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榆林道经典读后感有感

榆林道经典读后感有感

《榆林道》是一本由胡成著作,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元,页数:29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榆林道》读后感(一):逆旅榆林

一直想去榆林,因为疫情,机票都退了两回了。米脂绥德靖边定边统万城盐池,都是熟悉的名字。读完了胡成先生的《榆林道》,旅途或人生中漫长或短暂的相遇与更漫长的别离。《陇关道》中的不经意分别,到了《榆林道》, 旅途中的建筑,店铺,记忆,陕北的老汉和老太太们,在注目中分别。还好总有一些分别是能够再见的,对于少年,“见不到她们,些许的失落转瞬烟消,总是能见到吧”。 生命力的传递。 非常棒的作品。

《榆林道》读后感(二):文化如果有苦旅

作者的文笔极好,自然流畅润物无声,当下能读到这种好文字的喜悦,好比2005年时提到郭德纲在讲传统相声。作为游记,沿着陕北边塞的古道一路探访尘封残破的古堡,是一场通向遗忘角落隐秘史事的不寻常旅途。作者虽引用了不少明清县志意图还原这些边塞曾经的显要,但更多的笔墨还是落在一路上遇到的固守家园的乡间老汉和大娘身上,他们徒然的老去正如那些正在倾颓的城墙。立意中虽带着些许沉重和沧桑,好在文笔上大多数时候还是欢快轻松的,人生虽是苦旅,但行色仍需淡然

《榆林道》读后感(三):故乡

我是青海人,上大学前一直在青海求学生活。在外地上大学后来到了华东某市已21 年。胡老师的作品里我仿佛看到了我老家村口坐着的张大娘,抽着烟斗的孔大叔,小卖店的马老板等等。让我回忆起我出生地那么多温暖的人和事。

故乡随在身后,却时时在心头。虽然能听懂外地方言,甚至英语。可说出来的普通话却骄傲的展示着故乡的土味。

期盼新一代青年人不必为了一份谋生的工作离开故乡远行,在家乡就能安家兴业。

《榆林道》读后感(四):和胡成回家

我是榆林人,更准确地说,是在书中一闪而过,充当笑谈的神木人。 18岁以前,我的世界就是那个小城,而后离家求学,我的世界再无那个小城。离家愈久,愈深知榆林的存在感之低,所以当我突然看到这本书的名字的时候,有一种他乡遇故知的感觉。而且作者是胡成,我刚刚才读完他的《我已与一万亿株白桦相遇》。一段时间里,西伯利亚的陌生,辽阔,遥远,寒冷长久地在我脑海中浮现。然后,我就突然地,与西伯利亚来客相遇,在那片熟悉,紧凑,亲切,温暖的土地。 虽然这几个对于故乡的形容词都完全不切实际,胡成也并没有去到神木,但是那阴晴不定的天气,修旧如新的古城,不断老去的人们,热腾的羊杂碎,熟悉的乡音,都和我的记忆如同符印般严丝合缝地拼合。 阅读的过程中,我常常想起何伟的《寻路中国》。对于我来说,二者有着奇妙的对称性。一个外来者,客服语言的障碍,怀着极大的好奇与善意,拜访我所熟悉的人物,发现我曾日夜注视着,却不曾留意的细节。 胡成把这本书献给自己的爷爷奶奶,他也在旅途中无数次与奶奶的记忆相遇:在千里之外,在毫不相干的异乡,在奶奶无法到达的世界。 我们总是在他人的眼中发现自己,这便是旅行的意义吧,这便是阅读的意义吧。

《榆林道》读后感(五):榆林道

多年前读“白桦相逢”,前年《陇关道》,今次《榆关道》,(惜不得“南疆”)。

纪行类文字总是能够引人切身思考,不论风土今昔,还是生土民情,访寻故旧,攀谈行人,走在路上,一路走,一路收获,最后都凝结成著作者的文字。

“陇道”、“榆道”以及未付的“萧关道”,著作者多有微博行程文字、图片,兼以书本,读起来虽有引论思考需要用心思,但还是很有趣味,也常在脑海里回到老家,村镇上,土地乡野间,满是人情地气,阔野天地间,荒芜与生生不息此消彼长的真实感总是萦绕着。

陇榆文字,有种士风。

目前付印的自读赠友,也期待”萧关道“,也期待著作者他日来陕,咥泡馍的空档可以帮我签名压戳。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