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馆中窥事经典读后感有感

馆中窥事经典读后感有感

《馆中窥事》是一本由漆麟著作,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78.00元,页数:297,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馆中窥事》读后感(一):馆中窥事——一部旅途中的美术史

提起美术馆,我们或许会想到MOMA、古根海姆、泰特这些如雷贯耳的名字,围绕在它们周边的论著汗牛充栋。但太过艰深的历史考据与学术研究很容易让一般人望而却步,如果读者想在开启一段轻松惬意的视觉之旅的同时又能兼顾所谓“学理性”,从而与时下“快餐”式的“付费知识”保持距离,那么《馆中窥事》可能是一个很好的选择。跟随作者的足迹,我们可以徜徉于十座散落在日本各地的美术馆,从油画、南画、瓷器、木刻、摄影多种媒材中洞悉日本美术从古至今的发展。相比作者的《作为表现和观念的“抽象”》及其他论文,这本小书行文风格自由而亲切,更接近于“学术”之外的“小品”。但这并不等于说阅读这本小书不需要任何门槛,雪舟画风的形成、现代艺术与民族化、艺术家与国家体制的关系,诸如此类,都是值得讨论的专业命题,在一个个娓娓道来的游记和故事中依然保持着严肃的“研究”心态和“职业积习”。

《馆中窥事》读后感(二):从馆窥事,以事窥己

说起去美术馆,我所知道与认识的,大概分成几种。第一种,完全不去,理由大抵上是没有艺术细胞、看不懂,也不知道是自谦,还是觉得艺术这东西没啥意义。第二种,这几年日渐增多,也会去看展,听他们观展后的见解,感觉还不如自行百度详实具体。感觉这类型的很大一部分,是为了拍照发朋友圈。第三种,也是最少的,是真的非常喜欢看艺术的朋友。这些人有自身的见解与想法。虽然这些想法与心得与所谓学院专业的正确知识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但并不妨碍他们野狐禅般的快乐。至于我,游离在这三类之间。大体上来说,美术馆去是去的,但并不热衷,一是近年来的天价门票,另一个原因是缺乏耐性去理解艺术理论,造成了背景知识贫乏,看到满堂的艺术品,就像狗咬琉璃球,无从下嘴评论。

最近有朋友买了这本书,阅后和我说,这本说日本美术馆的书我应该会有兴趣一读。既推荐必然有其独特的见解,也可以补充一下贫乏的艺术知识,下单买了一本。

封面是非常刻板印象式的日本元素,或许是国内的意见气候或是环境,标题与说明非常平淡,不是要你抓稳扶好,准备看大戏了的激动口吻,而是话说半句不明言,吞吞吐吐的暧昧。这就令人更好奇了,是有什么劲爆的内容呢?

虽然不才如我,但日本几个出名的国立西洋美术馆、国立新美术馆、三得利美术馆还是知道的。浏览了一下标题,这些都不在作者导览之列,而是一些没听过的美术馆。想了一下,既然书名是“以馆窥事”,那作者可能有意避开国立、迎合主流意识的美术馆,如果都挑选了这些大馆,不管几家,窥来窥去,看到的不都是一样的视野吗?一边推测一边搜索脑中有关日本、艺术的知识与记忆,随着这本书进入了日本的美术馆之旅。大阪、山口、冈山、德岛、京都、长野的风情;庭园、绘画、陶瓷、版画、雕塑、摄影灯艺术品的样貌,随着叙事徐徐展现在眼前,唤醒了以往对日本的记忆与情绪。

我想起了日本给我最大的启发之一,边陲与中央的关系,是可以有很多种可能性。东京美则美矣,离开东京到其他地方,一些小城市也有着自己独到的优雅与精致,对自身文化的尊严。边陲,并不是比较劣等或是降级的中央。而这本书的叙事正好应证了多年前的感觉,书中提到的小型,或是非主流、私人美术馆,具体来说,有其侧重的馆藏类型与风格,往深里面说,都有其独到的眼光、审美、价值取向,其中最难能可贵的是从容而自信。

在当今世界,美术馆、博物馆这类承载文化叙事的场域,大部分都渗入了掌握行政资源的国家机器的意志。民选体制的,叙事口径与价值观像是墙头草一般,随着多变的民意歪来倒去,今天这样说,明天有那样讲。另一种政治体制的,那就是宏伟巨大的集体主义,内容嘛你也知道就不多说了。书中那些小型、私人美术馆,虽然资源不多,力量不大,但也不需要迎合主流,反而成了这个年代,可以依照个体意愿或是价值观而为的发声管道。

这本书有意思的地方,还有其解说方式。作者貌似放弃了讨巧的字典词条说明法,上来一顿条列文物的背景知识,让人看起来很有含金量、很厉害的样子。而是从许多灵魂拷问的问题,展现这些美术馆的思想体系。这些馆为什么会在这里?谁建造他们?为什么?为什么要收藏这些文物?随着叙述的指引,我缘溪行忘路远近,忽逢桃花林,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我这等俗人就只能甚异之,接下来就欲穷其林。十个美术馆,就像十个很不起眼的洞口,进入了十个桃花源,时代与空间,人、事、物与流淌奔腾的时代场景展现在眼前。

窥事至此,我想已经非常对得起作为一本书的任务了。此书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地方,在当今情境下,也是吃力并不讨好的一点,作者在十个桃花源内,又找到一些入口,强迫着读者进去探访,那就是无时不刻注视着、评论日本的我们。

本书每一个主题,作者有意对照着中国的状态,另一个暗黑的桃花源逐渐浮现。我相信这些具体的历史事实,一定都折磨拷问着爱国小将们敏感的民族神经纤维。我们对日本的情感,愤怒、鄙视,或是羡慕称赞,都是基于自身的历史背景脉络、自身的历史评价,日本是对自身文化自我的内视镜,日本这面镜子,照的是我们自己。对镜子的不满,说起来最重要的原因是自己的长相吧。作者恶趣味安排的这种愤怒快感,局限于中国读者享用。如果是美国、英国、意大利的读者,是无法享受这种悲愤的快乐的。

这本书在我看来就像分不出内外的摩比斯环,读者就像走在环上的小虫,走着走着是日本,看着看着又是中国,从馆窥事,再从事窥己,从小看大,从他者又审视自己。

《馆中窥事》读后感(三):通过参观美术馆,了解日本艺术的过往,学习和审视其超过我国的原因

对于日本,我们都抱着极为复杂的情感,对于日本艺术我们往往也有着很多偏见和误解。 日本艺术有着怎样的演变过程呢?在漫长的历史之中,日本都受到着中国的影响,日本艺术中也就有着很多中国元素。这可能就是提到日本艺术时,我们就会想当然的认为它们都是来自于我们老祖宗的东西,都是被中国人玩剩下的。

但真实的状况是这样子的吗?在我们当代,在世界艺术的讨论中,如果提到东亚艺术,日本的成就远远高于中国。我们中国更多处于一种自我认知的误区,处于眼高手低的误解之中。而这时我们就需要反过来重新审视日本艺术,重新看这样一个东亚的后期之秀所给我们展现的真实日本艺术。

漆麟,现旅居日本,在日本筑波大学获得艺术学博士,从事着中日近现代艺术史研究工作。而她也是基于中国的现状审视着日本的艺术,比较着中日艺术之间的差异,取长补短,给中国艺术以更为开阔的思路。

漆麟的这一本书《馆中窥事:透过美术馆看日本》就是一种以最直观的形式,从走进艺术品本身的参观过程中去审视着日本艺术的整个过程,审视着日本艺术的现状,回顾日本艺术的发展历史的,完整的展现出日本艺术的演变过程。

这里有着日本的十个知名的美术馆,它们有着不同的艺术展览形式的区分。而不同的艺术形式必然有着它的不同历史渊源。十个不同的美术馆也就形成了日本艺术的整个框架结构。它们的各种思想来源以及自身的发展和演变过往,都在这些展览馆中被体现了出来。

比如在大阪市立东洋陶磁美术馆展现的更多是与中国古代瓷器有关的艺术品,这就是我们经常认为的日本艺术来自于中国的部分。同样的山口县立美术馆与中国绘画艺术也有着一定的渊源。

但在大塚国际美术馆和大原美术馆,看到的更多是日本受益于西方的影响。日本自明治维新后,就大量的借鉴了西方的先进思想,不但在科技、工业上面是这样,就连艺术也有了很多这方面考虑,让日本有了更多兼容并蓄的可能。

而现在的日本艺术也因为这种借鉴和发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有了自己独特的思考,在世界上展示出了日本艺术的特点。

读着这一本《馆中窥事》,徜徉于日本的一个又一个美术馆,欣赏着一个又一个的艺术作品,看作者讲述的一个又一个的故事,不但能够让我们更为真切的理解日本艺术的真谛,也能让我们增进自身的艺术素养。同时审视中国艺术和日本艺术在近代走向地位反转的真实原因。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