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大地的成长》读后感100字

《大地的成长》读后感100字

《大地的成长》是一本由(挪)汉姆生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元,页数:35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大地的成长》读后感(一):吉斯勒是大地的保护者么

1、神秘的吉斯勒总是在关键时刻出现,做关键的事情。

2、艾洛克和英格尔都见到过山神(魔鬼?)。

3、每对原始土地上的男女都是通过帮佣,自然结合。

4、每个生育的女主人都有弄死新生婴儿的事情。

《大地的成长》读后感(二):纯粹

说来也有趣,这本书是自己大学时期,心中怀有着为自己脸上贴金的想法,以虚荣的开端所买下的诺贝尔获奖文,却在后来的时光里发现,自己和这些文字真的是一点也配不上。躁动的心沉不下字里行间所表达出来的故事,读完这本书也是以一种囫囵吞枣的姿态刷完的。

就以这样的开端来评价这本书,能让自己以一种没有味道的感觉读完一本书,期间没有难受,没有不喜,也没有欢喜,也算是奇特了。

只是后来的自己也逐渐的明白了,诺贝尔是诺贝尔,西方人是西方人,我若没有那样的文化环境,如何强求也只能体悟到那文字之美,那想象力之丰富,却始终是难以越过文化的鸿沟去感受之所以为之诺贝尔的光环。

《大地的成长》读后感(三):像大海一样的作品 广袤美丽 时起风浪 也深不见底

一本小说,一部史诗,浩大无垠,这是目前我见过最棒的由小见大的故事。

是人类诞生的故事,从一对男女,到下一代,到新的居民;

是社会诞生的故事,从土地,到建筑,到交易,到政治,到法律,到制度,到道德,到延续;

是人与自然关系的故事,从人类的聪慧与创造,到自然的永生与广阔,再回到人类的渺小与平凡。

艾萨克——开拓者,将荒原开垦为农场,他是这一切的开端,从吸引来一个女人,到诞生下一代,到吸引别的居民,到最后成为一名“大农场主”,但他始终只是默默耕耘,做好自己的事,做好自己想做的事。

艾勒斯——艾萨克大儿子——社会年青人代表,为城市所吸引,虽胸怀大志却无能无谋,虽贪婪盲目但善良单纯(也:蠢)。“百无一用是书生”正好用在像他这样有些许知识却无技能、无谋划、无智慧的人身上。

塞维特——艾萨克小儿子——传承者,他继承父亲的勤劳、单纯,继承耕耘建设的技能,同时也更年轻有活力,就如吉斯勒所说:“是大地上需要的人”,是人类永生的传承者。

吉斯勒——思想者,前任区长,从政客到商人到“神秘人”,每一次出现,他的角色都在转变,一开始我对他嗤之以鼻,以为他贪婪固执,后面每出场一次,对他改观一次,聪慧、包容、豪迈等等,最后关于永生与自然的谈话直接将文章深意挖出,平摊于读者面前,冲击性还是很大的。

下面是我觉得比较遗憾的地方:

①情感淡薄。与作者处于不同时代,有些内容在道德情感、制度体系上难以赞同:见异思迁、杀婴、由利益组成家庭、法庭随意性等等。

②女性刻薄。作品对女性描写的是否有些许的刻薄,文中出场的几名女性,除了传承与创造,我还没能看出别的深意;另一方面虽然区长夫人一席发言为女性承受的生活压力与社会偏见作了辩解,但整部小说对女性形象的描绘是中性偏贬的,几个占主要内容的女性突出表现有:生产生活单一、对欲望贪婪、对权力低头。

因此即使是这样一部浩大的作品,我还是有五分之二的感情不能苟同。

总的来说,不从历史、政治以及作者情感倾向角度出发,这本书值得好好看、重复看。

《大地的成长》读后感(四):《大地的成长》解读大地,深入人性

众所之知那些个可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作家很是拥有着为世人所钦佩的文字创作能力。他们不仅仅是在创作,他们更在于开辟全新震撼人心的文字效应。而能够将那些个出自不同诺贝尔文学奖作家的作品搜罗集结成一个书系的作品集锦更是值得爱书之人拥有收藏。在这个越来越多忽略文化底蕴感知的年代,我们其实很应该来分享和聆听那些个来自于著名作家的文字精品。

读品联合很是精心地为我们爱书之人奉献上了一套诺贝尔文学奖作品典藏书系。很是幸运,我收集到了《大地的成长》和《鼠疫》两本书册。尽管了解诺贝尔文学奖的在文坛的重要地位,但是以前我并没有真正深入地阅读此类的相关作品。所以说可以这样系统性地完整阅读很是让我收获到了不少以往未曾有过的阅读快感。

尽管是翻译作品,但是编者很是考虑到阅读群体的广泛性和作品的推广型,所以无论是关于作品的定位,还或者是作家的介绍,亦或者是作品的精髓所在都逐一单独有着相关的点评。地球上的人们都无时无刻不赖以生存的大地或许在很多人的眼中并非有着太多的话题。然而,汉姆生却在他的《大地的成长》为我们揭开了一个全新的有关于大地的篇章。灵气的作者自然了解大地只是一个客观存在,它没有语言,无法沟通,无法表达。于是乎,作家汉姆生另辟佳境地借助人们的角度来重新展现着他心目中饱含深意的大地形象。以文字的精妙,思想的前卫,精神的独创,创作出了划时代的巨著《大地的成长》。在这片大地之上,有着借以生活的开荒者。开垦土地,饲养牲畜,林中生活,生育儿女-----简单平淡的生活背后其实掩藏着伏笔。无言的大地,却是以最为深入人心的另一种独特语言讲述着独属于土地的故事。土地还是这片土地,只是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在变化。有人会在这片荒野中自由自在地生活,也有人却执着不悔地让现代文明侵蚀一切。平静只是表象,平静背后其实更是疲惫与无奈的蠢蠢欲动。终归有那么一天,大地的成长有着众多其他因素的干扰;终归有那么一天,大地的成长需要付出因现代文明到来的侵蚀。不可否认,平淡的故事背后其实蕴藏着深刻的深意。解读我们熟知的大地背后,其实更是揭开着由大地而衍生出来的人性表达。世界在变化,大地在成长,成长的背后终归有着代价的付出。在文字表层的背后其实更是一个来自于作家掩藏深处的社会变迁。而这些内层深意,假若没有作家如此深层而精彩的表达,我们书外的读者断然无法领悟和感知。也许,这便是本书真正当之无愧称得上是精典的缘由所在。这个世界因为有人的存在而在变迁;这个世界因为有文字的存在而显得深层;这个世界因为有汉姆生的《大地的成长》而让我们见识到了文字展现的丰富内涵。

《大地的成长》读后感(五):一至四章读后

读完第四章,汉姆生用朴实、没有评论、不带抒情的客观叙述风格缓缓铺出一种最真实的、最简单的拓荒生活。

这就是中国文人所向往的“返璞归真”。但是文人所向往的返璞归真带有理想化,浪漫化的色彩。文人归田往往带着一大家子,再少也还需要一个书童仆人来照顾自己。文人自己的劳动能力是不高的,主要负责的是精神部分,肉体部分大多还是要仰仗劳动人民的帮助。文人可以天天吟诗作画,为自己也为别人描绘一种理想中返璞归真的田园山水生活,间或自己种种田,但却是劳动为辅,思想情趣为主。若真要靠一己之力在大自然中耕种来养活自己,却力不能及。因为文人从小受教的就是诗书这类文化活,而不是从事身体力行的体力活。所以读中国 文人的田园生活难免把真实的田园生活想得太浪漫、太理想,缺少劳动的艰辛,未免带点虚无,落不了地。

而在汉姆生的笔下,我读到了简单而又真实的劳动人民的生活。

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来到一片无人涉足的荒地。他们在外界的人类社会中,都属于歪瓜裂枣型,讨不了好,而到了这片荒地,在大自然中生存,他们称得上能干的人。有强健的体魄,永不停歇的勤劳劲儿,虽然在外面也许算不上聪明,但在大自然中却足以称得上聪明、灵巧、能干。男人自己搬石头,砍树木修起了一片房子,开垦了广阔的土地耕种;女人不仅会种菜养牛羊制奶酪用羊毛做被褥毯子,还会用织布机织布。所有的生活必需品都是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做出来的,或者用砍来的木头树皮到外面的村子交换来所需的牛马,工具。从最初男人带了一把斧头,然后等来了一个女人带着一头牛,他们用自己的劳动从大自然中获取,慢慢的有了房子、牛羊甚至马车,还有了三个孩子,有了各种工具甚至织布机,各种生活必需品应有尽有,甚至连钟、煤油灯这样的“奢侈品”都有了。

这样勤劳能干的两个人,个性又都朴实简单,没有私心眼,也从不过多的互相猜疑。看着汉姆生笔下两人笨拙懵懂的感情体验,生活点滴中所耍的小聪明、小狡诈,不禁觉得很开心,两个“傻人”真是简单得可爱。

在这四章里,两人在与世隔绝的大自然里,除了每天为生存繁衍而劳动,别无它事,别无杂念。这里,只有两个人与自然,唯一一件要遵循外界社会条条框框的事情,就是他们还去办了一次结婚手续,以及给孩子接受“洗礼”。这就是最简单、最充实、最脚踏实地的生活,虽然辛劳,但并不贫苦,物质虽然不富裕,但也应有尽有,欲望只是为生存繁衍所需,别无他求。人只要有勤快的双手,就能从丰沛的大自然中得到回报,而付出的劳动与得到的回报是直接的,中间不会被别人争夺、剥削。当关系简单到只有几个人与大自然时,最初、最原始的状态就是这样的。

人如果处在原始的自然状态中,保持这样简单朴实蒙昧的状态就好了,这就是老子赞同的最佳状态。而当人类社会变得越来越复杂后,就离这种朴素简单的状态越来越远。而想要回到这种状态,我们需要不停得做减法,却发现是难以回去,因为要将加诸身上的种种尘埃一一拂去谈何容易。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