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庄子今注今译读后感摘抄

庄子今注今译读后感摘抄

《庄子今注今译》是一本由陈鼓应著作,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页数:1043,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庄子今注今译》读后感(一):《逍遥游》篇

读《庄子》第一篇《逍遥游》,找了商务印书馆出的两本书对照着看,作者分别是曹础基和陈鼓应。

看到第二段,发现有一字两本正文不同:搏/抟扶摇直上者九万里。陈采用“搏”而曹用“抟”,前者依据世德堂本,章炳麟亦说“作‘摶’者形误,风不可‘摶’(注:繁体字‘抟’写作‘摶’)。可是我觉得还是应该‘抟’(摶),盖能扶摇直上九万里非螺旋形上升不可,这才有力量。就如子弹的飞,枪膛里是螺旋形构造。我不知道火箭

《庄子今注今译》读后感(二):梦蝶的那个午后

如今已成熟到 必须读着书,写着字才能思索 2016.9至今, 这本庄子陪我度过无数个上下求索的下午 内外均手录一遍,熟读数次 先人教诲与凡尘种种皆历历在目 如今终于快至结尾,好像明白了许多,又好像什么都没有抓住。唯知此书伴我一载,终于偿了通读庄子的夙愿,也最终将我推向了人生的另一番境界。不敢说较之以前如何如何,但终究在我人生的死路里生生开辟出一条生路。

活着,活下去,快快乐乐,自由自在,精神活泼地活下去----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仅此而已。

PS:陈鼓应先生这个版本的特点是文辞的解释比较少(有许多比较生涩的文言词汇是没有注释的),而注重概念和意义的解说(对于书中许多故事的寓意和特定词句的哲学含义有比较清晰的解释),但是正文后附有现代文翻译,翻译主要是根据陈先生的理解来翻的。总之相对来说,这版庄子是比较适合初读者的,但最好有一定的文言文基础。

再啰嗦一句,商印的这版为正文繁体,注释和翻译简体;中华书局的版本是均为繁体,对繁体不熟悉的同志慎选。

《庄子今注今译》读后感(三):还是中华的好

这本是最新修订的,比中华的新。但是,这本书太奇怪了。正文是繁体,注译是简体,就没见过这种不伦不类的书。这么奇的书,真是见所未见啊。

可惜啊,不知道是谁想出来的主意。可惜了一本好书。

目前看来,还是买中华的那套,比较好。

http://www.douban.com/subject/1051919/

价格还便宜些呢。

感觉,陈的这本,不如那本《老子注译及评价》,可能是《庄子》篇幅比较大,比较不着边际以及跳跃性,不太好把握吧。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3.0 Unported License.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3.0/

《庄子今注今译》读后感(四):探究莊子的語言悖論

莊子對於語言始終保持著一定距離,在一定意義上「反對」語言的同時,他卻展現出了無與倫比的語言運用能力,即「寓言」、「重言」與「巵言」的運用。這兩者之間的矛盾非常明顯,形成了一種悖論。本篇的重點並不在具體的語言分析上,而是討論這個有趣的悖論。

一、對於語言的基本態度

總體來看,莊子對待語言持有一種謹慎的態度。儘管《莊子》一書中多處涉及語言問題,但莊子討論的核心在道,而不在語言上,所以莊子並未建立完整的語言思想體系。

莊子在《知北遊》一篇中引老子之言「道不可言,言而非也」[1],即意在說明通過語言表達出的道往往會走樣,因而道不可作為言說的內容。《人間世》篇也有論述「言者,風波也;行者,實喪也。夫風波易以動,實喪易以危。故忿設無由,巧言偏辭」[2],意在說明語言的性質會發生偏差引起變化。《則陽》篇所言「善言伐齊者,亂人也;善言勿伐齊者,亦亂人也」[3]也即此意,語言表達建構的虛擬現實有可能擾亂人心而間接影響到真實的現實世界。關於語言的局限性將在第二部分細說。

顯然莊子意識到語言可能帶來的負面作用,但他並未就此下判斷否定語言的作用,而是深入反省人類的語言表達,提出了特殊的言說方式,也就是為我們熟悉的「三言」。

二、語言的局限性

筆者在查閱一些資料后,發現古今各家在論述莊子的語言思想時皆從「道」入手,但莊子的「道」究竟指向為何,是否與老子所說的「道」一致,各家各有不同見解,使得莊子的思想更加撲朔迷離。因而筆者便僅依據自身有限的經驗表達一些觀點。

先來解決「道不可言」的問題,此處先不去細究「道」具體指什麼。《齊物論》里說「一與言為二,二與一為三」[4],剛開始以為這裡說的僅是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道理,又疑問這裡為何強調「言」,原來一旦言說那麼「一」的整體性就遭到了瓦解,在言說的同時出現了言說之物,這個言說之物並非那個被言說的對象,於是生成了「二」,也就通過「無法言」印證了「不可言」。

其次,「道」也「無需言」,「道」乃是第一因,是無需表達也無法表達的。而同時語言無法擺脫時空的束縛,即時間的開始結束與空間的有無關係著語言的生成與發展,相對于「道」的抽象與無限,語言無疑是具體與有限的。

其三,語言出自人類自身,必將帶來其限制。人類試圖通過語言來盡力做到客觀描述事物,但很顯然在這個言說的結構中,即語言聯結著物質世界與人的思維認識,「語言」需要通過兩層轉換,才能以語言的形式表達出來。而此時的語言顯然失去了真實與客觀。聯繫尼采所言「哲學家的偏見」,將其推演出去,語言中存在的成心與偏見實際是每個人都無法避免的。

三、作為人類的反省

眾所周知,人類天生對向外輸出信息有所偏好,筆者稱之為「證明自身存在的輸出傾向」,而這樣的輸出方式便是語言。在《齊物論》中莊子在對自己的言論進行反省后,還是不得不回到有所說「今且有言於此,不知其與是類乎?其與是不類乎?類與不類,相與為類,則與彼無以異矣。雖然,請嘗言之」[5]。

莊子在對自身的語言反省後,在「言」與「不言」中做出妥協。他提出了獨特的應對方式,以「三言」的表達方式來言說,即「寓言」、「重言」與「巵言」。

雖然莊子認識到語言的局限性並進行了反省,提出了三言的應對方式。但是他仍沒有直面解決提出的問題,即既然道不可說,為什麼還要說「三言」?語言一旦成形,仍然會具有前面所分析的局限性。

莊子提出了語言的悖論後,似乎又在表達說什麼並不重要,以怎樣的方式言說才重要的觀點,即將說什麼的內容問題轉化為怎麼說的方式問題。按這樣理解莊子便無形中消解了語言的表意功用,言與不言都無關緊要,只要體悟「道」就夠了。

[1] 《莊子今註今譯》,陳鼓應注譯,商務印書館,北京,2007年版,下冊,第668頁。本篇文章所引《莊子》原文皆出自《莊子今注今譯》,下同。

[2] 《莊子今注今譯》,上冊,第146頁。

[3] 《莊子今注今譯》,下冊,第778-779頁。

[4] 《莊子今注今譯》,上冊,第88頁。

[5] 《莊子今注今譯》,上冊,第87頁。

習作而已,貽笑大方。

18年5月8日寫於台北

《庄子今注今译》读后感(五):庄子之我见

(初读庄子是大二的时候,当时上大学语文的经典诵读课,介绍了《史记》、《论语》、《诗经》、《庄子》等古代经典,(感觉我是读完了高中了才对文学有兴趣了...可能是因为以前基本没有条件也没有意识要读书的缘故)于是这些书都下到kindle里面读了挺长时间,但回想起来,当时读完庄子也仅仅是对于庄子的豁达超脱、鼓盆而歌、相忘于江湖、有涯无涯、无用之用和曳尾于涂中有了一点隐隐约约的印象,曳尾于涂中一度被我在网上用作昵称,而以前是怎么想的已经不得而知(可能压根就没有思考过吧),以致于再次读的时候一度怀疑我是不是读过它hhh。

再读庄子是前段时间在自以为无法突破阶级的限制,不得不接受“宿命”的时候,想着再读一读庄子调整调整心态。再读庄子使人内心平静, 且体会更加的深刻了。简单谈一谈自己读完庄子的一些感受和理解,不是对庄子观点的总结,毕竟达不到那样的高度...)

最让我动容的是庄子的“相对论”的观点和大世界的世界观,两千多年前庄子就能突破“人”的视角从万物的角度来看世界,实属了不起。逍遥游读了蜩与学鸠对话鹏之后我感触颇深,一度认为自己是蜩与学鸠的身躯却有着鲲鹏的想法,并且自觉认为鲲鹏是高一等的,但读了后面的篇目了解到庄子万物齐一的观点,从自然万物的角度来看,蜩与学鸠的小大之辩、北海若与河伯、坎井之蛙、夏虫、朝菌、蟪蛄等等,不过是天性不同和所处的环境不同,并无高低贵贱之分,而嫠牛不能执鼠、梁丽不可以窒穴、骐骥骅骝捕鼠不如狸狌、鸱昼不见丘山等,万物各有所用,于是像蜩与学鸠笑鲲鹏那般“自贵且相贱”是不可取的,如夔怜蚿 ,蚿怜蛇,蛇怜风那样“适人之适而不自适其适”是没有必要的——要自适但不自以为是!

时空观:

相比于老子重在把握对立演变的规律,庄子则是在对比当中看到所有的东西(全局)。 读秋水篇的时候通过北海若与河伯的对话,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世界一下子就打开了,人在历史长河之一瞬,于浩瀚宇宙之一点,让人联想起《三体》、《星际穿越》等的宏大世界,像北海若那样能摆正自己的位置甚是可贵。

逍遥的观点:

可能“道”和“逍遥”的层次太高(立意过于高远),没有什么共鸣,但“曳尾涂中”、“泽雉啄饮”还是能够把握的,“吾丧我”那样的精神状态还是能心领神会的。

社会观:

儒家更关注人和人的社会,而道家更关注人本身和自然万物。通过骈拇、马蹄、胠篋篇,庄子的理想社会是回归自然、没有人为干预的社会。但我之愚见,骈拇枝指等在人的社会中看是多余的东西,仁义则不是,于个人本然则不是多余的,仁义是之。由于庄子是站在自然一体和个人的角度来看世界,于是庄子非“仁义”,而“仁义”至于人类的社会则是不可或缺的,同宗教等一样,都是组织把握人类社会的一种手段。人在求其较好的生存和发展的情况下是需要依附社会的,族群和社会是发展进化的产物,人完全脱离社会融于自然在物质上是困难的,所以庄子的理想社会只能是“理想”。既是理想,则不免回归现实,在乱纷纷的人世间,庄子也提出了处世之道:人们往往站在片面的角度、怀着成见之心来看问题、互相争辩,但既然万物是齐一的,于是就不要去争辩,站在全局的角度来把握事物,做到游刃有余。理解“无用之用”,不被当权者所用,从而达到不损其身,不得不处事的时候,要“知穷之有命、知通之有时”,做到“弦歌不辍”“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达到“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的境界。

生死观:

从万物二元对立互相转化的角度来看,生死只是正常的自然的变化,所以“不悦生、不恶死”,做到“安时而处顺”。

有用和无用:

并没有绝对的有用和无用,外部环境、本性不同,有用无用就不一样,关键是不要让“有用”损害到自身本性。

最后一个比较有意思的,也是同我的一贯想法非常契合的:

“予恶乎知说生之非惑邪!予恶乎知恶死之非弱丧而不知归者邪!丽之姬,艾封人之子也,晋国之始得之也,涕泣沾襟;及其至于王所,与王同筐牀,食刍豢,而后悔其泣也。予恶乎知夫死者不悔其始之蕲生乎!”某一个时刻某一个环境下只会发生一种情况,假设什么的是没有意义的,因为那样的状态是独一无二的,在时空的维度里不可能存在相同的状态。所以还没有到来的事情,谁也说不准,而已经发生的事情,就是确定的事情,不存在“如果”、“假如” 这样的说法。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