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大脑简史读后感锦集

大脑简史读后感锦集

《大脑简史》是一本由[意]克劳迪奥·波利亚诺著作,台海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25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大脑简史》读后感(一):打开尘封的历史,剖开神奇的大脑

文:书侠麦克元

当掀开尘封的历史密封布的时候,都会有灰尘飘荡,迷乱人们的眼睛,真实往往就在灰尘之后。

如果你问我大脑是什么,我肯定跟你说就是大脑了。但是人类在认识大脑的过程中,却经历了上万年,直到近代才开始有了显著的进步。

了解人类自己的大脑,也是了解人类之所以成为人的关键节点之一。

克劳迪奥·波利亚诺是比萨大学科学史教授,他出版发表了众多关于现当代生物医学、人类学的专著和论文,《大脑简史》是其代表作之一。他结合哲学、医学、解剖学、伦理学等多门学科知识,以全新的角度讲述人类和大脑的故事。

心与智

我小的时候,常常听父母这样活,用心学习,好好记。你是否也听到父母这样说?为什么学习跟心有关,不是用脑吗?知识记得牢,不应该是走脑,为什么要说走心呢?其实这个问题,在古代依然是跟心有关的。

用现代医学的眼光来看,这个问题好解决,但是在古代知识尚未破解这个难题的时候,“心”就是智慧之源。

当时的人们更加认可心脏的作用,心脏是整个器官系统的中心,大脑的作用则在很大程度上被忽视了。心脏是整个器官系统的中心,也是情感和精神活动的发源之处。所以古埃及人在制作木乃伊的时候,才会留下重要的心脏,丢弃不太重要的大脑。

当时的“心”“智”,不仅仅停留在墓葬上,在哲学上也有着很大的争论。

亚里士多德,对于大脑的认知,他认为大脑存在的作用就是为了冷却来自心脏的热量。亚里士多德信奉观察为主,但是解剖学知识和精密仪器的缺乏,然而在“脑”科学的问题上,做出了错误的判断。

现代智与心

18世纪初思想家乔治·卡巴尼斯,坚持认为就像是肝脏分泌胆汁一样,大脑也会分泌出一种东西,就叫做思想。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尤其是解剖学知识的进步,人们开始逐渐认识到大脑与心的关系,也开始重新审视“大脑”的智慧。

现代科学让人们已经知道了,人脑是由左、右两个大脑半球组成的。人的大脑皮层最为发达的思维器官,主导人体内一切活动过程,并调节机体与周围环境的平衡,是一个人一切高级神经活动的物质基础。至于心脏那可不会产生“思想”,思想存在于人脑之中。

不仅如此,人们还想要通过大脑的机能,去创造一个新“电脑”,那就是人工智能。至于机器会不会取代人类拥有思考能力,很多人表示担心。

但不管怎样,在目前的测试当中,再先进的人工智能都是无法自己去主动思考的,这是人类所独有的技能。

至于未来如何,我们留给未来吧。

《大脑简史》读后感(二):不简单的大脑,值得好好探索

从一些汉字的起源不难发现,最初的人们认为“主管”人各种各样想法的是心脑,所以如“思”“想”“恼”“慌”之类,都以“心”作为偏旁。现代科学兴起之后,人们已经知道了,心脏可不会“思想”,思想存在于人脑之中。具体来说,人类大脑由左、右两个大脑半球组成;而人的大脑皮层最为发达,是思维的器官,主导机体内一切活动过程,并调节机体与周围环境的平衡,是一个人一切高级神经活动的物质基础。

当然,关于大脑的各种看似“奇怪”而又非常有趣的知识还有许多。比如,大脑皮层厚度虽然只有约2至3毫米,总面积却达到了2200平方厘米;脑细胞每天都要死亡约10万个,而且越不用脑,脑细胞死亡越多(所以呢?);人脑中的主要成分居然是血液,占到了80%;大脑虽只占人体体重的2%,耗氧量却占到了全身耗氧量的25%,血流量占心脏总输出血量的15%……

关于脑科学,现代医学虽然可谓已经知之甚多,解剖学知识已经非常丰富,人类认识自己的大脑还可以得到诸如核磁共振、CT等现代化高深精尖仪器助上的“一臂之力”——但是实打实地来说,很多关于大脑的知识都还不很透彻,甚至注定还会有许多“陌生区域”有待继续深入探索,还有许多关于大脑的知识等待去认识。很多时候,大脑就如同大海一样,近在咫尺,却并不是非常熟悉。

所以在这些关于脑知识的认识基础上,再来读一读意大利科学家克劳迪奥·波利亚诺所写的《大脑简史》,不难看得出来,从古希腊到现代甚至当代,虽然人类之于大脑的研究已经累计有3000年之久,一步步从迷信到科学、从愚昧到聪明,但得到的知识越多,知识的边缘却越长越宽,而相应的“未知”也就越多。人类于自己的大脑,所掌握的知识还非常有限,还有许多未解之谜等待现在的、未来的人去解答——也正如《大脑简史》的“引言”所言,关于大脑,或者说对大脑的认识,注定“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渐趋多元、丰富,不断变化”。

事实上,很多关于大脑的普遍知识,人们的认知已经比较多——但克劳迪奥·波利亚诺却介绍到了更多让人感觉都有些瞠目结舌的“新”内容。比如,早在100多年前,就是20世纪刚开始的时候,科学家们已经结束了细胞是生物体的最小单位的认识,因为如卡米洛·高尔基、圣地亚哥·拉蒙·卡哈尔等已经找到了使神经细胞的结构可视化的方法——这样的知识类似于原子并非不可分,而即使是质子、中子也并非最小的物质,即使有夸克,难道地位就稳如泰山了吗?恐怕也未必。知识果然是没有边界的,可以有开始,却注定无法找到结束。

而且在很多时候,除了一些脑科学家,对大脑的认识仿佛已经不再具有特别的迷人之处;大部分人特别兴趣的那个“点”是电脑,有点类似于把“人脑”装上芯片,把人变成未来的“机器人”,更智能也更任劳任怨——这一点,崇尚“996”的资本家估计会尤为感兴趣,对于人工成本无休止的“压榨”与焦虑,会让未来的“机器人”充满无限的诱惑性!

但是,谁又能知道,不久的将来,“人脑”在与“机器脑”的较量中,最终的胜利者又将是谁呢?有一点毋庸置疑,既不要高估了机器,也不要低估了人类;反之亦然。还是且走且看吧。

《大脑简史》读后感(三):大胆推翻前人,历史才会进步

《大脑简史》。 《生活大爆炸》中,谢尔顿的女朋友艾米是个脑科方面的专家,谢尔顿日常是对物理之外各种学科看不起的,但是遇到了脑科学,连谢尔顿也会心生三分崇拜之意,他甚至还考虑过用自己的计算和艾米的研究结合在一起,开创一个脑科学的新境界。 说句实在话,《生活大爆炸》中间的绝大多数科学梗我根本看不懂,但这一点也不妨碍《生活大爆炸》成为我自己最喜欢的美剧,我在里面感受到的并不是知识大爆炸,而是人类,可以无限开拓自己世界的可能,这种开拓令我欣喜,所以我一个物理白痴追下来了全部的《生活大爆炸》,并深深感动于他们对那个我未知的世界的努力。 这种感觉在看这本《大脑简史》的时候又出现了,不明觉厉,不明觉喜。

这本书相当专业,各种脑科学的知识密集出现,作者甚至使用了大量的脚注来告诉你一个知识点可以如何延伸,如果你是一个对脑科学感兴趣的人,尽可以顺着这些注释去顺藤摸瓜,开启一扇又一扇新世界的大门。 如果你和我一样对于脑科学的知识了解甚少,那么读完这本书之后,你也会对脑学科的发展历程有一个比较清醒的认识,你会发现在脑科学的发展过程中,科学家们不断地推翻前人的研究成果,一些曾经被人奉若神明的知识,最终在新的科学发现面前被拉下神坛,比如曾经被奉为圣人的亚里士多德,他曾经在许多事情上做出过杰出的贡献,但是对于大脑的认知,我们今天看来是那样的粗浅可笑,他认为大脑存在的作用就是为了冷却来自心脏的热量,我们今天都知道在人体运作过程中起着决定作用的大脑在亚里士多德的眼中只是一个无关紧要的散热器而已。亚里士多德信奉观察为主,但是解剖学知识的缺乏,让他在脑科学上,做出了错误的判断。

那些推翻了亚里士多德对于大脑认识的人,后来在岁月的长河中,也被后来者发现了他们认知的不足甚至错误,他们的学说也被被改进甚至推翻。 脑科学就是这样进步的。人们对于脑子知道的越多,人们会发现未知的领域越大。人们发现在医学领域之外,还可以从其他的学科去研究脑科学,比如文章开头我们刚开始提到的物理学,再比如一直与医学相伴的心理学。 就是这样有趣而神奇。

分享几个书中令我印象深刻的环节吧,我们也能从中感受到脑科学的发展变化。 古埃及人在制作木乃伊的时候,会把脑子扔掉,他们觉得对于人体来说,脑子这东西实在没太大用处,他们认为人转世只需要心脏和肾脏就足够了。当时的医学水平已经足以制造出流传到现在的木乃伊,但是对于大脑的认知还是如此之低下。“没脑子”在这里不是一个笑话,而是一个时代的证明。 再比如,18世纪初思想家乔治·卡巴尼斯,坚持认为就像是肝脏分泌胆汁一样,大脑也会分泌出一种东西,就叫做思想。 不要嘲笑这些今天看起来是奇谈怪论的制造者,今天我们有关大脑的所有成就,都是站在这些巨人的肩膀之上。 也许未来有一天科学研究的发展会让我们今天奉若真理的一些东西也被完全推翻,谁又能知道呢?我们知道的只是:历史一定还会继续前行。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