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受戒》读后感1000字

《受戒》读后感1000字

《受戒》是一本由汪曾祺著作,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330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2015-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受戒》读后感(一):无用的伟大

汪曾祺的文字像茶,“柴米油盐酱醋茶”里的“茶”,沁人心脾,平易近人。像是唠嗑时的家长里短,漫不经心,漫不经心,但我还是想要听你讲下去。

我最喜欢的是《鲍团长》,可我却说不出什么缘由。

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他只不过是用了一种秋风般寡淡的文字,送给了我沙沙的秋叶振动时的声响,感受到了一个秋天的喜乐。

有人说文学无用,但当它碰上了我们所谓有用的生活,当思想和感情发生碰撞,却足以幻化出新的色彩。

这是我们感受生活,热爱生活的根源。

而这也是无用的伟大之处。

《受戒》读后感(二):读《受戒》

汪曾祺老先生出生在江苏,后曾在北京工作。所以他的小说集《受戒》中有很浓的京味儿,我在北京求学,对当地的风俗人情地理环境略知一二,因而读来不那么陌生,反而对几十年前的北京有了更多的认识。

汪老先生在此书中不很提及历史的风云变幻,不写英雄,只有人民,,描述市井人民的起起落落,生生死死,就是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看待过往人生的悲欢离合。大多是悲剧。渺小的群众在历史的进程中是多么地无奈,渺小的群众在浩渺的世间又能放散出怎样伟大的光环。

有几篇读完颇为不解,不知老先生所云,许是自己知识水平不够,无法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加以理解,或许几年、十几年、几十年后再读,方能窥知一二。

其中能读出老先生的人生态度。小说中经常出现那种平厚老实、淡泊名利、助人为乐之人,可以从书中读出老先生的肯定的语气。但是也不否认那些贪财贪色、会打小便宜但是心地不坏之人。这样的人过的很机灵但往往也不踏实。

文字朴素,没有华丽的修饰,也没有什么名言警句,但是这些质朴的字眼背后,确是老先生从过往的不公解脱出来,看见平凡的世间的丰富与美好的升华。

《受戒》读后感(三):细微的力量

《受戒》这个书名,在眼前晃悠了好几年。几次都想当然的认为是很严肃、苦情的内容,被排除在读书计划外。它最终到我手上,还是为优惠活动凑单。但几篇读下来,便觉得冤枉它了,是被名字耽误的好书。

在读汪先生的文章时,突然找回了学生时代读《边城》的心境。整个人都被拉出喧嚣、沁入山水,身心都被清泉冲净的感受。不愧是沈先生的爱徒。他用最简单的文字,描绘最本真的故事。每一篇小文,都在润物细无声中,映出一份真情。爱、义、德、气,无一不在平叙中晕开,心有回响。

书中小说聚焦的多是市井民情,故事的主人公们更是有几分清贫。但物质上的穷困,并没有阻碍他们对生活的态度、对感情的真挚,甚至是对美的追求、对爱的向往。这种反差在如今这个时代,显的有几分格格不入。因为似乎随着阶级的固化,多数人都对生活中能拥有什么,可以拼搏到什么,有了一种客观的接受。但在当时,绝大多数人都生活在贫穷的环境中,人们心中并未形成壁垒。历史变革的大环境,也让心有不甘的人,成为了有故事的人。更准确的说,书中的人物,都是些不认命的人。在这些或凄美、或惋惜、或感动的故事中,我看到的是文字里流露出细微的力量。是那种小人物全力以赴,却无力左右人生的力量。这种挣扎看似没有意义,却可以激励更多人效仿。经年累月,总会有打破天花板的人。

我平时也写写小文,深知自己笔下的文字无味。最缺少一份烟火气和人情味。文发乎心,大概是心中的真性情和隐形的力量在生活中隐匿了。而这本书,又重将它唤醒。如今被科技包裹,产生种种幻象的我们,再读过去那个时代的朴实故事。最能受用的,大概就是内心的震颤吧。

《受戒》读后感(四):近代中国乡镇的清明上河图

1980年,汪曾祺60岁,刚好走完人生的一个甲子。忽然有一天,他想起了自己四十三年前的一个梦,那是17岁时的一个少年梦,一个甜蜜的青春梦,为纪念这个已经久远的梦,他动笔写了《受戒》。

小说开头便说“明海出家已经四年了。他是十三岁来的。”如此算来明海也刚好十七岁。明海出家的荸荠庵是个和尚庙,庵里没有尼姑,只有和尚,就连和尚也都非常与众不同。舅舅仁山作为当家的“方丈”,在庵里从不穿袈裟,总是光脚趿拉着僧鞋,并常常发出母猪一样的声音,没有一点威严;二师父仁海,不仅有个老婆,老婆还每年夏秋都住在庵里;三师父仁渡是个打牌高手,也是放焰口的好手,会唱带荤的小调,不时还会勾搭别人家的小姑娘小媳妇,庵里年下还会杀猪,由三师父仁渡亲自下刀子。而明海就是在这样的地方出了家。

但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明海从第一次去荸荠庵就遇到了小英子,加上小英子家就在荸荠庵旁边,少不了日常相见互生好感。对这种青梅竹马,明海似乎波澜不惊,小英子则明显要主动得多,然而故事并没有朝着琼瑶阿姨式的狗血方向发展,一切都略显平淡。直到明海受戒归来,小英子在船上直问给明海做老婆要不要,明海当然是要的,如此一段对白,虽寥寥数语,却甚是甜蜜动人,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撒的一手好狗粮。故事至此戛然而止,让人充满想象,而明海已经出家四年了,汪老也已经六十了。

《受戒》给人一种清新之感,读来令人回味。这种感觉大概是因为写的都是平常之事,而这部小说集的大部分篇章其实也都是小人物的一些平常事,琐碎而让人熟悉。书中人物没有太过离奇的命运,总是显得似曾相识,因而能让人为之动容。

大淖的巧云和小锡匠、五小的詹大胖子、辜家豆腐店的女儿、帮团长接生的陈小手、程家湾的小芳、鞋匠高大头、追求貂蝉的王四海、卖水果的叶三、有些传奇的瑞云和贺生、卖花郎小陈三以及京剧导演郭庆春等等。他们的人生既烙上了时代的特征,也充满着命运的无常,而汪老的高明之处在于没有将读者过于引向对时代的批判,也没有让我们过于悲观于宿命论。他给我们建了一个戏台,让我们看着这许多不同的人生。

王小波认为中国人对于人生过于追求简单的“活着”,对爱和幸福的关注远远不够,然而从《受戒》你可以感受到这些中下层的小人物,他们不仅是简单的努力活着,对未来的美好也是有所期待的。这些人物命运织就了一幅近代中国社会的长卷,就像一幅近代中国乡镇的“清明上河图”。

《受戒》读后感(五):《瑞云》

读完汪曾祺先生的《瑞云——聊斋新义》有一些小感慨,还记得上一次读本家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是看《陆判》,当时我发了一条QQ空间的说说“余亦朱尔旦类也”想得是换首这一情节,与自己何其相似,我当时对于一个异性很欣赏也聊得来,但是不能接受作为一个远远的比较好的形象成为自己生活中的一部分,美好的东西破灭了。我一直是一个没有多少才能的人,可以说和朱尔旦一样愚笨,也没有一个陆判来给我换心,但是我一直有着一些不切实际的理想,我想好好供养父母,想要做一个世俗意义上成功的人,于此同时又忌讳变成一个很俗气的人,和现实、和外界一直有一个对抗。后来我遇见了一任女友,很奇妙地,朱尔旦的习气从我身上消失了,她和我最初想象或者说印象中的人有了很大差别,但是我还是很喜欢她,当时觉得不会改变的喜欢,瑞云的黑斑对我来说,有点像最初知道那个女生要矫正牙齿或者说自己脸大一样,从理性角度的来说我没有理由阻止她成为理想中的人或者成为更好的人。我就像那个浙江书生,她的牙齿或者说脸型,我其实从来没有不满意过,我知道她是一个多好的女孩子,也知道客观上大众审美与她外貌不相容但我觉得甚好的地方。她决定矫正牙齿的时候我有一段时间很心疼她,当时想着要是整完了自己会不会不适应,真的有几分像那书生。不过现在倒也释然了,这可能就是现代化吧哈哈哈哈。我现在身上一点朱尔旦味道都没有了是真的……

再来看这一小篇2020年年初的书评,过了将近两年,我和书评的主角也花开两朵各自安好了。断断续续花了很长时间读完了《受戒》,可以算是我阅读体验的一次受戒,因为碎片性和短篇小说的零散,偶有所得也称不上禅悟。但书名与整体汪式小说传递给我的力量而言,是一种很神秘莫名的慰藉与心酸。书里大多借奇闻异事,谈市井百态的人生感悟、时代变幻的政治恐怖、裹挟其中的小民喜悲。草木一秋,人生一世。多谈爱情、政治背景、奇闻的《受戒》,我感触最深还是感情。除了乍读时候的《瑞云》,另有篇《露水》,讲船上唱戏男女的露水情缘,颇为动人,女子最后的哭天抢地有种真正的悲怆无依。或有忠厚老实一生老年出轨的戏台二柱子,或有少年不得志中年遇嫁做他人妇的导演,种种爱情百态。有大团圆,有悲剧。

概括一切快的慢的感情,感情无所谓速成或慢熬而就,也无所谓历经时长和年龄。只能说还是与质有大关联,诚如秦观词,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好的感情,就像凌空而出但又细水长流,滋润久不涸。而干柴烈火,看似激情燃烧,最终噼啪作响火将尽时,或是热灰或是冷烬,终究最好的收场依然是成为第一炉香灰。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