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从老牛湾出发》读后感1000字

《从老牛湾出发》读后感1000字

《从老牛湾出发》是一本由刘景侠著作,山东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6,页数:29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从老牛湾出发》读后感(一):读好书,学做人——《从老牛湾出发》

读好书,学做人——《从老牛湾出发》 /阿馨 我这一生,就读书而言,别说大块头小说,就是稍微篇幅长一点的文章,我都没有耐心读下去。这次是真的太震撼了,太有诱惑力了。 诗体小说,我还是第一次听说,而作家就是赤峰人。 小说可以这样写:用诗的语言,诗的架构,诗的意蕴,诗的艺术。这全靠作者的博学多识,深厚的艺术功底,以及对文字的驾轻就熟 和对生活细节的捕捉。 于是,我的认知也就《从老牛湾出发》。我如获珍宝,爱不释手,一遍,两遍……无数次的读,每读一次都有不同的收获!其实,这样一部厚重的作品,一朝一夕又怎能够得其精髓?我之解读属于九牛一毛,隔靴搔痒而已!但读一本好书,最重要的是我从中学到了如何做人。 “为什么让我变得混浊?”这样的反问真是如同雷鸣电击一般,这是心灵的拷问,我们人类有时是不是也该问问自己,也该深层次地解剖自己! “我并不害怕你的鄙视,我自己,也不再准备鄙视我自己”这即是一种觉醒,亦是一种自信,这是不可或缺的力量和坚定,这更是一种勇气。“世上本没有路,走得人多了就成了路”黄河走出了自己的路,我们的作家亦用自己的睿智和灵气才气走出了一条新路! “向源头一望,那白皙的脸,那动人的眼镜蛇,那不曾被染的清冽……”这就是黄河的源头,这就是最原始的容貌。可为何变成一条黄龙,一路高昂着头颅,一路高歌?或许她也该有炎黄子孙的肤色,或许她也该有勇往无前的胆略,或许她也该有泱泱大国的气魄! “ 第三句:我大声疾呼,什么人在什么情况下可以违逆本性……”人是不可以违逆本性的,可是,是什么人在什么情况下就违逆了本性呢?不值得深思吗? “我一直想生活在一个很美的地方,路程已经不远了。”多么朴实无华的金句?黄河为了寻找很美的地方,一路奔涌而来不曾停歇,最终找到了归宿!我们穷其一生,不同样也是在为自己的心灵觅一处桃花源么? 言及于此吧!以我之愚钝,说多了都是对这么精美的作品的一种亵渎,关于她强大的内核,我就更是一个局外人!走不近,更无法走进。这肤浅的认知已够我受用一生! 我不敢说这本诗体小说字字珠玑,但像这样启人心智的句子俯拾皆是!

《从老牛湾出发》读后感(二):一次真挚、专注、深情的凝望

一次真挚、专注、深情的凝望 长诗《从老牛湾出发》诞生记 李直 “坐在岸边, 不,在河中央, 我在做着梦, 我在逼着自己臆想, 逼着自己化为不朽。” …… 以上一节诗行,选自刘景侠新作《从老牛湾出发》。这是一部长诗,此五行,在开头处。 刘景侠本为小说家,此前已出版数部长篇小说,其中,她的代表作《那片土地》最为引人注目。那部小说,专注于一片深度盐碱化的耕地,小说的主人公聂平带领一群农民,把这样的土地改造成为富饶的水田,营造了一方塞外江南。 这样的事件,发生在2020年。此后不久,作家转面向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从源头即青藏高原的卡日曲,一笔勾勒到渤海之滨东营,横贯华夏大地的一次大流荡,纵览五千年中华文明的一道耀眼电光。 作家的目光,由土地转向河流;作家笔下的文字,也由小说转向诗歌。 曾有学者断言,一个民族的文明史,就是一部大河的历史。生于、长于辽河岸边的刘景侠,曾深得红山文化的滋养。她深知一条大河对一个民族的深远而厚重的影响。当然,作家(从此称其为诗人)决不是那种直率理解人类与人性之美的人,她决计以诗来叙写一次爱情,这爱情,发生在黄河上。 爱情,是人类文明的底色,把爱情作为文学艺术的母题者,不计其数。于是,从老牛湾的这次爱情,与黄河一道,自西向东,自古至今,自高山向大海,流荡而去。 爱情并不陌生,但《从老牛湾出发》里的爱情,却让人觉得不凡。 据诗人亲述,此诗的发端,缘于一次老牛湾之行。 很平常的一次游历,乘飞机至呼和浩特,从呼和浩特到清水河,然后亲临老牛湾,与黄河“亲密接触”。 简单,就这么简单。 但是,仅就这样一次短暂甚至有点仓促的老牛湾之旅,却触发了诗人对爱情的一种感悟。 爱情是什么? 诗人说,从老牛湾返回住地,她对爱情有了特殊的理解。爱情是爱情,但也许不是人们常说的爱情,这样的说法,类似于“道可道非常道”,是一种语词循环。可是,这样的语词循环,却有其内在玄机。 爱情不是人们目力所见的卿卿我我,也不是人们耳边能闻的海誓山盟,更不是庸俗不堪的金钱、权势的交易,似乎,似乎还不是斩不断理还乱的思念与渴求。诗人在老牛湾的黄河边,否写了这些爱情的专属定义。 那么,爱情是什么? 长诗《从老牛湾出发》,做出了回答。 诗人说,爱情与一路流荡的黄河,有其相似之处。表面看去,黄河是一条河流,自高山奔向大海,由清而浑,后又转清,但其深而不见处,即在人类无法探询和感知处,却是一缕缥渺的思绪。爱情,也是这样的一缕思绪。 它不是怒放的鲜花,不是激情的表白,似乎也不是那种感天动地的真诚相守,它似乎连那种一厢情愿的暗恋也觉得浅陋,它更像一缕思绪,只是一缕思绪,像极了一行诗句引发的内心涟漪,像极了一个梦想留下的心灵回声。恐怕,连这种爱情的拥有者,都未必清晰的感知到它的存在。 但它存在,一直存在,在所有人的情感世界里,流荡着,燃烧着。 诗人说,她感知到了这样的爱情,她是以一种真挚、专注、深情的凝望,“看”见的。 不过,诗人拒绝清晰的表达她是如何站在黄河岸边“看”见这样爱情的。也许,诗人本身,也不知是谁借给了她一双特殊的睛睛。 凡读过《从老牛湾出发》的人,无不惊异于其中爱情之美,它使得之前所有的叙述爱情的圣手们相形见绌,甚至,连专注于呈现最美爱情的影视,也无法企及诗中以思绪为基质的爱情。 诗人坦言,此部长诗,决不是听到某人讲述的爱情故事之后“怦然心动”,更不是由想象构建的一个虚幻王国,它类似一个从黄河波涛里缓缓现身的水仙,脚踏细浪,指触云霓,嘴巴里呼出的,是七色彩虹,眼睛里流荡的,是万道霞光。 诗人说,她不想讲故事,不是因为爱情故事已经足够多,多到了让人双目迷离,而是因为爱情本身,根本就不是一个故事。爱情是爱情,爱情不是故事,爱情也不会以故事呈现。爱情,就是爱情。诗人总是这样重复,实际上,这样的语句,已然成诗。 诗人并不赞成“爱情诗”之类界定式语句,她认为,爱情可以以诗歌来呈现,诗歌只是爱情的一种表达途径。最重要的,是爱情本身。由黄河水仙幻化的一种类似于思绪式的爱情,只能由诗歌来表达。“因为她美至极,纯至极,永恒至极。”诗人这样说。决绝而利落。 诗人认为,此次老牛湾之行,此次于黄河之滨得到的有关爱情的意象,“得知了爱情的根性品质”。她一再认定“确实由视觉感知了黄河波光之上的水仙之貌”,虽然此种境况已过去了一年有余,视网膜上的视觉记忆,仍清晰可辨。 诗人选了一幅近期生活照片“留影”在《从老牛湾出发》封面勒口上。人们说,这幅照片上的人,不像小说家,更像诗人。诗人自己的解释是: “快门闪动的一瞬,我在凝望。与在黄河岸边那次凝望,完全重合。” 所有的读者,包括诗人本人,都须对这次“凝望”进行多次的反复关注,因为,这凝望,是一种发现者的心灵姿态,是鸿蒙初绽时的惊喜,是回望初心时的惊喜,更是极致之美猝然而至的惊喜。

《从老牛湾出发》读后感(三):从老牛湾出发,去治愈荒芜的心灵 文/江波

江波,1981年出生,天蝎座。年少时学习美术,业余爱好戏曲、文学创作等,是刘景侠老师的众多学生之一。后入沈阳农业大学学习园林专业。现任赤峰市红山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高级工程师,红山区乡村振兴工作者,红山区党外知识分子联谊会副会长。

对于每天为生计奔波于两点一线的人,所谓诗和远方其实挺奢侈的。最近有幸成为刘老师的诗体小说《从老牛湾出发》的首批读者,虽然无法像其他老师那样,把作品从头到尾细细品读数遍,至少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和之前的读书分享会,粗读了这部作品。

有好些年没有好好地去读这种优美的的文字了,来自工作和生活的压力渐渐改变初心,让人无暇阅读、无心歌唱。想想年少时的我,也是个热爱艺术、向往诗和远方的人,只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肩上的担子渐渐重了,年少时的梦想也被悄悄收进角落里,与荒芜为伴,不知如何治愈。

我喜欢戏曲艺术,因为戏中有诗,诗中有故事,故事中总能找到不一样的自己,去读诗、读故事、在别人的故事里寻找久违的自己。激昂之时便是“有生之日责当尽,寸土怎能够属于他人”,失意之时又时常萦绕着那句“千万读书莫做官”。生旦净末,生老病死,一代代传承,一世世涅槃,最终发现我们正是那戏中人、诗中的人,于是走出贫瘠的现实,与戏中的、诗中的自己相对,疗愈荒芜的心灵。

品读《从老牛湾出发》有一种感受就是很想去看看黄河,看看老牛湾、看看壶口瀑布、看看卡日曲、看看若尔盖草原,去听那声腔婉转,去欣赏水袖翩翩,去寻找那支祖传的金翅簪,去感受作者的所感,去沉浸在被作者赋予凄美故事的风景里,看尽每一朵浪花如主人公一样涅槃,一样有着鲜活的生命,偶尔又像看到镜中的自己。

读诗看似深奥,读不懂时,只是因为我们还没有找到哪一段与作者相同的心路历程,因为还没有找到诗中的自己。给大家讲个故事吧,就在几年前,我们几个同事因为一个试点建设工作走到了一起,并且有幸遇到了一位勤恳务实的领导,虽然人少活儿多,但这个团队团结上进,每个人都甘心抛家舍业,把工作当成一项事业扎扎实实来做,不为名不为利,因为大家的努力的的确确为当地百姓带来了幸福生活和新的希望。而我们的领导为了尽快推进项目建设甚至不惜以自己的名义举债投资,连夜研究规划方案不放过任何细节,深入项目区亲自盯办建设进度……经过近三年的努力,项目终于初具雏形,我们的领导面临高升,我们的团队即将解散,在告别的宴会上,我忽然想起一首秋瑾的《对酒》,“不惜千金买宝刀,貂裘换酒也堪豪。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当时我的同事中哪怕是从不读诗的直男,此刻也引起共鸣,觉得这诗就是这些年来的我们这个团队的经历以及此刻心情的写照。

《从老牛湾出发》是诗也是故事,诗中、故事中藏着治愈心灵的镜子,让我们细细品读,去感受治愈心灵荒芜的文字,去找回久违的自我。

《从老牛湾出发》读后感(四):一抹夏日的清凉 ——也读《从老牛湾出发》 文/陈晓华

陈晓华,女,就职于赤峰学院教育督学研究院,研究馆员。早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学专业,后又获内蒙古师范大学教育学硕士学位。

从事图书馆工作35年,曾多年担任赤峰学院图书馆馆长,长期从事图书馆管理、情报分析、阅读推广研究、信息素养教育等工作。现任内蒙古自治区图书馆学会常务理事,赤峰市图书馆学会副理事长、高校图书馆专业委员会主任。2021年获内蒙古高校图书馆榜样馆员荣誉称号。

酷暑难耐。忽然收到作家刘景侠老师的新作《从老牛湾出发》。心生快乐,一种凉爽的感觉油然而生。

和刘景侠老师结缘,起于工作。那时学校图书馆要建赤峰作家文库,广泛征集本土作家作品,得到了刘老师的大力支持,同时我本人也成了受赠对象……从此便与刘老师成为微信好友,关注她的朋友圈,关注她的公众号,关注她的作品诵读会,关注关于她的一切……而刘老师与我,也形成了良好的互动,每每我在朋友圈点赞,她必定私信我表达致谢,由此我知道她是一个有着大情怀的人……唯一遗憾的是我俩至今还未曾见过面。

初识《从老牛湾出发》,是在一个读书群里。那时每周都有读书分享活动,我一路“爬楼”追随,听完了刘老师自己诵读这部诗体小说,真可谓是声情并茂。诵读时刘老师在很多地方还特别加以解释,加深了我对这部作品的理解。

我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读者,文学修养不高,甚至连文青都算不上。以前读的书比较杂,多数是凭兴趣。这次见到还有油墨香的新书,那次“赤峰读书汇”,刘老师诵读诗体小说音声在耳。我翻开新书,读后便也写几句读书心得,这是我以前从没有做过的事情。我看到很多文人作家都对《从老牛湾出发》发表了诸多评论,更令我诚惶诚恐,不敢妄言妄语,不敢胡乱造次,不敢贸然下笔,怕说错话班门弄斧。我唯能做的,是再一遍细细地品读原著,努力地思考,从一个普通读者的视角用心去阅读、去体会其中意境。

这是一篇内容丰富、场面宏大的作品,跨越时空,从古到今,从梦境到虚幻,从神话到现实,述说着书中人物多舛的命运,生死的轮回,唯美的爱情。与以往读畅销书只追求情节的跌宕不同,这次读《从老牛湾出发》我尝试着诵读,甚至闭上眼睛以此追随着诗人的思绪,从老牛湾出发溯源而上,到了卡日曲,到了若尔盖,到了星宿海;到鸣沙山,到姊妹峰;到炳灵寺、班佑寺、白马寺,到玛多大桥、果洛草原、黄河龙门、洛阳牡丹园,碧水蓝天,很美。书中还遇见了博尔赫斯、切斯特顿、荷马、惠特曼、海涅、康德、爱因斯坦;李煜、李清照、白居易、屈大均……。作者引用古今中外诗人先贤名句信手拈来,书中还提及了祖国很多的名山秀水,彰显诗人深厚的文学功底和丰富的文化底蕴。我用心去感受那生死轮回的凄婉爱情,和那百转千回的生生世世的黄河绝恋。“窗前谁种芭蕉树,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情,不是每个人都在春天里享受到阳光。”此刻静下心来读书的我,已然忘却了窗外的酷热,听不见树上的蝉鸣,我沉浸在这娓娓叙说的爱恋之诗,炎炎夏日里内心感受到一丝丝清凉。

少时读书,读诗词都会有注解、注释。我在想,如果有可能,把这部诗改编成一部白话文的长篇小说,或改编成一部剧本拍成穿越剧,肯定会吸引更多的年青人……今人赠书如玫瑰,书香伴我享清凉。“一条奔腾的河流为一个民族办起了学校。”愿有更多的读者有幸读到《从老牛湾出发》,愿《从老牛湾出发》吸引更多的读者去阅读、去思考。

《从老牛湾出发》读后感(五):纯洁爱情的追寻——试解刘景侠教授的诗体小说《从老牛湾出发》 文/梁树春

纯洁爱情的追寻——试解刘景侠教授的诗体小说《从老牛湾出发》

文/梁树春

个人简介:梁树春,男,1949年生。爱好写作,发表诗文多首(篇),入选多种选本。赤峰市作家协会会员,诗词学会会员。

小曲音乐:孔祥东-黄河

老牛湾在内蒙、陕西、山西三省的交点之上,黄河流经内蒙古后在此南拐。老牛湾建有古代防御北方民族入侵的古堡。村落和古堡用当地的石块、石片垒砌而成。老牛湾河水湛蓝,两岸山体陡峭,具有旖旎的自然风光,是当前一处绝佳的旅游胜地。

刘老师来到老牛湾,受到自然风光和人文地理环境的熏染,久寓心中的诗情蓬勃而发,创作了抒情诗体小说《从老牛湾出发》,这部诗小说完全不同于我国传统上的诗小说。那些诗小说儿,如南北朝的《孔雪东南飞》,现代的《王贵与李香香》,还有当代2005年发表的山西毛依的《转经轮》,以及蒙古族说唱民歌《森吉德玛》等。传统的诗小说都是以时间为顺序的一条道儿走到黑的那种。

文学创作贵在创新。刘老师的诗小说以意识流的方式体现了诗的跳跃、隐喻、意象、象征等特点。作者一开头就说:“坐在岸边/不,在河中央”,这就把黄河与自己融在了一起。黄河向下流动,作者却逆流而上,目的是为了到浑了的黄河上游寻找纯净的河水,纯净的爱。黄河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浑了也是一个象征。这时诗中的“我”是作为男性聂天梓出现的,而聂天梓手中已有了准备赠给意中人的“金翅簪”,高祖也出现了,作者由黄河的浑想到了洁净的九寨沟的水源,这洁净的水源有眼镜蛇群保护。中国传统的说法,凡是宝贝或宝地都有神灵保护。作为清纯的明代公主也有眼镜蛇保护。又到了黄河的源头卡日曲,这时的“我”还是男性的聂天梓。从老牛湾到九寨沟到漓江到卡日曲,都没能把金翅簪送出去。在一座宫殿塌落之际,“我”在祖姑奶的搭救中由男性转化成了女性隐儿,而这时诗已到了第51节。以后就是女性隐儿的经历了。最后,罗文把金翅簪戴在了隐儿头上,真是宿命,自己的东西归了自己。在黄河入海口东营,成千上万只丹顶鹤旋成了盛大的仪式,为他们举行了婚礼。故事千回百转,死去活来,以找到了纯洁的爱情而告终。

刘老师的这部诗小说语句密集,让读者难以停顿下来,必须一句接一句读下去。刘老师的这部诗小说神驰八方,用典和择句自然,拓宽了艺术领域。她还创造了属于自己的艺术构件儿,那就是眼镜蛇群和金翅簪。我读了几遍才略略读出刘老师精心创作的这部诗小说的主旨,——那就是在当今这个泥沙混杂的花花世界里,纯洁的爱情才能顶得起宝贵的金翅簪,纯洁的爱情仍是人心的向往。

《从老牛湾出发》读后感(六):读书、亦读人 ——读《从老牛湾出发》有感 文/丛培华

丛培华 教师。从事语文教学工作18年,热爱教育教学工作,喜欢简单的生活、安静地读书,享受和孩子们在一起的时光。

第二乐章《黄河颂》音乐:李云迪-红色钢琴

关于《从老牛湾出发》,初读为其站在黄河岸边看见的至纯、至真、至奇的爱情所吸引,欲罢而不能;再读则被其至深、至高、质恒久的历史文化所震撼,爱不释手;三读已被那唯美灵动又不失厚重的语言荡涤、滋养……

相信这些感受一定不是我独有的,而是每一位读这本书的朋友们能够共同感知到的,因为无论黄发抑或垂钓者,都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和感受美的心灵,美就是美,真正的美谁看都美,从哪个角度看都美!《从老牛湾出发》就是这样一部唯美的作品,我不懂文学评论,没有高深的理论和清晰的框架,但我真的能感受到这份大气与唯美!

关于作品,我还是信奉那句话“一千个读者 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只要你走近、走进,一定会收获属于你自己的那个“哈姆雷特”!

而我今天更想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对这本书的作者的认知,刘景侠,我亲爱的刘师,也是所有孩子们亲爱的刘师,这个真正一直在梦中的行走之人,一个孤独的、隐秘的、高贵的行走之人。现实生活中的她真诚、谦卑,开心时会无所顾忌的笑,生气时会声嘶力竭的吼,对身边人掏心掏肺的关爱。一直以来,总是无法把那些作品和这个作者对号入座,于是我在心里默默的定义,这是一个用灵魂写作的人。相信她的灵感是上苍赐予的,写作的那一刻,她是“仙”不是世俗之人。

我们拜读《从老牛湾出发》这部诗体小说的,至少应该是文学爱好者,甚至有很多都怀揣着作家梦,巴望自己也能在生活中随时获取灵感,而后妙笔生花,但我们又很茫然,不知如何能获取这份灵感,那不妨“窥视”一下我们身边这个伟大的人的情怀吧!

关于刘师,我实在不敢妄加评价,在这里我想借用冯友兰的四种境界来表达我对恩师的认知。冯友兰先生把人生分成四种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所谓自然境界,是说人和动物一样,只是为活着,对于人生的目的,没有什么了解(觉解);所谓功利境界,是说一切为了“利益”,为他自己的“利益”;所谓道德境界,是说他的行为,是为了“行义”,也就是为了“公利”,他的行为,是为了对社会“贡献”;天地境界的人,他的行为可以说是“奉献”,但他不仅“奉献”于社会,而且“奉献”于宇宙,人如果达到这种境界,那么它不仅与他人(社会)和谐了,自我身心内外和谐了,而且也与宇宙(自然界)和谐了,他就有了一个极高的“安身立命处”,他就可以成为“圣人”成“仙”了!刘师就是这样的一位“圣人”、“仙人”,因此她的灵感俯首皆是!

所以读《从老牛湾出发》,不仅是读作品,更是透过作品来读人,有幸跟作者有更多一点的接触,自我感觉能读明白一点点作者的初心,以一点浅薄的认知自勉并希望能和大家共勉!感谢刘师以及所有的热爱文学的文化传递者,能够让我们在喧嚣繁杂的尘世中寻一方净土,让我们更坦然、更智慧的面对生活,让我们对属于我们自己的文化自信更有底气,并且努力使自己有能力、有实力将这份文化传递下去,这应该使作品带给我们的更深远的意义了。

最后,请允许我用作品里的诗句来做结:

那么多构想/那么多盼望/都是虚妄之举/虽然我和所有人都一样/都要进阴曹地府/但我却不肯停止向源源头一望……

我无意流落于此/可我确实流落于此……

我依旧在两岸寻找……

几次拜读,仍觉得言有尽而意无穷……

《从老牛湾出发》读后感(七):逐梦前行 ——《从老牛湾出发》读后感

文/司宗仪

司宗仪,司宙作文专职教师,刘景侠学生。从事语文教学工作多年,对国学诗韵彼有研究,担任司宙国学诗韵小书院主讲教师,热衷于教育教学工作,喜欢简单的生活、安静地读书、全身心地教书,享受和孩子们在一起的时光。夜的钢琴曲5音乐:文武贝-文武贝钢琴改编作品集(2015年全集)

我很早就接到了要在研讨会上发言的消息,得知还要写发言稿,说实话,我从心理上是拒绝的。拒绝的理由也很简单,是不会写,也是不敢写。我没有各位老师文学创作的经历,也没有各位老师文学点评的能力。在这些天里,我在群里拜读了各位老师的大作,而后我就越发的心虚和惶恐起来。研讨会的日子迫近,却不知从何说起,甚至不知该说些什么。也许是上天的眷顾,怕我在研讨会上丢丑。就在我坐在书桌前发呆的时候,我的目光无意识的落在了李直老师的著作《李直评〈那片土地〉》上,李老师点评《那片土地》的情景浮现在了我的眼前,为了给《那片土地》做点评,李老师把这本书读了11遍,甚至把原文中的内容剪下来,粘贴在一起,再逐条点评,然后是漫长的6个月的直播间的点评,这是大人物的谦逊与踏实。作为白丁的我,要想有只言片语的感受,看来最好的办法就是读原著了。

其实在《从老牛湾出发》成书之前。我有幸在刘老师的微信朋友圈里,读到了书中的部分段落,初读的感受就是很喜欢,至于为什么喜欢却说不明白。在读的过程中,我也遇到了难题,一会儿是我,一会儿是聂天梓,一会儿是隐儿,还有交替出现的明朝公主、祖姑奶、高祖、母亲、父亲和罗文,这些不同时空的人出现是为了什么?还有那金翅簪代表什么?一时间我如同进了迷魂阵,分不清东西南北。这种感觉像极了书中的这几句诗:“几次三番,你这是在做什么?我从没想说清,我说不清。”我知道这正是作者的高妙之处,当然也与我读书不够专注有关,即便是这样,我仍然感觉这些我读不懂的诗句,对我有一种特殊的吸引力,同时也为了弄清心理的两个谜团,在读的同时我抄写了一部分段落,我的脑海里开始有了模糊的影像,有时试图用自己的语言把它描述出来,可是却说不清。当我读到了“有很多话说。说不出,说不出哦……”我兀自笑了,这诗句道出了我那时的心境。直到我捧起正式出版的《从老牛湾出发》时,我依旧在说得清和说不清之间游荡。虽然是有困惑,但我却很喜欢这种感觉。

直到有一天,被告知要在研讨会上发言,我有些懵了,在这要说清点儿什么的,可是我真的说不清什么。但我想我至少得有只言片语的感受吧。为了能有只言片语的感受,我又捧起《从老牛湾出发》,大声朗读。在朗读的过程中,也会用笔画出能给我启示的诗句,这样一遍下来,我数了数,我画下了156处,等到读到第3遍的时候,重点标出的是35处,在我读完第3遍的这天晚上,我做了一个梦,梦中我来到了老牛湾,和书中的人物一起溯流而上,来到了黄河的源头,来到了卡日曲,来到了星宿海,然后沿着黄河一路向东,最后在黄河的入海口,山东东营停下的脚步……这些情景在梦中是那么真切,我本想把它记下来说给你们听,可是当我一觉醒来,清晰的梦境变得模糊起来,我只能告诉你们,我在梦境中经历了书中的故事。这也许是神的安排,这也许与我这些天来和书中的人物待在一起有关,我走进了他们的生活,他们走进了我的梦境。

可是就在我今天早晨要动笔时,哪句要说的感受还不明确。于是,我又重新捧起了《从老牛湾出发》,坦诚的说,这一次读没有目的,也不为了目的。只想把梦中的情景再经历一回。直到我读到了147页,我的目光停留在了一句诗上:“把梦境衍化成另一个梦。”确实,在我的梦境中,演绎了主人公的梦。我的梦和主人公的梦跨越了时空,在8月5号的晚上,我在梦境中做了一回聂天梓,做了一回隐儿,做了一回罗文,跨越了时空,跨越了生死,把金翅簪别在了想别的人的头上。我在梦境中跨越了时空,经历了生死,而主人公在诗行中跨越了时空,经历了生死。原来可以这样,我们在此时不能实现的梦,可以在彼时实现;在这个空间不能实现的梦,可以在那个空间实现;在活着时无法实现的梦;可以在死去时实现……作者说的很对“我是死亡的施予者,我是死亡的接受者。”“我曾是我的前身,我曾是前身的怀抱。”既然有梦,界限又有什么意义呢?可以换一种方式,换一个时间,换一个空间去实现。“因为总是不信生命的有限期制,我才会一变再变不断割断不断死去。”这诗句是不是作者给我的提示呢?

恍惚间,我觉得磕磕绊绊地读《从老牛湾出发》的过程,也是一次跨越界限的追梦,虽然,这只是我一时粗浅的感受,但它对我来说,却很真实,很美好。“听别人的故事就是像说自己的事一样,反复的表达着关于灵魂不死的见解”这也许是美好的所在吧。

“后来,再后来,我见天梓成为双体,那便是我真正的前身——天梓隐儿。”只要有梦,只要一直追寻,或许我们也可以成为天梓隐儿。

有梦真好,我愿大梦不醒,我愿一直逐梦前行。

《从老牛湾出发》读后感(八):心灵的召唤

老牛湾是黄河第一湾,追根溯源,它是母亲河的源头。 当黄河在老牛湾出发,延绵回转,交付了华夏大地无尽的爱,备足了对山川生生不息的情。 老牛湾用一湾逝水把坎坎坷坷的命运捂热,把一代又一代的传承 裹挟,山川依旧,洗尽了铅华,生活是新的,她也是新的。 她那样静静地流淌,让心灵收到了启发和洗涤,让人有焕然一新的,重新领悟生活的感觉,岁月不能遮蔽她的情感。 壁立千仞,母亲河饱经沧桑,容颜不改。 在老牛湾,似乎听到了她深情的呼唤,一切故事都在这里生根发源…… 从老牛湾出发……

1.从文学角度出发 《从老牛湾出发》是一部诗体小说,这种文体,是有诗的特点的小说。 当然,这种解释看起来好像言之无物,说是诗,比较长,说是小说,又与小说不同。是诗歌和小说的结合。 结合这个词很有意思了,基因相同的结合,一定是相近或相似了,基因不同,那肯定就有差异了,而让很多人也想一窥究竟的,定是这种另类的结合。 说是另类,实质是这种文体很早就有,只不过相比普适的文体要少很多,也正如我这样的人,感觉少见多怪了。 外国文学中的诗体小说要多一些,我国的主流文学里,似乎就少了很多。而《从老牛湾出发》这样一部诗小说,更像是一种清流,看起来小众,不合群,实质上这是一种超越,这种超越不是人人都能驾驭的,而在一个作家意识里,就另当别论了。 初看,很多人都能懂一二,不懂八九。看不懂的人就要多读几遍,当然,这样也不一定能全都懂。 懂这个词,只有同频才能匹配,如果不能共振,似乎也差了那么一丢丢。 当然,“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各抒己见,允许质疑,我笔述我心,也就更能体现出思想上的碰撞和融合。 如果说《从老牛湾出发》是一种超越,那么这种超越体现在写作表达上。 因为整部作品采用的是意识流写法,这既是作品的魅力,更是作者的高超技艺。 意识流写法,这个词知道人或许多一些,而百度百科上更有特别明确的解析。 “意识流”概念,强调了思维的不间断性,即没有“空白”,始终在“流动”;也强调其超时间性和超空间性,即不受时间和空间的束缚,也不受客观现实制约的纯主观的东西。 这是精神上的探求,一种修心的境界。心之所向,随外向内迸发,随意识而来,随笔端触点升华。 这既是某种艺术效果的技法,又是由心而作为导向而产生的外部表现。 像是真实的,也是虚幻的,让人感受到了某种力量的牵引,又似挣脱了捆绑的束缚。 这种意识流思维,是不断流动着的。它像是一个梦魇,也像一个附了体的异形人,在控制你的思考和行为举止。 日常多数人都不常有,而用于创作手法,就更是凤毛麟角了。

1.从文学角度出发 《从老牛湾出发》是一部诗体小说,这种文体,是有诗的特点的小说。 当然,这种解释看起来好像言之无物,说是诗,比较长,说是小说,又与小说不同。是诗歌和小说的结合。 结合这个词很有意思了,基因相同的结合,一定是相近或相似了,基因不同,那肯定就有差异了,而让很多人也想一窥究竟的,定是这种另类的结合。 说是另类,实质是这种文体很早就有,只不过相比普适的文体要少很多,也正如我这样的人,感觉少见多怪了。 外国文学中的诗体小说要多一些,我国的主流文学里,似乎就少了很多。而《从老牛湾出发》这样一部诗小说,更像是一种清流,看起来小众,不合群,实质上这是一种超越,这种超越不是人人都能驾驭的,而在一个作家意识里,就另当别论了。 初看,很多人都能懂一二,不懂八九。看不懂的人就要多读几遍,当然,这样也不一定能全都懂。 懂这个词,只有同频才能匹配,如果不能共振,似乎也差了那么一丢丢。 当然,“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各抒己见,允许质疑,我笔述我心,也就更能体现出思想上的碰撞和融合。 如果说《从老牛湾出发》是一种超越,那么这种超越体现在写作表达上。 因为整部作品采用的是意识流写法,这既是作品的魅力,更是作者的高超技艺。 意识流写法,这个词知道人或许多一些,而百度百科上更有特别明确的解析。 “意识流”概念,强调了思维的不间断性,即没有“空白”,始终在“流动”;也强调其超时间性和超空间性,即不受时间和空间的束缚,也不受客观现实制约的纯主观的东西。 这是精神上的探求,一种修心的境界。心之所向,随外向内迸发,随意识而来,随笔端触点升华。 这既是某种艺术效果的技法,又是由心而作为导向而产生的外部表现。 像是真实的,也是虚幻的,让人感受到了某种力量的牵引,又似挣脱了捆绑的束缚。 这种意识流思维,是不断流动着的。它像是一个梦魇,也像一个附了体的异形人,在控制你的思考和行为举止。 日常多数人都不常有,而用于创作手法,就更是凤毛麟角了。 二、从故事角度出发 薄迦丘说:正的爱情能够鼓舞人,唤醒内心沉睡的力量和潜藏的才能。 《从老牛湾出发》描写的是爱情。 这里的爱情却与你想的爱情不同。 这爱是渺小的,也是磅礴的。 看起来很矛盾,但是却真实。说渺小,是因为这世上有着千千万万相爱的人,都因为爱情而找到了相同的路径。说磅礴,这爱又超出情感里的界限,有着不同寻常的含义。 这爱从黄河的源头出发,从那只皮筏子上漂荡,从那只金翅簪引发,它更似一个定情信物。也是一种对爱情的隐喻表达。 “我摸一摸,硬硬的,还在,金翅簪,戴上她的发髻,这一遭啊,没有白来。” 如果与那个真正相爱的人,白首不相离,“这一遭啊,没有白来”。 “怎见得,前身隐儿轻驾兰州,划船荡浆又似聂家子孙天梓,对,做了天梓隐儿雌雄共体。”好一个雌雄共体! 如果爱情层层跃迁,雌雄共体,应该是这世上最美好的样子吧! 是的,《从老牛湾出发》的作者刘景侠,她的爱情,就像薄迦丘所说的那样,“唤醒内心沉睡的力量和潜藏的才能”。 烟火生活,淡然宁静,从她的言语间,表情里,都透着对爱情最好的诠释。 从文字的表达里,注定了缘份,从那一封封旧日的情书里,缔结了今天的伉俪夫妻,“雌雄共体”。那情书,就是金翅簪吧? 实际上,还可以有一个更好的词来形容她的爱情,那就是灵魂伴侣。 没错,《从老牛湾出发》,找到了灵魂的依托,精神的同频共振。

三、从心理学角度出发 日本企业家稻盛和夫认为,一个人的心中有一个“真我”与一个“自我”在争斗,这也是为什么人在选择的时候会矛盾,会有各种不同的表现。 “自我”是马斯洛需求的基础阶段,也是最基本的人类社会属性,遵循生存和现实原则,受外界客观因素驱使,追求生存、金钱、权势、名望。 “真我”是马斯洛需求的尊重和自我实现,是人的精神属性,遵循心灵的召唤,受精神世界的驱使,追求精神、认同感、灵魂。 《从老牛湾出发》,是一种心灵的召唤,属于后一种。 心灵的召唤,它会促使一个人迸发出无限潜能,让自我精神意识越来越清晰。 那么,到底是先有语言再有想法,还是先有想法再有语言呢? 《从老牛湾出发》是先有想法,这种想法更像是一种潜意识的不断加持。 而后,语言又呈现想法,这不同于作家创作时的灵感,它高于灵感之上。 那种无需指引,就能找到路径的力量,让作家笔下的文字跳跃着,奔放畅达,让作品多了几分神密色彩。细细品读,像是杜撰,又似真身乍现。 《从老牛湾出发》,从心理学角度体悟,是作家的一种使命。正是心灵的召唤,让这部作品问世,有了现在的模样。 是谁借由作家的灵魂,来抒写了一部从黄河源头直上而下的九曲回肠的故事?是谁借由作家的笔锋,刻画了那流动不息的生命轮回,是老牛湾的前世,老牛湾的今生,老牛湾蕴含的一切。 这里有源头,有使命,也一定有爱。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