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谁在幸福地生活经典读后感有感

谁在幸福地生活经典读后感有感

《谁在幸福地生活》是一本由董璐著作,中国经济出版社出版的283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2012-1,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谁在幸福地生活》读后感(一):一只夜猫的短评

笔者阅时,时值深夜,读完大部,觉得自己像一只走在屋檐上的夜猫,抓住了些似曾相识的影子,又轻轻地将他们放回黑暗里。

在笔者眼中,这是一本清新有爱的书,作者细腻的笔触,丰富的情感,和以社会学方法分析情感的可爱图表,都让人不忍释卷。

《谁在幸福地生活》读后感(二):你在幸福的活着!

谁,改做你。问号,改做感叹号!

与爱情无关的故事有两个,我觉得就是这两个道出水再幸福的活着!

幸福是无忧无虑的幼儿园生活!

幸福不是拦鲨绳,而是靠近拦鲨绳的每一刻,不管你承认不承认,人心目中对幸福的定义其实一直在变化,如果想着明天会幸福,接触拦鲨绳的一刻会幸福,而无视或者轻视现在拥有的生活,那,等到了那一刻,拦鲨绳可能已经又变得遥远了!

认可自己,珍惜当下,你就是幸福的!

《谁在幸福地生活》读后感(三):心里活着的还是个年轻人

第一次见这本书是一年级的圣诞节前后,她送书,一屋子黑压压叫不出名的脑袋,遂决定抽签,结果没中,就此作罢。

第一次读这本书是二年级的圣诞节,忘了为什么心情抑郁,找人借了这本书,看完了觉得世界掉了个个儿,拿了个大顶,下了个完美的胸腰。猫咪丰富的情感生活,花搭搭的阅历,以及那双橘黄色边儿的运动鞋好像就在眼前。当时放下书脑子随即一热觉得这简直就是新时代的新兴女性!直到后来慢慢发现,世上本没有好坏,不同的空间维度里你也许是猫也许是狗,小说本就无真假可言。人不必想着为别人做多大贡献,不给别人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已然是个技术活儿,金子心还是留起来,免得氧化才好。事实是,后来我见着了那双运动鞋,以及橙色的董小姐。

三年级选她的社会学,完成了人生中第一个微电影。期末照大合照,大半夜几个人凑在教学楼二楼给她写信,送了一盆没开的风信子,收到她的回信,被自己感动坏了。别的没学会,大家到是都会唱了《董小姐》。如今我们五个人有的成了兵哥哥,有的进了艺术殿堂,有的马上要去接受资本主义腐化,有的去了神秘的地方,总之大家都没重样,很好地完成了你的diversity的愿望。

写到这儿想起了很多和她的故事,有的有头无尾,有的还没结束,眼巴巴地盼着快快结束的四年终于要到尾声,一个瞬间真希望时间戛然而已,还能回到那些不分四六的课堂上,偶尔听你抒发一下德国芯。有朝一日也许会走过你爱的城市,以及那样就可以分清法兰克福和斯图加特。

最近你总爱说的一句话是:心里活着的还是个年轻人,那么躁动起来吧董小姐,就像你告诉我的一样。

《谁在幸福地生活》读后感(四):那便就这样生活

若说它是一本小说,不如看作是一本泛着情愫的回忆集,凝望着已然逝去的时光,不再留下更多的言语。

在琐碎的生活与荏苒的时光中,一段一段地记录下过往,埋藏在笔触与白纸之间,然后等待它们揉碎在碌碌平和的生活中,直到闲暇的时刻,再打开这本书,然后微微一叹,原来已经过了这么些年。

一段往事凝成一个故事,像多米诺骨牌排列而下,从翻开书的第一页便就意味着第一张牌的倒下,碰撞到最后一张牌,为故事划上并非结尾的休止,进而在若干故事的相互游离中,悄悄地在窥探,窥探着闲适而又郁结的思绪,蔓延到自己生活所能企及的每一个角落,缓缓沉淀下来,不再摆动。

女性的笔触从来细腻,董先生的文笔也不例外,以第三人称的角度讲述着自己过往,絮絮而言,轻缓跳跃。她一直试图跳出自己生活的圈,以说书人的姿态来回眸,甚至希望采取“链接”文章的行为,拆分心绪,蒙太奇手法的并集,掩藏自己不断流露的主观感情,但是她最终仍是回到了第一人称,回到了“猫咪”的角色,情绪的张力不断的增强,自我抒发,使文章复得自然,显现出纯粹的情怀。

也像多数人一样,她探寻属于自己所愿望的生活,在思忖着情感,工作与生活的连结。从她自己,她的朋友和她身边一直往来的人们中,在寻找着自己在三十路上应该有的生活情结,在她看来,这种情结叫做幸福。

她找到了她的幸福,因为她通过数理化的公式不断探寻着每一样事物的得失利弊,她同时也没有找到自己的幸福,她只是看清楚,并非经历与经过的明白,不是吗?

既然是生活,那也便没有必要用公式化的行为去探寻精细的得失,自己经历过那便就是最愉悦的事情,就像是无所事事的美好以及与三浦一起旅行一般,恬淡而又惬意,不用思绪的那么纷繁复杂。

这本书,带出的最多是情怀,它不能用意义亦或是价值来衡量,它给人的是一种生活的气息与状态。

我想席慕容写下的那句:青春,是一本太仓促的书,便是最好的诠释。

《谁在幸福地生活》读后感(五):一盆心灵酸辣罗宋鸡蛋汤

孩子午睡的时候看完的。

这本书不是一个大学老师的闲来之笔,也不是一本现代女性的心灵鸡汤,如果非要跟心灵挂起钩来的话,这本书更像是熬了多年的一盆心灵酸辣罗宋鸡蛋汤,五味杂陈,不同寻常,但滋味丰富。杂感如下:

1,理性的女性的感性故事

看到文章中不时跳出来的各种图表了么,这是一个老师的职业思维习惯还是和一个擅长理性思维的女性描述感性故事时使用的特有方法? 总之罕见,作者这种思维习惯特别适合去做咨询。

2,《拔牙》有意思,跟《德国勋章》中的《止损》有姐妹篇的感觉。

3,作为短篇小说集,我以为每一篇都是一个故事,但是第一篇文章《初次见面》其实并不是一个故事,而是类似一个引子一样的东西,里面有部分书中的文章的小引子,似乎是想通过初见这个共同点把一些内容串起来。感觉其实没有什么必要,反而容易让人困惑,而且那些各个高发初见地点的上榜理由实在有些牵强。其实《失真的记忆》非常适合做第一篇,已经可以透露本书相当一部分内容其实来自现实生活,读者看的时候的体会会有所不同。

4,书中的最后一句话特别应景“就要过春节了,猫咪已经感觉到了一些暖暖的春意。”本书就是在龙年春节前不久正式出版的。

5,作者叙事的能力很强。《“散养”岁月》其实不是很像一片严格意义的短篇小说,但是描述的那些片断栩栩如生,片段间过渡自然,引人入胜,值得一看。

6,最后点个人感悟。是否可以把每个人的生活比做一锅汤。这锅汤从我们生下来开始,我们每个人都得到一口不同底料的锅。开始大家就有所不同,但是以后什么时候加什么佐料什么时候加多少水还是我们自己决定的,最后汤的味道主要还是我们自己弄出来的。我们可以搞得清淡点,也可以搞得浓厚点,不喜欢了可以再多加些水冲淡原来的滋味然后再加别的东西,但是完全把以前的滋味去掉不太可能。我们各自的汤滋味不同,但是重要的不在于什么滋味,在于这汤是我们自己做的,跟别人不同,而且我们自己喜欢。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