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如何阅读德里达》经典读后感有感

《如何阅读德里达》经典读后感有感

《如何阅读德里达》是一本由[美]佩内洛普·多伊彻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23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如何阅读德里达》读后感(一):如何阅读德里达

如何阅读哲学系列四本新书开箱:尼采、克尔凯廓尔、福柯、德里达_哔哩哔哩

作为20世纪后半期最重要的法国哲学家,雅克·德里达以其创造的解构主义思想深刻影响了包括性别、法律、文学、政治在内的诸多学科领域,他的思想在掀起巨大波澜和争议的同时,也成了后现代思潮最重要的理论来源之一。而与此同时,由其创造的“解构”一词,也出现在诸多电影、音乐和艺术作品之中,成为一种流行风尚。自存在主义之后,鲜有哲学思想能产生这种程度的跨学科吸引力和流行魅力。

在《如何阅读德里达》中,佩内洛普· 多伊彻从德里达的著作中选取十段关键文本,逐一进行解读和分析,提炼和拆解德里达思想的关键概念,以向普通读者展示德里达的魅力与重要性。

《如何阅读德里达》读后感(二):解构式阅读

法国哲学家德里达所提出的解构主义,严格来说属于后结构主义,是后现代主义中重要的流派之一。解构主义以晦涩难懂著称,然而其在诸多领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引领了众多文化思潮。那么,什么是解构主义呢?这本书就提供了一条了解德里达思想的很好的进路。

要想理解德里达,首先要理解,何为德里达口中的解构式阅读。对于德里达而言,无论语境是什么,对“x”的贬损就是对“y”的形象的拔高,该过程的实现正是以“z”作为一种理念。一次解构性阅读就是将“z“视为某种总是被污染的东西,而这种污染的方式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属于”x“的特性。德里达生成理念是不可能存在的,因此,“y”被拔高的虚假形象是非法的。

上面这段话看起来也许有些复杂,但是其中暗含的深意很简单——德里达认为,不存在某种纯粹性的理念。一旦文本中出现了这样的理念,那么一次解构性阅读就是寻找其自身的矛盾,也就是说,证明被刻意拔高的理念其实是包含在被贬低的理念的一般化表述之中。因此,被刻意拔高的所谓纯粹性理念其实是”受到污染“的,因此是“不可能的”。比如书中所提到的文化的例子,通常而言,我们认为文化的非统一性是对文化和谐的妨碍。德里达却提出了相反的观点:或许,贬低文化的非统一性正是一种文化统一与和谐的理念化。而这种文化的统一与和谐本身就是不可能的。也许,只要更重视文化的非统一,我们就能远离独裁。独裁也许正是源于对于统一文化身份的不可能理念的拔高。

一次解构性阅读会以多种方式展开介入。第一,它会为辨认政治中的矛盾提供多种新的方法。第二,一次成功的解构会改变一个文本。对于我们而言,它会让这个文本变得更陌生。第三,一次解构性阅读会为我们提供一些新的途径,我们以此来理解自己肩负的责任之重。只要我们少受不可能的理念的蛊惑,我们便可以开始构建伦理和政治的新形式。德里达将他的”阅读“描述为一种对于等级关系的”反转“。不论他的语境属于什么学科,在德里达讨论的例子中,都出现了对纯粹性,天然性或根源性理念化,与之相伴的还有一系列贬损。德里达认为,这类贬损让那些受重视的东西获得了更为虚假的稳定性和身份。

对于文本的解构,往往会让这个文本显得更加陌生,我们会发现文本中内在的矛盾之处,并且重新审视该文本的内涵和作者的用意。抛开那些复杂的术语和概念不谈,我想,解构式阅读对于我们每一个读者最大的启发也许就是:我们要怀有批判的眼光去看待一个文本,当我们发现文本之中存在着对于某种概念刻意地拔高理想化之时,我们就要格外警惕,这往往意味着其中存在解构的空间,经过解构之后,也许整篇文章的逻辑论证就会随之分崩离析。

《如何阅读德里达》读后感(三):他致力于解构一切

读完福柯来读德里达,虽然说他俩同是解构主义的代表人物,但是德里达显然比福柯更为难懂。因为福柯的解构更加侧重于思想意识,而德里达则从具体的文本和修辞入手进行理论上的解构,他甚至还生造了许多术语,比如“延异”、“踪迹”、“撒播”……想要理解德里达的思想,首先还要理解这些生造词的意思,这就更加增大了难度。借用杨宁老师的话来说,福柯对于结构是要摧毁,而德里达则首先深入到结构中去,然后将其消解。

“如何阅读”系列通过对哲学家的文本的详细解读来传达哲学家的思想。对于哲学爱好者来说是非常好的学习资料。但是德里达的文本难读,对于这些文本的解析也不容易理解。大家要做好准备。总之记住一点,正如德里达所说的,解构哲学是对教条、权威和霸权的对抗。解构主义反中心、反本质、反整体性、反体系、反二元对立,肯定并重视个体。

不管是阅读福柯还是德里达,他们都会让人对既定事物及传统产生质疑。从来有的便对吗?我们开始这样问自己。我想这就是阅读哲学的作用,也是读书的作用。通过学习哲学和阅读我们的思想格局变得宽广,学会质疑也学会接受。

本书中所引用的文本来自德里达的多部著作,比如《撒播》、《论文字学》、《声音与现象》、《书写与差异》等。在这些著作中,德里达对柏拉图、索绪尔、卢梭、胡塞尔等思想家的理论进行了阐述及批判。比如索绪尔在《普通语言学教程》中提出“所指”和“能指”的概念,他认为并没有任何符号是绝对在场的,意义的产生是通过符号之间的关系。拉康称之为能指链,德里达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了自己重要的概念“延异”。延异“不是诸多术语间的差异,而是一条差异化的长廊”,在这条长廊上,一切差异都是流动着的。

此外德里达与女性主义也有着非常复杂的关联。一方面他的反二元对立的解构思想必然可以为女性主义背书,另一方面当女性主义发展成为一种势头强劲的主义的时候,德里达又本能地反对。德里达有着天生的反叛精神。正是他说出了那句“中国没有哲学”。但是当然德里达并不认为哲学是什么了不起的东西,毕竟他是连本质都反对的,他有着超出哲学的非哲学思想。

《如何阅读德里达》读后感(四):《如何阅读德里达》:我终于了解了德里达

在本书的《导言》中,作者向我们简单地介绍了一下德里达,并迅速概括了德里达的一生以及成就。在谈及“解构”时说,“解构会告诉我们,那些我们最为熟悉的文本和论点都会留有一些我们看不见和预料之外的东西,有内在的矛盾观点、值得商榷的空间以及其他的选择余地。”所以说,“解构”并非只是一项拆解和废除的行为,它是一项创造行为,尤其是在解读文章上,这点对熟悉文本细读、熟悉韦勒克的人来说,应是深有感触的。

全书在第一页便介绍了这本,或说这套书的不同,不是这些伟大思想家和作家的生平传记,也不是其主要著作的简介合集,而是“以专家指导的方式,带着读者去直面作品本身”,即以原著的部分文本为引,介绍其思想。

本书总共十章,在思想上是由浅入深。第一章《解构性阅读》和第二章《作为干预的阅读》分别阐释了言语和书写、文化和身份这两对关系,可以算作这本入门书对德里达思想的入门。

关于言语和书写,普遍(柏拉图)都认为,书写是言语的摹仿,因此比之“言语”更为“低位”,总之,言语比之书写是更为的理念、纯粹,书写受到了贬低。但是德里达认为,言语也是一种书写形式,因为言语和书写具有很多相通性,都有着“达意”的缺乏,因此,德里达进而提出:言语即书写。在这里,“书写”被“一般化”了,是质疑“言语”理念化的结果。该定义凸显出言语其本身的“纯粹”是站不住脚的。

第二章分析了所谓的“殖民”、“文化”、“身份”。德里达将文化自身定义为一种殖民。事实上,即便在法律上被认可是“英国人”“美国人”,法律、领土和语言也还是无法真正为其所有。那些所谓“本地人”掌握了一门语言,称之为母语,实际也并非是完全掌握。本地人会母语或多或少被认为是“天生的”“自然的”,反之那些被殖民的和移民之后的学习是“不自然的”,这里会将“本地人熟悉自己语言且与其文化融洽无间”观念抬高。但事实上,一个国家民族很多,语言也很多,乃至在个体上,其实是多姿多彩的:一个个体也是由众多矛盾的信仰和利益构成的,一个共同体、一个国家亦是如此。德里达认为,为自己的身份而战不是去排除另一种身份,而是向另一种身份敞开自己。

通过以上两章的学习,德里达的思想算是初步了解了,即去质疑一方对另一方的贬损,质疑贬损方的那种“高贵”。书中有个简单的公式,即对“x”的贬损就是对“y”形象的拔高,该过程的实现正是以“z”作为一种理念。一次解构性理念就是将“z”视为某种总是被污染的东西,而这种污染的方式从某种角度上来说是属于“x”的特性。但理念是不可能存在的,“y”被拔高的虚假形象是非法的。

第三章《延异》和第四章《未决》算是理解德里达的重点,“文本之外别无他物”即在第三章有解读。从第五章《文化、性别与政治》开始,对德里达的思想介绍开始步入日常和应用方面。不得不说,这本书在讲解方面很是顺畅,尽管有些句子还是难以理解(可能是翻译的问题),但是每一章的核心观点还是能够领悟的。而且这本书层层深入,语言流畅,非常容易勾起你的好奇心,想知道之后的思想又会是什么,以及他的思想理论对于日常、政治、文化等等又有何解读。

《如何阅读德里达》读后感(五):读德里达:解构文本的理论,却在实践中永生存活

德里达,法国哲学家,20世纪后半期最重要的法国思想家之一,西方解构主义的代表人物。他的思想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掀起了巨大波澜,成为欧美哲学思想界最有争议性的人物,更是其是无法绕开的名字。德里达的“解构主义”理论动摇了整个传统人文科学的基础,深刻影响了包括性别、法律、文学、政治在内的诸多学科领域。作为整个后现代思潮最重要的理论源泉之一,由其创造的“解构”一词,也出现在诸多电影、音乐和艺术作品之中,成为一种流行风尚。自存在主义之后,鲜有哲学思想能产生这种程度的跨学科吸引力和流行魅力。在这本《如何阅读德里达》中,美国学者佩内洛普·多伊彻从德里达的著作中选取十段关键文本,逐一进行解读和分析,提炼和拆解德里达思想的关键概念,以向普通读者展示德里达的魅力与重要性。

解构主义自60年代缘起于法国,它的演化诞生有着深厚复杂地社会、时代、思想背景,它是雅克·德里达不满于西方几千年来贯穿的哲学思想,对那种传统的不容置疑的哲学信念发起挑战,对自柏拉图以来的西方形而上学传统挑战和对立。19世纪末,尼采宣称“上帝死了”,并要求“重估一切价值”的叛逆思想从此对西方产生了深远影响。质疑理性、颠覆传统的思潮,尼采哲学成为解构主义的思想渊源之一,与此同时,各种滋养和发展解构主义的思潮运动和现象此起彼伏,这其中也夹杂了很多非理性、偏暴力的激进学生运动,如此也加深了社会的矛盾和思想混乱危机。风云变幻的时代需要一位风云人物出场力缆狂澜,就着这诸家争论、难成气候、群龙无首的非常时期,青年哲学家德里达结合时宜,因缘际会地首次提出了“解构主义”的概念和理论,这一开天荒的现代思想流派就此诞生。

作者在这本《如何阅读德里达》中,分别从德里达的思想著作中选取了解构性阅读、干预性阅读、延异、未决、文化性别等社会因素、语境交流、哀悼和好客、给与与原谅、正义与法律、人生和世界完满性等十个方面进行展开。身为海德格尔在法国的思想传人,德里达一方面深受海德格尔反形而上学、反逻各斯主义的理论影响,另一方面,他又广纳新学,另辟蹊径,大胆从语言学、符号学的角度出发,提出了针对逻各斯中心论的一整套消蚀瓦解的策略。这就有了他20世纪60年代中期名扬天下的解构主义。

虽然德里达的解构理论内容冗杂,前后矛盾,难有明确公认的统一解释。但是德里达及其高明地提出了一系列可操可控的具象概念与方法,诸如反逻各斯中心论、延异、替补等,这就解决了该思想甚至是以往很多思想的抽象性和空洞性。德里达的重要性,就在于他在海德格尔批判基础上,针对上述逻各斯中心论的种种戒律提出了积极有效的颠覆解构方法。思想应用于实际、指导实际为德里达“解构主义”理论注入了生机和活力,这也是他的“解构主义”迥异与其他任何思潮最为独特之处,这也是其“活的灵魂”。他的思想影响重大而深远,被广泛用作女权主义运动、同性恋抗争、黑人种族歧视、后殖民主义等社会斗争的理论武器。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