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科学革命的密码》读后感100字

《科学革命的密码》读后感100字

《科学革命的密码》是一本由文一著作,东方出版中心出版的504图书,本书定价:79.8,页数:2021-1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科学革命的密码》读后感(一):智者智言,好书上架

这是一部专业性与通俗性共融的力作,用易懂的语言阐述了深奥的理论,在文字里徜徉,感受历史沧桑蜕变和行进轨迹,共享精神盛宴。

文一教授用智者之言,带你走进书卷,在墨香里探索科学革命的密码,文字无声,却字字入心浸润心灵。如果说山水是地上的文章,那么这部书就是案头的山水,历史发展的脚印。

《科学革命的密码》读后感(二):一点希望

基本观点:欧美国家在彻底去道德化的基础上,由在集体性死亡面前产生的求生欲望和由此导致的集体行动,欧洲国家面对大规模、经常性的国破家亡,推动了科学革命和技术进步。这就是欧美崛起的秘密。

但是我还是有个问题迷惑不解,为什么在这个国家财政大规模投资于战争之中,却是私人资本得到了激励和发展,并最终从一定意义上控制了国家。希望能从读这本书中找到一点点答案,也希望其他读者能给我一点点提示

《科学革命的密码》读后感(三):历史的另一面

文一教授的挑战精神值得赞扬,顺着《伟大的工业革命》找来这本书,绝对是刷新西方流行历史观的好书。

历史从来就有两面性,有想告诉我们的,有不想告诉我们的,所以,读历史,具有批判精神很重要,带着批判精神进行逻辑推理、寻找实证,才有可能揭开历史的另一面。

牛顿、拉瓦锡、伽利略都首先是为战争服务的,这绝对刷新很多在西方主流历史观影响下的人的历史观;十字军东征与中国发生的五胡乱华的残暴有的一拼,并且上千年来阴魂不散,这又实实在在令人震惊。

这本书,很多公知不喜欢、恨国党不喜欢,水军都想踩上一脚,但事实就在那儿,价值观掩盖不了,谎言也否定不了。

美中不足的是,这本书的大量重复内容与资料出处引用还不够严谨,但瑕不掩瑜,虽比不上《伟大的工业革命》,但贵在揭开了历史另一面,做为另一种思路去看待历史,足够了。

《科学革命的密码》读后感(四):《科学革命的密码》

战争是万物之父,也是万物之王。——赫拉克利特

继《伟大的中国工业革命》之后,这是文一教授又一本引人入胜、不忍掩卷的著作:崭新的观察视角、翔实的参考文献、清晰的叙事逻辑、优美的文笔词句,几乎具备了所有优秀畅销书的品质。但我并不主张完全以畅销书的角度看这本书,因为这也是一本论证严谨、举证考究、观点严肃的学术著作。因为作者本人也是一位海内外知名、专业学术论著等身的经济学教授。作者跳出数学化、模型化的教条束缚,重新重视跨学科的历史学、比较学研究,从浩如烟海的国内外历史素材中上下求索、左右问道,似乎比那些只会“屠龙术”的“黑板经济学家”更能清楚的看到问题的根源。

本书引经据典,遍稽群籍,旨在回答一个学术界古老又令人痴迷的问题“李约瑟之谜”。这个问题令无数学者和大师“竞折腰”,但近一百年以来仍然没有令人完全信服的答案。与其它著作的含糊其词和留有余地相比,本书的回答掷地有声、鲜明自信:战争资本主义,即以“战争—商业循环加速器”为主要形式的国家间竞争,促进了欧洲诸国争分夺秒、时不我待的研究“炮弹力学”和“火药化学”,进而推动了牛顿力学和拉瓦锡化学革命,而这又是欧洲工业革命的理论物理学和实验科学的基础。

我们当然不会歌颂残酷、罪恶的战争,但如果不能正视战争在推动历史进程中的重大作用,不仅在学术研究上有失客观和中立,在价值规范上也会使战争中付出的亿万生命和财富代价“白白牺牲”。从个人的角度,与其如尼采、黑格尔般的歌颂战争是“灵魂的洗涤剂”、“历史车轮的推动者”,我更愿意承认恩格斯说的“没有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的确,在残酷的以战争为主要形式的国家竞争中,国家能力得到淬炼,科学实验得到普及,军事工厂只争朝夕,科技发明日新月异,组织效率火速提升,进而伟大的工业革命在欧洲大陆被战争的火把点燃,从此东西方文明走向了不同的道路......

从本书延申开的,是我对多国竞争体系和统一大国体系两者差异的看法。地理决定论认为,由于地势造成的空间分割,导致欧洲很难统一,被分拆成许多小国家,国家间形成了竞争。当中世纪依靠神权维系欧洲诸国统一的天主教宗教体系崩坏,依照王权各自独立的国家间就展开了上百年的战争,从而形成了“战争-商业加速器”,进而引爆了工业革命。而中国的情形则恰恰相反,北方广袤平坦的平原为统一全国创造了天然的地理条件,同时东方临海、西方沙漠的地势又让被统治者无法像非洲平原那样“用脚投票”而逃亡。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历史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大一统的王朝时间,春秋战国、三国争雄、五代十国的战乱时间毕竟相对较短。但是作者在这提出的一个问题同样让人深思:为什么中国文化、技术进步最快的时期,反而是百家争鸣、战乱频仍的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让我们骄傲的两千多年大一统时间,在科学技术方面的进步反而有限?这个问题也可以从本书的“战争-商业加速器模型”中找到答案。但由此衍生的另一个需要回答的问题是,难道只有残酷的战争,才是人类文明进步唯一的催化剂吗?历史的进步,一定必须由历史的灾难补偿吗?我想,一战、二战过去近一百年,全体人类(尤其是西方)可能历史上第一次享受到了如此长的和平繁荣时期,在人们不断反省自我、崇尚理性的今天,在旨在维系和平的全球治理体系不断进步的今天,或许能够找到比战争更有效的文明促进方式。

我将此书推荐为历史、军事、经济类爱好者的必读书目之一,你或许不完全同意作者的观点,但你一定会非常欣赏作者有趣的观察视角和严谨的治学态度,这其实是当前很多“畅销书”所不具备的。

作者:赵建,西泽研究院院长,教授,大公报特约分析师,中国新供给50人论坛成员。

《科学革命的密码》读后感(五):科学革命的密码:大历史研究的经典之作

读完了文一教授的新作《科学革命的密码》,非常震憾和兴奋。我个人认为:这是大历史研究的一个顶尖之作,与汤因比《历史研究》,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贾雷德·戴蒙德的《枪炮、病菌与钢铁:人类社会的命运》等属同一类历史著作,也属同一水准。即使在这一类大历史研究专著中,《科学革命的密码》一书也应属上乘之作。

首先,作者展示了具备研究相应历史课题的深厚、广博的科技素养。历史研究是一个看似简单,似乎只要认识文字,谁都可以来说几句的领域,但事实上又特别的困难。其困难之处首先就在于:如果只是研究工业文明之前的农业社会相对还好,但要想从历史中总结出一种规律,并且一直延续到今天的话,事实上要具备把握一切人类文明成就的知识结构。因为真要想理解清楚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必须要能理解所有历史时期的科技与社会发展的前因后果。如果不具备全科型的知识结构和基本素养,本身就无法理解相关的课题,更别提从中找出真正的规律。因此,绝大多数专业的历史学者,其主要工作只能满足于发现新的历史资料和新的考古证据。贾雷德·戴蒙德之所以能写出《枪炮、病菌与钢铁:人类社会的命运》一书,他本人的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学、进化论等领域的深厚专业背景起到非常基础的作用,他自己在书中也特别提到自己专业知识结构对写这本书基础性的价值。如果不具备这样的能力,历史研究就只能到工业革命之前为止,很难走到今天。《科学革命的密码》一书不仅为我们展示了科学革命起源的战争原因,而且将这种规律的描述一直延续到今天。这是一般历史学研究很难做到的。之所以说《科学革命的密码》一书即使是在大历史研究的杰出专著中也属上乘之作,原因就在于这本书本身所涉及到的问题,相关的知识结构支撑需要作者对整个科学具备接近通晓的能力,否则很难去准确把握这个研究主题。

再者,该书的基本论点可以说是基于一个公理级的历史命题:社会需求是推动社会创造的基本动力。那么,基于这个公理,可以得出的直接推理就是:越是强大的社会需求,其社会创造尤其科技创造的推动力就越强大。没有什么比死亡给人类社会带来更大的压力和推动力了。因此,与生死最直接相关的战争就是人类社会面临的最大创造的推动力之一。并且,该书将这一动力从火药引入欧洲之后,对科技发展的强大推动作用,一直清晰地阐述到了今天,给出了极为丰富、翔实、令人信服的证据。

参加港科大红鸟论坛时,文一教授曾坦言不赞成清华大学科学史教授吴国盛老师的看法,后者把科学看作是源自古希腊“自由”思想驱动的结果,并且不具有任何实用性。当时我在参加红鸟论坛时是不完全理解的。我知道吴国盛教授为什么会有那样的观点。古希腊人的确把科学看作是有闲暇的人考虑的事情,而且特别反对科学的实用性。但看完《科学革命的密码》书稿、并且看完在上海交大的学术演讲视频之后,对此疑惑不仅完全释然了,而且产生大量新的想法,对相关问题可以说是豁然开朗。

李约瑟在解释中国为什么在拥有强大科学创造基础的前提下,未能发生现代科学革命的原因时,也提到中国社会太注重实用性,一旦农业社会的实用性得到满足,科学就失去了进一步发展的动力。因此,文一教授重新把社会需求当作科学发展核心动力来解释其原因,可以说是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

本书很重要的一个成就是,清晰剥离了人类因其自身弱点而给大量社会历史问题罩上的光环。人类都有一个弱点,一旦成功了,就都习惯于把成功的原因解释成自己独有的,最希望标榜的东西 —— 自己的价值观、信仰,甚至是自己的种族、基因等。但凡成功了,说什么都是有道理的。但那一切只不过都是不同的神话而已。当其他人通过其他途径成功,并且原来的成功者又衰落的时候,原来的神话就到了该破灭的时候。文一教授这本书可以说是把一切安插在西方近代科学革命和工业革命头顶上的所有神话全捅破了。中国早就有无数人看到过苹果落地,被苹果砸了脑袋的人也有无数。仅仅靠这种刺激就让牛顿发现万有引力是无法解释真正原因何在的。只有总是遇到炮弹砸在脑袋上,并且人们普遍想把炮弹砸到别人脑袋上,才会发现万有引力和牛顿三大定律。—— 不是苹果砸到牛顿脑袋上,而是炮弹砸到无数英国人脑袋上,才会产生极致的牛顿力学。

古希腊人讨论的物理问题有无数,为什么伽俐略单单对落体问题如此痴迷,只是因为欧洲人太多需要知道炮弹是如何下落的,这涉及到的不是砸死敌人,就是被敌人砸死的问题。苹果怎么下落无所谓,但炮弹怎么下落就是生死攸关的大事了。只是归因于民主、自由、特定宗教等等,更让人云里雾里。不能说它们一点影响没有,但如果只以这个作为原因,并不是一种科学的解释。作为一种科学的解释,它必须具有普遍的解释力。民主、自由的社会制度早就有,为什么那个时候没有产生科学革命?基督教也早就有,为什么直到近代才成为生长科学的土壤?只有从更为一般性的社会需求角度来理解,这一切才能统一到单一的历史公理体系之中。

作者:汪涛,现任北京国科融智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副总裁。“人类第三次科技革命”倡导者,纯科学和科学经济学理论体系创始人,致力于将完善的科学方法引入社会领域。著有《实验、测量与科学》《超越战争论——战争与和平的数学原理》《科学经济学原理——看见看不见的手》等专著。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