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量子传的读后感大全

量子传的读后感大全

《量子传》是一本由[英] 曼吉特·库马尔 (Manjit Kumar)著作,69.00出版的536图书,本书定价:平装,页数:2022-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量子传》读后感(一):量子的历史,与现实有何相关?

量子的故事开始于19世纪末,当时,许多科学现象都被发现并证实,甚至有科学家信誓旦旦地说未来的物理学已经发现不了什么新的东西了,他们能做的,只是让数据更精确而已。

《量子传》介绍了量子的发现和数百名科学家对于这一发现的讨论,它用故事的方式记述了量子的发展过程。

1900年,一个科学家发现了量子,这位一手拿着帽子,一手拿着雪茄的男人就是马克思·普朗特,他公布了一个消息:物质释放或吸收的光能,以及其他任何形式的电磁辐射都以小分为基本单位,把不同数量的基本单位捆绑在一起,就形成了各种大小的能量。“量子”就是普朗克给这些基本能量单位起的名字。

量子的概念完全违背了我们之前的日常生活,在之前,人们的印象中,能像的释放和吸收都是连续不断的,就像水流,不会有什么间断,但量子的出现打破了这个常识,它告诉人们,能量的释放和吸收就像搬上货车的行李 ,是一份一份分开摆上的。

即使如此,量子的发现与我们的现实生活又有什么用呢?这取决于量子的另一个特点。科学家发现微观领域是块状的,离散的,而非人类生活的宏观世界的微缩版。在我们的让日常生活中,当一个物质从一个地方移动到另一个地方,必然需要经过一定的路径,而量子则不需要,如果说魔术是使用技巧让一个事物凭空出现在另一个地方,那么量子就可以让它成为现实。

这个应用在大量的科技产品上,比如我们常说的手机信号就是其中之一。

至此普朗克依然没有很明确他的发现虽有数学表述,但却没有物理实际意义。

后来爱因斯坦认识到,普朗克关于光以一份一份的形式出现的假设是解开光电效应神秘现象的关键。

光电效应是由德国物理学家赫兹在实验中发现的。在光电效应中,人们观察到将一束光线照射在某些金属上会在电路中产生一定的电流。可以推断是光将金属中的电子打出,使得它们流动。

有人说:爱因斯坦理解了普朗克量子的重大意义,其他科学家要在四分之一世纪之后才会明了其中的含义。 通过这本书也许我们能更加了解那些伟人的思想。

《量子传》读后感(二):迷人的科学时代

前几年教育乱象,量子阅读,翻书瞬间去读书,充满魔幻色彩的骗局,被人戏称 遇事不决,量子力学。这可能是量子被黑的最惨的一次了。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时代不再有那种催人奋进,追求真理的气氛了。如果你觉得,自己一无所知,缺乏求知欲。那么正好来看看这本催人奋进的<<量子传>>。

这本书全景式地回顾了量子的发展史,从萌芽到发展,再到改变世界,一一展现,也讲述了那些大名鼎鼎的科学家的故事,比如说爱因斯坦,普朗克,波尔,薛定谔,卢森堡,卢瑟福等等。有他们探索物理的思考和困境,得到荣誉的光荣和纠结,在战争期间的颠沛流离,与家人和爱人的点点滴滴,更有科学家之间的协作,争吵和因缘际会。这不仅是一本量子的传记,更是一本科学家小传的集合,更是一部世界近代史,在瞬息万变的一站和二战间,被裹挟的不仅仅是民众与政治,还有人与科学。

牛顿的时代逐渐远去,爱因斯坦成为了那个时代的科学明星,成为了改变世界的人。物理学没有停滞不前,理论物理学家,实验物理学家,他们在涌现,即使他们的生存条件有限,每日为生计奔波,但也没有影响他们的研究,20几岁的他们造就了一个时代,男孩儿物理学。他们年龄都不大,年纪轻轻就成为了物理学专家,对真理的追求是他们最大的兴趣爱好。在各项条件都有限的条件下,他们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人均获得诺贝尔,这算不算是一种凡尔赛?居里夫人两次获得诺贝尔,在索尔维会议的那张著名照片上她居然还不是C位,坐在前排中央的爱因斯坦最广为人知的是他提出的相对论,而他荣获诺贝尔奖的是光电理论。他们中的任何一位在那个战火纷飞,朝不保夕的时代荣获诺贝尔的荣誉后,都没有停滞不前,而是接着投入到更深的领域中,不断验证,不断计算,不断进取。奖项和荣誉对他们而言,不过是一个注脚,而最重要的是物理学,是这个世界的奥秘,究竟什么是真实。

他们协同合作,他们互相争论。爱因斯坦说 现实独立于观测存在。也就是说我们看不到的真实是存在的。听起来还挺鬼魅的,人因未知而恐惧,所以鬼神之说才吓人。我们仿佛因自然给我们的禀赋得以见到光明,而我们能看见的东西的大小有限制,我们看不见分子,原子,电子。我们看见的东西的状态和颜色并不一定是真实的,光有七种颜色,而我们看不见。我们看到的是白色的花朵深得昆虫的喜爱,因为它们看到的颜色远比我们丰富。爱因斯坦接受这种他看不见的现实,这是有极大的意义的。爱因斯坦和玻尔关于量子的争论持续多年,在爱因斯坦戏谑地向玻尔提出那个快门小盒子的实验开始,这场争论就没有结束过。在爱因斯坦搬到普林斯顿的那些年里,玻尔与其说定期去和这位老友会面,不如说是定期去吵架,有时玻尔会被气的胡言乱语——我痛恨我自己。爱因斯坦看来在语言上,经常碾压玻尔,以至于让玻尔每次都觉得自己刚刚没发挥好。就在玻尔离开人世的前一晚,还在思考爱因斯坦提出的实验,在报纸上画了那张装满光的盒子图,看来是到死都在思考。

《量子传》读后感(三):迷人的科学时代

相比于一个说话的都被控制的时代,量子物理学家的黄金时代简直是最好的时代。我刚刚写了一篇描述量子物理学家的书评,被豆瓣这个黑洞给吞噬了,真是无语住了(带入恐龙语气)。此刻我真希望泡利能站出来说句话,讽刺一下这些没啥用的行为。

大概正是因为那些物理学家对于这些东西不甚在乎,或者说这些肮脏丑恶成为不了他们的重点,他们不是不知道,也不是不与之战争,是没赢过,所以去关注那些看不见的真实去了吧?我就这一次非常草率地像个傻子一样,没有备份我的文字,所以我现在是一个字都捞不回来的状态,来重建我这篇书评,以至于我的前两段可能都是我的个人生活部分。

这本《量子传》是我看的第一本不是纯讲述量子理论的量子书,它读起来像史记一样,量子物理学从萌芽到发展,再到改变世界,用科学家的成长史来串联。不仅仅讲述了量子,更是讲述了一个时代,一个物理学史诗级别的时代。是一个牛顿以后,由爱因斯坦主导的时代,爱因斯坦被誉为物理学的标杆,成为最具影响力的时代。更加引领了那个时代的追求真理,不懈思考,永不放弃的精神。男孩儿物理学的时代一去不返,人均物理学家只是大家领域不太一样的时代也一去不返。没有两次世界大战的疲累,我们只是困于这个时代,困于我们被要求成为的人,困于我们要学习的知识,我们缺乏探索世界的精神,没有开阔眼界的机会。我们只有教我们做题的物理老师,只有让我们记住的并不理解的知识点。时至今日,我想说,我们毁于时代,为人所毁。他们只是把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给印到教材上而已,科学理论和我们在这个时代割裂,我们被年轻羁绊,一个老年人批判年轻人的社会,如何得到创新和真理的探索。大卫·福斯特·华莱士说他不敢有电视,不然他会一直看下去。看看我们的电视里每天都播些什么吧?诺贝尔奖是那个时代,物理学家人均一个的东西,而今成为我们遥不可及的痴心妄想。而那个时代的物理学家对于诺贝尔的热情虽说是有,却不会成为他们停止思考和研究的羁绊,只会是他们青年时代的一个注脚而已。他们终其一生思考的东西,可能对于一般人来说,不可理解,但他们却至死都想明白,究竟什么才是现实?

现实可能是不可见的,我们看见的不见得就是现实。实验表明光是波,实验表明光是粒子。都对,我们都看见了。最后我们承认了光的波粒二象性。我们肉眼看见的光是没有颜色的,而光实际上是有七种颜色的。我们因自然赋予人类的禀赋而得见一些东西,但因自身所限,又无法看到全貌。因这世界上存在不可见的现实,我们才需要物理学,需要去思考事物的合理性。

书中有一张物理学发展史上都很有名的照片,索尔维会议的一次合影,爱因斯坦居中,照片里还有居里夫人,普朗克,玻尔,卢森堡,薛定谔,泡利,洛伦兹等一系列人,这是一个时代的华章,一个一去不返的迷人时代,在一个物理学家想方设法在大学里当助教,做教授的时代,发现了一个又一个划时代的科学理论;在一个爱因斯坦在专利局打工的时代,爱因斯坦提出了相对论。除了真理,他们对这世界一无所求。量子理论折磨他们的同时,也打开了他们新世界的大门。他们看到了真实究竟是什么。

《量子传》读后感(四):质量极佳的科普,一代人的群像,文学性颇佳的英式写作

非常好的书。

关于量子、关于理论物理的科普书,将近三十年来我零零散散也看了不少了。这一本是其中叙事最为独特的。

英式写作的科普书更具有故事性,有一种文学性的丰富。这不但能使读者接触到科学内容,还能让读者接触到那些人专业知识之外的更多信息。比如他们的出身、社会环境、经历、工作态度、与他人的交流以及性情等等。这一点是很多科普书难以提供的。

科学毕竟是人搞出来的。不止一个人的地方,就是社会。他们是互相影响的,甚至互相依存。这本书大有展现一个时代群像的气氛,给了我很好的阅读体验,并让我联想到很多从来没有注意到的方面。

比如第一代理论物理大家相当一部分的出身都是衣食无忧的。教育环境和学术环境是那么的自由。当然了,要说他们拿着帝国主义手中沾满他人鲜血的剩余价值堆起的天堂,我也一定不会反对。

爱因斯坦对自己世界观的固执是对的。没有这种对信仰的坚持,就少了很多追求真相的动力。但他绝不能代表全部。他必须有对手,有要去争论的对象。实际上爱因斯坦的这种执着与对宗教信仰的那种执着是没有区别的,只是对象不同而已。

一代人马上就会僵化,开始搞起权威甚至个人崇拜。这真的是没有办法的事。这就像一代人向着某个未知的领域狂奔一样的必然。当领域开拓的初期过去,功勋卓著者就被后来人视为权威,同时因为那个高产的时期已经冷却下来,后来者获得成果的难度更大了。那位被泡利反对因而放弃论文的人的确是“愚蠢的”。而且要说波尔海森堡泡利三人组“给一代人洗了脑”,我觉得很可能不是公允的。一方面是前面我描述的现象,另一方面只能说人群又开始僵化进而驱逐了更多的自信,滋养了更多的愚蠢。

波尔有着超越性别局限的智慧和性情(而且是互相影响的)。但我要声明,并不是说我认为男人女人分别本该如何,而是说波尔的智慧和性情超越了性别之分下的社会平均表现。我认为他是人类心智进步的榜样之一(我主要是指超越性别之分的文化构建部分,而不是指超越性别之分的生物学基础部分)。

卢瑟福的形象看起来有着典型的刻板印象。但刻板印象有一个好处,就是制约了人的注意力,不让人去注意任何事情。

海森堡那时候太年轻,情绪化严重。但好在他多少认识到了。

泡利的照片看起来就像个喜欢吃喝玩乐的家伙。

平行世界理论被娱乐大众严重地望文生义了。

爱因斯坦与波尔之争的焦点,在这本书里有了很好的解读,让我明白之前理解错了。

哲学这个玩意,现在,保留着哲学史的工作,同时让理论物理学家等自然科学工作者顺便着考虑考虑,就够了。

《量子传》读后感(五):量子伟人

现代人们的生活与以往有着天壤之别,不仅在于物质的极大丰富,也在于人们精神的富足,有了一定的物质基础,做起什么事情都更加顺畅,事半功倍。因此人们又更多的时间用来学习武装,我们在学生时代就接触过很多的学科,每门学科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也根据每个人的爱好不同,兴趣导引,喜欢上自己喜欢的学科,当然对于那些极度不喜欢学习的同学另当别论。有的同学喜欢文科,有的则擅长理科,不仅在学习的劲头上有着极大 的差别,甚至影响到高考,甚至是以后的就业。一般来说女孩更加偏向于文科,而男孩则是更加喜欢具有严密逻辑思维的理科,而理科中相信物理和数学一定是更加具有挑战性的学科。

任何的学科都有着基础学科,数学是理科的基础,没有良好的数学知识,相信理科一定一塌糊涂,在数学的基础之上,物理则更加关系到提高社会的发展速度,现代物理的发展为这个世界添上了浓重的一笔,很多的著名的物理学家也是让大家念念不忘。物理中也有着不同的分支,而其中最为亮眼的相信就是让人们切身体会到重要性却很难触及到的量子科学。这门学科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陌生的,也是让人们听到就觉得高大上的,也是最为让人头痛的学科。在这方面学习的人相信有很多,但是真正能踏实的研究科学,并且研究出一定成就的人则是凤毛麟角。我们比较熟悉的有爱因斯坦以及波尔等著名的科学家,这样的伟人研究出的理论,我们在课本中也是经常要使用到的,考试中也是必不可少的。但是这些理论其实对于我们来说是很神秘的,究竟是什么样的情形触发了这些科学家的灵感,让他们能够得出这些匪夷所思的定论,相信更会引起大家的好奇心。最近看了一本书,书的名字叫做 《量子传》 ,就是一本介绍这方面的书籍,书中介绍了众多的著名的,知名的物理学家,通过故事的讲述,让我们对于这些神秘的物理科学家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和认识。

《量子传》的作者是 英国的作家曼吉特·库马尔(Manjit Kumar)的一本作品,作者是一位拥有物理学和哲学双学位的作家,物理和哲学对于有过学习经历的人来说,都明白,这简直就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但是作者却做到了,能够把两者都精彩的呈现。作者为众多的 刊物撰稿,也为现代科学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在本书中作者详细的介绍了一些我们非常熟悉的物理学家,把这些神秘的物理学家的一些事迹拿来分享,让我们对于这些科学家有了不一样的认识。其中量子理论中最为重要级别的人物,爱因斯坦以及波尔是杰出的代表,而他们之间对于科学的分歧也是更加值得我们关注的,也是本书最为精彩的片段。相信那些喜欢物理的读者们一定会喜欢这本书的。非常精彩的一本书 ,很喜欢。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