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中国怪谈》读后感1000字

《中国怪谈》读后感1000字

《中国怪谈》是一本由田中贡太郎著作,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376图书,本书定价:平装,页数:2022-3-31,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怪谈》读后感(一):一本怪谈折射世间百态

“怪谈”在许多场合往往和“鬼故事”或是“恐怖故事”混为一谈。虽然单从字面意思来理解,怪谈确实是灵异恐怖传说的统称,但这两个字当中还包含着很强的文化性和民俗性。中日两国同为怪谈大国,且许多怪谈都有相互影响的痕迹,这和历史上频繁的文化交流密不可分。当然,在截然不同的风土中诞生出的终究是风格迥异的作品。这本由日本怪谈大师田中贡太郎收集编纂的“中国怪谈”取自中国,编于日本,不仅别有一番风味,也有很强的学术研究价值。

本书上至唐代,下至清代,涵盖了“女妖”、“物灵”、“修仙”、“不死”、“还魂”、“地狱见闻”等丰富的怪谈题材,整理了近50篇怪谈,为中式怪谈爱好者提供了一场饕餮盛宴。值得一提的是,本书的中式怪谈的味道很纯正:语言表达上半文半白,故事背景和人设都贴合中国古代社会,很符合现代人对于中国怪谈的想象,而情节设置则颇有《聊斋》等怪谈经典的影子。田中贡太郎深受蒲松龄的影响,本书甚至有一整个章节就叫做“松龄”,而其中的“凉亭”一篇中,蒲松龄本人也作为角色登场客串。可能是取材于我国,且名字就叫《中国怪谈》之故,本书除了配了一些浮世绘的插图之外并没有太多日系怪谈的风味。此外,怪谈的套路化和母题化还是比较严重的,但古人贫乏的生活决定了想象力的上限,无可指摘。田中贡太郎自己谈到日本怪谈的原话”怪谈何其多,但它们不是基于佛教的“因果轮回”,就与狐狸精之类的妖怪有关,独立的故事可谓寥寥无几”用在本书也不可谓不贴切。

本书的多篇怪谈都很接地气,充分反映了中国古代的社会现实,甚至可以当做寓言和隐喻集进行解读。根据主题和特征我将其主要分为以下几类:1、反映老百姓对于暴政的怨恨和对于世间公正的渴望。这部分大多数假托于神佛甚至阴间角色之手来实现,例如“太虚司法传”、“续黄粱”等,老百姓面对封建上层阶级的强征暴敛、荒淫无度、搜刮民脂等糟糕的社会现实深恶痛绝却无能为力,只能祈求神明可以还大家公道,并惩戒世间的罪恶;2、宣扬”善恶终有报,天道好轮回”,鼓励传统美德,带有说教性质的作品,这部分往往以主人公救了一个小动物开头,以动物化身为人报恩结尾,例如“义猴记”“义猫冢”等。3、反映对于美好生活向往的作品,这部分有点类似于黄粱美梦,或渴求功成名就,鸡犬升天或期盼黄金万两、美人环绕或追求延年益寿,修仙得道。这部分作品比例最高,例如“富贵发迹”、“延寿”等等,特别是很多偶遇美人,直接谈婚论嫁的篇目都有点白日做梦的味道;4、宣扬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等封建思想的作品,而封建体制下底层百姓尤其是女性的地位也可从中窥见一斑,例如《蛙神》、《爱卿传》等。即使是神明嫁女也逃不掉被指责不守妇道,不尊重婆婆,而一个风尘女更是必须为贞操守节,而婆婆临终对儿媳的美好祝愿居然是让她马上生出大胖小子。有些篇目的女子得到的优待是转世可以投胎为男儿身,可见当时的社会现实大家都不需要遮掩男性地位高人一等。当然以上的主题也常常混杂在同一个篇目中出现。这些怪谈披着故事的外衣客观记录了现实,是当时社会的缩影,蕴含了中国古代老百姓的主流价值观和朴素的愿望。

《中国怪谈》读后感(二):《中国怪谈》:怪谈的盛宴

打开书本便能看到一篇《出版说明》,其上介绍田中贡太郎的生平、成就、影响,以及此次出版的说明。文章介绍说:“田中贡太郎被誉为‘日本怪谈文学鼻祖’,他一生搜集与创作了近千篇日本怪谈故事,其代表作《全怪谈》更是被誉为日本怪谈文学瑰宝,曾深刻影响了黑泽明、芥川龙之介、梦枕貘、京极夏彦等诸多日本知名导演、作家。”

其中具体曲折我自然不清楚,但是“怪谈”我是感兴趣的,何况还是“中国怪谈”。文章还介绍说:“《中国怪谈》则是作者搜集中国民间故事,甚至多次远渡重洋来到上海、广州等地寻访古旧笔记小说,翻译整理后创作而成,全书均为中国背景的神话与怪谈故事”。翻看目录,即有中国“味”,书分十二章,为“子丑寅卯”的排序,其下三篇到六篇故事不等,多为四篇,凡50篇。十二章中,熟悉的有“不语”、“城隍”、“松龄”、“倩女”、“杂俎”。观其故事,也并没有注明来自中国哪个故事集之中,但“不语”“松龄”应该是从《子不语》和《聊斋志异》中来。

“怪谈”之所以叫怪谈,乃是故事古怪、可怕、难以解释,且多和妖怪、鬼怪有关,并取自民间。看了几章中十几篇故事,大抵也了解了其中故事,多半不离郎才女貌、婚姻爱情、家长里短这些老百姓所爱谈的事情。因此,关于《聊斋志异》的一些评价,倒也可以按在这本书上,大谈“狐鬼世界的内涵”,什么落寞生活、刺贪刺虐、现实伦理之类的话来。

但其实也不妨当成“故事会”,一篇一篇看过去,不说多么震撼人心有意义,却是“奇谈怪论”有意思。其中最有印象的倒是“松龄”一章中的《凉亭》。说是某地有座凉亭,建在马路中间。凉亭中蒲留仙留着茶和烟草安静地坐着。蒲留仙就是蒲松龄。这篇故事里,蒲松龄自己出现了倒是有趣得很。松龄干什么呢?自然是“等待路过的旅人,劝人喝茶,请人抽烟,再让人说说牛鬼蛇神的奇闻怪谈,作为自己那本《聊斋志异》的素材”。这一种“现实”感,颇有“现代”的感觉了。于是,来了几个人向蒲留仙讲故事,便有了“故事套故事”的结构了。同时,书中还有个彩蛋,结尾处,蒲留仙说:“我将上次叶生说的《搜神记》中求瓜术者的故事改编成了种梨的趣事”。而这一改编的故事正好在“倩女”章中的《种梨》。

《种梨》这一篇故事我相信知道的人会很多,说是一乡下人卖梨,道士想要一个,可这乡下人守着数百的梨就不给一个。有人见道士可怜,便掏钱买了一个梨给道士。道士吃完梨,便把核埋入土,让人拿来热水。此时众人围观,乡下人也在其中。道士浇了热水后,埋核处便长出了幼苗,接着长成大树,结出梨来。道士摘下梨分给众人,然后砍了树离开了。乡下人看完热闹回去,发现自己的梨不见了,不用说,定是道士施的法了。这颇像是神仙对乡下人没有同情心的惩罚了。

50篇故事,一时半会看不完,绝对是一次阅读的盛宴。只不过,如今各种灵异、恐怖故事脑洞大开,再看书中故事,也颇有点觉得见怪不怪,但不至于索然无味,毕竟,那一点古代风韵,抓住了也就别有趣味了。另外,笔者看书时也发现一处翻译上用词的错误,譬如139页,一妻子说:“现如今,下至黄发垂髫,上至耄耋老人,……”黄发垂髫在这里用错了,所指本就是老人与小孩。

《中国怪谈》读后感(三):看看日本人搜集的中国怪谈

田中贡太郎被誉为“日本怪谈文学鼻祖”,他一生搜集与创作了近千篇日本怪谈故事,其代表作《全怪谈》更是被誉为日本怪谈文学的瑰宝,深刻影响了黑泽明、芥川龙之介、京极夏彦等诸多日本知名导演、作家。而本书正是基于其生前最后勘定的三部核心作品之一的《中国怪谈》为基础,在编辑老师们的努力下,呈现出来的作品。

这本书也是记载了我国古代的趣闻轶事,抱着猎奇心理去看,其实还是有得一看的。而书的目录,是根据子丑寅卯来分的,虽然我没看明白为啥这样分,在我的理解中,这样分应该对应着这个时辰的,但是按照这个逻辑去理解,并不是这样的。

我在看这些奇闻逸事时,基于唯物主义的角度去看,将这些奇怪事情结合现实来理解,是能够去理解他们在当时情况下的想象的。比如他们想象阎王殿的人,其实和人类的公堂差不多,只是凶神恶煞的丑陋形象,映射着官场的罪恶;比如他们想象在阎王宫城游走时候见到的情形,那些欺世盗名、贪污误国、巧取豪夺之流,都在阎王殿里面受罚,在不得死的基础上,或被刀山切割,或被油锅煎炸,或被毒蛇撕扯,映射出劳苦大众对这些人的愤恨和无力;再比如,书中的典型故事类型,就是男子救了女精怪,后来享受回报,一些男子飞黄腾达且有善终,一些入了官场搅弄风云未得善终,还有一些离了现世与夫人隐入山林,我认为这类故事都是反应着人们对现实的强烈不满,但只能寄情于故事中。

从怪谈来看,虽然故事本身奇怪,但是仍然是基于人类的认知范畴可以想象的事情,符合佛教道教或者儒家等的宣传,这些怪谈,即便说是口述者的梦,也是可以的,在梦里,可以享受一时荣华富贵,也可见黑暗官场人士死后受报应,还可见自己毕生所愿得以实现。不过这样部分符合逻辑,叠加了想象的怪谈,仍不失为一种供以娱乐的方式。

《中国怪谈》读后感(四):虽是怪谈,却在弘扬真善美

志怪小说一直是中国文学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随着时间推移,这一类具有民俗特色的文学作品却逐渐式微。反观日本文学,大量作者对这一题材流露出来了浓厚的兴趣,本书作者田中贡太郎真是其中的佼佼者。他大量收录了一些中国的、日本的各式各样的民间志怪故事,形成了怪谈系列,而这本《中国怪谈》就是一部分中国志怪小说的合集。

其实这其中大量故事在《聊斋志异》等中国古代志怪小说中出现过,但这次出版,所有故事都经过了通俗化处理。相比于之前的文言文,现在的白话文更有利于读者读懂故事。故事也是由田中贡太郎多次造访中国收录而来,虽然有中国文言文转为日文再转为现在的作品颇为繁琐,但故事本身还是没丢掉自己的神韵,可见翻译团队还是下了很多功夫的。

志怪小说虽然说的是神鬼,传递出来的价值却一直是引导人们向善的。很多故事其实都是说着一些很浅显的处事道理,但披上了鬼怪的外衣之后,让我们这个深受道家、佛教等文化影响的国家下的民众更容易相信。正是在这个大背景下志怪小说被赋予了更多的现实意义,而不仅仅是一种娱乐作品。

《聊斋志异》本身就是为了讽刺一些时局以及乱象而作,其中甚至很多人的品性远不如妖和鬼。女妖或女鬼报恩的故事数不胜数,当然也会有一些不好的妖怪,但小时候我听故事总是会更喜欢妖怪或鬼魂,特别是一些善良又知恩图报的妖怪,总让人不自禁的想让他有个好结局。

故事所投射出来的世界大概也就是这些故事创作者所理想的世界吧。家庭和睦、兄友弟恭,人人都能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正所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相信宿命,相信因果,相信轮回,造就了我们这一独特的文化,催生了我们东方独有的小说形式。

正如书中记载的蒲松龄的故事一样,蒲松龄在路中间摆下一个茶摊,听着各地的旅人带来形形色色不一样的故事。大部分的故事其实是类似的,但蒲松龄都会点上一支烟、倒上一杯茶耐心地听别人说完。他的徒弟问他,这个故事我们不是已经听过了吗,蒲松龄却说,故事虽然一样,但讲述的人不一样故事可能就不一样了。很多故事在第一次听到时,我们或许就已经产生思维定式了,很难再去从其他方面去理解人物、理解情节,但不同的讲述者讲同一个故事,却有可能讲出新意,讲出不一样的阅读角度。

每个人对于同样的故事会有着不一样的理解,会从不同的角度看故事,一千个读者的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可能这个故事讲出来还不如原版,但也可能对你有所启发,或许这就是我们去读这本由日本人收录的中国民间故事的意义吧。

《中国怪谈》读后感(五):日本怪谈大师写的中国怪谈

提到怪谈,许多人第一反应就是清代文学家蒲松龄著的《聊斋志异》,其中最为人所津津乐道的恐怕是落魄书生和妖怪美女的爱情故事。在日本,也有一位像蒲松龄一样致力于收集、整理、研究、撰写神魔精怪故事的人——田中贡太郎。《中国怪谈》收录了田中搜集的中国怪谈故事。

中国历史悠久,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劳动人民充满了无限的智慧和无穷的力量,怪谈故事便是人民在日常生活中、在劳动生产中所经历、遇见的怪异事情,经过一传十、十传百的口口相传,得到了补充和发展。当然,这些补充和发展有时是根据事实,有时是结合想象。毕竟,相比今天,古代人民对于世界的认知是十分有限的,对于超出他们认知范畴的事情,他们往往会赋予其神仙鬼怪的解释。

在现在的我们看来,这些解释有些过于牵强,有些则与科学知识相违背,有些观念属于封建迷信,应当摒弃并加以批判。在剔除这些糟粕之后,留下的便是精华,是中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和生活的记录。从这些怪谈故事中,我们可以读到那个时代人民的情感、困惑、期寄、愤懑、劳苦、思念……

人类的情感总是相通,对甜美爱情的渴望,对温馨家庭的期待,对真挚友情的寄予,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论是古人还是今人,都同样渴盼。

人民群众将这种内心的朴素想法反映在一个个精灵古怪的怪谈故事中,形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

这本《中国怪谈》与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可谓是有异曲同工之妙。《中国怪谈》里的故事《凉亭》,讲到蒲松龄通过在凉亭为旅人提供歇脚、茶水的方式,收集故事。

全书分为“不语”“城隍”“松龄”、“三生”、“倩女”、“冥梦”、“不死”、“还魂”、“罗刹”、“杂俎”、“驱怪”、“伥鬼”12个部分,每个部分由3-6个故事组成。虽然每个故事的情节、人物、背景各不相同,但其故事内核都是教导人要弃恶从善,因果轮回,报应不爽。

从故事创造者的角度来说,将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的希望与想法寄托在鬼神身上,行善之人必有善报,作恶之人必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通过自然的方式不能让良善之人获益,不能让奸邪之人受惩,那么神仙鬼怪就应当利用超自然的力量来实现人的内心诉求。这样的理想状态更反衬出现实生活的艰辛与不公正。勤劳的人反而备受压迫,懒惰之人往往不劳而获,相爱之人不能相守一生,有权有势的人能够只手遮天,无权无势的人只能任人宰割。

从读者的角度来说,这些故事天马行空,想象力丰富,情节离奇诡异,涉及古代生活的方方面面,可读性强,不论是作为了解古代生活的参考资料,亦或是作为茶余饭后的休闲阅读素材,都值得一读。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