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忠贞之夜读后感锦集

忠贞之夜读后感锦集

《忠贞之夜》是一本由[美国] 露易丝·格丽克著作,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9.00元,页数:13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忠贞之夜》读后感(一):永恒的探索

书名:《忠贞之夜》

作者:[美国]露易丝格丽克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3.15

阅读时间:2022.5.26-2022.6.7

现代诗中,情诗最好读,它的感情直白干脆,只有爱情。叙事诗不易读,诗人会用很多象征和隐喻来叙述,以此来表达情思和哲思。

这是读过的格丽克第二本诗集,《忠贞之夜》取自诗集中的篇目名,一共二十四首诗。格丽克是对现在过去、生存死亡有着敏感嗅觉的诗人,整本诗集关于生活的探索、哲理的深思、无常的生命、永恒的叹息、变化的情绪都有着灵敏的掌控,也都弥漫着淡然、沉寂的忧伤。格丽克也喜欢将自我的形象呈现为男性,她对于死亡也有很多话要说。她对于“结局”有很多的隐喻与暗示,会提出很多关于结局的象征意义,它是开始的终点,是死亡的指示标,是不断开始又结束的旅程。

《寓言》,驳论人生旅途中是否需要目标,可大部分人在生活中很少启程去寻觅目的,反而永远处于准备阶段,于是那些劝导他人追寻目标的人,反而过来安慰他——你在准备,这就很好了。在寻觅目的过程中,会有虚无感,像是无主幽魂飘荡在世界,可内心还是怀抱着目标,在道路上不断寻找,目光也会偶尔投向他处,无暇去观察其他值得观察的事物。

《冒险》,讲述爱情。爱情的冒险是刺激的,渴望者希望通过爱情去抵达喜悦、幸福的彼岸,可大梦初醒后,冒险结束后,深陷其中的人才发现身边人早已劝诫过——激情会退却,正如爱情是会消失的一样。在爱情消亡后,在心中升腾而来的是对于未来和生活的担忧。

《忠贞之夜》,读出来是成长的过程,一个儿童的成长将会经历些什么呢?牙牙学语,一个又一个的生日,收获一个又一个的成长,在这成长之中,“我”也有所成就。出生之后,开始之后便都是结局。

《记忆理论》,记忆应当是在过去的时候,当我们身处历史之中时,很难发现那就是历史。伟大的人、伟大的事物在历史时间长轴上会出现在何处?尚未可知。需要关注的不是过去与未来,而是在当下存在的自己。已经发生的过去和尚未到达的未来都不是“我“应该担心的事情。

《言辞犀利的沉默》,路程是循环的,与恋人之间也是如此,分手复合循环往复。

《忧郁的助理》由助理的辞职思索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变化是基于表面的,追求的东西也是表面的,浮于表面的物质是众人追求的对象,可这些东西是空虚、无助、空洞的直接来源。

《缩短的旅程》人生的旅程如同攀爬楼梯,劳累也可消遣,但是这些消遣无助于此,依旧要前往注定的结局,起点与终点间的旅程是难熬的。

《一篇虚构之作》,“我”阅读小说之后的感想。虚构的小说过于真实,以至“我”无法接受人物既定的结局,他们只是浩瀚书海的一隅浪花,翻涌归流后谁又还会记起他们呢?

有时候读着读着会发现,自己对于诗歌意蕴的解读已经到了执着疯魔的程度,之后还是要学会慢慢去感悟言语的美丽。“一首诗未必释放一种意义,正如世上大多数事物并不释放意义(华莱士·史蒂文斯)。”诗歌鉴赏,无需刻意求解。

《忠贞之夜》读后感(二):星星闪耀处

“沉寂已经进入我的身体。 它像夜晚,和我的许多记忆——它们像星星一样

是不变的,不过,如果有人 能像天文学家那样去观看,当然会明白 它们是不熄的火,像地狱之火。” —— 第一次读露易丝·格丽克的诗。 读完后,我十分好奇, 诗中的“我”是她本人, 还是她在诗里虚构的人物。 后来我释然了, 我觉得“我”是她,是他,也是我们。 我们都会在时间的长河直面生死。 死亡本身让人可怕, 可怕源于对未知的恐惧。 更让人恐惧的是对时间不经意流逝, 人们表现出来的无聊或无意义。 当“我”向学生袒露日子的空虚, 日子一天紧似一天, 毫无意义的成就, 这些才是人生的苦闷和痛苦。 学生真的听进去了“我”的话, 在木段即将熄灭时, 他低语“我”让痛苦赋予了意义。 这不也是给人生赋予了意义吗? —— 读到后来我确实不好奇了。 明白了“我”是个流浪画家。 他和哥哥都是被姨妈带大。 父母和姐姐早已远在触摸不着的彼岸。 《忠贞之夜》本来不叫这名字, 全因night和knight读起来同音。 无数个难以入睡的夜, 哥哥在旁看书, “我”头脑中涌入种种印象又消失。 每个入夜,“我”枕在枕头上, 畅想着黄色或蓝色的帆船。 遥望灯塔的点点光亮, 直至后来明白它不是安全港。 “我”曾想过世上的人分为两类: 期愿前行的人与期愿后退的人。 人们不会停留在原地。 他们或为将来努力打拼, 或逗留在回忆中时刻缅怀。 生死犹如那把炽热的剑, 阻挠前行或后退的人合流。 —— “我”时常会站在亡者视角自责。 电话还没接通也无应答, 是否电话那头的对方已不在。 “我”的书已经到达天堂。 父母亲和姐姐也在读, 却没有发现字句提到他们。 对于“我”来说,他们已死。 对于他们来说,“我”不存在。 横亘在家人之间的, 是难以逾越挥散不去的雾气。 漫长的夜难以入梦。 “我”写的“我”都是指家人。 许多记忆,如同星星, 在无尽长夜忽明忽暗。 —— 一天天的夜很漫长, 一年年的时光飞逝。 “我”回忆起年少时和哥哥在一起, 还能在生日时收到三件礼物。 看来是姨妈替父母给“我”准备的。 人生已经从起点开始。 如今的当下既非起点亦非终点。 迷茫的人们如同走在黑夜里, 去哪里,抱着什么目的行走呢? 这个问题没有唯一的答案。 想到达明天,现在就要启程。 我们该有梦,有值得追求之物, 集中心思保持开放自由的心态, 接纳迎面走来的种种。 真理若在,真理昭然若揭。 —— 每个人的人生, 从起点往终点迈进。 像极地平线的逼近。 毫无意义的成就, 不抱期盼的新生活, 消磨着“我”的人生。 我很喜欢那个公园里遇到的老妇人。 她每天在等着月亮升起,凝望着, 在黑暗中, 仅仅能辨认出那个闪亮的圆把手。 “但有些夜晚,她说, 几乎无法透过云层看到月亮, 音乐也从未响起。沮丧透顶的夜晚。 而第二天晚上,我还会重新开始, 往往一切都还不错。” 回到“我”给学生的痛苦赋予意义中来, 老妇人等待每个晚上的月亮升起, 不也给一天紧似一天的日子赋予意义? —— “但如果时间的本质是变化, 一切怎么可能变成空无? 这是我问自己的问题。” 每个夜晚都很诚实, 既非前行也非横移。 许多回忆,在黑夜中如星星闪耀。 故者在回忆中长久封存。 现实的时光匆匆而过。 正如圣方济的教导, 抛下欲念,弃绝世俗物品, 才不让灵魂迷失在物质里。 抱持自由追求真理的目的, 认识到人生一切绝非偶然。 用心活过,爱过,存在过。 如星星闪耀,忠诚,贞善, 不再为不够缅怀亲人而自愧。

《忠贞之夜》读后感(三):诗歌,是直觉和情感的产物

.

这个词转化为一个梦,一件值得追求之物。(译者范静晔)

~~~

《忠贞之夜》

作者: [美国] 露易丝·格丽克

出品方: 世纪文景

.

露易丝·格丽克,2020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以及一系列重量级文学大奖得主。

.

阅读《直到世界反映了灵魂蕞深.层的需要》和《月光的合金》之时,我注意到这两部诗集有多首诗歌以珀耳塞福涅为母题,格丽克不断探讨希腊神话里那些被劫掠的少女的处境和抉择,她的创作源头受到希腊文明的影响,以诗歌回溯古典时代的追寻之旅。

.

这两部诗集让我感受到了格丽克高等教育知识分子的气质以及与T.S.艾略特相仿的文艺创作风格,而《忠贞之夜》在学院式的思考之外,呈现了格丽克的另一面,许多诗歌洗尽铅华、返璞归真,更像是直觉和情感的产物。

.

《忠贞之夜》获2014年美国国家图书奖。诗集包含24首诗,这24首诗都有共同的主题,讲述亲情、爱与创伤的故事,讲述情感的缺席与在场,普通人的得失与思考。

.

摘录一段:

你将明白,我正进入死亡的国度

虽然为什么这景象如此老套

我说不出来。

这里也是一样,一天天很漫长,

而一年年很短暂。远山之上,太阳下沉。

星星闪耀,月亮盈亏圆缺。很快

来自过去的面孔向我显现:

我的母亲和父亲、幼年的妹妹;他们似乎

没有说完他们必.须说的话,但此刻

我的心沉静,我能听到他们的声音。

.

诗歌朴实沉静,有罗伯特·洛厄尔、普拉斯、安妮·塞克尔顿等自白派诗人的流脉。

语言简练,诗行精短,意象动人,情感细腻,擅长表达爱情、生育或死亡,对天堂与彼岸的描述渲染神秘的氛围。

.

这些诗歌肯定有诗人自身生活的影像,但它们不是自传,有些诗歌采用男性身份的视角来描述,有时也采用外部的审视者的观察,从现实角度切入文学创作论。格丽克否认它们是自传。

.

这些诗歌是表达共同或潜在的共同感受的方式。它们就像一把时间的钝刀,反反复复,永不停歇,不断切割渴望确定性和持久性的心灵。

《忠贞之夜》读后感(四):诺奖诗人“自白式诗歌”新译作

2020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者又一次超出国人预料,击败长期陪跑者村上春树和新晋候选者残雪的是美国诗人露易丝·格丽克。在获诺奖之前,她的作品便先后获得了普利策诗歌奖、美国国家图书家诗歌奖、美国国家书评界奖项,在美国本土她早已声名远扬。但在国内她的作品只有《直到世界反映了灵魂最深层的需要》、《月光的合金》,翻译者便是柳向阳。

作为国内第一位将格丽克作品翻译引进的译者,他认为“格丽克创作的独特性,是她的诗歌创作源自于心理分析学,她总归是回到她自己,她用心理学来解答自己。”另一位译者范静哗则认为“格丽克的诗就是让每个人可以看,让大家能够看到日常的情感体验,引起反思,甚至唤起自己原本没有意识到的这些感受。同时,她的诗又容许更高层次的、学院派式的分析。”

他们基于自己对格丽克原作的阅读又将格丽克的一些能代表其个人风格特色的诗歌整理成集,选取《忠贞之夜》作为书名。《忠贞之夜》是格丽克“画家系列”的其中一首诗,在这个系列里营造了一个过去现在未来的时空场景,诗中的我时而回忆童年时期和哥哥,姨妈生活的场景,因为听错的原因将原本名为《忠贞骑士》的书名听成是《忠贞之夜》,“我”不断回忆与哥哥生活的场景,在那些因阅读而不眠的夜晚,神游天际的我任想象驰骋,想到与家人春游、想象春日中的某一天是“我”的生日,起床便可看到桌上放着的礼物,有手帕、彩色铅笔、一本名为《我的第一本读物》的书。无聊的时光总是需要想象/幻想来打发的,我继续想象着父母在生下我之前的种种遭遇,或许那时哥哥才是整个家庭的核心。

当神游结束,格丽克又用“我”来叙述现在的内容,聚焦眼前的狗,周围的声音,然后在缝纫机的转动声中继续神游。想到和哥哥一起在黑暗中度过,一同呼吸,一同度过黑暗,在无尽的黑暗中又开始产生期盼。

即便是“我”从想象的世界之中走出,我依然在探索自我的虚无之后要如何转变。一颗澄澈的灵魂究竟会在虚无中走多远,这些答案等着读者去解读(原谅我在这里实在是读不出来)。《康沃尔》中格丽克的诗歌依然在进行对话,这次以“词”、“雾”为切入点关心二者在看得见与看不见地方的区别,最后仍是一片沉寂中感受时光交替。到了《后记》这种自问自答的对话引入高潮,灵魂直接问道“我会从死亡中复活吗?”“是的”。

整篇诗集中几乎全部都是格丽克这种自我对话式的内容,具有极强的“自白式”特点,这些与她长期的心理分析经历有关,她习惯性将自己的经历与宗教、神话、经典故事等内容引入到她的诗歌之中,因此常常在阅读的时候会摸不着头脑,只能自求多福静心看吧!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