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得女人者得天下Ⅰ》读后感精选

《得女人者得天下Ⅰ》读后感精选

《得女人者得天下Ⅰ》是一本由尚道女性营销著作,中信出版的210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2011-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得女人者得天下Ⅰ》读后感(一):女人经济

从今年春节开始关注这家企业和老板,在中国本土算是很具个性和很明确发展方向的宜家企业。所以一直期待其推出的书。

但从书得内容看,前面部分(尤其是国外的一些现象和数据)有复制某些国外书籍的嫌疑,但到了后面讲解国内某些品牌、产品的部分倒是不错。由于关注了尚道的相关微博接近半年,感觉很多内容曾经在微博看过,没有什么新鲜感。

总的来说,书中的观点创新,改变了很多人对营销的看法,但有些概念和内容讲得不够深入,未能更清晰地讲出精髓。另外,该尚道的女性研究院的研究数据做得还是比较好的,思路很清晰,但跟宝洁的CMK还是有一段距离。

无论如何,尚道这种企业是中国本土少见的,有明确的目标和研究方向,定位清晰。奇妹对这家企业的发展还是看好的!期待第二本著作!

《得女人者得天下Ⅰ》读后感(二):好的就很好,说点不好的。

专门研究女性消费者,是一个很新的思路,也是我关注尚道的原因。女性可以作为消费者细分的一个市场,本书给营销人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看问题的视角。

具体来说说这本书:

1.数据太多。此书名叫《得女人者得天下》,副标题是“世界的生意是女人的生意”,于是一大半的篇幅都在列举各种各样的数据来证明女人的生意真的是这么大。

2.自相矛盾。讲到一些品牌盲目开发女性产品,比如为什么小巧的女性汽车、女性手机销售会惨不忍睹?因为女人喜欢大汽车,女人喜欢大手机,那么朵唯就是一个专门生产销售女性手机的品牌,为何书中不见提及?又如,书中又提到女性不需要专属于她们的百货商场,反而他们希望有异性作为他们的观众,那么前面举例的女性步行街、女人商圈缘何会出现?而且作为正面例子表现?这是不是矛盾了?

3.举例不够说服力。品类第一并不代表最好的,女人有时不迷信 第一。举例是蒙牛,自从蒙牛爆出质量问题后,引来信任危机。然而这样的事情不仅仅是令女性不信任吧。既然男人也不迷信第一,那么和“女性不迷信第一”,如何区别?

4.作为一本正式出版的书,编辑能不能上点儿心?水井坊的“中国高尚生活元素”能写成“高档”,难道不觉得“高档”这个词一下就显得品牌很低档么?“很MAN”也能写成“很MEN”,“她们”能写成“他们”,还有就是最后的附图,饼状图里面全是灰色块,完全无法分清……如此多错误看起来真像盗版书,可是这明明是参加尚道论坛的时候他们自己发的……(我免费看着别人的书还说的这么狠毒,是不是太不厚道了?)

总之,除了以上问题,这本书还可以(不然怎么还打3星呢?),依然会关注尚道,期待以后更好的作品。

《得女人者得天下Ⅰ》读后感(三):为什么能的女人者的天下呢?

这本书读起来蛮有意思,观点蛮新颖,很多第一次听到。

为什么能的女人者的天下呢?

自古的江山者的美人,为什么现在得女人者的天下呢?因为女性以俨然成为消费的主力,女性消费更多的昂贵服装,更多精致的鞋子。而且她们掌握的消费领域并不仅仅局限在这些传统的领域。很多女性在家庭里面就是CFO,很多家庭,就是女性做出80%以上的消费决策。这样女性的消费领域就扩张到家电行业。于此同时,对汽车、房子的购买,女性的决策权也越来越大。总之,一句话:如果顾客是上帝,那么god is a girl.

然而为什么?为什么21世纪是女性时代?不对,应该女王时代。

你没看到满街的女白领吗?你没看到到处是开着红色跑车富婆吗?一方面是女性是经济方面的独立,政治地位的提升。她们成为独立、有钱包、有信用卡、还有男朋友的消费者。另外,一个方面是现代人的生活状态,孤独、缺爱、缺乏安全感。孤独和缺爱让女性在从消费中找到这些,找到别人的关注,别人的爱。她们更加关注外貌的美丽,讲究减肥、美肤。缺乏安全感,让女性要求男性有车有房。中国的房价其实不是丈母娘逼高的,是女性那脆弱的安全感需要一个结实的港湾。

另外一个角度是从营销角度看问题的,由于人类已经进入生产过剩的时代,对于马斯洛里面的基层需求,也就是人们可以自己清晰说出来的需求,吃喝拉撒到等。大部分人处于吃饱了撑的状态。但是人们高层次的需求,如爱、被尊重和与他人关联。这些需求并没有被满足,但是这个层次需求和前面层次的需要有所不同。这些潜在需要是市场调查发掘不了的,因为消费者也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所以,正如乔布斯所言,企业应该引导消费者刺激消费者,而不是去傻不拉几地问消费者你想要什么。这样的消费者就和女性的状态很像,因为你总是搞不清楚女人想要神马。

另外扩大地讲,从消费决策层面来讲,你在消费的那一个时刻你就是非理性的,你就是在右脑思考,你就是女人。哪怕是你是胡子拉杂的大老爷们,买东西的时候商品一定触动了你的心。看到很多苹果的粉丝鄙视其他的电脑用户没?看到那些不同品牌之间的口水战没有。你就知道,其实喜欢决定了一起。你管我,我就喜欢,我就非理性,我就买。这也是女性购买的特点,女性所谓因爱而性,喜欢你,可以找一千个理由说服自己购买你。所以书中最后,讲到伟大的品牌就应该和消费者建立联系,尤其要讨好女性消费者,让她们又爱又恨。因为她们是女王,决定你的生死。

总的来说,这本书虽然不胜严谨,但是有自己独立的观点,而且蛮好玩。

《得女人者得天下Ⅰ》读后感(四):她时代女人生意指导书

张桓曾经如是说:

“如果你能以研究心态,全情全力,聚焦一个行业的一个领域,下沉到底,梳理出整个行业某个领域的本质规律,并给出全面系统的分析、规范、解决方案,那么你的研究成果很容易成为行业标准。这个世界上不怕有钱人,也不怕有资源、有经验的人,最怕有心人甚至偏执狂。”

在看过《得女人者得天下》后,我想起这句话。

是的,这是一位有心人兼偏执狂。

我见过张桓一面,他是龚铂洋的朋友,我也是龚铂洋的朋友,所以,有机会碰在一起吃饭,那次,他是专程从广州赶来。饭桌上,聊起微博、营销,他名片上写的是尚道女性营销,我倒是第一次知道还有人专做这个垂直领域,好奇了一把,互相加了关注,回来后看了他的微博首页内容,感觉的确是专业,对女性的研究,非常深入。

身为一枚IT女,我一直觉得,算是比较另类的女性,所以,在看这本书的时候,我也刻意地和自己作一下对比,事实上也发现,其实,并没有怎么脱离女性的范畴,可能形不似,但是神却是。对于情感、氛围的注重,对于冲动性消费的钟情,对于所谓精明选择,追求体验和细节,也都如出一辙,我只不过是把部分习惯,搬到了网上。

在一个历史上难得出现的她时代,女性对于消费的意义不须质疑,但是知道,和深入研究毕竟是两回事,听说张桓的团队专注于女性营销,这个领域虽然不算蓝海,但是能够做到如此深入研究的似乎不多,据说张桓本人对于女性的研究也痴迷到了在常人看来很夸张的地步,这些事让人想起“不疯魔,不成活”,在一个垂直领域,深潜,再深潜,这自然也会形成竞争优势。

在这本书里,能够看出那种专注的势头,边看边思考、和平常所知所闻验证,发现很多现象和道理的确是如此,比如说到办公室里的女性氛围,上周六正好在清华研究院内一位同学的公司参观,她是常务副总,公司装修是她负责的,大胆的紫色和玫红,非常女性化的色彩,和一般高科技公司的蓝截然不同,办公区内悬挂风铃、有优雅的酒吧区,处处体现女性特征,予人深刻印象,相比理性的蓝、灰,的确是更让人有舒适和亲切感。

当然我只是玩票者,并不是做女性生意的人,所以这本书对我来说,只是了解,并没有非常实用的意义,对于做女性生意的人,应该是一本不错的指导书。我欣赏这本书的写法,以及对专业领域的专注研究,这是我需要学习的地方。

如果说弱点,感觉有些部分太散了,不够结构化,不够明晰,作为专业书藉来讲,归纳分明的结构会更有可读性,毕竟这是一个快阅读时代,与其让读者自行归纳,不如帮助读者做好这件事情,让读者一目了然,会有更大收获,也会让书受到更多欢迎。

《得女人者得天下Ⅰ》读后感(五):feminism critique

This weekend I went through a book, called He Who Gets Women Gets the World (《得女人者得天下》), which propagates the idea that Chinese companies should market to women in the 21 century. This book claims that the rise of female status in China makes women the most powerful groups of customers, and many successful companies rise to this change acutely. Admittedly, this book makes a thought-provoking guide in terms of utility, but I think many claims should be checked rigorously.

The establishment of female power is at the heart of its theory. Two things the author mentioned ring the bell. Firstly, women are the CFO at home and they make the purchase decisions on rather than small items, large commodities such as the car, house and luxury goods. Secondly, the world top 500 corporations have made it convenient for their female employees on the facilities and rules.

The author indefatigably mentions that other groups of people, whether young and old, are feminized. They feel lonely and insecure, which is categorized by the author to the female psychology. Afterwards, the author sacredly reveals some underlying rules of female consumption, such as the impulsive consumption, the inclination of mimicry, and the sentimental and perceptual way of thinking. His arguments seem psychologically sound. I pose two questions, however. Why call these features female characteristics? Are these phenomena mentioned in this book really the embodiment of the rising female power?

Many people nowadays feel lonely and insecure due to complex reasons, but why label the search for love and protection as the female behaviors? According Maslow, this kind of desire is universal and inclusive. In addition, he argues that women are dominant at home and consume much in contrast to men, who, he deliberately spares, are dominant at work and produce much. Even though the author bases his foundation on the female power, he consciously assumes that women should be weak and require man’s protection. In fact, the author analyzing the marketing strategy through the lens of men also reflects the subordinate role of women in the workplace.

Although feminists emphasize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women and men is not grave than that among women and men, the marketing strategies turn out to be effective at attracting female customers. These results, once again, show that gender difference develops in the process of socialization. Just feel how penetrating the market influence is and you won’t miss this point!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