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七条小巷的读后感大全

七条小巷的读后感大全

《七条小巷》是一本由傅拥军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8元,页数:30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七条小巷》读后感(一):小小“书评”:每一个字,都是生命的花朵。

书很小。正好是一只摊开的手大小。一页页,便是只手来回的开合,如一花一世界拂过。随身携带,任何场合时间都能拿出,如身体的延伸,有了温度。我喜欢封面的有点磨砂软皮的类似皮肤的触感。如与那只手触碰,冥冥之中应合“让我们从此有关系”的理念。它和《小巷诗集》设计理念一脉相承。但比起蓝色,我更喜欢内里的白色封面。 从一开始,书的气息,便是一本能够和孩子一起翻阅的书:质朴,可爱,温暖…… 我幻想出那遥远古老记忆的场景:院子里,婆婆抱着小时候我们,坐在小板凳上,翻阅着这本书。阳光,洒满旁边被微风摇曳的晾着的床单。光斑落在书上,婆婆和儿孙的手上,还有那朵小花上…… 小小的书,小小的爱。这便是《七条小巷》 。 每一个字,都是生命的花朵。

《七条小巷》读后感(二):让艺术变得有温度,让我们从此有联系。

这本书是以丽水老城区的七条小巷为研究对象的在地艺术项目成果,“七条小巷”展览项目也是真正扎根在老百姓生活的一次一次艺术实践。随着城市的发展,这些显示这城市过往和历史的小巷正快速消失,如果没有了,我们该去哪里寻找我们“自己”呢?

策展人通过静态形象、诗集、纪录片等多种艺术形式立体的展现了“小巷故事”,创建了一份既有文献价值,又有温度的小巷影像档案。与以往艺术展览给人的“高端”印象不同,在家门口的展览,让小巷居民成为了这次展览的“主人公”,艺术真正意义上实现了“接地气”。在这里,小巷居民化作诗人、摄影师、导演…艺术和小巷之间建立关系,小巷居民之间产生关系。

这本书探究了小巷的过去、现在及未来,记录了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有我们想象不到的艰苦,也有我们想象不到的大智慧。中国有多少条小巷,有多少户居民,就有多少朴实的故事,每个角落里的人都是有尊严的,都值得被看见!

《七条小巷》读后感(三):生活处处风景处处诗

每个故事都是小巷居民生活里动人的歌。

书小小的,握在掌心里,封面柔软细腻的触感就像封面的画——是一朵珍藏在掌心的花。

阅读故事的时候,仿佛读者就坐在口述人的身旁,听着他们娓娓道来生活的起起伏伏,同时,我们也看到了小巷的一花一树,生命缓缓的节奏,还在书中遇见了这一群可爱的团队所做的努力,与居民互相成为了最好的礼物。

在拿到书的第一时间和老师分享,还在图书分享会中力荐给同学们了~这是一本可供参考如何开展田野调查的样本,让感兴趣的同学、爱好者们找到自己正确实践的方向,也是一本适合大众阅读的书,让大家走进一个个平易近人、深入人心的故事,遇见一个个形象鲜活的小巷居民;更是一本中国城市中被现代化裹挟的古老小巷的研究范本,用艺术的方式留住历史的脚步。

感谢有这本书,让我们真正地走近了这个丽水小城的巷子,在川流不息的城市环境中感受生活处处风景和点滴感动,在这个冬季为我们带来了温暖。

谢谢七条小巷、傅老师和他的团队!

ps:书中设计的人物画也太用心了8!!!

《七条小巷》读后感(四):情真不怕巷深,亲近自有桥连-----评《七条小巷》

在这个世界上,只要有情的地方自有故事的演绎。在知名摄影师、策展人傅拥军及其摄影团队的最新艺术作品集《七条小巷》里九有着更多道靓丽的风景线。这里没有精致的亭台楼阁,这里亦没有特写镜头下的帅哥靓女,但是这里却是通过着丽水的七条小巷展开着一次脑洞大开的摄影艺术展览。

在这本书中,我们基本不难发现里面更多的是原汁原味下的七条小巷。没有特地装扮,没有精致打磨,于最淳朴之下的图文一览中却让我们更多的读者感受着美的契合。一如本书书名般定义《七条小巷》自成了一座城市的美术馆。尤其是此间更是让我们书外读者共同见证着一次脑洞大开的影像艺术时间。一窥那连接着你我他,重构领里关系的艺术桥梁。

虽然我未曾去过丽水的七条小巷,但是我却也是在闲暇的翻读中很是有机缘地游览了丽水七条小巷这个“网红胜地“。小巷肖像,小巷诗集,小巷空间考,小巷的影像实验,小巷口述,小巷访谈,以及让我们真正有关系这几大版块内容深入浅出地为我们刻画勾勒下了丽水七条小巷的点滴细节。于作者的摄影,采集的文字素材,故事整理等等方方面面形式下,读者们可以从细微处见真地了解着丽水的风土人情。尤其是有些影像照片选用了更多平凡普通当地人的生活剪影,我觉得这样的设计很是有心地让人们可以感知到了一个更为真切,原生态状态下的七条小巷。一个”真“字是对全部内容的总结汇总。与此同时,一个“情”字更是让更多原本素昧平生的七条小巷中的人物们变得真切形象。以至于我们虽然未曾相识,但是他们的淳朴,他们的真挚,他们对丽水七条小巷的情感关联是那般自然流畅地展露于书中的字里行间,书中照片朴实表情。

于这个不断日新月异的今天,于这个更多的人们可能告别老城区前往高楼大厦的时日,七条小巷中依然还是每天上演着属于着它自己的故事。因为在这里还是有着那样的一群人们,也因为着这里还有着浑然天成的一花一草一世界般的宁静祥和。相信哪怕是未来的某一天,更多的人们也许会告别这样的巷子,但是《七条小巷》的故事早已经默默地将这里过往的种种细致地书写刻画于书中,分享给后人们对丽水曾经的回味。、

不得不说,这个时候借由着这本书册我们看到了不一样的美。美在淳朴,美在自然,美更在于和谐邻里关系下得那份独特!

《七条小巷》读后感(五):小巷,梦回的地方

七条小巷,两位导师,一个工作坊,N个展览,寻常人的故事与现实,这就是《七条小巷》。 从成语街巷阡陌到大街小巷,小巷,曾是人们生活的一种方式;从铺着青石板的江南小巷,到闻名中外的北京胡同,小巷,曾是人们生活的一种态度;从乌衣巷里的捣衣声,到六尺巷的让他三尺又何妨,小巷,也曾是文字里最美的篇章。 小巷,是平民的,世俗的,烟火的,也是踏实熨帖的,它是寻常人家的一日三餐,是茶余饭后的闲谈,是永远敞开着的大门,也是花鸟鱼虫的快乐童年。但随着城市现代化的建设,许多小巷消失在机器的轰鸣里,许多小巷里人,也在时光里慢慢走散。他们走出巷子,走出祖辈曾经的生活,走进笑渐不闻情渐少的外面的世界。如今,在很多城市,小巷已经成为一个城市记忆的坚守者,成为远来者参观的景点。那曾经远亲不如近邻的邻里关系,那曾经雨后的泥泞难行,那曾经笑语晏晏的古井,都被高楼大厦的冷漠和疏离吞没,一扇扇紧闭的防盗门,也把从前的热情和关系,隔离成一个个结界。《七条小巷》的作者和团队致力于小巷的艺术重构,从而让“我们从此有关系,让世界变得更亲近。”那一幅幅照片,一个个留言,一次次讲述,将日常生活的点滴变成温暖的影像,感人的故事,七条小巷,从而变成了美术馆,变成了艺术。 小巷,对我并不陌生。我就生在、长在村庄那个普通的小巷里。窄窄的巷子,坑洼不平,晴天时尘土飞扬,下雨天泥泞难行,扭扭曲曲连着外面的世界和生活。巷子里居住着五户人家,是我自小就熟悉无比、远近亲疏不一的同族亲人。他们每日生活在巷子里,迎接生,迎接死,迎接着月圆月缺和流转的四季,用自己的一生演绎着最寻常的人生。我称呼他们爷爷、伯伯和叔叔,他们则呼唤着我的乳名,看着我和所有的后辈子孙一天不同于一天地长大。每天,他们来往于巷子,出去,回来,忙碌,老去,我不知道他们在忙些什么,可我知道这就是生活。而这条巷子是他们的根,是他们与生活往来的起点和归处。他们从不怀疑人生的价值,也从不问活着的意义。似乎,一切都自然而然。如同我们生命中理所当然亘古存在着的亲人与情感,仿佛世界原本就是这样,我们原本就是一家,生活原本就该是眼前的模样。 后来的日子,小巷里的人越来越少,年轻人不耐小巷的狭窄逼仄,纷纷搬出小巷另建新房,小巷里渐渐只剩下我称呼为爷爷奶奶的人。慢慢的,走着走着,他们就走出了时光,走进了我们未知的另一个世界。于是,小巷里愈加寂寞。现在,小巷里的人都已不见,曾经的土坯房也都坍塌成了废墟,只有野草,肆无忌惮的茂盛。 《七条小巷》,让人梦回,让人想家……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