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瓷之色读后感摘抄

瓷之色读后感摘抄

《瓷之色》是一本由马未都著作,紫禁城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28.00元,页数:299,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瓷之色》读后感(一):一本很美的图画书

对于瓷色历史的变迁的讲解,马未都没有做到那么细致或者说对于我等棒槌来说,通俗易懂,但是对于所展示的那些美丽的陶瓷的图片,还是要默默地点个赞的。真是美啊。如果这书能够再细致一些,介绍一下图片上的文物的来历或者什么,也许更适合普通的读者吧。

《瓷之色》读后感(二):中华文化的色彩《瓷之色》

中华文化的色彩《瓷之色》

喜欢马未都的书,是因为喜欢这个有趣的老头,能够痴迷于中国文化,并且玩古董玩得非常专业,办博物馆办得有声有色,那个方面都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

马老的书出版的基本上都看了,感觉都很不错,虽然数量不少,但是没有那种七拼八凑注水的产品。不过有几本特别贵的没买。

这本《瓷之色》一出版,就让人很喜欢,马老观察事物的角度都很独特,往往能抓住本质的东西,一眼看得很深,他的很多观点都让人感觉很有道理,当然这种眼光,不仅仅是因为马老的聪明,更是因为多年以来沉浸在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之中,耳濡目染朝夕相处,和我们普通人自然没法相提并论。

中国古代的瓷器是中国古玩中最大的亮点,虽然如我这样的工薪阶层,没有条件在家中摆一件真正的古瓷,但是在博物馆中也看了不少,这么多年来关于中国古代的瓷器的书也没少读,可是还是弄不清楚。书中反复解释的都是,汝、哥、官、定、龙泉、景德镇等等的窑口,还有青花、釉里红、甜白、粉彩、斗彩等等专业术语,其实看过了还是一片模糊。马老从颜色入手,的确独辟蹊径别具一格,其实每种颜色的出现都有当时人们的审美观念在里面蕴藏。

书中把中国古代的瓷器分成十一色,其中青釉占了两章,这样就变成了十二章,分别是黑、白、青、酱、黄、绿、红、蓝、官、色斑、仿生,不过严格来讲,后面三种算不上是颜色,但是也和颜色密切相关。

书很美,美得好像一件瓷器,图片色彩都让人感觉到发自内心的喜欢。不用看,拿在手里就让人感觉到了这本书的分量。

《瓷之色》读后感(三):用心之作

每次在电视上看《收藏马未都》时,都感慨马先生是个极其聪明的人,收藏知识自然不说,社会常识也极其丰富,更有一般人少见的人情世故,世事洞察,硬是把一出平淡无奇的鉴宝节目演绎得生动而有趣。从年龄上说,马先生应该是和王朔,冯小刚等差不多一批的“人精”,出身普通,自小便经历过大混乱,见过各色场面,牛鬼蛇神乱七八糟人等也打交道无数,因为够聪明,所以知道如何趋利避害,即能坚持自己,又不得罪人,还讨得大家欢喜。只是这帮伶俐人各自品性不同,志向有异,这么多年过去了,有的沉寂了,有的转向了,当然大多数在“赚钱”的道路上越奔越远,终不可见。似乎只有马先生,没有离开我们,始终用自己独有的方式坚定不移地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既陶冶了广大老百姓,也再次成就了他自己。

话说回来,从书的本质来说,和各等书比,《瓷之色》也是这两年见到的为数不多的用心之作之一,而不是应景赚快钱的急吼吼的作品,这自然令人欢喜。如果和《百家讲坛》时的“马未都说收藏”那套书相比,此书郑重了许多,没有了文物作伪的小段子,或是买家卖家斗智斗勇的有趣的小故事,更像是马先生的沉淀之作,不矫情,不造作,不卖弄技术,不故弄玄虚,平实之间见大智慧,见真感情,像是这么多年振荡过后,激烈平息的智者喃喃教诲。字里行间,可见马先生对于瓷器以及背后不知名的匠人们,以及所代表的博大的中国传统文化发自内心的尊重和热爱,而且,这种感情是浓烈而深沉的,是渗到血液和骨头里的,如同自己身体一部分一样无法分割,同呼吸,共命运。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本书更“高端”一些,更像是马先生从“颜色”这个特殊的视角写给自己的书,就像是老师自己的备课笔记,或是多年的工作总结,因此本书绝不是百家讲坛似的科普类作品,不用口语,不讲故事,建议完全不懂陶瓷的读者最好做做功课,略有些基本知识,陶和瓷不一样吧?瓷和釉分得清楚吧?釉上彩和釉下彩有什么不同?马先生写的如此用心,读者自然不能懈怠呀。

但即使一窍不通,读者翻开这精美装帧的书籍,静静看上5分钟,哪怕只浏览照片,或许就会被美轮美奂的各色陶瓷所吸引,所愉悦。没错,即使实物没有摆在面前,只是通过纸面,一种巨大的魅力就无声无息地渗透出来了,然后默默地驻扎在我们的内心里。这就是传统文化的魅力,我们身居其中而不自知的伟大传统文化的魅力。

《瓷之色》读后感(四):瓷美,文字美

人生如瓷,或绚烂,或古拙,或精致,或普通,如瓷般坚硬,又如瓷般脆弱,于是爱瓷即如爱人生。

马未都先生的收藏丰富,个人素养更是不一般,连文字都透着精致的美,如这本《瓷之色》,读来不仅可以欣赏瓷之美,亦可欣赏文字之美。

在唐以前,很难说国人对瓷有些实用之外的追求。当然,这很好理解。所谓“仓廪实而知礼节”,生活没有温饱,没人会去想些吃饭以外的事情的。那么,当盛世来临之后,人们终于可以有了温饱之外的追求,这时候,就有了唐三彩,有了邢窑之白,有了越窑之青,生活多了姿彩,瓷器多了颜色。

与唐人的奔放不同,宋人趋于内敛,绚烂的色彩归于平淡的青灰,五大名窑无论是最初的“柴汝官哥定”,还是后来的“汝官哥定钧”,基本都是以青为基调,仅有颜色深浅的区别。当然,就文学意味而言,柴窑无疑是上品,“雨过天青”的评断让人浮想联翩,不过马未都先生把它拉回到现实中的耀州窑,虽使它有了接地气的可能,但失却了神秘的面纱,我还是宁愿它存在于想象中。

汝瓷,作为现实中的王者,无论是宋代还是如今,都是无可争议的精品瓷器。龙泉青瓷早晚期的深青,中期的梅子青、粉青等浅青,反映出的只是青色深浅不同,而汝瓷的青更有一层灰的意味在里面,反映出的是宋代当权者国土沦丧的无奈心态。

官窑,与最有艺术细胞的宋徽宗息息相关,反映了他的道家思想。当然,汴京脚下的北宋官窑已经不可考,但宋室南渡后临安城的修内司和郊坛下却已明白无误的呈现在世人面前。

哥窑,它的前世今生同样是众说纷纭。龙泉的章生一、章生二的传说似乎破解了哥窑、弟窑的不解之谜,然而清宫所藏的传世哥窑与龙泉哥窑事实上相去甚远,于是,迷仍然是迷,我们仍在迷路中前行。

定窑,以白瓷名世,但却不止于白,有黑釉、酱釉等等,产品线丰富。当然,它的历史更丰富,从唐末五代起即有,自宋至顶峰,到元代仍有白瓷的发展,生命力可谓顽强。不过,我还是欣赏不了其他种种的定瓷,唯有白瓷才是心目中纯正的定瓷。

钧窑中官钧的年代目前已被定为明初,民钧似乎可以溯及北宋,但民窑多媚俗,似乎没有官窑瓷器的精致和优雅,不过既然定位于商业交换自然得迎合市场,不媚俗又如何换来真金白银,如何发展呢?

当然还有所谓的八大民窑系统值得探讨,不过我还是最喜欢建窑的黑盏。建盏因宋代斗茶之风而兴,自元以后已经式微,而倭国人偶然得到后风行了数百年。应该说倭国人做事还是认真的,除了把威士忌做到极致超越苏格兰外,在建盏上的成就也是国人不能比肩的。不过,曜变天目之所以被神化,主要还是有哲学意味在里面。铁元素在高温下产生的运动轨迹,似有似无,不可捉摸,与道德经中玄之又玄的理念相近,而现代倭人仿的曜变天目盏绚烂有余、含蓄不足,与原版不可同日而语。

元代的瓷器,由于游牧民族的传统,喜天之蓝,云之白,草之绿,所以这个时期的瓷器往往在这些颜色上有更多的表达,与农耕文明的传统很不相同,说实话,白,我还可以接受,蓝,实在难以理解。

明清之际,瓷器生产的中心已完全迁至南方。明初有龙泉和景德镇,尤其景德镇得天独厚的高岭土资源,让瓷器的精美变得容易非常。但是起于微末的明太祖显然是个粗鄙之人,重文轻武的态度,他的审美水准可想而知。明中期当然有些发展,正如有句评论说的“明看成化清看雍”,成化年间的瓷器水准也是极高的,但是,对于文人们来说,还是更喜欢内敛的宋代青瓷,而不喜欢“俗且甚”的青花。我更好奇的是,当这些文人们看到乾隆朝的珐琅釉之后,不知道会有怎样犀利的评价。

一部瓷器的发展史,就是国人审美的变化史,期间或有人,如宋徽宗、如郎廷极、如唐英等,发挥了他们的巨大影响力,但总体还是有一个发展的脉络,它就是中华文明的发展脉络。

《瓷之色》读后感(五):文化需要闲人

转自本人微博[@子冯的书架]-一周一阅06期

在网上经常看到有人说马未都的书好,也经常看到有人说他不好。说好的人基本都是文化受益者,就是很多东西以前不知道,让马先生一说,就长知识了。说不好的人很多都是文艺青年,或者是伪文艺青年。这些人有的真有学识,觉得马先生讲得很浅。有的纯属是在装,看过几页季黄先生、畅安先生的东西,就以为自己是真文人了,看不起马先生。其实这里没有谁对谁错,关键是立意问题。马未都的书实际上还是以普及文化、推广文化为主,比如说《说收藏》《醉文明》等大部头的书,都是在宣传我们民族正在失去的文化。而季黄先生、畅安先生的东西很大一部分是学术性的,或者是随笔抒情的内容。二者不可相提并论。

其实我在小的时候,家里一点值钱的东西都没有,根本谈不到收藏。当然自己更没有这种爱好,唯独喜欢看书写字。真正爱上收藏与鉴赏是在大学时代。你可能以为我会说,因为看了马未都的节目。那就大错特错了。有一次我在一家书店里闲逛,那家书店正在甩货。厚厚的书堆中有一本大部头的精装书一下就吸引了我,内容是古玩收藏方面的,还是全彩印刷。我只花了三十多就把它买了下来。

那本书很厚,我也没有完整时间去看。里面从陶、瓷、玉、木、金属、漆、珐琅、杂项等一一列举,内容非常丰富,我一时间大开眼界。后来有一天,我偶然看到里面有一张精美的图片,内容是一件圆明园的瓷瓶。我仔细看着这件瓷瓶的纹理,忽然被下面一行小字吸引了。上面写着,成交价¥1600万(年光岁旧,记不清了),收藏者马未都。对于一个寒酸的大学生来说,一千多万真不知道是什么概念,我遂被这位“马未都”先生的阔绰震惊了。亦因如此,我才开始搜集此人的信息,再后来开始看他的节目。

马先生是老北京,说话很有腔调,总带着一股幽默感。同袁腾飞、纪连海他们这些人一样,满嘴京片子。你有时候听他讲东西不像在授课,倒像是唠嗑。他是一种典型的“虫子”出身的收藏家,就是很钻的那种,不似豪门阔少挥金如土,搬回家来看都不看一眼。这让我想起了老北京的琉璃厂、老天津的沈阳道。有一类人天天“住”在里面,是不是宝贝都得瞅上两眼。遇见赝的自己不买,也捎带劝劝别人。遇见好的不着急,非要冷嘲热讽一番,然后使劲砸价,最后还像是很不情愿的买回家去。每天腻在那里,青年时的马未都大抵就是这种人吧。

我家有一堆马先生的书,但从不把他的书看得那么艰辛。在我看来,他的书更像是古代文化常识。从他的字里行间,我能感受到一名穿梭在稀世奇珍中的人,对传统文化有着别样独特的情怀。同时也衷心的感谢马先生,令我的眼界大开。以前看王力先生的文化史,就觉得写得太少不过瘾。现在看完马先生的书,真觉得自己充实了许多,发现很多生活中常用的东西原来皆有不平凡的渊源。更可笑的是,自此以后,古装剧我基本上是不看了。如果真以我今日之眼界来看待那些“天马行空”的古装片,那基本上都可以划到穿越剧这一类。

《瓷之色》一书是我这次重点推荐的。因为本书装帧非常精美,可以说书的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我们看瓷器文化流传千年,柴、汝、官、哥、钧、定,再隽永的语言也无法表达出其中一种的色彩。同样,再华丽的文饰也不能渲染出其中一种的美感。只有图片能告诉我们,china是这样的美。毕竟,文化就是要给人以美的感受。马先生后又于2013年出版《瓷之纹》两卷,也都是精品。

老北京有一批人,和马未都一样,对各种玩意儿如数家珍。珠子、把件、笔墨、珍玩,哪种材质好、产地何方、什么年代、是不是仿的。即便是真正的书画家、艺术家也不一定比他们的知识渊博。这些人大多上了年纪,有的混出面目,俨然收藏家之名。有的磕磕绊绊,最终埋没在秦砖汉瓦的石砾之中。诚然际遇不同,但中华的珍玩艺术却在这些人的推杯换盏之中悄然传承着。可以说,这些民间收藏家为传承文化作出的贡献不容小觑、值得钦佩。可悲的是,时代终将变迁,今天如马未都这样的“闲人们”已经愈发稀薄了。当越来越多的淘宝人黯然离开琉璃厂的地界时,民族的艺术也即将走到它的终点。

2014年12月24日 笔者于雨鉴阁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