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大萧条前夜的繁荣与疯狂经典读后感有感

大萧条前夜的繁荣与疯狂经典读后感有感

《大萧条前夜的繁荣与疯狂》是一本由[英] 比尔·布莱森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9.90元,页数:52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大萧条前夜的繁荣与疯狂》读后感(一):在美国做总统,是一种什么样的工作体验?

根据这本书,盘点了一下,1920~1929年,美国最奇葩的3名总统。

第一个,沃伦哈丁。这人在做总统之前是个报社老板,1920年,美国人在一堆都不咋地的候选人里,选了哈丁,为啥呢?因为他长得帅。当时有人评论说:他看起来,emmm,像个总统,好了就他了!哈丁做总统期间,让自己家的报童做了首席军事顾问,让自己妹夫监管联邦监狱,又让一个叫福布斯的人管了退伍军人管理局,这个福布斯,是他的驴友!2年内,这位驴友成功挪用两亿美元。

第二位,柯立芝。比尔布莱森形容它为:像个发育迟缓的小学男生。他很喜欢做的一件事就是把仆人突然叫到房间来,然后自己躲在窗帘后面,唉,你看不见我,你看不见我。他的执政方针就是两个字:摸鱼。柯立芝每天只工作4个小时,剩下的时间就睡觉,没事就趴在窗台上数一数马路上过去了几辆车。

第三位,胡fu,胡fo,这位很勤奋啊,不仅体现在做好事上,还体现在作秀上。胡佛不管做什么事要带一帮媒体去报道,今天帮老奶奶过马路了,找几十家媒体给报道一下,而且还只准说好话,不准说坏话,哪家媒体说他坏话,他就立刻写长信反击:我不准你这样说我555

这本《大萧条》真是我最近的快乐源泉,看完你就知道,美国到底有多奇葩!

《大萧条前夜的繁荣与疯狂》读后感(二):繁荣背后的荒诞与魔幻

1927年,电视机发明问世,收音机时代到来,林德伯格跨洋飞行成功,柯立芝选择不再连任总统,股市崩盘,恐怖事件频出……繁荣的同时也感受到了那年的荒诞与疯狂。作者以时间顺序穿插编织各种事件,把1927年精彩的故事以诙谐幽默且真实的文字呈现给我们。

作者比尔·布莱森是英国著名的非虚构作家,被媒体誉为“当今最有趣的非虚构作家”。 比尔·布莱森通过短短的一个个故事串联起整个时代的历史,轻松的文笔下也能让读者获得大量的历史知识,比尔·布莱森笔下的《大萧条前夜的繁荣与疯狂》无疑是了解美国大萧条前夜的最佳通俗读物。

这本书之前的版本是《那年夏天:美国1927》,比起之前的书名,这个版本的书名更清晰地点明了本书的内容主旨。每个章节的名称也很清晰地总结了章节的主要内容,比如“密西西比河洪灾”“棒球的巅峰时刻”“黑帮盛行的芝加哥”。整本书读下来,时间线和逻辑都很清晰,语言睿智风趣。

比尔·布莱森笔下的人物生动幽默,印象深刻的是他对于总统柯立芝的描写,“他最著名的特点是沉默寡言。有次有位女士坐在柯立芝身边对他说:‘总统先生,我朋友堵我今晚没法让你说出一句超过三个字的话。’‘你输。’总统回答”。通过对人物幽默风趣轶事的描写,增添了繁重历史叙事下轻松的阅读体验。

1927年夏天已经过去了90多年,留存至今的东西并不多。长岛的机场早已不复存在,罗斯福机场于1951年关闭,一座名为“精神号”的林德伯格飞行雕像神情落寞地伫立着。当年的记忆留存下来的也不多了,那个夏天许多最重要的名字——理查德·伯德、萨科和万泽蒂、吉恩·藤尼,甚至林德伯格如今都很少有人记得。但1927年,无比繁荣,无比疯狂,荒诞魔幻中让人感受到属于那个时代的魅力。

《大萧条前夜的繁荣与疯狂》读后感(三):繁华落尽疯狂始

一桩蠢得不能再蠢却引发强烈关注的情杀案,一场万众瞩目的拳击挑战赛,一个棒球神话人物的再度崛起,一桩由政府主导的全国性谋杀,一场引发各国参与并最终由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子成为头号赢家的飞行竞赛,一系列查无源头的邮寄炸弹……如果放在你面前的这本书包含以上所有元素,你会对它产生怎样的期待?会不会以为它是一本线索错综复杂、超级吊人胃口的悬疑小说?恭喜你,你的期待落空了,它不仅不是一本小说,相反还很有几分严肃性。不过,如果我接着告诉你,它的作者就是写出了超级畅销书《人体简史》《万物简史》的比尔·布莱森,你会不会再次对它充满期待呢?

反正一看到比尔·布莱森的名字,我就知道这本书绝对错不了,也绝对不应该错过。行文风格自不用说,当今英语世界最能逗乐的游记作家这个名头可不是白给的,再枯燥的冷知识,布大爷都能用他一向诙谐嘲谑的腔调给掰扯得犀利幽默、雅俗共赏,更别提这本《大萧条前夜的繁荣与疯狂》里面还包含了这么多吸睛猛料呢。

1929至1933年的那场大萧条,是时至今日仍然让人心有余悸的世界性惨剧。在那之前,美国就是全世界的天堂,技术发展无与伦比,娱乐事业欣欣向荣,股票市场一片繁荣,总统甚至悠闲到一天只需要工作四小时。可是,一切并不如看上去的那么和谐美好,在极辉煌的绚烂表面之下,暗流涌动,危机四伏,于是,一个契机,所有安宁戛然而止,一切繁华付诸东流。这一切是怎么发生的呢?为什么会发生呢?正确答案,我们自小便通过历史课和政治课牢记于心了。可是活生生的事实呢?人呢?跟我们的关联呢?布莱森就是那个将一切向我们娓娓道来的讲故事的人。

他的叙述选定了盛极之时的1927年。那一年,美国发生了很多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和很多街闻巷议的小事,这些事件充满了那个年代的特质,也就是本书标题中所讲的“繁荣”与“疯狂”,而布莱森经过一番淘漉拣选,将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事件和人物提溜出来,用他神奇的编织故事的魔力,将之拼成一幅宏伟壮阔又亲切细碎的故事地图,带我们时而穿行其间耳濡目染,时而跃上云端俯瞰全局,将一切演绎得明明白白,扣人心扉。

比如开篇的那件情杀案,案情并不复杂,罪犯也并不高明,甚至男不帅女不美,但是它竟引发了不可思议的旷日持久的狂热关注。这样一桩普普通通的案子,为什么会入了布莱森的法眼?别忘了,布莱森的包袱永远不会只有一层。他之所以撇开那么多传奇大案选择了这么一件中年狗血杀夫案,是因为这件案子正是他的故事的线头。

这件案子当中隐藏了几个跟时代相关的重要元素:第一,小报的出现和繁荣;第二,广播的诞生和称霸;第三,种族迫害的升温;第四,政府的腐败和无为。这些元素都是接下来整本书要追寻的线索,而每个线索都会牵出一个迷人的叙事空间,而到最后,所有线索又都归拢于一处,形成一幅完整的大萧条前夜图景,恰似跨越了时空的《清明上河图》,让人流连其中,欲罢不能,历史课和政治课不能给的解答便也自然入脑入心了。

这本书其实是再版,之前的版本叫作“那年夏天:美国1927”,跟原版书名One Summer America 1927一看就是亲父子,但我还是喜欢现在这个朴实的名字,一语中的,直接有力,一如繁华落尽的本真。你呢?你喜欢哪一个?

《大萧条前夜的繁荣与疯狂》读后感(四):烟花绚烂却短暂,繁荣背后亦是危局

对于美国这个超级大国来说,它的历史不算太长,总有人说美国起家依靠的都是战争财,这种说法或许不够客观,但是从美国整体的经济数据来看,美国的繁荣确实在一战结束以后。这种快速的发展并不符合客观规律,自然也有着诸多隐患。

《大萧条前夜的繁荣与疯狂》由英国作家比尔 布莱森编著,主要记录了美国历史上最精彩的一年1927年夏天所发生的很多大事。本书是一本非虚构的纪实书,叙述方法却并不生硬,对于历史的讲述更注重故事性,囊括了繁荣前的危机,以及人们面对泡沫破碎时的荒唐。

都说历史是一个圈,未来的答案就藏在过去里,事实也确实如此,以金融危机为例,近百年来我们经历过不止一次,而这些不断重复的危机都能在1927年中找到答案。作者从1927年的5月开始讲起,那是一个迷人夏天的开始,八卦小报遍布街道,美国航空业正在蓬勃发展,跨洋飞行队跃跃欲试,纵然也发生了几启震惊全国的惨案,但却掩盖不掉美国的灿烂时刻。

1927年的6月是属于棒球和飞跃大洋的季节,美国人对棒球产生了疯狂的迷恋,棒球天才贝比鲁斯也成功出现在大众视野,纽约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世界中心,随之而来的7月,美国迎来繁荣前的疯狂,美国的经济已惊人的速度在增长,人们对生活的期待值越来越高,幸福仿佛触手可及。8月总统拒绝赴任,庞氏骗局影响深远,电影票迎来了黄金时代。9月美国陷入偏激状态,文学作品偏向低俗,真正的名著反而滞销。至此,美国开始步入危机之中。

本书在记录那个夏天的重大事件时也在和读者介绍着事件的主人公,那些曾经在美国繁荣中满身光芒的人们,他们曾是天才,曾是英雄,也曾是英明的领导者,故事的 结尾作者用最后一章的内容简单介绍了一下每个人的结局,运动明星终将谢幕,跨洋英雄也失去了欢迎他的人,那些力挽狂澜的企业家濒临破产,总统先生也不得不面对泡沫经济后不断攀升的失业率。

《大萧条前夜的繁荣与疯狂》主要落脚点为前夜,并没有过多地描写大萧条的景象,用具体人物与事件写出了一战后的美国,依靠战争发财的美国人享受着自己的战利品,人民生活的也很舒适,甚至认为理所应当,这些疯狂时美国曾经的骄傲,也是大萧条的主要原因。

疯狂灿烂后,就是极致的凄凉。经济危机的爆发成因有很多,但从1927年一年而言,美国在很多领域都是世界顶级水平,人们的生活也在富足自在,但是我们能够看到繁荣背后的恶性事件透漏着不安的因素,小报和低俗文学的繁荣注定不能长久。

1927年的繁荣就是金融危机潜在的祸根,经济增长原因并非正向,那么这种增长注定无法长久。中国古语有云,居安思危,不要为眼前的假象所蒙蔽,仔细区分这繁荣背后的原因,若只是投机取巧,则需努力引入征途,方能没有隐患。

《大萧条前夜的繁荣与疯狂》读后感(五):一个夏天,五个月,无数疯狂

影视作品如果想表现出时代的变迁,往往会将镜头聚焦在同一场合、自始至终的主人公,几十年之间,既可让读者代入人物内心与行动,又能将整个的时代变化藏匿其中。但是比尔·布莱森所要做的事情恰恰相反。

这本书的原名叫“那年夏天”,或多或少涂抹上了一层失落的观看滤镜。现在的译名“大萧条前夜的繁荣与疯狂”则是抽离出观看的时间维度,进入“那一夜”疯狂的空间。这是一本带有文学气息的历史书,尽管讲述的是美国上个世纪二十年代某一截面的历史,但是由于在细节层面叙述得过于详尽,反而让读者不敢将其定位为历史书籍,而是以消遣的心态去阅读。

作为一本历史书,他需要讲述1927年的历史,如何才能避免叙事的乏味?他将关注点放在一些让人们狂欢的事情上,不仅仅是一些有历史意义的时刻,包括一些轰动全国但意义甚微的小事。他想研究的也许不是在经济金融层面上的美国崩溃,更想展现的是人群带来的热潮聚拢至1927年那个夏天时的爆破。因而他关注的必须是所有层面的狂热事件,上至飞行员竞相飞越大西洋,下至街道发生的桃色事件。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能够吸引群体的眼球,挑动他们的疯狂神经,当时的美国人无时无刻不需要八卦来吸引注意力。

作者比尔·布莱森的写作方式独具一格,有一种传奇的味道。他讲述的是100年来不断重演的经济危机,但选取的是1927年这个截面,又从中跳出这年夏天进行讲述,而在讲述的过程中,他的目光不仅聚焦在那些大事上,如林德伯格飞越大西洋,成为第一个成功从纽约飞往巴黎的飞行员。他以此为主线,但在讲述中又会暂时按下不表,且说与此同时发生的一些事情,比如他讲到在林德伯格起飞前一晚,准备和查理·布莱斯一起去观看演出,于是作者开始讲述那晚剧院上演的戏剧,费了一番口舌,讲述了一些在作者看来毫无逻辑可言的故事情节,当讲述完毕后,作者以“当晚,林德伯格一行人根本就没进剧院”转回林德伯格的故事中。

正是以此种方式的串联,得以将5-9月的大小事件悉数拢进此书,借以人物的关系展开叙述的同时,回溯此前二十年的时代变迁。

这年夏天的确是疯狂的夏天,一酒店公寓木质脚手架着火,居然聚集了十万人围观;人们为棒球疯狂,甚至看台因球迷疯狂跺脚而坍塌;有人爬上酒店顶楼旗杆静坐,将此作为一份谋生的职业;为了观看拳击手登普西的比赛,哪怕在场的观众也只能通过晚报来获知比赛结果,因为洋基体育场容纳了9万名观众。说不清到底是金钱的驱使使得商人看到了无限商机,时代便借此机会塑造了无数热闹却无逻辑的事件。

不可否认的是美国大萧条前的确是一片繁荣,无论是体育竞赛、新闻报业还是电影行业的发展,但疯狂的最后必将以残暴收场,就像那晚飞行员林德伯格抵达巴黎后,在狂欢的热潮中,一位被误当作是林德伯格的不幸受害者,衣物被撕成碎片那般恐怖。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