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文明的逻辑》读后感100字

《文明的逻辑》读后感100字

《文明的逻辑》是一本由陈志武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52,页数:90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文明的逻辑》读后感(一):文明就是对抗风险的历史

得到听书

第一,经济学界长期使用“唯生产率论”来衡量社会发展,甚至将人文知识划为没用的知识,让作者陈志武教授感到,有必要作出澄清和纠正。所以他提出,要用“风险应对力”作为补充,来衡量文明、研究历史。因为他发现,从历史和逻辑来看,风险是产生暴力的重要原因,降低风险就等于减少暴力,相应地促进了文明。

在原书中,作者解释了九种社会形态对降低风险的作用,我们重点关注其中三种:迷信、宗族和金融,并介绍了原书的核心思想:文明不仅是财富的增加,也是风险的减少。有些社会构件未必直接创造财富,但是降低了人们的生存风险,也是文明的组成部分。历史上很多看似奇怪的现象,其实是为了降低人类生存风险而产生的。只有同时考虑劳动生产率和风险应对力,才能更完整地理解人类文明的逻辑。

第二,人类与风险博弈的历史进程。揭示了风险之源不只是自然灾害,还包括社会结构的变化。在历史上,人类最初主要是应对自然风险,后来工业化和金融市场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但又带来新的人造风险,比如失业、萧条、政治动荡等,对社会稳定造成威胁。为了应对这些风险,社会催生出新的结构,比如中央银行、福利国家、货币政策等等。与此同时,传统的风险应对机制比如婚姻、家庭、宗族、宗教等等,则不断走向衰落。换句话说,政府和国家的力量,逐渐取代民间和市场,成为社会应对风险的主流。

对于这样的趋势,未来是福是祸,作者留下了一个问号。作者写这本书的初衷只是澄清观念,解释历史,并没有提出建议,或预测未来。但对个人来说,我们依然可以从中汲取智慧,重新思考个人与家庭在各方面的均衡发展,努力追求一种安全、体面的生活。

这本书的核心观点认为,文明不仅仅体现为财富,一个社会的文明进步,不能光看经济增长或生产率,还要看社会的风险应对能力,也就是能否给人带来更大的安全感。这跟投资理论中不能光看回报,还要考虑风险的逻辑是一致的。同样在生活中,我们衡量自己的幸福,也不能光看挣多少钱,拥有多少财富,还要看为此付出的代价和承担的风险。在很多时候,升官发财、出人头地并不比安居乐业、平安健康更重要。这不是简单的心灵鸡汤,而是探究人类文明发展历史得到的启示。

《文明的逻辑》读后感(二):听博客买新书

那是一个被封控在家的日子。我连着听了两期陈志武老师参加的两档播客,相同的嘉宾,不同的侧重点。 - - 子非鱼的第79期 《子非鱼x随机游走:与陈志武老师谈〈文明的逻辑〉》以这本新书的内容作为主线展开,主持人对书中部分章节内容进行提问,陈老师结合自身的经验、思考回答这些问题。因为主持人提到是中信出版社促成的这次交流,所以本期节目可以当成是新书的线上宣传交流会。

小宇宙 子非鱼

- - 另一档节目是忽左忽右的 183期 《和陈志武漫谈风险与文明》 ,这期播客是以陈志武老师的个人成长、求学和工作经历为主线展开的,更多的体现了陈老师个人经历和学术观念,对新书内容涉及的不多。 此外,陈老师也表达了对当下的社会、经济和上海疫情的思考。

小宇宙 忽左忽右

- - 两档节目连着听,能够对陈老师个人和他的新书都有一定的了解。《文明的逻辑》一书中对风险和文明这两点有深入的研究和讨论,而且本书从提笔到成书有十几年的跨度,所以这两点在两档播客都有讨论。两期节目中陈老师都提到“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这句话,并阐述了他的理解。节目里,陈老师提起自己的爱人、现下社会中像他一样出身的草根人民时,能够听出他语气的变化和哽咽,让我有些动容。 - - 关于两档节目还有一个不同,就在评论区,前者评论区的氛围较后者平和。 - - 播客听完后,我确实被新书吸引,忍不住下单,想要一览为快。但是,上海物流能给力嘛?我5月底能拿到书吗。。。

听完立刻下单!

6月中旬了,我还没收到书(◕ˇ∀ˇ◕)

《文明的逻辑》读后感(三):是什么在威胁“文明”

“历史长河时而风平浪静,时而波涛汹涌,但总会奔涌向前。”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看到,时代的主流虽依旧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没有改变,但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权主义、冷战思维等不时抬头,地区冲突仍时有发生,对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带来严重影响甚至威胁。大的国际环境背景如此,叠加疫情传播、贸易保护、俄乌冲突、气候变化等或“黑天鹅”或“灰犀牛”事件接踵而来,社会面上各类社会新闻也是屡创热搜新“热度”,暴力伤人、持械伤人等等,很多朋友都说关掉了微博等一些信息媒体平台,少看几眼心里还踏实点,老百姓讲话“不太平”!

这其中我关注到,最大的问题重点在于智慧的博弈,而其中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各类各种“暴力”的发生,在人类演进的过程中,“暴力”其实是人类的本能之一,我想最早的拥有也是为了生存和自我防护,为此每个人都携带催生暴力的“基因”,不会随着文明的高度发展而从社会上消失不见,则是变化为不同的形式与形态存在,催生出显性暴力与隐性暴力。而对暴力最好的制约便是也在不断地演化进步的“人类文明”,我们每个人都置身其中,在儿时便培育“抑恶扬善”的意识,长大成人更是正确的价值观念指导行为,暴力应该不再。

这些年来的种种引发了很多人在思考,“暴力”的发生到底是否是人类文明的倒退。要想知道答案,未来我们难以知晓,但可以靠历史来推断,靠历史来演算,在历史中去找到“文明的逻辑”。著有“金融的逻辑”系列、“财富的逻辑”系列的知名经济学家陈志武教授便对此话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分析,为我们带来《文明的逻辑》一书,以“人类与风险的博弈”历程为线索,使用数据量化分析和文献研究分析,通过人们所熟悉的创新、商业、金融等现象与历史,用翔实的数据与资料分析探讨文明演进背后的内在逻辑。

整套书很厚实,我用了近一个月的夜读时间才慢慢啃下,内容丰富,从历史经验的视角看待文明,借文明简史的写作手法,一改传统的编年史线性记述,选定宗族、商业、婚姻、金融等6大主题,从历史史实推出现象背后的文明所在和道理。从历史上看,古代的中国及古埃及、中美洲等全球同样如此,暴力事件的发生,不一定与风险事件有直接关系,但风险事件的发生,灾害影响波及人类时,会导致暴力发生,人类的创新创举,会使人提升应对风险挑战的能力升华,从而有效的也能降低暴力事件的发生。

为此《文明的逻辑》一书是宏大视野和学术突破性的著作,提出了一个全新的课题,以“风险应对力”去衡量文明的新标尺,以此来帮助我们更完整地解读人类文明化进程,为认识、发展人类社会文明提供独特视角。无论是迷信的产生,还是宗教的制约,亦或商业价值中的衡量,都是应对风险挑战直接或间接地在推动文明的进化,减少暴力的发生,但“生产率”的升高未必能与文明的提高化正比,而还是要看如何更好的去应对风险。这也正是我们前面所说,为何经济高度发达,文明高度提升的当下,依旧还有暴力。

能力有限,第一次阅读本书只能浅显地学到一些皮毛,未来找时间再次阅读,我想会有更多新的获得。《文明的逻辑》一书用经济学视角解释社会进化,用风险与博弈重新理解人类文明,令人耳目一新,也提醒我们要练就本领,应对有方,在风险面前敢于积极应对,不畏缩、不躲闪,在严峻形势面前敢于出击,敢战能胜,在冲突面前敢于迎难而上,决不退缩,陈教授用大量的历史证明给我们,历史充分证明,唯有更好的学会应对风险,增强博弈能力与本领,发挥主动精神,不犹豫、不观望,科学的借鉴历史经验,我们才能赢得发展、推动文明进步。

《文明的逻辑》读后感(四):无聊中老年男子的历史文明观

之前的短评被点了几十个有用,但是显示不到前页,也可能被水军盖下去了,所以再发一下。哪天有空的话或者解手的时候可以再掩鼻耗时去边读边挑点常识性硬伤来批驳。

豆瓣上架第一天就有大量水军千篇一律的摘录式评论。笔者虽是理工科领域的,但文科好书也经常读,知道好书和差书、经典著作和流俗著作的区别。本来看个标题,就对这类书毫无兴趣,因为书的标题一大,除非你是天才,或者有福科/乔姆斯基/乔治威尔逊这样的语言能力,不然就很难驾驭泛而大的题目,此类标题下鲜有精辟或critical的论述。2022年4月17日(注意历史时间点)此书办了个腾讯线上会议——“《文明的逻辑》线上分享会”(下文简称研讨会),当时有个爱学习的年轻朋友去听了本书研讨会,就转发给笔者。笔者扫了一眼研讨会ppt后,就觉得应该建议想读此书的朋友去看看研讨会和研讨会ppt,看一群没啥脊梁的中老年男性文人(应该真没女的,不是大腹便便的就是白发苍苍的中老年男子)在那边用软绵绵的、催人欲睡的絮絮叨叨并商业互吹,便可定夺此书的质量而避雷。该研讨会是马拉松式的,办了上午场4小时、下午场3个多小时,b站可以找到,为了不浪费诸位时间,特地选了几张研讨会ppt贴在文末,看官自己判断。因为研讨会上都是遴选出来阅读此书、然后隆重推出此书的“专家学者”,从研讨会质量便大致可知此书质量。

当然客观地说,将近8小时的马拉松式研讨会里面当然有数据详尽或者论述尚可的内容,这些内容牵扯到考古、人类社会学数据等等,内容还是比较详尽的,可以唬住喜欢听点文化讲座的高中生或者刚上大一的大学新生,但讲的就是一个高中生议论文都有能力去讨论的观点:“不管东西方,社会中都存在风险,处理和避开风险改变社会。”

但是,除去一些“东西方是不同的,风险是都有的”之类车轱辘话,文末贴上的几张ppt也可以说明问题:讲座内容里从一定层面上来说是缺乏一些文化常识(不知道是故意装不懂还是怎样)、部分逻辑混乱、有不少溜须拍马的内容(如论文化时称“爹亲娘亲”,那张ppt来自某署名单位为普林斯顿大学的“教授学者”),这些内容非常类似街头巷尾那种常见的50后老年男子对国学、西方、文化等概念的浅薄见识。讲座中除了一些日常拍马内容外,研讨会上一些“学者”明显搞不清楚犹太文化和中世纪历史,信口开河、生搬硬套说犹太民族传统、中世纪的社会跟中国古代的家庭伦理纲常相仿,不知道在线听众里有多少默默离席。也可以从书的目录看出基本上是东边拿一点胡乱评论,西边捞一点指点一下,佐证一个“社会中存在风险、应对和处理风险改变社会”的高中生议论文式的观点,然后拼凑成几百页的那种大杂烩书,虽书名叫逻辑,实则是例子叠加,编个故事网讲个空洞道理,逻辑幼稚简单,最最关键的是,NOTHING CRITICAL,这也是通病了。笔者觉得,这类书的最佳受众是那些文化程度不高,又希望靠读书充电的人,以后可以在饭局上扯点“时时警惕风险、应对风险促进社会进步”、人类文明、东西方根本不同、非洲风俗、明朝和康熙税收等等高大上内容提高饭局档次。那类人是啥群体呢?就是文化程度不高但爱读书、有点追求,又爱凑饭局的无聊中老年人群体。当然阅读选择权都在读者身上,你爱读啥书别人都管不着,笔者在此不做爹味评价。

笔者认为,作者若不懂其他东西的话就好好研究本职的经济学,急着跑国内拍马扒分、讲自己不了解的东西,然后享受国内人对着耶鲁抬头的吹捧,沉浸在短评区里水军各种“重磅式的巨著、十年磨一剑的巨著、时代关键时刻的巨著”等等尬吹来丰富自己的退休生活,这只能是断送自己一生的学术清誉。如果有可能,建议把研讨会的一些经典PPT和这部洋洋百页的低营养大杂烩式“大作”转发给作者原单位、耶鲁大学和香港大学的同事和其他学者们欣赏一下,看看他们对这位老同事作何感想和评价,热切期望本书英文版早日上架。

截屏几张笔者觉得有代表性的PPT给大家欣赏一下。注意划线非笔者所加,而是讲座过程中演讲者自己划线。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