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枷锁》的读后感大全

《枷锁》的读后感大全

《枷锁》是一本由(法) 萨冈著作,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8.00元,页数:191,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枷锁》读后感(一):同情这个爱无能的女人

樊尚感性,崇尚精神上的自由。而劳伦斯敏感,缺乏安全感。生活中,樊尚没有给予很多爱的肯定于劳伦斯,使她变得步步紧逼,歇斯底里,最终无法忍受爱人离去的痛苦选择了自杀。

我同情劳伦斯,她爱樊尚,她极力想掩饰自己安全感的缺失,可是爱无能的她只能用金钱来控制自己爱人,因为她怕失去樊尚。但当有一天她发现自己已经不能再用这种办法留住樊尚的时候,她慌了,她不知所措了。她开始说谎,只是为了证明自己还够强大,还想用从前的方式不让爱人离开。可最终爱人无情的,近乎逃离似的离开击垮了她所有的支柱……

我同情劳伦斯,然而不同爱情观的结合,最终也只能以分离收场。

《枷锁》读后感(二):哦,萨冈

人们割舍不掉的是自以为是的勇气,结果却一次又一次的臣服,直到铁链生锈,成为枷锁。他想要逃离,却不舍金钱,她想要放弃,却沉醉于屈服。婚姻,本是一场不公平的选择,无非是各取所需,勉强度日。我喜欢她的文字,一种这就是我的感觉。在现实生活中的失败,只能依靠虚假的存在,让自己有片刻的存活。不过如此悲哀,不过一条性命,在自由意志的选择下,这是对我自己最好的选择。我从不想要努力,我存活的不过是别人所给予的残留。可此漂浮不定的存在,让我充满惶恐,惴惴不安。我似乎,已经拥有我以享尽的资源,于是面对死亡,成为倒数的记牌。懦弱,的确是一个可怕的怪物,心不坚定的人,一定不要尝试。渺小,是对现世的惶恐,而时间的存在让渺小变得更为幼稚。我可不可以带着自己离开。

《枷锁》读后感(三):随便说点什么

“生活就是浪涛,一波平,一波起“。以为迎来了一个美好结局,结果又是闷闷的一锤又一锤,小说中的生活真是无处没有惊,只是不知道是惊悚还是惊喜。突然想起了小学同学录上,有人写上的自己的人生格言”平平淡淡才是真“,不知道这位童鞋是自己想出来滴呢,还是自己想出来的呢~~不管怎么样,这位童鞋还是写了,我却也是一刹那间记住了。都说少年不知愁滋味,我们又怎么体会着平淡如水??

女作者以男士的视角,串联起了整个故事,一个简单的故事,其中的心理描写大段大段,第一次看到这么大篇幅的心理活动描写。劳伦斯的枷锁不仅锁住了樊尚,也锁住了自己,真是可悲。以爱的名义做一些自认为对对方好的事情,无视对方的想法,只会让生活越来越糟糕。生活中应该有一些自由,适当的距离也是美丽的,要知道距离产生美。希望自己若干年后,不要变成劳伦斯这样的女人,不,是现在开始,就不要!!!!

《枷锁》读后感(四):逃不开的牢

他梦幻,又有点现实。怀揣文艺创作的艺术梦想,娶了能够供养他的富家女。他敏感,又有点麻木。过着被全盘控制的生活,几乎没有尊严,却又好像安之若素,没有半点反抗。

他自己觉得活在妻子华服豪宅美色温柔的枷锁里,活在妻子全权控制关心照顾的枷锁里,活在妻子的岳父和朋友的集体蔑视的枷锁里。他与这些枷锁格格不入,却又被牢牢绑住挣脱不开。他以为这些枷锁是强加于他的,但实际上却是他自己心甘情愿钻进去的。

他最后几乎下了天大的决心逃脱升天,也几乎成功了,但在关键时刻,还是对支票手软了。最后的最后,他真正逃脱也是因为妻子放弃了死了,始终也不是他主动逃脱的。因此,他的懦弱、侥幸和想当然,仍然存在。

看看身边,自己给自己的心灵、身体、思维设下重重圈套的人太多了,好像非要与他人一样如此把自己套进去才算是幸福美满,殊不知却是拉低了自己的生存价值和精神层次。

放眼望去,处处都是枷锁。但想不想进去,却是自己能够决定的。没有人能够强迫你,所有的枷锁,都来源于自己的选择。

进,还是不进?

别说无奈非得如此,人始终都是有选择的。

《枷锁》读后感(五):你好,枷锁

“而我呢,当你转头的时候,心如刀绞,你明白吗,无比空虚。撕心裂肺,我用头狠狠地撞墙,我剥掉自己的指甲,我因你而感到恐惧”。

当樊尚对劳伦斯提出要离开的时候,她变得是如此的仓皇、紧张、绝望和无措,与之前的暴躁、易怒、蔑视众人相比,判若两人。在良知和本能的斗争中,樊尚妥协了。当第二天出于愤怒而再次离开,在路上得知劳伦斯跳楼自杀的时候,他以最快的速度调转车头向巴黎驶去,他,再一次妥协了。

”然而,我很清楚,绝望的源头来自我自身,一个缺少力量、自信、轻快的我,一个幼稚的、胆怯的、平庸的我,最终我恨我自己超过怨恨生活本身,因为是另一个我,习惯性地让生活变得如此富有魅力”。毫无疑问,樊尚是一个压抑、孤独、绝望的丈夫和艺术家。受困于生活的桎梏,总是在不停地妥协。人的天性也许是向往自由的,事实上我们都要置身于社会的浪潮之中,随波逐流也好,遗世独立也罢,都会不自觉地套上它的枷锁。在耶茨的《革命之路》中,我看到弗兰克有着与樊尚几乎同样的命运,梦想着与妻子爱波逃到巴黎,去追寻曾经的激情与梦想,当面临升职与加薪的时候,他却选择了妥协,结果可想而知,爱波的意外身亡完成了对他最后的禁锢。

当我们每天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家中,面对现实或者虚拟的世界,可以自由、纵情地宣泄、释放自己的情绪,憧憬美好生活,对未知充满向往。可第二天起床的闹铃告诉我们,生活依旧。不是人人都会像《月亮和六便士》里的斯特里克兰德一般,在争名逐利的社会,面对满地的便士,只有他,看到了空中的月亮。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