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往里走,安顿自己》读后感1000字

《往里走,安顿自己》读后感1000字

《往里走,安顿自己》是一本由(美) 许倬云 / 冯俊文著作,北京日报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9.9,页数:24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往里走,安顿自己》读后感(一):修已安人,先安自己,再安周围的人。再

用了几个小时一口气读完了许老师的书,收获甚多

老师经历过了常人没有经历过的苦难,我们现在不缺吃不缺喝,却找不到活着的意义,人生的意义。大家被潮流裹挟的东倒西歪。站立不稳。晃动的头晕脑胀。

作为一个小老百姓,不能安别人,一直在努力学习怎么安放自己。做自己,尽量的不被潮流拉着走。

我们的前辈,先人有那么多的榜样,书里面提到了苏东坡,三次被贬,每次都找到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帮助当地人,同时把自己安放的很好,

许老师自己也是,自己生而残疾的苦难,国家的苦难。经历了那么多,不放弃,安放好自己。努力奋斗。成为大家的榜样。

从老师的人生故事中我们最少可以学到几点

1 做自己,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坚持奋斗,付出不少于任何人的努力

2 坚持读书,学习,终身学习。老师90岁了,还在每天进步一点。

3 修已安好自己以后,要安周围的人,努力参加自己的社区里的事情,建立新的人与人的连接。

4 不要只陷入自己的学科研究,要跨学科,融合学科,对一个事情要进行多角度的研究。

5 知识要慢慢咀嚼,嚼碎,吸收,内化。再根据自己的原有的东西,创造出新的东西。不能囫囵吞枣似的学知识。

修已安人,尽力而为之。

《往里走,安顿自己》读后感(二):往里走,安顿自己:92岁老人的人生智慧

在浮躁的时代,我们总是难以安下心来做好一件事,也常常因为某些人或事而使情绪无法稳定。.

常常想躺平,想摆烂,又不得不逼着自己努力前进。

你有多久没有倾听过自己内心的声音了?

感觉心太累、感觉迷茫时,也许是因为你不懂得倾听自己的内心,不知道该如何安顿自己的心。

那么,翻开《往里走,安顿自己》这本书,看一看92岁史学大家许倬云老先生的人生智慧与经验总结吧!

读着许老的文字,就如他在身边侃侃而谈,谈笑人间,将他一辈子的智慧都倾囊而授,为我们指引人生之路。

许老一辈子教书育人,沉淀心思专研史学,著有《万古江河》《中国文化的精神》等经典史学著作。他从中既看到国人上千年的精神内蕴和传承,又常常处理有关人的问题,深谙国人的人际之道和精神归属。

初看书名时以为这是本平平无奇的“心灵鸡汤”,但细细品读后我才明白自己错了。

也许我们本就不该以浮躁的心来评判他人与他物。

无论是面对他人还是外物,我们都需要先把自己的心安住下来,沉淀下来,才能透过喧嚣繁华看清这个世界,看清自己的内心。安身才能立命。

什么是“往里走”?

就是将我们自己的观察、感受投射到内心最深处进行思考。

就是向内心出发,进行觉察和探索,看到碰触到心底的那一部分东西,将自己的思考内化为自己的观念和行为,增加自己的敏锐度和柔软度。

然后,从心出发,有自己的坚持,对自己负责,不受外界影响,也不被外物所累,心才会越安定。

就如许老所说,安身立命的课题很大,我们不需要一下子全部做到,但首先要让自己觉得安心。要能将心比心,做任何事情都要自己觉得安心、尽心,对他人有益或至少是无害的。

先修己,再安人。除了安周围的人,还要安同个社交圈的人。能做好自己的工作,做好属于自己的事,就是安人了。

既不好高骛远,也不放弃机会。无论在什么环境中,无论面对什么,都能把自己的事做好,“尽其自我”,而不去过度计较最后能不能成功,因为那是谁都不知道的未来。

中国文化最基本的精神就是以人为本,人是天地的中心。

这并非是要我们自私地以自我为中心,而是要认识到“我”在这个世界中的位置和重要性,要懂得去关注自我的内心需求和真实感受,以诚挚的心对待自己,对待他人。

《往里走,安顿自己》读后感(三):浮躁尘世,修一颗安定的心

当今,正处在信息爆炸的年代,我们很容易被外界的喧嚣裹挟,感觉做很多事情都身不由己,最后活成了自己不想要的模样。 有时,感觉世界太快,快得我们倾尽全力也跟不上它的节奏。 心累,成了很多人的常态。 《往里走,安顿自己》这本书认为,我们总感觉自己活得很累,累就累在无法安顿自己的心。

本书的作者史学大家许倬云,是美国匹兹堡大学荣休讲座教授,2020年荣获第四届“全球华人国学大典”终身成就奖。代表作有《西周史》、《汉代农业》、《中国文化的精神》等。 走过了生命的一段旅程,我们常常会问自己,到底为什么活着? 作者感叹,“我也曾感觉活着没有意义,如果不往里走,我不可能活到今天。”

往里走,就是往自己的内心探索。 人,活于天地宇宙间,被层层复杂的关系紧紧包裹,以至于我们只看得到我们最外面的一层。事实上,这一层只是我们的面具和虚幻。 卸下层层防备和伪装,我们才能看清自己。 作者认为,我们真正的自己是不存在的,是虚空的,我们之所以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困扰,是因为我们常常以为外界比自己更重要。 很多时候,我们的心里、眼里只有工作、家庭、家人、朋友,唯独没有我自己的位置。 事实上,我们已经本末倒置了。 作者认为,往里走,我们生命的内容才会更丰富,我们会看到自己原来有一颗包容心、慈悲心,我们也会发现自己原来可以原谅别人,拥有更多的超越。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在生活中不断观察、学习、反思、回收、内化、体会、领悟,我们内心的虚空将能够容纳天地万物。 这时的我们,才会活得更加通透智慧。

《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四人经过了九九十一难,最终也没能取回真经,因为经书上没有字。 事实上,真经就是师徒四人的取经过程中的所感所悟,悟空,悟出了自己原来是虚空,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真经。 如果师徒四人最终拿到了写有文字的经书,但没有悟出空性,那就枉费了一路劳苦,那才是真正的没有取到真经。 生活中,我们常常以为功名利禄才是我们最在意的东西,但是,事实上,这些东西很容易失去。 唯有内心的从容淡定,才能带给我们更多的充实与丰盈。 俗话说,明天和死亡不知道哪一个先到,世事有时反复无常,我们都想要找到自己的安身立命之所。 作者认为,人活着,就是要有尊严地存在于这个世界,为自己的信念而活,不必计较得失,也没有必要悲喜无常,内心的丰富比物质的富有更难得。 拥有富贵当然好,但是作者却能从生活中的一箪食、一瓢饮中体会人间最大的快乐。 抗日战争时期,作者曾经在农村住过,当他看到有对农民夫妇“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田间地头喝一壶茶、一杯酒,拉几句家常时,他发现物质远没有想象中那么重要。 理想就是尽我的能力,做我可以做的事情。 这就是作者的生活哲学,他不随波逐流,不盲目崇拜,他只想做一个专心研究学术的人。 而正是这种简单的想法,让作者不受外界的打扰,保持着内心的安定与从容。

作者爱自己的太太,爱自己的每个家人,虽然他天生残疾,8岁以前不能走路,8岁以后坐在竹凳上,生病了几十年,但是心中的爱,让他一直坚持走到今天。 作者说,这一切都得益于“往里走,安顿自己”这句话。 活在喧嚣中的我们,也可以这样,往内探索自己,自己才是最美丽的风景。 世界越喧嚣,内心越要安定,因为我们想要活得智慧通透,想要看到人生最美丽的风景。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