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第一口啤酒读后感1000字

第一口啤酒读后感1000字

《第一口啤酒》是一本由(法)菲利普·德莱姆著作,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页数:235,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第一口啤酒》读后感(一):从容依旧,平静依旧

真的,你喝下第一口啤酒的时候,可曾留意过那酒的颜色?那近乎纯净的蜂蜜般的温暖的阳光般的颜色?你呼吸过下雨前饱含雨水的沉甸甸的空气吗?你踩过酥软的泥土吗?这些细微的感觉,也许像气泡,易碎。但,你得承认它们的确美丽,而生活,也因有它们的点缀着实可爱了许多。

又及:德莱姆是巴黎的一个中学老师,他享受教书,贪恋每年长长的假期,当他的书热卖后,他依然留在那个小学校里,后来我又看了他的《巴黎瞬间》《被耽误的午睡》,从容依旧,平静依旧,美丽依旧。

《第一口啤酒》读后感(二):来杯琥珀色的啤酒

单凭目录就足可以勾起阅读的欲望:裤兜里的小刀,周日上午的甜点面包,帮人剥青豌豆,苹果的味道,去摘桑葚,夜间的高速公路,在海滩上阅读,秋天里的羊毛衫,一份香蕉冰激凌,玻璃球,弄湿草底帆布鞋,运书车,蒙巴那斯火车站的滚动梯,早餐时的报纸,进入万花筒,微斜着脑袋的神情,今晚我倒垃圾,小赌场里的小老太,墨水留痕,只要一个煎鸡蛋就够了,毛毛金属雨,椅子引起的敬意,被打扰的午休,富有生命力的蔬菜泥……德莱姆独具法国风味的细微主义,在你游移不定的思绪上,挂一串响亮的小铃铛。切一片小说丢进时间中,瞧它冒泡,上浮。对于存在主义者来说,这是一本让人问心无愧的“无用之书”。

《第一口啤酒》读后感(三):洛可可的微雕艺术

欠佳的翻译也无法遮蔽德莱姆文字中的灵性,就像是粗麻布遮掩不了夜明珠的华光。

小书分三辑,各有所长:《第一口啤酒》展现了细微派文风的强力,后两辑风格稍弱,只能以卖弄才学来弥补灵感的欠缺,尤爱《人行道上的羊角面包》、《电影院》、《玻璃球》三篇;《被打扰的午休》体现了德莱姆作为高敏人群的社恐气质与内心漩涡,他的文笔则证明了这种所谓性格的缺陷实则是作家的禀赋,他的精神观照是内向的,行文中常偏爱使用动词“漂浮”,文风也像是白日梦境里斑斓璀璨的浮现,总是在延宕,总是在悬浮;《狄更斯,棉花糖》表现了作者心灵世界中“追忆”式的倾向,他具有与普鲁斯特相仿的天分,能从食物静谧而惯常的全部感受中,通过联觉来构建光怪陆离的幻想殿堂,吞食与阅读于他而言都是回忆的同一条小路,为此他耀眼的才能时常致力于使文字变得可口,他最喜欢的食物应该是屡次出现的蘑菇摊鸡蛋,因为他总是乐此不疲地在雨后寻找蘑菇。

在这些散文诗式的小短文中,最后一句总能恰如其分地打动我,如同法语的重音往往习惯加之于最后一个音节,德莱姆很少让人失望,这结尾的余响往往带有日本俳句的质感,明媚达观而略带感伤,难怪他被称为“法国的村上春树”。我时常怀疑他是先想到这最后一句话再构思出整篇短文来,就好像是爱伦·坡用“never more”构想出一首《乌鸦》那样,词语以它自身的意志行事,它发芽生长,它枝繁叶茂,德莱姆的短文像是一棵树,读者从上往下观望,绕过花枝繁簇的招摇,总能在最后一句的根基中觅得安稳与慰藉。

德莱姆曾自豪地宣称自己“发现了一种文学形式”,“以细微之处见乐趣”的宗旨,开创了细微主义的法国味文风——“开创”略有些言过其实,他其实妥帖地继承了波德莱尔的散文诗和普鲁斯特的“追忆”这两种传统,除了用短文来迎合当代人的阅读习惯外,难说有什么创新之处;但他确实是不世出的文学天才,敏锐深刻的观察与恰切生动的描述都能将他从同代平庸的作家之中卓拔出来。诗人往往自称为“灵视者”,声称自己能够看见感官以外的东西,其实并没有那么玄乎,从德莱姆的这些短文中可以发觉,朴素而言,只是他们比常人更善于体察生活。德莱姆的长处也正是如此,他能精准独到地描摹出日常生活中被忽略的体验和感受,以审美化的目光照亮那些大多数人经历过却很少察觉到的经验的角落,但这种细微派风格的问题和妙处也是相似的,当作者在细节中寄寓的感触和遐思是读者所不具备的经验时,读者便无法从中汲取类似的深思与感动,繁褥的细节就变成了自娱自乐的游戏。换言之,“细微派”无法创造一种经验的幻象,它只负责唤起,负责将经验的石膏加工得更为深邃立体,却无法创造出这具石膏像本身。

这种洛可可的装饰文风最大的特点在于它与巴洛克式风格的不同,它雕刻装饰,将一切细节的凹痕塑造得更为深邃灵动,却并不负责建筑。换言之,阅读的前提是你必须要拥有并体会过这些瞬间,才能领会德莱姆短文的妙处。

《第一口啤酒》读后感(四):第一口啤酒

我说的第一口啤酒不是我们平常喝的第一口啤酒时的感觉,而是德莱姆写的以《第一口啤酒》命名的一本散文集。

德莱姆善于在寻常生活中发现微小的题材,他写垃圾,写墨水漏痕,写餐具上的图案,写闭上眼睛时眼皮后面不断变化的光斑;他写打电话时微斜着脑袋的姿势,写在车站迎接朋友时小小的担心,写进酒馆前最后慢下来的几步。我想,德莱姆一定是特别地热爱生活,要不他怎么能够注意到这些细微的画面,并把它们描述的惟妙惟肖?

在德莱姆的笔下,万事万物都值得书写,看多了所谓“大作家”写的历史的沉重、灵魂的救赎、国家的大事、社会的黑暗,再反过来看德莱姆写帮别人剥青豌豆,写苹果的气味,写人行道上的羊角面包,写去摘桑葚时的情景,当然,也包括写第一口啤酒……总之他写的都是一些小的不能再小的但是也经常被我们忽视的东西。按照德莱姆的自叙,“短文是与人们想停止的时间的一种关系”,它们是逝水年华的一幅幅照片,在对习以为常的生活加以陌生化处理后,隔着时空的距离,自有一种朴实无华的美。

在这本散文集里,德莱姆绕过传统写作中的故事、情节、结构、主题等等我们称之为“格式”的东西,通过感受生活中的碎片,他不仅仅写乐趣,还写出了乐趣之外的尴尬、懊恼、沮丧和矫情。“大拇指在豆荚的裂口处一压,豆荚就顺从地、情愿地张开了。几颗不太成熟的豆荚,有点顽固——食指指甲的切入便可裂开绿皮,并且刚透过那层有点像羊皮纸一样柔韧的皮,就感觉到一种湿润和一种浓密的肉质。”“在两场大雨之间,强烈的阳光重又炽热了起来。他们采摘了桑葚,便采摘了夏天。在通往榛子林的小小拐弯处,他们滑向了秋天。”“失望的炼丹师在他点缀阳光的小白桌子面前,只能去拯救外表,因此便一个劲儿地喝着啤酒,然而却越来越少地露出兴奋。这是一种苦涩的幸福:喝,就是为了忘记那一口。”“你走进车厢走廊里。第一个改变一切的动作,是拉开包厢的门。在扑面而来使人懒散的一股电暖气热流中,你闯入了一个或多或少有点沉溺、勉强有点间隔的密聚环境之中:人们从上到下打量着你。真见鬼,这些整体一致的车厢竟然不编号!”“你在报上读到,世界是相像的,你还会读到,白天并不急于开始。”“在一只坚定有力的手的引导之下,人们就像面对所有过分的权威那样行事:人们以温和与几乎是欺诈的方式,品味一切不该看也不该吸入的东西,品味一切不该体验的东西。自己烹饪,会发现饭菜是香的。”……裤兜里的小刀、电影院、秋天的羊毛衫、小块面包皮、玻璃球、棉花糖,这些情景随处可见,但极少有人留意它们、感受它们,更不会因此而产生心灵上的震颤。在我们活的若无其事的地方,德莱姆活的惊心动魄。

对德莱姆来说,他所看到的每一个事物,他都要忍不住他的好奇心去观察它,去触摸它,去用心去感受它……也许正因为此,他成了“细微派”大师,他一贯秉承的宗旨就是“细微之处见乐趣”,在种种乐趣之中,他传递出了法国式的达观和幽默。

或许德莱姆真的是有一千只眼睛,有一千只耳朵,在别人眼里一个宁静的下午,在他那里绝对称得上是一场盛大的演出:鸟儿的鸣叫、水流的潺潺流动、耀眼的阳光、吹过皮肤的微风、摇曳的树叶……我无法准确的形容德莱姆笔下的那些栩栩如生的事物,我只能跟随着他的脚步去体验那些微小给我带来的震撼。

就在一个宁静的下午,捧着这本小册子,我为看到那些微小事物生命的跃动而感到温暖且欣喜。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