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此生注定爱就是痛》经典读后感有感

《此生注定爱就是痛》经典读后感有感

《此生注定爱就是痛》是一本由月下著作,新世界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80元,页数:235,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此生注定爱就是痛》读后感(一):此生注定爱就是痛

萧红,一个北方女孩,同为北方人,无形中有种喜欢,尤其是看到她的照片后,一种熟悉在潜移默化中。《此生注定爱就是痛——萧红别传》让我对萧红多了很多了解,当然“痛”更为具体。

真正走近萧红是在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两篇课文,一是《火烧云》二是《祖父的院子》。从这两篇文章中我们能感受到萧红童年的快乐,所以课堂中快乐的成分非常多。不过给学生读完《呼兰河传》后,从本书里节选的这两篇文章,快乐顿失色彩。

很喜欢作者写这本书所处的位置,议事比较客观,并没有因为喜欢或者讨厌而言过其实。客观地评价,让读者也能比较真实地了解一位才女。

相比萧红短暂的一生,她的童年的确是很快乐的。因为有祖父的呵护,小萧红生活得无忧无虑。可到了年少,情况就不同了。为了求学,倔强的萧红离经叛道离开家,生活的拮据,与已婚男人的同居,让萧红的名声特别不好。女人,总要忍受比男人更为沉重的名声。从此,萧红便走上了颠沛流离的生活,这生活中便离不开了男人。依附男人也就成为萧红一生中解不开的结。离不开未婚夫,虽然受到男方家人的阻挠,怀了孩子后,与箫军一起。萧红遇难,箫军解围,于是萧红此生便认定了箫军为她所爱,可大男子主义的箫军对萧红是否有爱?我想更多的是满足自己吧,否则怎么能一而再再而三地有外遇?当二萧的感情走到陌路的时候,端木成为替代,其实他是爱萧红的,但萧红的爱却已失真意。31岁弃世的她是否有更多遗憾!

关于鲁迅与萧红,很多版本,我更喜欢作者的观点。有的说鲁迅喜欢萧红,他们之间有些许的暧昧,甚至许广平也讨厌起萧红来了。不过从作者分析情况来看,鲁迅对萧红是长辈对晚辈的一种爱,而萧红对鲁迅则是晚辈对长辈的依赖。

从萧红的一生来看,她的悲剧一生不仅是遇人不淑,更有她本身性格的原因。除了她的才气外,她的固执、倔强,一意孤行也是造成她命运多戕的主要因素。女人的自爱、自重是在男人心中占有分量的主要原因。张爱玲的孤傲让她的爱越发清澈,林徽因的明智,让她的爱更为实际。而萧红的爱有些盲目的。也行因为当时的世道,贫贱导致她仅仅为了生存。精神的追求越发显得次要!

看完此书,心里更痛了!

《此生注定爱就是痛》读后感(二):原来萧红是张爱玲的远房堂姐

读月下的新书《此生注定爱就是痛》,发现一个有趣的细节:萧红父亲名张廷举,张爱玲父亲名张廷重。读至此,心下一惊,难道两位民国才女还有些渊源不成。常言道:无巧不成书。既然有巧,必有文章。

于是查了一下二人的资料,张廷举生于1888年,张廷重生于1896年。名字本相近,年龄又相仿。想不胡乱联系,都没道理。

单看两位父亲的名字,同姓同辈,一名举,一名重,合在一起,便是举重。不是兄弟,怎么可能!再看两位才女的名字,萧红本名张迺莹,迺通乃,做“是”字解。莹字意为光洁像玉的宝石。而张爱玲本名张瑛,瑛字意为像玉的美石。两姝联手,抵得上民国文坛的半壁江山,却原来是张家的两块“贾宝玉”,不是姐妹,更不可能!

上下两代人的名字如此接近,是何道理!

查萧红父亲张廷举监修校正并作序的《东昌张氏宗谱书》可知,张家祖籍是山东省东昌府莘县长兴社东十甲杨皮营村(现为山东省聊城地区莘县),远祖张岱于清乾隆年间携家迁居东北。张氏呼兰一支为张岱次子张明贵的四子张弼于光绪十五年(1889年)自阿城迁来。张弼子张维祯有三女无子,过继叔伯弟张维岳三子张廷举为子,萧红为张廷举的长女;再查《张氏族谱》可知,山东东昌府张氏共有两支,均于明洪武二十二年(1398年)自山西洪洞迁居于此。

再来看张爱玲一族,据张爱玲祖父张佩纶所撰《通议大夫安徽按察使张府君墓志铭》里载:“明永乐二年(1404年)始祖讳德贤自山东海丰(今无棣县)迁县西南齐家坨,谱系中阙。其可次者自明赠文林郎讳臣儒至府君盖十世。高祖讳嗣浚,曾祖讳栋,均县学生。祖讳灼。”;再据无棣《张氏家乘》载:“前明永乐二年,我始祖敬公为奕世之祖,由山西洪洞来海丰,家与码头村居焉。”

结论是:萧红一族,是明洪武二十二年(1398年),由山西洪洞迁居到山东东昌。到清乾隆年间,远祖张岱迁去东北;张爱玲一族,是明永乐二年(1404年),由山西洪洞迁居到山东海丰。到明万历年间再迁往到河北丰润。

果然无巧不成书,有缘必有故。萧红和张爱玲,两位民国才女,祖籍都是山西洪洞,真正的同姓同宗。萧红长张爱玲9岁,是张爱玲的堂姐。应了那句老话:可不道一般树上有两般花,五百年前是一家。

《此生注定爱就是痛》读后感(三):自己的花结自己的果

《萧红别传》这本书充满了可以记录下来的哲理,对萧红理性的分析也足以让人津津乐道。喜欢这本书的写作风格,也喜欢其中对女性的鼓励和偏僻入里的警示。

很多人都对萧红的感情生活极为关注,再加上宋佳版的《萧红》对五位男人的渲染,不免对萧红的情感解析更期待。

客观地评价一位女作家是对她的一种尊重。

可能萧红自小丧母,家人的关心不够,就开始产生一种潜在的不安全感,一定要找一位男士陪伴自己才能给自己稍许安慰。我认为一个人的命运不单单是她性格的原因,更有周围人对她的影响,尤其是性格初长成的少年时代。了解萧红的经历,就会自然知道她是一个爱自由,真纯真的女人,青春期的萧红也认为自己可以独立生活,可是现实并非如此,于是遭受了那么多磨难,尤其是在女性还未完全得到尊重的那个年代,接着她一而再,再而三地找到可以帮自己实现梦想的男性朋友或丈夫。是因为那个自由的梦对萧红来说太重要了,这也是成为一位文艺青年的要素,她了解通过文字可以让自己的灵魂不受太多世俗的禁锢,这样即使没有死去,灵魂也是自由的。

于是在与萧军一起生活时,自由、完美主义折磨着自己,她多希望萧军可以温柔一些,可是大男子主义的人怎么可能放下身段,弃戎从文的人怎么可能放下那个暴脾气,无论如何,是因为那时萧红还未完全理解自己和萧军的性格是否合适,就嫁给了他。萧红太需要安全感了,她迫不及待地想找个靠山,这是女性在男女不平等的意识中或条件下迫不得已做出的选择。可是她是爱萧军,还是爱那种保护欲极强带来的安全感,没人得知。

之后,他选择端木蕻良,我想她是真的受够了萧军的粗野,一位温柔且理性的男士这时对她更有吸引力,可是端木也有自己的弱点,他喜欢将建议讲给萧红听,然后让萧红决定,或者干脆就听萧红的安排。每段婚姻都有不太完美之处,萧红的完美主义这时又占了上风,多疑的她开始认为端木不够爱自己。如果是现代女性,无需依靠男性也可以独立生活,那么这两段婚姻独立女性都不会选择的,可是那个时代是不同,我希望更多的人可以理解萧红的无奈和伴随她一生的不安全感。

书中有一句说得很棒,“敏感的人的心是爱所填不满的”,萧红太需要爱了,也是如此,她总觉得丈夫对她的爱还不够,还不够。我生活中也遇到过这样敏感的人,很多人都说和他在一起聊天,生活很累,可是这种人其实又很容易满足,只要你足够仗义,就可以和他交上朋友。萧红呢,就是这类敏感的人,她很希望得到别人的理解,所以她会在听到朋友的诬陷时想要辩解,敏感倔强的萧红成就了自己一生的自由,可在战乱时期丢了性命。

我还是喜欢萧红,喜欢萧红纯真的性格,因为每个人的生命轨迹不同,才有了多彩的世界,也感谢《萧红别传》这本书对萧红生活的客观评价。

《此生注定爱就是痛》读后感(四):敢不敢有点正常的三观

这书被称为“萧红别传”,其实是一部以作者的视角结合诗篇及文学记录对萧红与她生命中的男人的情感历程的解析。

书中作者将萧红的悲剧归结为其性格的任性、倔强。我忍不住的想要问问作者,倘若萧红的悲剧是自己的任性与倔强导致的,那么与其齐名的民国四大才女中张爱玲、庐隐、石评梅的悲剧又是因为什么呢?

说张爱玲的悲剧是因为其清高孤傲,那么庐隐、石评梅的不幸又是她们存在怎么样的性格缺陷呢,以此类推,是不是每个女孩子不幸都是因为有着性格上的问题呢?

“萧红怀着汪恩甲的孩子被萧军拯救,又怀着萧军的孩子跟随端木离开,有人说这是一种可怕的宿命,但从某种程度上来看,这也是萧红的幸运,她竟然可以遇到两个不介意她怀着别人孩子的男人。”从这段话里可以推论出什么?

作者分明就是认为萧红是个水性杨花的女子,走狗死运的遇到的男人都不介意她不是处子之身还愿意在她被其他男人遗弃的时候“拯救”她,她就该伏低做小,无怨无悔的忍着受着,家暴不算什么,那叫豪起干云;出轨不算什么,那叫性情中人。没本事养家也不算什么,那叫男女平等社会环境恶劣。

丫的呸,以为是上帝还拯救。那些个男人一穷二白的,不是大男子主义,就是弱懦无能胆小怕事的,敢不敢来个有担当的有责任感正常点的男人。

“萧红最后的选择没有错,然而她自己却怀疑,摇摆。这是她的悲哀之处。爱了那么多人,都是错,终于爱对了的时候,她却要怀疑。”如果作者不是脑子进水了,就是看男人的眼光绝对有问题,不是看男人的眼光绝对有问题,就是三观不正常。

明知道是战乱时期,只有一张船票,妻子还怀着身孕(虽然不是那男人的种),居然就真的将妻子留在抗战前线拿着票乘着船自己跑路了,这的还算是男人,还质疑萧红“终于在爱对的时候她却要怀疑。”

萧红死后,那男人18年不结婚,作者也是大赞其节操,什么“18载未娶,独卧青灯古佛旁”我呸,18年未娶,那是因为中国在动乱,那男人要逃命好不好。

作者在书中多次申明,那男人不是因为爱萧红才娶她,顶多就是对萧红有好感,在这段婚姻里那男人是“被选择”,没有追求,没有挑战,他是自然而然地被动地接受了毫无准备的婚姻。还说其坚守的只是作为一个人,一个正人君子的原则。

如果下次有男人告诉我,我不喜欢你,不爱你,但是出于责任我会娶你。那么我会对那个男人说,你真是一个正人君子。

如果在危难面前,你丢下深怀有孕的妻子独自逃难,我会告诉你,你真是个好人,爱你就对了。

丫的,什么逻辑啊。敢不敢有点正常的三观。

《此生注定爱就是痛》读后感(五):爱与痛的边缘

爱与痛的边缘

萧红的文学作品和传奇经历向来不亚于张爱玲,只是她的作品不易被大众所接受,相对难读,也无法改编成影视作品。不过,随着去年《萧红》电影的上映,以及许鞍华导演、汤唯主演的《黄金时代》热拍,新版《萧红全集》和《萧红印象·影像》也于近期出版,或许会带动一场“萧红热”,只愿萧红不要也被过度消费。这本《此生注定爱就是痛——萧红别传》抢得先机,可以让读者约略了解萧红颠沛流离、爱恨交织的短暂一生。

既然是别传,这本书的写法不同于一般的作家传记,不是单纯按时间顺序叙述其生活经历,而是以“萧红与家族”、“萧红与萧军”、“萧红与鲁迅”“萧红与端木蕻良”、“萧红与骆宾基”为题的几个章节,分别讲述在她生命中留下深刻足迹的那些人,或者说她的几段感情经历,几个时间段中也有交叉。这本书的具体写法也并非客观叙述,而是夹杂了作者大量的主观感受与看法,不时旁征博引,可见其思维的跳跃性。毕竟不是严格的作家评传,书中很多说法也没有标明出处,若是要做学术研究,必然不能以此书为准,只是想多了解下萧红故事的话,本书还算详细丰富。因为我读到的《那些才女们》等讲述民国女子情事的书,对萧红经历的一些细节语焉不详,和这本书也有很多差异之处。可惜萧红最引以为傲的文学作品,在这本书中仅以十几页的篇幅简要分析介绍,且缺乏理性,更多的是作者散文化的感受书写,难以让读者对萧红作品有更深刻的认识。

作为现代文学专业的研究生,我对于萧红其人其文毫不陌生。几乎每位老师对萧红的评价都很高,她的故事也被一次次地讲述,但在老师们给我的印象中,萧军爱施家暴且大男子主义,而端木则软弱无能不负责任。去年看了《萧红》电影,又给萧军加上了一条容易出轨劈腿、背叛妻子的“罪名”。这本别传中对萧军、端木二人分析得相当透彻,也比较可信。萧军性格本如此,多情霸道又离不开女人。而书中算是为端木“正名”,多年来他被指责为“不负责任”,确实有些冤枉。他对萧红体贴照顾,尽心尽力,只是他在当时就没有给萧红的朋友们留下好印象,他也不愿理会,倒真是有男人的豁达之怀。文坛掌故即是如此,身后事只能任人评说。

萧红的悲剧,与时代有关,更与其自身性格密不可分。读了这本书,觉得她确实太过依附于男人,思想中的男权意识也已根深蒂固,纵然已有觉醒后的独立、自强之女性意识,在那个流落失所的战乱年代,以其一己之力,也难以实现。这本书的结语部分讨论了萧红的评价与接受问题。作者对孟悦、戴锦华的《浮出历史地表》中的观点提出了反对意见。但在我们心目中,《浮出历史地表》是中国女性主义文学理论的经典与奠基之作,回到二十多年的历史现场,这本书的问世意义非凡,并不能断然它是牵强附会。对作家的评价,一向见仁见智,没必要争个面红耳赤。

两个多月前,我和几个同学到东北旅行。我提出必去的地方就是哈尔滨呼兰区的萧红故居和萧红纪念馆。严寒的三九冬日,我们一路站着挤在公交车上几个小时,终于不虚此行。纪念馆中参观者不少,我惊讶地感叹,原来还是有这么多人来看她。几十年前,这参观者中也包括耄耋之年的萧军。而故居则是那座院子,和祖父玩耍的花园、冯歪嘴子的房子、王大姑娘的屋子,都宛如当年。在午后明媚的阳光下,我仿佛看见了当年那个文静而叛逆少女独自沉思……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