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中国的风景与庭园》读后感100字

《中国的风景与庭园》读后感100字

《中国的风景与庭园》是一本由[日]后藤朝太郎著作,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8,页数:23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的风景与庭园》读后感(一):风沙穿过你的眼

如果中国的风景是个风韵犹存的女郎,那么写过她的日本文人们则像旧爱。

内藤湖南是个曾经跟女郎相爱的风流人士、而如今只剩惘然。他也曾一时情动,却原来是逢场作戏。他看美人的目光带着嫖客看长三的三分势利,两分排揎。

后藤朝太郎则是真爱,是微末时的旧时相识。是两小无猜、邻里一文不名的穷小子,却也有着一颗真心。他有一腔实打实的温柔,在美人落难时伸过去一只不离不弃的瘦削的肩膀,有一碗羹汤二人同饮的相濡以沫。历史的动荡之中,美人迟暮之时,他是仍能爱她皱纹的真诚。

于是读后藤朝太郎游历中国的风景与田园,就有一种朴素的熟悉感,让人时常忘记他是一个正在游历外国的外国人,反倒觉得很像一个亲切的、并不追求对专业知识的普通国人游客。

比如他说到中国的河流、给人最直观的印象是其浑浊的颜色。于是被读着中国的美妙诗句大老远来寻景的异国观光者不免有遇到了“照骗”的感觉。这种感觉其实我小时候也有,比如小学三年级去爬泰山,我带着巨大的期待去、一路上背着描写泰山之雄伟的诗文,摩拳擦掌、激动万分,到了山脚下抬头一看,好家伙,感情我就是来爬台阶的,一爬还爬一天,到顶上也就一个破庙。

又比如去金山寺,满脑子闹腾着白蛇和法海斗法的画面,到那一看,一个破庙里头放俩破蛤蟆,一堆财迷围着扔硬币。想来这种期待和实际的落差感,放在远道而来的国际游客身上会更明显。外国人如果冲着“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的意境寻访寒山寺,不免会被这个灰不溜秋、尘满面鬓如霜的地方感到失落。再美的风景也难与人的想象与激情相比肩,更何况是20世纪初积重难返、垂垂老矣、年久失修、几乎成了个破落户的中国。如今的日本游客会困于“巴黎综合征”,那时的日本游客也难免困于“中国综合征”。这可能是远道而来的游客与国人的区别之一:中国的游客浸淫于讲求”意境“而不追求”实感“的中式美学,明白诗句、典故、山水画同眼前风景的差距,知道风雅在于自己的引申。而对于怀抱着期待远道而来、忍耐了舟车劳顿、投入了大额旅费的外国游客,尤其是对中国文化有所了解的外国游客,失望在所难免。因为中国之美,原本就不在于一打眼的惊艳,不是激情的产物,更不是光源氏幼女养成式的趣味。中国之美是完成时的美,要体会她,往往在于点滴之间的积累,是那种过日子的浸淫,是在忍受磨合、耐受她不见得那么美的地方之后仍旧愿意欣赏剩下的美的很实际的思路。我老了以后反而很喜欢镇江,喜欢它小小的城市很慢的速度,喜欢在北固山晃荡晃荡、想想这里曾经见证的战争。

这本书里的照片也很有趣,给现在的读者重现了湮灭在时代中的野趣。后藤到访的很多地方我都去过,然而我看到的苏堤春晓、平湖秋月无不是以水泥为脚注、以人头攒动为填充。反而是一个世纪前的老照片,记录下了中国的风景在荒芜和无人静谧中的模样,这种模样里透露了旅途的艰苦,却也有一种远超于今日人造景区的自然的美。风沙与凋敝,寥落与孤寂,都更有自己的模样,也更接近诗句和典故中的模样。

反倒是孔庙的那一张照片,几乎跟我小时候去孔庙时的印象一模一样。老树、汉白玉台阶、石碑和飞檐。明明已经过去了一百年,却好像时光只是穿过了人的肌理,没有留下任何痕迹。

《中国的风景与庭园》读后感(二):温情怀旧:日本作家眼中的中国风景与庭院

庭院对中国人而言有许多意韵深远的情感,是欧阳修在《蝶恋花》中感伤“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望所欢而不见,感青春之难留的凄清心境;是秦观在《阮郎归》中抒发“湘天风雨破寒初,深沉庭院虚。”除夕之夜难眠的孤寂苦闷;是叶梦得在《虞美人》中感叹“晓来庭院半残红,惟有游丝,千丈袅晴空。”人生与生命律动的思索。是苏轼与怀民“相与步于中庭”的自我排遣和乐观豁达。 《中国的风景与庭院》写出了日本作家眼中的一百年前的中国山水风景与庭院文化。作者十分欣赏中国的江南风情,遇见了几年来盛行的江南古镇旅行。甚至如今中国旅游文化的所有细节都在作者对于中国江南风情的预测之中。阅读这本书,有利于我们系统理解园林文化的发展。 作者漫步了中国的名山大川,对中国的风景名胜热爱之情到了执著的地步,他的足迹几乎踏遍了全中国,也通过实践积累了大量第一手的民俗资料,对中国民俗文化的介绍深刻而生动。 与南方的风景相比,北方的风景更以人文建筑遗址作为特色,具有伟大的艺术景观价值。比如说北京的城墙,天坛的祈年殿,紫禁城的宫殿,这些艺术价值足以列入世界伟大建筑之林。 作者还分析了中国古代文人的风景观,讲述了中国风景观赏论的特点是过于夸张,有时候没有经过实地考察,夸张的语气常常超越了实际考察的笔触。比如宋代米芾《潇湘八景图诗》记录了洞庭湖绝美的风景,事实上的画家自身可能还连洞庭湖的入口都没有去过,只是凭大脑想象作画。比如李白在《早发白帝城》和《峨眉山月歌》里的吟咏,作者当时观月赏景,见到如此壮阔的山水风物时,也难免望景抒情,留下珍贵的想法。 比起人工雕琢而成的庭园,大自然不加修饰的景色更加美丽,这是自古以来中国文人墨客追求的风格与情调。在中国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无论建造了多少的名园,或者荒废或者因战乱遭到破坏或者淹没在历史的烟尘之中,这实在令人可惜,并且无奈,这也提醒了我们应该自觉保护自然与自然建筑和人文景观。 作者较为详细地记录了中国北方、华东和华中地区的山水风景,真情流露之中为读者介绍了中国的庭园以及文人画的庭园,还分析了中国名园的现状,在观赏庭园时留下的深刻印象,并且对未来的庭园展开了想象。

《中国的风景与庭园》读后感(三):后藤朝太郎于20世纪初在中国的游历见闻

后藤朝太郎(1881—1945),是日本昭和初期『汉学第一人』,被称为“中国通”、汉学家,他在中国文字学、语言学、民族学等领域均具有较高的造诣。

后藤朝太郎在27岁时,以游记随笔形式书写了这一本介绍中国风景和庭园文化的优秀书籍,于1928年出版。

比如,清朝嘉庆年间,被选为天下奇观的九景有:沧海日出、赤城之霞、峨眉之雪、巫峡之云、洞庭之月、彭蠡之烟(鄱阳湖)、潇湘之雨、钱塘之涛、庐山之瀑。

作者认为,如景胜名称所示,景区被赋予了浓郁的文学色彩和历史联想空间,增添了更多人文成分,也对提高景区声望寄予了软性力量。从风景特点来说,江南水乡范围广袤,山水灵秀,极具优美之情趣,而潇湘八景则极具代表性,可称江南风光之首。

古时的潇湘八景主要为:永州城东的潇湘夜雨、衡阳市回雁峰的平沙落雁、衡山县城北清凉寺的烟寺晚钟、湘潭与长沙接壤处的昭山的山市晴岚、橘子洲的江天暮雪、湘阴县城江边的远浦归帆、洞庭湖的洞庭秋月、桃源桃花源对岸白鳞洲的渔村夕照。

其实这"潇湘八景"原是宋代画家宋迪创作的八幅山水画题目:《平沙落雁》、《远浦帆归》、《山市晴岚》、《江天暮雪》、《洞庭秋月》、《潇湘夜雨》、《烟寺晚钟》、《渔村夕照》。

"元曲四大家"之一的马致远也曾写下八首《寿阳曲》小令,与宋迪这八幅山水画相对照。

“潇湘夜雨”是湖南“潇湘八景”之首,即萍洲春涨又称频洲或萍岛,位于零陵区城北4公里,潇水和湘江两水汇合处。

我国古今有不少文人墨客根据自身当时际遇为“潇湘夜雨”写下了不少诗词,比如:

北宋"宋四家"之一的米芾所写的《潇湘夜雨并序》:苦竹丛丛,鹧鸪哀鸣。江云黯黯,江水冥冥。翻江倒海,若注若倾。舞泣珠之渊客,悲古瑟之湘灵。大王长啸起雄风,又逐行云入梦中。想象瑶台环佩湿,令人肠断楚江东。

还有宋代理学宗师朱熹所写的一首情深意厚的《潇湘夜雨》:日暮大江楼,水阔云平。谁知云水总无情。泻地酿成秋夜雨,滴破残更。点点打窗声,晓涨寒生。芭蕉叶上最凄清,多少愁人眠不得,听到天明。

明代画家、书法家、诗人唐伯虎也曾写下一首雄浑磅礴的《潇湘夜雨》:鱼龙出没吼江涛,墨染烟云不断飘。乔口桔洲何处是,满江芦荻雨潇潇。

而清代思想家王夫之所写的《潇湘夜雨》,则写出了潇湘夜雨浓墨重彩的独特景致:望九疑炉烟飞黛,远送玄云千里。斜阳枫岸平沉后,木末惊飚拂水。兰舟舣,荐新凉银灯影颤篷声起。推窗闲盼,看幅幅轻绡,层层珠瀑,骀荡空青里。清绝地,故是蕙汀兰沚,浅碧旧含芳蕊。朝来润邑灵苗发,共载天香云髓。君莫拟,君不见楚骚歌阕兰蘅死。灵修邈矣,怕碎从铮,金铃淋沥,吹入愁人耳。

作者在书里还为我们展示了形成于南宋时期的西湖十景的部分图片,这十景主要有:苏堤春晓、曲院风荷、平湖秋月、断桥残雪、花港观鱼、柳浪闻莺、三潭印月、双峰插云、雷峰夕照、南屏晚钟。

作者认为,与水资源丰富的江南相比,塞外朔北的肃杀风光,别有风味,以青山绿水,峰峦连绵为主。只是缺少了南方那种令人惬意的水汽氤氲和幽静闲雅的韵致。

在这本访古思今的游记书籍里,我们通过书里的文字与照片,不仅能一睹当时中国风景和庭园的景致,还能看到当时国人的生活精神面貌和社会现象。另外,在作者富有温度的字里行间,我们也能感受到他对中国风景和庭园发自内心的喜爱与重重忧虑。我想这种热爱是不分国籍与国界的,对于我们如今如何更好地学会保护文物古迹与风景名胜具有极其重要的参考价值。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