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爱默生传(上下册)》读后感100字

《爱默生传(上下册)》读后感100字

《爱默生传(上下册)》是一本由[美]罗伯特·D.理查德森著作,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48.00元,页数:721,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爱默生传(上下册)》读后感(一):这是首本让我产生想要全篇摘抄并背诵的书。

阅读的过程中不断被种草很多书,还被安利了阅读的方法,做笔记的方法,阅读的习惯和书本的选择,写作的方法和写作的重要性等等。

这本书的作者将关注点集中在爱默生的学术影响之上,聚焦的是爱默生这个人,我看到爱默生终其一生都在追求各种各样的思想,以及不同年龄他的思想转变,他不是那种老学究的姿态,他善变,善于发现和思考。是一个思想深邃且精力充沛的人。

与其说是一本传记(确实也是传记)在我眼里我更觉得是爱默生阅读写作论!撇开书中提及的爱默生各大思想论点、个人主义和自立精神等等,我更喜欢的是爱默生在日记里、在书信中表现出来的热爱自然、热爱家庭、充满爱心、乐于助人的形象。

贯穿爱默生一生最重要也是最习以为常的事情是阅读和写作,在爱默生去世前的第六天他还坚持阅读。

这本书也让我get到阅读和写作的方法:阅读的方法——不要单纯追求阅读量,阅读是为了发现有用的事实。学会如何从每个章节的开头以及从对句子的快速浏览中判断你是否需要通读他们。阅读本书不是目的,读书是为了滋养和激发自己的思想,长时间不间断的阅读会破坏读者的思想。只读名著(只有好书才能流传下来)

写作方法——他的日记里有很多关于写作的实用建议:比如丢掉形容词,多使用名词,在写作中角色很重要,要学会让生活融入其中,利用主题和索引标贴。ps:编制索引是爱默生在写作时用到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法,利用索引先写内容再做整理,这样方便在不断增加的笔记本中很容易找到大量的特定材料。

书中也有很多观点非常贴近现代,比如性别平权、社交距离等。

我好喜欢他对于世间万物的那种好奇心,是我长大后遗忘许久且无法重拾的蕞重要的特性,他目睹令了令他感到好奇的事儿他表示“我的拇指甲缝里都已满是惊奇”,刹那间觉得这个人又可爱又学识渊博。他善于观察自然景色,他说“景观与景观之间的差异微乎其微,但是观赏者却有很大的区别”爱默生的文字清新脱俗,充满格言警句的力量。

他仿佛是一个天生自由的人。

《爱默生传(上下册)》读后感(二):《爱默生传》中提出或提到的精彩观点

1. 教育的好处在于,它能够帮助那些在生活中犯了错却没有被关注到的孩子。(p20)

2. 哲学在一开始修正错误时是合适的,但如果不止步于此,它就会攻击真理本身。(p73,法国哲学家皮埃尔·贝尔·关于哲学具有腐蚀性的评论)

3. 一个更美好社会的发展,并不会通过抑制个体化过程来实现,而是通过实现个体诉求的自愿联合而实现。(p343)

4. 过分夸大的个人主义是这个时代的恶习。(p412)

5. 要想获得自由,只能遵从自己的天赋。(p413)

6. 只回顾过去不仅是一个错误,而且是一种毁灭。(p413)

7. 什么是生活?生活就是人们的视角。要衡量一个人,就看他以什么样的视角来审视客观世界。(p484)

8. 历史明确地告诉我们,永恒的善只为灵魂而存在,就像必须放在密闭的容器里的轻油一样,它无法存在于任何社会或制度之中。(p490)

9. 无论我们怎么样去看待一个人,他都是自身物质环境与道德氛围的产物,就如同他是自己身体组织的产物一样。(拿破仑,p504)

10. 生活是一种狂喜,每个人都是一团燃烧的火焰(爱默生,p505)

11. 当全世界都在追逐权力并把财富作为权力的一种手段时,文化却在修正成功的理论。(p532)

12. 文化的最终目的并不是要摧毁个性,而是要逐步去除个性中所有的障碍和杂质,只留下纯洁的力量。(p532)

13. 生活最终教给我们的,是一种自愿的服从,一种必要的自由。(p533)

14. 只要一个人能够自考,他便是自由的。(p541)

15. 我的思想犹如一壶亟待烧开的热水,是爱默生让它翻滚起来。(惠特曼,p570)

16. 爱默生并不是在所有的问题上都能给出定论,但没有人比他更能帮助你得出自己的结论。(p573)

17. 一个人如果不按自己的方式去生活,而是随俗浮沉,那他就和死去没什么不同。(p573)

18. 对于礼貌以及明智的生活而言,记忆是一种恶习。充满希望和盛情的今天太过珍贵,容不得我们在腐朽的昨天里浪费哪怕一秒。(p589)

19. 我们所追求的东西并不总是它最初看起来的样子,当我们让自己太过痴迷时,我们所猎取的东西反过来就会猎取我们。(p596)

20. 你耗尽半生时光苦苦追寻的东西,有一天却在家庭聚餐等日常中不经意间找到了。寻它如寻梦一样的你,一找到它,就成了它的俘虏。(p596,梭罗)

21. 你是书籍的主宰。因此,智者可在书中表达自己的信念,但他依旧不会妨碍你自己对书籍的理解。(p613)

《爱默生传(上下册)》读后感(三):爱默生:狂热的恋人

爱默生,美国思想家、文学家、诗人,确立美国文化精神的代表人物,是新英格兰超验主义最杰出的代言人。美国总统林肯称他为“美国的孔子”、“美国文明之父”。 一个满载声誉和名望的天才传奇人物,影响了一代又一代思想家文学家科学家,但是备受生活煎熬:9岁丧父,27岁妻子离世,31岁、33岁两个弟弟分别去世,39岁长子瓦尔多去世……即便这样,他依然“忘情地感受着这陌生的、冰冷的、多水的、空中的和虚幻的同情及存在。我播种太阳和月亮,收获种子。” 他,是一位狂热的恋人。 他的妻子艾伦年轻貌美,17岁与他订婚,18岁同他完婚,他们一起旅行,一同写作,并用书信来表达思念。艾伦想当一名诗人,爱默生想做一名传教士。然而艾伦不到20岁时就因肺结核晚期撒手人寰。在他去世后一年零两个月,爱默生无法忍受妻子离世的煎熬,他打开了妻子的棺椁,他要直面死亡。他无法相信妻子真的离世的现实,他一直给妻子写信,就像她还活着一样。 他为信仰而活,他不相信的就一定要去经历去体验,他怀疑一切也质疑一切。 而且,不仅仅是爱情。 对于思想的探求从未停止,而读书是一条捷径。 “他涉猎甚广,课外阅读量至少是所学课程阅读量的三倍,而且他早已经习惯了,早上4:30或5点起床,或处理信件,或写日记,而他阅读的习惯三岁之前就养成了他涉猎甚广,课外阅读量至少是所学课程阅读量的三倍,而且他早已经习惯了,早上4:30或5点起床,或处理信件,或写日记”,而他阅读的习惯三岁之前就养成了。 那你一定会认为爱默生是一个天才吧。不! 1821年春18岁的爱默生就读于哈弗大学,那个时候哈弗并不出名,全校不到250名学生,而爱默生成绩平平,除了学习诗歌很是努力认真,其他方面并不突出,默默无闻。 他的阅读范围有多广?“学习希腊语和拉丁文,可以阅读希腊文的《伊利亚特》和《新约全书》,可用拉丁文阅读李维、贺拉斯、西塞罗、尤维纳利斯和佩尔西乌斯等作家的作品,以及胡果·格劳秀斯的《基督教信仰的真理》。他还学习代数、平面几何、解析几何和球面几何等课程。爱默生大一时学习过罗马历史,大四时学习过美国宪政原则,还阅读过《联邦党人文集》。在科学方面,他大三时学习物理学(物质、运动或力学、流体静力学、气体力学、电学和光学等)和天文学,大四时学习了化学;他还学过政治经济学。在哲学方面,他学过形式逻辑学课程,以及杜格尔德·斯图尔特和威廉佩利那构思深远且引人入胜的道德哲学。此外,他还读过洛克的《散文集》。”这还仅仅是爱默生大学期间所读所学,范围涉及文学、政治、历史、哲学、物理学、化学、经济学…… 对于阅读来说,爱默生是一位超级狂热的恋人,并且伴随一生。 然而读书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拿成绩做官,是为了探索思想;热爱自然的目的,也是为了探索思想;他的崇拜与放弃,都是源于对思想的探索。 这种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狂热,只有恋人才配得上。 美国罗伯特.D.理查德森这本《爱默生赚》,能够让你在轻松阅读中,深入探索一位“激情似火的思想家”,切实揭开一位思想家成长之路的神秘面纱。 扉页上威廉.詹姆斯的话入了心:“我们用各种各样的标准来衡量我们自己。我们的力量、智慧、财富,甚至是好运,都能温暖我们的内心,让我们觉得自己并没有愧对人生。” 这是成长为世俗眼中成功人士的一条坦途,也是培养一干俗人的捷径,看你更偏爱什么。 显然爱默生不在此列,他属于后者,“比所有这些都更加深刻和超然的,是我们对自己能够付出多大努力的感知……没有这种感知,人为皮囊;有了这种感知,方成英雄。” 这位超级英雄的诞生之路,就在一本书里,历经百年考验,值得你反复阅读,弥补脑中的“坑”。 你可能不能播种太阳与月亮,但是你试着播种星星,一定会让你的思想明亮……

《爱默生传(上下册)》读后感(四):爱默生:一位狂热的恋人

爱默生,美国思想家、文学家、诗人,确立美国文化精神的代表人物,是新英格兰超验主义最杰出的代言人。美国总统林肯称他为“美国的孔子”、“美国文明之父”。 一个满载声誉和名望的天才传奇人物,影响了一代又一代思想家文学家科学家,但是备受生活煎熬:9岁丧父,27岁妻子离世,31岁、33岁两个弟弟分别去世,39岁长子瓦尔多去世……即便这样,他依然“忘情地感受着这陌生的、冰冷的、多水的、空中的和虚幻的同情及存在。我播种太阳和月亮,收获种子。” 他,是一位狂热的恋人。 他的妻子艾伦年轻貌美,17岁与他订婚,18岁同他完婚,他们一起旅行,一同写作,并用书信来表达思念。艾伦想当一名诗人,爱默生想做一名传教士。然而艾伦不到20岁时就因肺结核晚期撒手人寰。在他去世后一年零两个月,爱默生无法忍受妻子离世的煎熬,他打开了妻子的棺椁,他要直面死亡。他无法相信妻子真的离世的现实,他一直给妻子写信,就像她还活着一样。 他为信仰而活,他不相信的就一定要去经历去体验,他怀疑一切也质疑一切。 而且,不仅仅是爱情。 对于思想的探求从未停止,而读书是一条捷径。 “他涉猎甚广,课外阅读量至少是所学课程阅读量的三倍,而且他早已经习惯了,早上4:30或5点起床,或处理信件,或写日记,而他阅读的习惯三岁之前就养成了他涉猎甚广,课外阅读量至少是所学课程阅读量的三倍,而且他早已经习惯了,早上4:30或5点起床,或处理信件,或写日记”,而他阅读的习惯三岁之前就养成了。 那你一定会认为爱默生是一个天才吧。不! 1821年春18岁的爱默生就读于哈弗大学,那个时候哈弗并不出名,全校不到250名学生,而爱默生成绩平平,除了学习诗歌很是努力认真,其他方面并不突出,默默无闻。 他的阅读范围有多广?“学习希腊语和拉丁文,可以阅读希腊文的《伊利亚特》和《新约全书》,可用拉丁文阅读李维、贺拉斯、西塞罗、尤维纳利斯和佩尔西乌斯等作家的作品,以及胡果·格劳秀斯的《基督教信仰的真理》。他还学习代数、平面几何、解析几何和球面几何等课程。爱默生大一时学习过罗马历史,大四时学习过美国宪政原则,还阅读过《联邦党人文集》。在科学方面,他大三时学习物理学(物质、运动或力学、流体静力学、气体力学、电学和光学等)和天文学,大四时学习了化学;他还学过政治经济学。在哲学方面,他学过形式逻辑学课程,以及杜格尔德·斯图尔特和威廉佩利那构思深远且引人入胜的道德哲学。此外,他还读过洛克的《散文集》。”这还仅仅是爱默生大学期间所读所学,范围涉及文学、政治、历史、哲学、物理学、化学、经济学…… 对于阅读来说,爱默生是一位超级狂热的恋人,并且伴随一生。 然而读书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拿成绩做官,是为了探索思想;热爱自然的目的,也是为了探索思想;他的崇拜与放弃,都是源于对思想的探索。 这种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狂热,只有恋人才配得上。 美国罗伯特.D.理查德森这本《爱默生赚》,能够让你在轻松阅读中,深入探索一位“激情似火的思想家”,切实揭开一位思想家成长之路的神秘面纱。 扉页上威廉.詹姆斯的话入了心:“我们用各种各样的标准来衡量我们自己。我们的力量、智慧、财富,甚至是好运,都能温暖我们的内心,让我们觉得自己并没有愧对人生。” 这是成长为世俗眼中成功人士的一条坦途,也是培养一干俗人的捷径,看你更偏爱什么。 显然爱默生不在此列,他属于后者,“比所有这些都更加深刻和超然的,是我们对自己能够付出多大努力的感知……没有这种感知,人为皮囊;有了这种感知,方成英雄。” 这位超级英雄的诞生之路,就在一本书里,历经百年考验,值得你反复阅读,弥补脑中的“坑”。 你可能不能播种太阳与月亮,但是你试着播种星星,一定会让你的思想明亮……

《爱默生传(上下册)》读后感(五):读《爱默生传》的三点收获。

爱默生的一生进行了数量庞大的演讲,所涉内容也十分广泛,有关于历史、文学、自然和宗教,也有关于自立、诗歌、伦理和艺术。他的许多话语,都既精准又简洁地概括出了我想表达的内容,所以我总能在阅读其他书的时候想起,应用得很频繁。

今天,我想着重谈谈给我很大收获的以下三点:

一、自我编辑学家

爱默生一生都是一位伟大的读者,他的阅读广泛又驳杂,从文学历史、到科学、哲学、宗教、自然,无不涉及,而且还总是不断拓展新的领域。但最令我震惊的其实是他那巨大的笔记和日记数量。

1839年,他就已经积累了大约100本之多的日记。1847年,他本子的主题主索引就已经达到了400多页,每个主题后面还有数十个甚至几百个简短的引文和位置编号。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数十年来的积累,爱默生的日记和笔记数量已达几百卷之多。

书中说,在爱默生最早的日记中,就有“广袤的世界”和“宇宙”这样宏大的标题,而他最终实现了这样的计划,实现了这些标题所建议的百科全书式的雄心壮志。爱默生写道:“对作者来说,一本日记就是一本永恒的书,每个人都想要为自己撰写文学和科学的全部内容。”

二、激情燃烧的生命之火

我之前的一篇文章中有提到,爱默生一生都在经历亲人的离世。8岁生日前,他的父亲去世;28岁时,爱默生的第一任妻子艾伦去世,这也成为了他一生的伤痛;在他31岁和33岁时,他的两个弟弟爱德华和查尔斯也相继去世;而后他还经历了与第二任妻子莉迪安的长子瓦尔多的早夭。这也令爱默生发出痛苦且无助的自问:“我以后还敢再爱什么吗?”

经历了如此的苦痛,爱默生却并没有沉沦下去。哪怕是在最糟糕的时候,他也知道自己应该做些什么。他曾在日记中写道:“一个人必须用他既有的才能去努力工作。这种才能是过去日积月累的结果,任何人都无法与过去抗衡。你所学到的任何知识和所做过的任何事情都会让你从中受益。因此,在充满不幸的日子里,在饱受屈辱的日子里,在欠债、沮丧和祸不单行的日子里,努力工作和学习吧!在利箭如云的逆境下努力战斗吧!”

“所有美好的事物都在今天等着我们。充满希望和盛情的今天太过珍贵,容不得我们在腐朽的昨天里浪费哪怕一秒钟。”

三、对万事万物的包容与怀疑

当下,我们看似拥有的选择很多,实则困宥于无形的囚笼。

在互联网上,无谓的争执很多。许多人压根还没有搞清楚别人的观点和背后的曲折渊源,就急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受到反驳的当事人如无法吞下委屈,沉默相待,就得据理力争,唇枪舌战就此展开。战争一旦开始,参战双方就自动划分两派,成为对立。哪怕最初并不是对立的两方,如今也顾不得如此,只能继续,直到一方偃旗息鼓了。

与无端的争执相反的,便是大量的点赞。收到点赞无疑意味着受到他人的关注和肯定,自是非常愉悦的。我十分明白,几乎每个人都需要他人的认同,我也毫不例外。这个“认同”意味着我们不是孤身一人,我们的观点在大部分人看来很正确,我们是合群的。这种“认同”,不仅给了我们大量的信心,还激励着我们不断完善观点和自身。但其缺点当然也很明显,它会让我们在表达时为了他人的认同而犹豫再三,还会导致我们容易陷入妄下结论和极端主义的陷阱中去。

而伟大的思想家爱默生既包容开放,同时也是一位怀疑论者。他博览群书,兼收并蓄,但不妄信,不盲从。他在《怀疑论者蒙田》一文中认为,怀疑论的价值在于它“抵制过早和不成熟的结论”。怀疑论者的正确立场应当是“深思熟虑和自我包容的;而不是普遍不信、普遍否定和普遍怀疑的”。聪明的怀疑论者应当教导人们如何“在短暂和多变的事物中探寻永恒”。

在这个信息过于丰富,我们自认为了解一切的时代,他的这种怀疑精神也在不断地警醒着我:不要太容易地去赞扬或贬损一件自己并不完全了解的事。

我该更独立而审慎的思考,更广泛而深入地游历和阅读。尽可能地与众人接触,友好交流,可以有自己的想法但不轻易得出结论,静待时光检验一切。

人类的天地是广大的,人类前进的步伐也是无止境的。爱默生曾在《圆》中说:“人的生命是一个自我进化的循环,从一个无形的小圆,向四面八方奔向新的更大的圆,而且永不停止。”我们也当如爱默生一样,带着“离开人世之前,依然相信总有一天自己会做得更好”的信念去不断尝试和努力!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