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战地厨子和半个小兵的读后感大全

战地厨子和半个小兵的读后感大全

《战地厨子和半个小兵》是一本由[荷]本尼·林德劳夫/著 / [荷]路德维希·沃尔比达/绘著作,二十一世纪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78.00元,页数:24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战地厨子和半个小兵》读后感(一):体会本书的意境之美和文学性,可能比体悟战争的收获更大。以及插图非常棒!

以童书的标准打分可以打满分,但我觉得这本书的受众不完全是儿童,本质上说这是本老少咸宜的故事书。从这个角度可以打四星到四星半,不过不妨碍这是本值得一读的书。尤其是对于那些大部分时间在读专业知识书/晦涩难懂/连篇累牍/大部头名著的人来说,这本书非常适合找个无聊的时间花两个小时读完。

另外这本书很适合做成动画,不是迪士尼那种,而是欧洲的针对作品的画风独特的那种平面动画。欧洲的童话作品都很棒,林格伦至今都是我的人生宝藏。这本也没让我失望啊。另外这本书的插画和这本书风格很搭,有些别出心裁的地方。

这幅图乍一看是一片普通的树叶,但实际上树叶的脉络是一幅风景图。没仔细看的话可能会把太阳误以为是虫洞

《战地厨子和半个小兵》读后感(二):你知道和平是由什么组成的吗?

(第4段开始有情节剧透)

看书名时,我想到了内容大概是厨子和小兵在战争中的经历,也设想了主线或许是看起来并不骁勇善战的两位,如何奇迹般地从战争中生还,毕竟,战时的故事常常来自活下来的人们。

总的来说,我读这本书的过程并不顺畅,迟迟进行不下去,甚至让给我推荐这本书的朋友一度认为我对它无感。其实只是在工作已经看了太多糟心的烦躁的琐碎的内容后,我有些丧失沉浸阅读的能力,也不自觉地回避不那么阳光灿烂的内容。

这不是一本轻松的书,战争战地也都不是能让人放松的存在。但我仍然读完了,在某些段落反复翻阅细细默念,也在另一些歌词的篇章仿佛听到了雄壮或苍凉的战场之歌,最后在故事戛然而止时突然悲伤遗憾或者说是愤恨。

年轻的厨子曾有机会不上战场,因为九个孩子里他是最小的那个,也是“人性化的规则”里和全村的同情中被庇佑的那个。但他仍然不告而别离开了家乡,开始辗转于各个军队。或许因为成为爱和关注的“唯一”对象后,原本应是温柔的情感多少会有点让人窒息,也让人产生一种离开这里总会更自在的错觉,自此开始归期难定的颠簸。

天真的小兵怎么会出现在战场?他那么稚嫩,那么不像个兵。也那么脆弱,于是在又一次出现时,他丢掉了一双腿,只剩下半个。但他仍然有着孩童的天真,密集的好奇,停不下来的追问。如果残酷的伤害没有让天真的孩子变得沉默,是否因为他年幼到连伤害都不太能理解?

与小兵对比,厨子太“老”了。老到他总是轻易觉察到危机,总能知道战地最有效的“通行证”是什么,老到燃不起狂热总是平静地收拾行李向下一个目的地出发,也总不忍心看着稚嫩殒命于军法,稚嫩在战争中总是稀缺。

就是这样的老弱组合,一次又一次靠计谋和运气活过漫长又反复的战争,战争漫长到身处其中的人们想不起最初为何而战,又反复到似乎随便什么荒唐理由都可以火速开战。

读着书里陌生的名字,我心里总有隐隐的熟悉感,开始写这篇读后感时,我突然意识到熟悉感来自“三吏三别”,来自学生时代课内外读物上的边塞诗词,也来自这些年看的战争影视作品。

战争是由什么组成的?大义野心仇恨贪欲,或者贫富不均心有不平,那些是它的原因。最终组成它的,是热血的战士心碎的家属残破的城郭。这样如何能轻松?又如何不令人渴望和平祈求活着?

或许也因此,整个书的后半段,我都在期待厨子和小兵最终能回到歪斜村,让心碎的老母亲等到活生生的儿子,而不是一个信封一声号响。但看到结局,我哽住了,仿佛只要我不去细读那两页,话唠小兵就还在催厨子讲故事。

合上书,我不止一次想这本书为什么是会是童书,它和我最容易想起来的童书类型太不一样了。但很快又释怀了,阅读很多时候是人和书之间眼缘的事,也没谁规定什么人就得看什么书,纠结什么类型啊。

碰巧读到这本书的人,或许会感慨厨子的机智,痛惜小兵死于战争结束之前,慰藉小儿子终于归家,心安战事终于平息。

然后明白今日的和平是由多少破碎组成的,又多弥足珍贵。

《战地厨子和半个小兵》读后感(三):乔治也是B612星球的吧?!

《战地厨子和半个小兵》,买的时候赶上西安封城,眼看着这本书到西安、被拦截、被退回…… 收到已是下单五十多天后。

两百多页,几乎一口气读完,上次有这样的阅读经历,还是二十多年前读《小王子》。《小王子》经常被拿来当作标杆,当我们说一本书像《小王子》的时候,那就是最大的褒奖。可这本书,我自己觉得,它的水准和《小王子》也许是齐平的。

厨子在战场撞见这个十二岁的被斩去半截的小兵,就像飞行员在沙漠遇见了小王子,看起来是成年人在帮助弱小的孩子,而真正被唤醒被帮助的却是这些已经长大的“大人”。

小说流畅而美,文笔应该是很具技巧的,但,是那种举重若轻不着痕迹的技巧。那些夸张的情节都显得理所当然,并不让人觉得突兀和刻意。

读书的时候,单纯的柔软的虚弱无助的半个小兵会让你心疼到心悸、想哭;而战争的真相,它的残酷和荒诞却会让你悲愤到想大笑。

这本书是我先读完的,是我从孩子手里抢来先睹为快的。云诺当然也很喜欢。这几天挂在她嘴上的一句话,“妈妈,为什么晓燕阿姨他们的选书品味这么好?”

总之,非常非常非常推荐这本书。

《战地厨子和半个小兵》读后感(四):永远

“这本书我已经不厌其烦地向太多人安利过了,甚至在2021年的最后半个月,以平均两天一条的频率在自己的朋友圈刷屏推荐。”《战地厨子和半个小兵》的编辑在推文里写着。

2018年初,我关闭了发现页朋友圈入口,看到这句话的时候,忍不住好奇就去翻了编辑的朋友圈,我刷到那句“近乡情怯”时鼻子酸了(都不好意思说我又湿了眼睛,我的感动多到廉价,我的眼泪最不值钱),只因为,这种感觉太了解。

大概是17年年底,开启了一个「自闭」的状态。我这个人吧,大多数情况下一句话都不想说,但是逮到一个想和对方说话的,就变成了十级话痨。两个极端,就像双鱼座的两条鱼是游向两个相反方向的。

很久没有因为一本书这么话痨了。

最后是带着眼泪刷完她近期的朋友圈的,看到那句“这是一本我爱到极致以至于写不出推广文案的书”没忍住给笑了,呵(四声),明明写那么好,我很酸。哼哼。真的很酸。

我一直想当一个言简意赅,话不多说,优雅高冷的人。嗯,没这天赋,不说话还好,挺冷清的一人,一开口就完蛋,“哈,这个人出门不带脑子”,真可爱。嗯,就是我了。

我真可爱啊。

怎么不言归正传好好说说这本书呢?这道题有点超纲。

我想说另外一个故事。

2021年的7月8号我在自己的公众号,一个截至今天只有33个人关注的公众号写了这么一段话。

“我对南京的感情浓烈到近乎虚假,在他离开这个世界时到达顶峰。而我实际上并没有为他写过什么。他不喜欢廉价的煽情,他让我删掉文章里大量的形容词。他让我别下结论继续观察。我也不知道自己有没有活成令他失望的样子。好在,他并没有对我寄予厚望过,他应该只是希望我们在这个世界上能够过得好。我一直都知道啊,好在我们虚张声势的脆弱,都只有三天可见”

我不是复制过来的,我一个字一个字又敲了一遍。

为什么一个字都不写,一言以蔽之。近乡情怯。

我甚至离开南京后不怎么主动和这个人说话了,偶尔过节给他发一条我唯一发出的祝福短信。我在短信里说不用回复,他就不回复了,我不说不用回复,他会回个“收到”。

我也是在他再也看不到我的豆油之后,开始频繁地给他发豆油。告诉他,我不想这样荒废我的人生了,我想考研了,我考研失败了英语只有26哎,我喜欢上一个人人家不喜欢我,武汉疫情了,冬天好冷啊,春天了想恋爱了,最近难过了,又下决心XXXX了,我工作了,我很想念你啊,诸如此类。

因为近乡情怯,我不敢在除了我自己的地盘(我那个33人关注的号),我的手机备忘录以外的任何地方大张旗鼓地怀念他,即使这份想念其实渗透在我的生活里,只是我的日常。我今年最放肆的就是把他写进了一本叫做《兔子和摩托车》的图画书的推文里。简单带过,克制地不像我自己(题外话,我刷厨子这本书的编辑的朋友圈时看到她转发了兔子那篇文章,很想谢谢她。但我不好意思)。

而如今,我看到一个好故事,一个好到我自信到相信他如果看到一定会在课堂上讲给他后来的学生听的故事,我真的特别特别想给他看,告诉他,我想努力写出这样的故事,你看我行吗?

这也是我看完这本书的第一反应,下意识地,就想给他看。听他的评价。

他会夸奖这个故事吗?他会看好我吗?

他应该不看好,他说我情商低,说我不知道别人在想什么,对于一个要写小说的人,他说这是很可怕的。

他说的我都信。

本来想着这辈子写不出小说,算了写诗吧,他看到后对我说,不要再写车轱辘话了。哭。

大学四年我都在学讲故事,分组后我在我们院我们这个专业最好的专业老师的组里(不接受反驳,也不会有人反驳),即使我很差。我跟着最好的老师,我学了四年的故事,我看完《战地厨子和半个小兵》的时候,难过故事也难过自己。为什么这个故事不是我写出来的,这就是才华和误把热情当才华的人之间的差距吧?用一辈子,能追赶上吗?

没关系,这个世界上已经有那么多那么多的好故事了,我写不出来,没有关系。这个世界上已经有那么多那么多会讲故事的人了,少我一个,没有关系。

真的没有关系吗?我不知道,如果是真的,为什么敲完这句,鼻子又酸了呢?

我多想听到他对这本书的评价啊!他会喜欢的。

他会喜欢的吧?这本书讲故事的技巧很棒,那万一因为这个“很棒的技巧”,他吝啬他的五星呢?

我不知道,可是那样一个内心柔软的人,不管怎样,我知道他会被打动。

那是一颗,多柔软的心啊!

说回厨子。

真的要这么絮絮叨叨长篇大论写一堆废话就是不好好去说一点“有用”的评论吗?

抱歉,这就是一个没什么用的评论。反正豆瓣也经常折叠我各路马甲的评论,随缘。

真的还没想好要怎么介绍它,我其实不喜欢“认真”地去写一篇认真的评论,好像下意识地就用力过猛了,控制不住情绪的度,总会显得过犹不及。我不喜欢这样。可是理性是我学不会的天赋。

要怎么说呢,即使那些是看起来非常夸张的赞美,它们都是真实的,敏感又玻璃心的我,其实很害怕那些“浓烈到虚假”,才是读到文章的人们的感受。

我其实是会剖开肚子去证明它里面只有一碗粉的人吧?如果被逼到一定程度的话。所以你要相信我。

所以真让我来评价这本书,两个字吧:卧槽!

玻璃心如我,已经做好被点【没用】的准备了。

没关系,编辑的那篇推文里,最戳我的也是那句她自认为“没什么用”的话:愿每个卷入战争的孩子,都能回家,抱抱妈妈。

其实你真的可以相信这里的每一个字,我不会去写自己也不相信的话,你可以相信那些喜欢和赞美,它们都是真诚的。

他说,就写作而言,诚实甚至比技术更难。

我没有天赋没有才华没有高超的写作技巧,但我会,永远诚实。

因为我信他啊。

永远。

《战地厨子和半个小兵》读后感(五):战地厨子的非典型读后感

“我以前有一双麂皮靴子,”过了一会儿,他又开口说,“上面缀着红色的流苏。我总是把靴子打理得干干净净,像新鲜牛粪一样锃光发亮。它原本是我一个哥哥的。不,最早它属于一个军官,后来我哥哥掷骰子赢了它。他把它送给了我,对我说:‘等你长大就合脚了。’我对你讲过这事吗?”

后来,乔治失去了可以穿靴子的双脚,失去了“半个”自己,失去了生命。而有一个人,让那队送行军官们在他的坟前留下了自己的靴子,带着流苏和所有的装饰,还擦得闪闪发亮。

1.举重若轻的叙事中藏着一把打开理性思考的钥匙

最初翻开《战地厨子和半个小兵》时,我想到德国剧作家布莱希特的一部戏《大胆妈妈和她的孩子们》,大脑里浮现出一个有点傻气的问题,为何描写战争的书里常有“母亲”。直到最后合上书页,我忍不住猜想,大概是作者们也想用最初的爱与温暖唤醒那些已经麻木冰冷的人。 实际上大胆妈妈不同于托托特的母亲,正相反,她对战争的看法和托托特本人如出一辙。 “对托托特来说,是战争这位慷慨而仁慈的雇主养活了他。只要有战争,将士们就要填饱肚皮。他巴不得仗会一直打下去。” 然而战争这位雇主它并不仁慈,它吞噬了托托特八位哥哥和小兵乔治的生命,即使乔治只剩下半个,却也无法引起命运高抬贵手。 文学作品浩如烟海,我们为什么需要《战地厨子和半个小兵》这个故事?对于战争它不够写实,看起来似乎无法以震慑起到“止战”的作用;对于现实的描摹却又显得“漫不经心”,更多的则是荒诞色彩。 即使这个故事悬念丛生,曲折离奇,引人入胜,可是在对于战争的轻描淡写中,它究竟想要告诉我们什么呢? 实际上,这种举重若轻正是作者的刻意而为,以荒诞不经的笔调,在一个令人偶尔捧腹偶尔叹息的故事里,揭露人性。 “人性”究竟是什么?也许现在看来,人性并不分好坏,它原本就是一个非常中性的概念,有善恶之分的仅仅是具体的人。正如一个人的行为会在故事中被情境而激发,它代表了人物内心的真实选择,而正是因为善恶皆可选,也就有了劝人向善的可能性。 我们需要这样的书,它像一把刀子,划开了残酷的真相,作者并没有过多地从正面描写战争,但战争之下,每一个走失的人,迷茫的人,愚蠢的人,却又都在这个故事中,以一种恰到好处的方式呈现出来。 战争将人们异化,而人在救赎人。战争的敌人是人,“战争”和乔治仿佛在拉锯,在故事中争夺托托特的灵魂。很庆幸乔治赢了“战争”。但很遗憾,故事的尾声,托托特也从此失去了乔治。 而这个时候的托托特,面对战争和半个乔治,他的行为背后所体现的选择,便是真正引起我们关注的“冰山下的故事”。 《战地厨子和半个小兵》的幽默与夸张,让所有深藏的情感在不经意间流露,作者在这个充满嘶吼声的时代,轻声细语讲述一个故事,以娓娓道来的方式,将对和平的渴望注入孩子的内心。这些渴望恰似一粒埋在泥土中的种子,我们相信它会生根发芽,会不断生长,会在将来长成参天大树。 毫无意义的战争摧毁着人们的生活,生命的价值在战争中被消解,故事里的是人,似乎又不是,他们只是残酷的见证者。而当最后一个句号出现在眼前的时候,你终于忍不住放声大哭。毕竟我们都知道,在所有声嘶力竭的吼叫中,最刺痛人的,反而是最平静的戛然而止。这个人们习惯了用力过猛的时代,就在无声胜有声中,发出它的一声叹息。

2.荒诞不经的情节设计与“假定性”舞台

半个小兵藏身在木桶中随军前行却无人察觉,长满麻子的双胞胎皇帝依赖酸黄瓜泥维持美貌,托托特随口胡诌的“战争礼仪”可以蒙混过关,战争会约定好战斗时间和地点却又因季节不友好而按下暂停键…… 《战地厨子和半个小兵》最引起人讨论的,似乎是它荒诞不经的情节,旷日持久的“酸黄瓜之战”有着非常戏谑的原因,导火索仅仅是一个皇帝认为双胞胎兄弟对自己美貌的赞美不够热情,这场荒诞的战争将所有人卷入其中,即使并没有人知道自己支持的皇帝究竟是两人中的哪一位。 这种随机与无序,荒谬又可悲。而正是这种荒谬保持了我们和故事之间的距离,营造出一种我们作为故事外的人正在“看戏”的感觉。 在这本书里,读者似乎看不到正面的厮杀,也不曾陷入绝望的气氛中,我们看到的是幽默的行文,看到讽刺却不太过辛辣的描绘。但在荒诞的情节与幽默的行文背后,我们对故事保持了一种“陌生感”。 这些荒诞的情节、人物可笑的语言,反而使故事更像是发生在“假定性”的舞台上,它所体现出的”陌生化效果“,不但令情节多了几分写意,也避免读者一味地沉湎于感动而失去了理性的判断,仅仅陷在感动里,是没有清醒的判断的。 这个世界上有许许多多的故事,惹人哭的,逗人笑的,如果我们在释放情绪的同时,也用一点点理性,去试图听清作者藏在文字背后的声音。那么我想,这个故事所想告诉我们的,我们才会真正读懂。 当然,面对这个故事,感动仍然是我们无法否认的,最真实的反应。有时候,面对一个荒诞的故事,人们偶尔会嘲笑盲目的感动,但是这盲目的感动才正是一声声震耳发聩的吼叫,试图唤醒我们沉睡已久的灵魂与对人性之爱的深深期望。 很多人评价《战地厨子和半个小兵》是一本高级的书。坦白说我并不想用“高级”来形容它,似乎无形中暗示着它在挑选自己的读者,它是有阅读门槛的。 我想即使我们都会有一些三言两语难以说清的书,但这本书并不是一个晦涩难懂的故事,相反,它非常好读,这也归功于作者纯熟的叙事技巧,恰到好处的悬念铺设,引人入胜的情节设计,刻画丰满的人物。 托托特视战争为雇主,在这个时代似乎凭借自己出神入化的“厨艺”混得风生水起,一举一动皆权衡利弊,然而正是这样一个人,他最终把桶里的半个乔治留在身边。也许当我们挖掘行为背后更深层的原因时,另一故事线中的母亲和他的九个儿子,则隐隐藏匿着回答,两条线索互相映照,我们看到了一个复杂丰富有血有肉的人。

而故事中除过托托特和乔治的其他人物,跛腿子、美人脸、女摊贩,他们更像是一场闹剧中性格各异的“类型化”戏剧人物,完成一场战争故事的隐喻。于是它就像发生在大脑里的舞台剧,有着栩栩如生的布景,牵动人心的情节发展,但是那种戏谑同时在提醒我们,它是一个故事。这与作者追求真实并不矛盾,荒诞的情节与真实的情感并不冲突,荒诞的情节在于他并不以浅显的字句直指真相,而是需要阅读人自己去思考与理解,保持理性。 毕竟我们都知道,相比直接告知答案,人们经由自己思考得来的真相,才更容易被铭记。 或者说,我们不愿孩子天真清澈的双眼看到战争的残忍与无情,但是我们需要每一个人都能够看清战争的真相,它不是一场比赛,一场博弈,一场较量,因为它从来不会有真正的赢家。 而这个世界,迟早是属于孩子们的。他们无需亲眼目睹,但仍然需要心怀那些流离失所的人,即使这些人只是一部儿童文学作品里的人物。 故事帮助我们深刻认识人与人性,思考现实的本来面目,和现实产生映照,让我们产生想要改变这个世界的冲动。在我看来,这便是有价值的故事。 3.从“净化”到“间离”探寻故事背后的文本价值

《战地厨子和半个小兵》并没有正面回答过“战争是什么”这个问题,战争是故事发生的背景与环境,也是人物命运的不可抗拒的根源。这种理性所带来的情感的留白,让我们感动,却不过分感伤。 于是我们并不仅仅是沉湎于感动,放任自己流连于一个悲伤的故事。而是去思考更多的文本背后的价值,我们对人性的观察与思考一触即发,去探寻“战争究竟是什么”的真相,去叩问人性,寻找爱和美。 在这个审美过程中,同时也有艺术的“净化”功能的体现,但却并不止步于“净化”,通过文学感知世界,观察世界,从而解释世界,改造世界,这才是最终的目的。 在每一次阅读过后的思考中,在提出每一个问题的背后,这种“解释”与“改造”正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这也就是我们所相信的,文学的力量。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要给孩子呈上这样一本讲述战争的书。 它的残酷是隐性的,命运是翻云覆雨的手,被时代和环境所牢牢掌控,战争时代的小人物,愚昧而不明就里,所有的悲伤情绪都没有经过作者的刻意着墨。而隐性残酷中蔓延出来的,正如托托特的变化,则是显性的,我们能够看到清晰的人物弧线,故事里的托托特完成了转变,冷漠奸诈的灵魂被乔治所救赎,战争令活生生的人面目全非,但总还有灵魂被唤醒的可能。当我们去深入地观察人物,去思考托托特行为变化背后的原因,才会对作者笔下的战争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托托特的变化告诉我们,这个世界值得我们为他的改变付出努力,但付出努力却并非仅仅凭借一腔热情,于是故事终了,感性退席,我们更多的则是要去发挥主观能动性,去进行一场深入的思考。 而此时,我们也在等更多的人,更多的孩子看到这个故事,等着更多的心被触动,更多的读者在这场文学盛宴中投入理性的思考。你看,这个世界就算不那么美好,有战争,有欺骗,有愚蠢,有伤害,令人失望的事每天都在发生,但是它仍然值得你去付出哪怕是最微小的努力。那些被故事打动的孩子会长大,会一代又一代凭借自身的努力让这个世界变得再好一点点,会延续他们儿时,曾于书中目睹过的爱与善。 我想,会有那么一天,我们能够告诉孩子,即使长大一路会目睹人性的幽暗,世事的无常,但是你要相信,即便如此,也要相信这个世界没那么糟,仍然值得你用尽全力去爱,去坚守内心不变的信念。 我相信,当我们抽丝剥茧看到最残酷冰冷的真相时,也会去寻找问题的根源性答案,去避免,去改变,去走一条不同于故事里的路,创造一个不同于故事里的世界。不是吗? 而孩子们也会在作者的用心之下感受到,很多大人们正在为此努力着,想留给他们一个更好的世界。 也许人们不应该高估文学的力量,但是我们要相信童年的力量。

|

故事的最后,战争里的母亲等回了她最后一个孩子托托特,他带着自己回来了,以及那个发生在战场上的故事。 《战地厨子和半个小兵》并没有浮于表面的悲伤,但读完它,却仍然会忍不住湿了眼眶。但是你会在合上书本的时候擦掉眼泪,你知道,其实小兵乔治他并没有死掉,他的生命在书中的第212页,凝成永恒。 这个半大的孩子似乎在告诉我们,不要放弃爱,不要放弃人与人的守望相助,不要放弃自己尚有余温的灵魂,即使是在一个逐渐冰冷的世界。而这个叫做《战地厨子和半个小兵》的故事也在悄悄发出着它的声音,像一个饱经风霜又充满智慧的老人在温柔提醒,不要放弃观察,不要放弃思考,不要放弃哪怕一点点,试图改变世界的决心。

(3.10首发奇想国童书)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