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认知控制经典读后感有感

认知控制经典读后感有感

《认知控制》是一本由[美]戴维·巴德著作,国际文化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9.00,页数:2022-4-2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认知控制》读后感(一):脑袋越大越聪明吗?

每次在给亲戚朋友的小孩们讲述伊索寓言的经典故事《乌鸦喝水》时,我都不忘给他们额外补充“科普中国”里的知识:为什么乌鸦会这么聪明,有两个主要的原因。一是乌鸦的脑容量与身体的比例为鸟类之最。美洲鸦的大脑约占其体重的2.3%,而家鸡的这项指标却只有0.1%。最新的研究表明,脑容量较大的鸟较为聪明,可以更好地适应环境的改变,更容易在现代化的城市中生存。乌鸦在北方城市中的兴盛,给这一观点提供了良好的佐证。另一个原因是,乌鸦是群体性动物,寿命相较其他雀形目鸟类来说更长,可达到15~20年。它们会在群体中交流生存经验,亲鸟也会将自己的智慧传给下一代。先天的优势加上后天的学习,让乌鸦成为最聪明的鸟儿。

每次他们听完这个知识,就会追问我,那人的大脑是不是也越大越聪明?我每次都三缄其口,好不尴尬,终于在这本书里寻找到答案!

《认知控制》读后感(二):认知≠行动,如何才能做到知行合一

我想所有的宝妈宝爸应该都会遇到过这样的情况: “墨墨,不要动这个水杯,好吗?” “好的妈妈,动水杯,水会洒出来。” “是的,墨墨好棒。”。 结果没一会儿,水洒得到处都是,你问她,“刚才妈妈说什么来的?”她会很流利地回答“妈妈说不让动水杯,水会酒出来”。我曾经一直以为,她是故意在和我作对,明明知道就是不听,看了《认知控制》这本书,我才知道认知≠行动,小朋友在小时候由于大脑发育不完全,所以并不能将认知和行动联系起来,所以经常是她知道大人说了什么,但是却做不到。通过试验发现,这种现象同样存在在额叶受损的患者当中。

科学家发现,前额叶受损或切除的患者,在手术痊愈后,很多在医生的测试中表现很出色,但在诊所之外的生活却很糟糕,经常出现迟到,做事混乱,效率低等问题。主要是因为他们的认知控制系统出现了问题。 对于很多健康的朋友来说,我们都很难做到知行合一,比如作为学生我知道我应该努力学习,可是学习太苦了,作为员工我知道我应该努力工作,可又觉得这样太累,最后就得过且过算了。其实我们经常说要知行合一,但实际真的要做到还是很难的。为了实现我们的目标,大脑必须架起一座桥梁去弥合认知和行动之间存在的鸿沟。 《认知控制》一书从大脑结构、动作设计入手讲解实现目标、塑造我们生活的方式,全书主要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一些基础的理论,从发展的视角探讨认知控制的起源,关注认知控制的基本要点、功能,介绍认知和神经机制,探讨正确的行动方式,利用机制来完成任务。第二部分主要是探讨生活中认知控制的问题,通过大量生动的临床案例和日常生活的事例,探索动机和认知控制之间的密切关系。 实际上,要想做到知行合一很难,固有的行为习惯,天生的惰性都会阻止我们走向正确的道路,如何克服这种阻力?书中并没有给出具体的步骤,而是提供了一种思维方法,首先要了解我们的大脑,知道它是怎么工作的,洞悉理性判断和决策的底层原理,从而实现从想到做,完成目标任务,从而可以做到真正意义上的知行合一。

《认知控制》读后感(三):我是不是生病了

说实话,我一边看这本书脸上一边浮现出老人、地铁、手机这个表情包的样子,因为真的怀疑作者在我房间装了摄像头,我的生活他怎么知道的一清二楚?

作为重度拖延症患者,当我看到这段描述时,我直接傻了:在日常生活中,患者做事的效率同样低下,例如他早上可能要准备两个小时才能出门,而且它可以花上一整天的时间洗头,晚上出门的计划一再破灭。有好几次他计划到选定的餐厅就餐,但最终都未能成行,或是即便他到了餐馆,他只能反复的看着菜单。它可以描述出一个更远大的目标,甚至描述出对未来的一个大致计划,例如去餐厅吃饭,但他无法付诸行动。真正困扰他的是如何组织和管理,以实现短中期目标。

看到这段,是不是很可怕?

作者是一位医生,这段话是对大脑前额叶受损的病人的描述。我本来平时就是拖延症又是选择困难症,有时候的确计划好的事情总是拖几天都完不成,有时候去餐馆吃饭,看菜单的确看半天也决定不了到底该吃哪个菜,点外卖也是这种情况!所以看到会怀疑自己是不是脑子出问题了。

再比如书中说到的病人的自动行为,例如,有一位患者被带到医生家进入一间卧室后,他看到一张床罩打开的床铺,患者便脱得只剩内衣,然后上床睡觉。在患者完成入睡所需的一系列复杂动作时,表现得熟练流畅。然而在卧室里看到了一张床就安然就寝显然不合适,根据社会规范和准则,我们不能随便爬上他人的床,更别提是神经科医生家的床。很显然,该患者对自己身在何处对自己处于何方对正确的行为规范,都并非一无所知,如果你问他他很可能会告诉你他在神经科医生的家里,这不是他自己的床,同样他很可能会承认贸然睡别人的床不是得体的社交行为,那么其中发生了什么呢?我们也许可以假设这一系列的行动是这个人每晚的习惯是大脑在入睡时间潜移默化形成了习惯。然而,由于大脑受损,该病人无法详尽周密的考虑。虽然这种行为无需启动认知控制,但他们确实需要对认知控制进行调解。

看到这个病人,我便想到自己在家里工作的时候,只要走到卧室看到床,也跟他一样好不自觉地就有一种冲动,想躺床上去。即便工作还没有完成。那么我是不是也是有病?

但最后,作者把话题切换到整个人类对全球变暖的大问题上,他说全人类其实虽然知道气候变化的严重性,但却很难改变自己已有的高碳排放行为,所以这个结论可以得出,或许人类最后只能走向灭亡?总而言之,这个推论间接地说明了全人类可能脑子都不太正常。就像书上说,问题的症结在于认知控制。

《认知控制》读后感(四):如何提高行动力?源于《认知控制》

近年来,互联网公司非常流行一种工作方式,叫OKR工作法,这种工作方法的核心就是通过制定目标及工作内容,来激励员工最终完成目标。通常都是以周为单位,来推进OKR工作。在这个过程中,有两点非常重要,一个是制定计划,另一个则是完成任务。

很多人都会制定计划,但是却鲜少有人能够100%的按照计划最终完成所有的任务。你可能会说,我的自律性不够,或者说,我太忙了,有太多其他的工作占用了原来计划工作的时间等等。按时归根结底,任务没有完成。这是为什么呢?

戴维巴德从神经学的角度给出了答案:那就是大脑对认知的控制出现了障碍,导致任务无法完成,而所有的原因都是《认知控制》这本书中找到答案。

戴维·巴德(David Badre)是布朗大学认知学、语言学和心理学教授,卡尼脑科学研究所的成员。他对认知控制和执行功能的神经科学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在接触到了《认知控制》这本书以后,也打开了我个人对大脑控制认知的另一面。

重在完成任务

我们的大脑到底该如何来完成任务?在多种情境下,其实我们的大脑当接到一项工作目标的时候,首先要把这一项任务分解成若干不同的步骤,然后大脑会进行指挥让我们来按照步骤一步一步的完成。

比如当我们想煮一杯咖啡的时候,我们需要在大脑中构想出煮咖啡这个目标的一系列实施步骤。但是往往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即便是煮咖啡这一个简单的工作,也需要同时兼顾很多子任务。比如我们需要寻找咖啡豆,需要寻找糖浆,需要寻找一个装满水的水瓶等。这个时候,大脑的认知控制就被派上用场。

普通人可能对这个工作嗤之以鼻,认为这有什么难的。但是戴维·巴德(David Badre)对大脑前额叶受损的一些患者进行同样的实验的时候,就发现了截然不同的结论。经过实验,这些患者的智力等都没有任何问题,但是当他们执行任务的时候却往往无法完成。即使是最简单的出门,可能也受到了很严重的阻碍。这就是大脑的认知控制出现了障碍,从而导致无法控制完成这些看似简单的目标。所以说,仅有目标和计划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通过认知控制系统将这些美好的愿景与实际的行动联系起来,最终完成这些目标,这才是最重要的。

从认知到行动,一切源于开始,重在结束

认知控制是一个由许多活动的部分构成的复杂系统,其中任何一部分出现差错都有可能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影响我们完成任务。虽然大不多人对于制定目标并不觉得空难,但是从制定目标开始,到最终完成目标却往往很少有人能坚持。而其中起到关键性作用的环节就是执行任务的过程,也就是书中讲到的认知控制。

而往往最重要的不是开始的制定计划,而是最终该如何完成目标。《认知控制》中不仅帮助我们分析了大脑控制过程中的原因、障碍,还为我们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案。比如对大脑实施激励,通过激励完成任务。或者提升价值感,用价值感的激励去完成任务等等。

认知控制最大的收货就是即便收到控制,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将想法变为现实,相比控制来说,我觉得实现理想的过程反而会让人找到更大的满足感与成就感。所以,无论如何,请控制好你的大脑,让理想照进现实。

《认知控制》读后感(五):认知控制

在生活中,我们可能都会有这样的经历,明明知道要早点休息,却还是会熬夜到很晚,或者明明知道自己应该多做些运动,可即便闲下来了也没有去运动......我们的认知和行动似乎并不能保持一致,这背后有什么科学解释吗?

最近我读了《认知控制》这本书,意识到在认与行动之间还有一片神秘区域,也学习到一种关于人类决策和行为的新视角。 认知控制是人脑的特有功能,生成计划、追踪计划的实施,它处于我们的认知与行动之间,换句话说,当我们对某件事情有了基本的认知之后,认知控制功能可以决定我们是否要去采取相应的行动。

这种功能不仅可以让我们选择正确的行动方式,还可以帮助我们克制冲动,避免犯错,因此非常重要。

大脑功能中非常神奇的一个表现是,我们可以很好的完成自己从来没有完成过的任务。举个简单的例子,我在上大学的时候,经常喜欢和朋友们一起出去旅游,当然可能仅仅是利用周末和节假日的时间,在玩耍的过程中,我们学到了很多生活的技能。等到后来不管我们去到什么陌生的地方,都能够很好的去规划好自己的生活,不会轻易的迷路,也能够和当地人有比较好的交流。

如果仅仅从认知层面看,每到一个新的地方,都会有很多让我们感到陌生的事物,但我们可以把曾经的经历中有用的部分带到新的环境中,在这本书中也提到,心理学家将这种能力称为迁移。

我们的认知控制过程存在在一定的灵活性,这就是我们可以比较容易的从一项任务中转移到另一项任务中。你也一定在学习或者工作中,突然被一条短信吸引,然后注意力就来到了手机上吧。

与此同时,想要获得比较高效的工作效率,我们的认知控制系统也需要保持一定的稳定性,能够让我们持续的专注在自己的工作上。

在稳定性和灵活性之间,存在着一种基本的权利弊关系,而且我们的认知控制系统面临左右为难的情境,既要决定何时保持稳定性,也要决定何时保持灵活性。

值得一提的是,很多人说自己可以同时做多项任务,比如可以一边回复邮件,一边写文章。实际上很多研究已经表明,这种同时多任务的工作方式并不合适,效率会变低。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当我们从一项任务转移到另一项任务的时候,我们需要一个缓冲的时间来接受这种变化,哪怕只需要三五秒。

在生活中,我也常常会被自己的手机短信干扰,一旦有短信的声音,我总是很容易克制不住的打开手机,容易让人忽视的是,这个过程实际上是需要时间的。后来,我机智地将手机声音关闭掉,自己的学习状态有了明显改善。

总的来说,这是一本比较专业的关于脑神经科学的书,详细地阐述了我们的大脑是如何完成任务的,当然还有一些需要解答的问题,相信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也可以找到答案。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