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第一推动丛书 综合系列:控制论》读后感精选

《第一推动丛书 综合系列:控制论》读后感精选

《第一推动丛书 综合系列:控制论》是一本由[美] 诺伯特•维纳著作,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页数:2022-7,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第一推动丛书 综合系列:控制论》读后感(一):控制论的开创之作

“控制论”这个概念早就听说过,读这本书的目的,也是想了解下到底什么是控制论。读了之后,才发现自己知识储备根本无法理解这本书的内容,也只好多查查资料。

所谓的控制论,是研究“研究生命体、机器和组织的内部或彼此之间的控制和通信的科学”,该理论广泛应用于工程、生物、经济、社会、人口等领域。它也是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成就之一,其诞生的标志就是1948年诺伯特·维纳出版了著作《控制论》。

作为控制论的创始人,诺伯特·维纳(1894—1964)在其五十年的学术生涯中,先后涉足哲学、数学、物理学、工程学和生物学,在多个领域成就颇丰,其主要著作有《控制论》《人有人的用处》《维纳选集》等。

在这本书中,“维纳抓住了一切通信和控制系统都包含有信息传输和信息处理的过程的共同特点;确认了信息和反馈在控制论中的基础性,指出一个通信系统总能根据人们的需要传输各种不同的思想内容的信息,一个自动控制系统必须根据周围环境的变化自行调整自己的运动;指明了控制论研究上的统计属性,指出通信和控制系统接收的信息带有某种随机性质并满足一定统计分布,通信和控制系统本身的结构也必须适应这种统计性质,能对一类统计上预期的输入产生出统计上令人满意的动作。”

具体而言,这本书主要分为八章,分别为牛顿与伯格森时代、群与统计力学、时间序列,信息与通讯、反馈与振荡、计算机与神经系统、格式塔与普遍性、控制论与精神病理学、信息,语言与社会。从这些章节也可以看出——正如译者所言——“控制论是一种思想,并不限于一个领域的技术。”而且,“作者在写作过程中并没有深入某一领域的技术细节,而是探讨一般原理。但是从这些原理的阐述,人们完全可以在计算机技术中开发出各种实用的算法。”

译者也强调,通过书中对于最原始学科思想的阐述,我们可以获悉最初的学术思想来源,从而把握学科发展的正确方向。要知道,在现代科学错综复杂的探索中,走错方向或者应用的领域错误是很容易发生的。

总之,文科生读这本书还是很吃力的,但对控制论感兴趣的读者,则是不可绕过的好书。

《第一推动丛书 综合系列:控制论》读后感(二):控制论:超级硬核的一本书

本书的第一个版本发表于距离今天74年的1948年,从时间上来说算是非常久远的了。而控制论这一理论就是本书作者美国数学家诺伯特•维纳在1948年所创立的,也就是发表本书初版的同一年。控制论的基本释义是指研究动物(包括人类)和机器内部的控制与通信的一般规律的学科,着重于研究过程中的数学关系。

书是好书,首先从这本书的再版来看就已经知道即使内容放到现在,也依然是使人受益匪浅的。本书在物理学的动力学、热力学、统计学、电磁学和量子力学以及心理学甚至相关哲学方面都有深刻的见解,还使用了微积分、微方微分方程、集合论、群论、实变及复变函数、概率与数理统计、随机过程、泛函分析、博弈论、数理逻辑等数学工具,从这些运用到的理论来看就能够知道这本书的硬核程度,前面说过这本书是一本书,但是内容却不是那么容易明白,尤其是对文科生来说。

看看这算式

很有可能你连物理或者数学符号的认不全,出现符号的情况都是一些推导的过程,讲的内容其实并不是那么的偏向于科普,至少在我这个文科生看来是这样的。有关数学推理的过程我只看了第2章的群与统计力学,但是发现真就一点都看不懂。所以我就在之后的章节放弃了阅读有关算式推理的部分,整体内容我可能连1/10都没懂,即使是这样我依然能够体会到这本书的重要性,毕竟这本书可是属于“控制论”的开山之作,其中提到的理论可以说是数不胜数,从这就可以看出作者本人维纳所拥有的知识底蕴。

唯一能看懂的部分在于知道了控制论的创造源泉之一,是和维纳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参加的火炮自动控制研究工作有关。飞机在太空上飞行一般都是处于直线行驶,普通对着天上的飞机直接开火连飞机的影子都打不到,因为在你打的一瞬间,飞机就已经离开了一开始你瞄准的位置。所以真要想打中飞机就要预判,直线飞机就预估经过一定时间后飞机会到达的那个点,但是如果第一炮没打中,飞机的驾驶员就肯定不会直线行驶了,就会出现各种乱的飞行路线,而作者研究的就是怎么样在即使飞机路线不固定的情况下也能打中,他还具体分析当飞行员遇到这种情况的不同的心理反应,总之就是很硬核。

所以友情建议,本书不是科普书,适合有较高物理学数学水平的人进行阅读,可以说是好书但是不好懂。

《第一推动丛书 综合系列:控制论》读后感(三):控制论:信息与通讯

“控制论”是美国应用数学家诺伯特·维纳从希腊词语中引申出来的词,原意更接近于“舵手”,诺伯特·维纳也是控制论的创始人。从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到现在,关于控制论的学科已经发展成为一门确定的研究领域。诺伯特·维纳认为控制论的一个重要目的是通过发展各种各样的技术和语言,让人们可以更轻松并且更准确地找到解决控制以及通信问题的方法,在某些更为专业概念的指导下,最终找到可以区分控制和通信之间特殊表现形式的专用思想或者技术。 无论是用怎样的方式去控制,和其它传递信息的方式一样,背后的本质都可以看作是人们对环境施加信息的一个过程,并且在最终的传递过程中解体。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推进,人们对现代生活的需求不断增加,这也导致许多更为复杂性的因素都对传递信息这个过程中提出了前所未有的高要求。 无论是个人的内在生活抑或个人的社会生活,通信和控制作为个中的内在本质,在人们的内在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发挥的作用是一致的。我们追求的更加有效的生活也是如此,不可以信息闭塞,需要拥有足够多的信息,才可能保证自己的生活是充实的,反观现在信息庞杂,在信息爆炸中人们时常感受到虚无,其实也是信息的控制。 丢失信息的过程与熵增加的过程非常类似,如果其中一些变量在其自然变化范围内不受阻碍地变化,人们就失去了信息。在牛顿物理学中,物理现象的顺序完全取决于它的过去,特别是在任何时刻所有位置和动量的确定。在完整的吉布斯理论中,如果对整个宇宙的多重时间序列有一个完美的确定,那么对任何一个时刻的所有位置和动量的了解都将决定整个未来。人们实际工作的时间序列具有在布朗运动导出的时间序列的情况下拥有那种混合性质。实际上,没有一套可以想象的观测数据,能够给人们提供足够的关于一个系统过去的信息,从而给我们关于它未来的完整信息。 诺伯特·维纳在《控制论》中表明了自己对通信目的的态度,不但要极力反对现代社会中由通信工具带来的的困境和各种各样封闭性现象,而且更加需要阻止限制独创性发展的现象。无论是国家的保密工作还是世界趋于保守的思想,信息自身的价值都建立在流通的基础上,如果任何信息都在封闭孤立的系统中运作,那这一切都不具备任何意义。

《第一推动丛书 综合系列:控制论》读后感(四):探索调节系统的研究:动物与机器的控制与交流

“我们并非僵滞的死物,而是自我延续的模式。”

控制论创始人、美国应用数学家诺伯特•维纳(Norbert Wiener,1894—1964),于1947年10月通过本书奠定了“控制论”这门新兴学科的基础,他在本书里阐述了控制论的理论和它在各方面应用的综合性及概论性等,揭示了机器中的通信和控制机能与人的神经、感觉机能的共同规律。控制论也由此衍生出多个变革性子领域,如人工智能、计算机视觉、机器人学、神经科学等。

维纳的父亲列奥•维纳是哈佛大学斯拉夫语教授,还是一名凭刻苦自学而掌握40多种语言的语言学家,拥有很高的数学天赋。维纳遗传了他的数学天赋,从小就是个智力超常、有健忘症的古怪神童,成年后有抑郁倾向。维纳三岁时就能读写,九岁时就读高中,十四岁时就从马萨诸塞州塔夫茨大学的数学系毕业了;18岁时就成为美国哈佛大学数理逻辑方向的科学博士,博士毕业后到英国剑桥大学跟随伯特兰·罗素从事关于哲学的博士后研究;后来成为信息论的前驱和控制论的奠基人。

九岁的维纳

博士毕业

维纳先后涉足哲学、数学、物理学、工程学、生物学等学科领域,微积分和微分方程之于他就如芝麻小菜一碟。说实话,这书里面大堆的线性代数与微分方程,对我来说还是有相当大的阅读难度的,“一般来说,非线性方程组很难求解。然而,有一种特别容易处理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系统只与线性系统稍有不同,而使它有区别的项变化非常缓慢,以至于它们可以被认为在一个振荡周期内基本不变。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把非线性系统当作一个参数缓慢变化的线性系统来研究。可以这样研究的系统被称为长期扰动系统,长期扰动系统理论在引力天文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维纳将控制论定义为:“设有两个状态变量,其中一个是能由我们进行调节的,而另一个则不能控制。这时我们面临的问题是如何根据那个不可控制变量从过去到现在的信息来适当地确定可以调节的变量的最优值,以实现对于我们最为合适、最有利的状态。”

维纳在本书里提出了诸多具有前瞻性的观点:意识到大脑和计算机有许多共同点,这可能会为精神病理学甚至精神病学提供新的有效途径。

我们受时间的指引,我们与未来的关系不同于我们与过去的关系。我们所有的问题都受到这种不对称性的制约,我们对这些问题的所有回答都同样受到这种不对称性的制约。

熵是统计力学的基本概念之一,在经典热力学中也有应用。它主要是相空间中区域的一种性质,表示其概率测度的对数。在热机的一般热力学问题中,我们所处理的是在大区域中存在粗糙热平衡的条件。我们研究熵的状态是在给定的温度和体积下,对于给定体积的少数区域,在给定的温度下,包含最大熵的状态。熵增加定律适用于一个完全孤立的系统。

补偿系统和控制反馈系统都可以将一个执行机构复杂的输入输出关系转化为接近简单比例的形式。反馈系统的性能与所用执行机构的特性和特性变化相对独立。因此,这两种控制方法的相对有效性取决于执行机构特性的恒定性。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