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The Sense of an Ending》经典读后感有感

《The Sense of an Ending》经典读后感有感

《The Sense of an Ending》是一本由Julian Barnes著作,Jonathan Cape出版的Hardcover图书,本书定价:GBP 12.99,页数:16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The Sense of an Ending》读后感(一):很有哲理的小说

"The more you learn, the less you fear. 'Learn' not in the sense of academic study, but in the practical understanding of life." (对生命的理解越多,越无所畏惧)。是啊,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越来越不会患得患失,越来越笃定。至少我非常相信"nothing to lose"这句话,因为一个人所拥有的最珍贵的东西,就是身体和装这幅皮囊里的东西了。没有人可以夺走你最珍贵的东西,除非生命终止。

当我们年龄越来越大,我们更加无所畏惧,甚至可以平静地想象自己走向生命终点的场景和心情。可是,当我们回想这一生的历程呢?又会是怎样的心情?这个恐怕很少人会预先知道。这,正是作者想展现的。

关于书名,窃以为是作者的拷问:人们习惯于追根究底,可是,知道真相真的是好事么?事实上,真相往往很不堪,还是不要苦苦追究的好。或许有时没有ending的故事反而更美。这点也是贯穿本书的线索,主人公费尽心思追求真相,到头来只剩唏嘘。

《The Sense of an Ending》读后感(二):Quotes

What you end up remembering isn't always the same as what you have witnessed.

History is that certainty produced at the point where the imperfections of memory meet the inadequacies of documentation.

How often do we tell our own life story? How often do we adjust, embellish, make sly cuts? And the longer life goes on, the fewer are those around to challenge our account, to remind us that our life is not our life, merely the story we have told about our life. Told to others, but—mainly—to ourselves.

《The Sense of an Ending》读后感(三):二手人生

读第一部的时候,有《挪威的森林》的赶脚,六十年代,高中同学自杀,死亡与性......

性与死亡,历史,一个人的一生也是历史(也许标题也可以叫“小历史”哈哈),时间。大概这些就是叙述者在回忆的,讨论的,争辩的。

贯穿始终的是,叙述者在不停的反思他的人生和他青年时期设想的人生——文学作品里一样的人生,两者之间,嗯,也许可以说是落差吧。谁不是呢?大把的文青最后不是都不过如此?

我喜欢结尾,出人意料?简直是让人骇笑皆非,够无稽也够荒诞,进一步将Adrian在Tony 心中原有的形象颠覆到底,更底了。如果说叙述者对自己的人生定性为average,二手人生的话,起码他对于这个青年时期就在思想上卓尔不群的同伴抱有一种——敬意(?)吧,认为他的人生更加接近第一手资料,甚至是自杀,用他和另两个同伴的讨论,都被定性为自己对自己人生的掌控(貌似很酷的),因此我们不难想象到真相揭晓之后的讽刺性,如果我们联想一下当初他们是怎么对另一个因为把女友肚子搞大而自杀的同学做的结论的:he, being about to cause an increase of one in the hunman population, had decieded it was his ethical duty to keep the planet's numbers constant,便更加爆笑不已。也难怪Tony要感到great unrest了,他现在对于“第一手人生在哪里”更加困惑了。

而他已经接近垂垂老矣。

the sense of an ending。

《The Sense of an Ending》读后感(四):Quotes

besides others

* Everyday is Sunday.

多好的墓志铭啊

* Automatically, I ate a chip. Then another. There wasn’t enough salt on them. That’s the disadvantage of fat chips. They have too much potatoey inside. With thin chips, not only is there more crispy outside, but the salt is better distributed too.

这一段让我印象深刻,原因有二:

1. 刚好那段时间我很喜欢吃薯条,并且在不同餐厅尝试了不同的薯条,认为文中的话十分有道理。如果要说得更准确一点的话:决定薯条是否美味的因素除了温度(温度本身很重要,且它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薯条的硬度),还有盐。甚至盐比温度重要。盐量适中的变软变冷的薯条还是可以吃的。KFC的薯条、胖薯条都是盐太少了,因而不好吃。

2. 这段话准确反映了“人在重要关头容易逃避问题,不自觉地将注意力转到一些无关的细节上”的现象。这样的描述很生动。小说通过这样的描述来表现主人公的惊异,是巧妙的。在这一段之前,作者写了主人公与侍者对于能否把手工切的薯条弄细一点的争论,算是铺垫。不过,我不喜欢“小说的每一段话必然服务于某个目的,或者推进情节发展,或者描绘人物形象”的论点。它过于绝对,“必然”意味着“毫无例外/惊喜”,因而显得无趣。我倒情愿作者先前没有铺垫(读到这一段时候突然意识到先前的争论是铺垫,那样的感觉太糟糕了),写到此处突然想起一条关于薯条的宝贵的生活经验,便顺手写了。我觉得,读小说时候,比起发现作者写作技巧不错,意外发现作者也是一个对薯条花过心思且与我结论相近的人,显然要开心许多。

《The Sense of an Ending》读后感(五):是我们太平庸还是仅仅颁发给你一个鼓励奖?

之前在亚马逊. UK 上看到Julian Barnes去年获得布克奖(the man booker prize 2011)的《the sense of an ending》,于是买来读。全书只有150页,size也不大,随身携带很方便。封面采用中国山水画墨染的效果,非常吸引人。正在飞舞的蒲公英一只处在封面左边,让人不觉得产生一种凄凉和孤独感。

作为Julian Barnes,这位在现代文学界里颇有影响的英国作家,出版的第十一本书得到布克奖也不是新奇得事情,况且根据之前他的一生的贡献和成就(比如有三年时间参与过牛津字典的校对和编撰工作),得奖之后众多评论家对此的争议,反而让人反思。每一年度的颁奖是该仅限于当前的作品还是该综合考虑作家的全部成就来判定他或她的水平呢?很多人在网络上发表看法,认为Julian Barnes已经才气全无,这样一本书也配得到布克奖?150页的书在倒数第三页开始揭露谜团,然后在三页里主人公Tony说他明白了大半生寻求的好友之死的原因,明白了其他很多很多。可是我不明白,真的,我一度觉得是因为我读的是英文原版,所以很多语境没母语念的更有理解力。可是当我查看大家在一些比较知名的网站上发表的书评之后,我觉得要不我就得再读一遍,要不就是大家都一样,读完后心里反问一句,就这么结束了?由于只有150页,我觉得怎么的算个中篇小说吧,但是对于它被归类到悬疑小说,我表示有点疑虑。整书分两部分,第一个是说主人公T和其他好友3人学生期间的回忆,第二部分是T中年到退休的反省,以及对好友A当年自杀真相的追寻。

确实在倒数第三页公布震惊信息,但是作为布克奖获得者,加上Julian Barnes多年修炼的文学功底,不会就这么简单吧?Lily的部落格(大多为书评,并且文章被国内某出名办刊杂志收买)里也有对此书的评价,作者表达了对Julian Barnes的失望。豆瓣上也有网民说看到结局反而把五星评价给换成四星了。在豆瓣上我是只给了四星,全书在语句上不用质疑的体现了作者的功底,几乎每翻几页就有一些字句值得highlight。可是我又在想,是否因为我们仅仅是看热闹的读书人,所以才没有深刻理解作者在这本小说里想表现的惊人结局呢?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