春必不可少的步骤,带着一种强烈的不可抑制的自我描述冲动。而这“思春期”因为发生 在战时,一切又显得不仅是“思春期”那么简单平凡。那个特殊年代里对明天的“末世观”与青年所特有的“自暴自弃”气息交织其间。而“我青春漫游的时代”这一篇则是“我与文学漫游的时代”,从与日本浪漫派文学的渊源开始到浸润在古典文学中结束,回忆了整个青春期十年间与文学交往的精神历程。

尽管三岛的作品中大量展现的都是男性美,关于女性的细腻描写并不多。但在“作家与结婚”中,他却提到“最近我却很想要有自己的小孩,这个想法愈来愈强烈,首先很希望生个女儿。”同时又有对女性处境的敏锐描述,“可是社会最恐怖的是,它们对妻子的角色要求很严苛,而且就是要看到这样的效果。”还有他与母亲的感情描述等,可以看出三岛对女性其实非常友好。凡此种种细节都散落在这本自传的不同文章里,呈现出三岛在生活各方面的不同态度与追求。他谈结婚对象、与母亲的关系、对儿子的未来的思索、像陀螺的年轻人,三岛以不同的身份,站在不同的立场上看待这些世间事物都非常真诚,且思想极其成熟,有着其特有的美学观点。

除了文学作品以外,死亡是三岛留给世人的另一“作品”,在这本自传中三岛也几次谈到死亡。“于是,我萌生一个想法,无论现在还是瞬间,抑或时时刻刻,都在思考死亡。”“我们最想知道的是如何方能做到绝美而死呢?”甚至专门收入了一篇“我的遗书”来写死亡与遗书之间的关系。他一方面觉得自己欠缺肉体的存在感,另一方面又开始通过健身追求肉体的美感,并且爱上剑道迷上力量之美。通过自传我们可以看出作为小说家的三岛不仅追寻着精神世界里的美,同时体会肉体美感所带来的酣畅淋漓。肉体是生存需要依附的藏身之所,也就不难理解如此珍视肉体美感之人,最终将死亡变成了一种“仪式”。

就如三岛在谈到永井荷风时所写道的“人类本非永恒不变的个体,反倒更像是随境遇而变的流动体。”从这本自传中亦可以看出他从17岁到37岁的变化历程,一个试图与读者进行坦诚对话的三岛由纪夫。

《我青春漫游的时代》读后感(四):过来人的处世之道

过来人的处世之道——读《我青春漫游的时代》

文/凡悦颜

人们心中都有着很单纯的向往,但又不得不生活在很复杂的环境里。于每个人来说,未来发生什么是不能预测的,但了解一下过来人的处世之道,至少能在遇事之时减少些许慌乱。

在《我青春漫游的时代》一书中,日本著名作家三岛由纪夫讲述了自己的青春纪事,文章大都写于他的而立之年,在那个褪去了青涩,谙熟了各种社会规则的年纪,回忆自己17岁到26岁的青春时代,既是审视,又是自警,还能给同处青春的人们一些建议。

三岛的青春时代,是日本在“二战”逐步走向战败到战后复原的时期,当时的现实状况和民众的心理,势必影响了作者的三观和处世原则,所以阅读这本书,追溯他性格和写作风格形成原因的同时,也得以窥见日本当时的大形势。

全书以“我的思春期”和“我青春漫游的时代”开始,篇幅较长,回忆了作者的情感与文学历程,如果把这两篇看成慢电影回放,可以系统了解作者的青春时代;而后面的文章可以看成是电影的片花,作者挑重点事件中出彩的镜头加以叙述,加入了自己对事件的看法与思考,言辞犀利却不失幽默,透彻的哲思、中肯的忠告让读者有拍案叫绝的快感。

“这一切都不是人为操控的,我只是顺应命运之轮的转动而行”,细思之,青春亦是如此。回想思春期,种种迷惘、攀比、跟风甚至叛逆,确实使人难为情,但阅历不足是每个人都会经历的阶段,刻意忽视或忘却,人反而无法成长。要知道,每个阶段有每个阶段的行为,借此,也可以提醒在青春期不够喜欢自己的人们,忠实于自己的年龄,顺应年龄的本真,坦然接受无力改变之事,以更从容、更主动的姿态去面对,就已是人生重要的收获。

悦纳了自己,接着便要有自己的追求。有句励志名言说的好,世界上没有垃圾,只有放错了地方的宝藏。对于人也是一样,著名推理小说作家东野圭吾也写过《我的晃荡的青春》来纪念自己出道十年,其间提到当初的“学渣”找到了自己的兴趣,变成了我们熟悉的这个自信且幽默的东叔。三岛也是如此,他自言活的空虚,时常陷入一种深沉的无力感,庆幸的是他找到了写小说这种“消遣方式”,并能以此养活自己,最终也由想逃避自我而开始创作,变成为了创作而创作,虽然最初的稿件也是为当时的大师们做垫底,但他留下的那些文学作品足以证明他的价值。

“要说世上最有乐趣的事,莫过于知道自己的力量与日俱增。那是人类最纯粹的愉悦之一”,三岛开始健身时体会到这样一种境界。扩展到人生层面,亦是如此,无论是关于阅读与写作,还是诗歌与艺术,甚至是旅行和育儿,他都有着独特的观点,思辨的力量在他的文字里展现的淋漓尽致。“艺术的根本在于,使人从平凡的市民生活中获得健全的思想,而且必须彻底地使其觉醒”,正所谓置之死地而后生,这也是日本美学中极力呈现的。

顺应时局的发展,保持对创作的赤诚,而后拥着思辨之精神,走心地活着。这,就是三岛的青春。

《我青春漫游的时代》读后感(五):关于青春与自我,还有艺术家的极致

关于三岛由纪夫,惭愧并没有细看他的很多作品,也就这些时日看了点《丰饶之海》系列,实在感于文字之美,而且不仅仅是美,其深意也兼备。稍稍悉知他后,总想起他身上的某些刚烈气质,爱在网络深挖些他的资料,把那些久仰的作品列入书单。可能希望在某一天,某个特定的状态下,认真阅读品味。

《我青春漫游的时代》大概是三岛三十九岁左右的作品,所写的皆是回望,文采依然优美,有不少名言警句,在自省的同时也不忘告诫下一辈,像是和读者聊聊天。其中收录三岛写自己青春时代还有一些青中年事迹的自传散文。及在文学之路上的思想过程与际遇。为我们了解一个生活中的真正的三岛由纪夫提供了方便的通道。

就像他公开说及自己不喜欢太宰治,因为太宰不断吐露出来的关乎消极极端意识的部分,恰恰是三岛想弃之却无从所弃的,他亦说自己是想逃避自我而创作的。关于这本书,感觉得到三岛很真挚的写着自己所经历所思所想。在我看来,他是率直而自我,还带着深深的骄傲。可书中,他自己也说记录这些事的真假可能不值得相信。

在青春期的萌动却恪守本分,但是从《我的思春期》的记录,以及已经历过的那些不过分的荒唐行为看来,少年对于青春张狂会有的欲望,连他想起这些也会难为情,故青春应该有的小火苗在三岛的内心一点没少。不过,他自己也说到更加看重的是对于小说家的向往,他的梦想一直且强烈,从第二篇《我青春漫游的时代》开始,好几篇都是关于三岛在追求作家梦想路上,讲诉了他和日本一些作家文人之间的交流相处亦有所评价。(日本文坛,看起来很好玩啊。)

三岛初进文坛的时候恰恰是二战末期,即便他逃过了战争能带来的毁灭性,但如他自己所言“经历过空袭那种昨日存在的东西今天却消亡的时代,它给人的印象之强烈是难以磨灭的。”浪漫感性如他,又处在青春时代,“最喜自我陶醉,做无限的想象,包括世界的毁灭……”他从那个时候就幻想向往死得壮美。其作品中总不乏带着“毁灭性的美”。这其实应该也可以印照出他思想意识里的另一面,在《天人五衰》中三岛用美得令人怅然的笔触极细微反复提至人性恶念的深处。而后走进日本古典文学,又受西方古典文化的深刻影响,也许冥冥中注定了三岛也是“死于美”的。

印象很深是三岛赤身举剑的照片。知道他的人,都知道他是在意肉体美的,其实少年时期的三岛经常为自己的身体弱小而感到自卑。是在青年的时候才知道体育的重要性,并下定决心好好健身。“一个艺术家,需要一副健全的肉体做后盾。”三岛也渐渐迷恋上了剑道。这让人联想,在书里三岛不止一次的说道,迷恋希腊精神中肉体和理性的和谐。估计亦是他好好健身迷恋上身体之美的缘故。

“于是,我萌生一个想法,无论现在还是瞬间,抑或时时刻刻,都在思考死亡。”说起三岛,总是想起他那轰烈的自杀身亡,在这本书中自然不可避免这个话题。有关战争末期的遗书,再或思考死亡的方式。也许还有推崇艺术的极致,三岛说:“艺术的根本在于必须彻底的使其觉醒,把现有的东西彻底摧毁,作品才能获得新生…收获必然与死亡与毁灭有关联。”看到他的这些话,想他文字里极强烈的唯美古典与幻灭意识,这样一想他的自裁隐约也由于这些因素。故,关于三岛的死亡,更不免是有前兆的壮美的为艺术献身。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